1
每個人都有一個死角,自己走不出來,別人也闖不進去;每個人都有一道傷口或深或淺,蓋上布,以為不存在。
有所為,有所不為
善於做事者,知以不為少為取勝,能夠事事悟,時時醒,持守如一,以清靜無為之智慧把握大局,這樣也就足夠了。
古人曾告訴我們,將能力表露在外面是人的天性。但貌似強悍、威風凜凜的人往往並不是最有能力的,真正有本領的人懂得隱藏自己的實力,不會輕易將才藝外露,韜光養晦才是聰明人之所為。
而放眼古今,懂得無為而為的人,更容易做成大事。尤其是那些處在領導位置上的人,對他們而言,不管理才是最高明的管理。
許多人自以為做到了大智若愚,其實不過是流於表面,工於技巧,慣於矯飾,心好張揚,斤斤計較,精明幹練,吃不得半點虧,外智而內愚。那些善於駕馭人才的人,善於不管理,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古人說的「愛民治國,能無知乎」這個問題,驟然看來,矛盾且有趣。既然要愛民治國,肩挑天下大任,豈是無知無識的人所能做到的。歷史中所記載的黃帝或者堯、舜,都是標榜天縱神武睿智,或生而能言,或知周萬物,哪裡有一個無知的人而能完成愛民治國的重任?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明明無知卻自以為知道,是十分糟糕的。有道的聖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裡。正因為如此,他才沒有缺點。因為知道自己的短處,所以能夠看清他人的長處,利用他人之長而補己之短,讓自己更為強大。
所以,真是天縱睿智的人,絕不輕用自己的知能來處理天下大事,即天縱睿智必須集思廣益、博採眾議,然後有所取裁。
「知不知」與「為無為」異曲同工,所謂知者恰如不知者,能守道家清靜無為之道,以不管理為管理,才能領導多方,完成大業。天縱睿智之人能成永世而不朽的功業,正因為其善於運用眾人的智慧而成大智。
三國時期的劉備就是一個天縱睿智、極懂領導管理的傑出代表。當陽長坂坡摔阿鬥,對子龍言:「豎子幾損我一員大將也!」這一句話換來趙雲的萬死不辭。白帝城託孤,對諸葛亮痛哭:「君才十倍曹,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一句話讓諸葛孔明戰戰兢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有識人之明,臨終之時,曾經提醒孔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他基於長期的共事,對馬謬作出了中肯評價,不可大用並不是不用,又擔心諸葛亮因親近而任人失準,可謂高瞻遠矚。
無奈諸葛不以為然,後痛失街亭。劉備深明用人不疑的道理,對手下人推心置腹,對其盡心竭力,看似毫無主見,實則成竹在胸。劉備深明韜光養晦之道,大智若愚,一時騙盡天下英雄。煮酒論英雄,曹操笑言,「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謂一語中的。只是曹操過於自負,在劉備種菜澆花、心無大志的假象之下,掉以輕心,使得龍歸大海,鵬程萬裡。
或許在許多人眼中劉備軟弱無能,只知痛哭流涕,成就蜀國千古功業的只是其手下的文臣武將,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等驍將,文有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的臥龍、鳳雛。
然而,劉備成就帝王霸業的關鍵就在於他能夠收服這些清高孤傲、桀驁不馴的文武之士,讓其對自己甚至自己的兒子都肝腦塗地以求報答知遇之恩。將每個人放在合適的位置,各用其能,讓其各展所長,才稱得上是用人的大智慧。
古語道:「大智者,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窮盡生靈之性,故其靈臺明朗,不蒙蔽其心,做事皆合乎道與義,不自誇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評他人之長短,通達事理,凡事逆來順受,不驕不餒,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樣。」喜好誇誇其談、才華外露,必然容易得罪人;好批評他人長短,必然容易招人怨憤,這些都是智者竭力避免的事情。
因此,天縱睿智之人光華內藏,以愚鈍的表象遮蓋其內在的智慧,看似不為不管,其實正是最善於管理和作為的智者。所以,善於做事者,知以不為少為取勝,能夠事事悟,時時醒,持守如一,以清靜無為之智慧把握大局,這樣也就足夠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