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宋詞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不僅是因為他開一派豪放之風,而且蘇軾將宋詞在題材上進行了極大的拓展。蘇東坡的詞一向以豪放著稱,比如一首「大江東去」,正如鐵漢抱著銅琵琶,激情飛昂,吟唱罷令人激動不已。但是蘇軾不僅豪放詞寫得極好,寫起婉約詞來,也是膾炙人口,令人柔腸千轉,淚眼婆娑。這正是大詞人作詞,不拘於一格。比如這一首寫楊花的《水龍吟》詞,千百年來為人稱道,幾乎處處有佳句!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首詞寫楊花,當真是古往今來最著名的一首楊花詞了。蘇東坡的大才,在於無論什麼題材到他手裡都會化腐朽為神奇。古人描寫楊花的詩詞頗多,但是能夠比得上蘇軾這首詞的,卻是鳳毛麟角。
這首詞上闋首句便已經出手不凡,盡顯大家手筆,開篇即成名句——「似花還似非花」,準確把握住了楊花的精髓,說它非花,是因為它色淡味小,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它卻名為楊花,是可以和其他春天的花朵一樣,迎春送春的,雖然不惹人憐愛但是卻也標誌著春天。第二句承接第一句而來,將楊花那種飄落的姿態以擬人的筆法寫了出來,同時用「無人惜」作為伏筆,暗示後面對楊花「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的綿綿情意。
唐代大詩人韓愈也有一首著名的《晚春》詩,曾經寫道:「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蘇軾在這裡所表達的意思,和韓愈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似無情的背後,其實飽含深情,正是杜甫筆下所謂的:「落絮遊絲亦有情」。詠物如此,讓人覺得想像奇特,已經到了不滯於物的地步了。
下闋開頭,東坡找來了落紅作為楊花的陪襯,再一次表現了對楊花的愛憐之情。蘇軾曾經在「一池萍碎」這一句下面自注說:「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進一步烘託了離人的春恨。而下一句「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巧妙地運用數字來表現了東坡對於春天的惋惜之情。最後一句,將實景的楊花和虛景的離人淚聯繫起來,運用了一個看似不切實際的比喻,將情景兩相融合,堪稱整首詞的神來之筆。這最後一句,也因為寫得太好,千百年來,一直為人稱道,直到今天,人們還在反覆地品味這句話的精髓。
蘇軾的這首詞,藉助暮春時節漫天紛飛的楊花,將無情之花賦予了有情之意,正是「直是言情,非復賦物」,可謂千百年來詠楊花詞第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