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報告:別讓孩子在成才之前就累垮

2020-08-20 齊魯壹點

哈佛大學報告說:「一個人的非凡成就,並非是與他人的比較,而是一種配合自己的獨有節奏,是無法被任何標準測量的事物。」

哈佛大學入學委員會卻以他們的觀察與經驗,發表一篇「讓下一代喘息還是累垮」(Tim Out or Born Out for the Next generation)研究報告,建議父母與孩子試著放慢腳步,在累垮前,給孩子們留一些呼吸的空間。

這個報告由哈佛大學入學委員William Fitzsimmons、Marlyn McGrath Lewis、Charles Ducey聯合發表,文中談到,許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壓力從搖籃期就已開始,滿檔的課外活動與才藝課程、擠進錄取率低於哈佛大學的精英小學……一切的努力,只為了將來能給入學申請審核人員留下深刻印象。

我們在這裡,將這篇報告的全文翻譯如下:

作為大學入學委員會的成員,我們受理過現今的學生及他們父母的申請文件,我們觀察到兩代之間存在許多差異。現在學生所面臨的壓力,無疑比上一代要大,「大學入學錄取通知」即等同於通往成功的機會,這個想法儼然已經成為大多數學生的信念。

由於「名校」是造成此問題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們想要盡一切可能,幫助學生善用機會,避免累垮(burn out)現象的出現,因為那將會阻撓學生實現各種潛力的可能性。

當然,驅使學生的綜合症狀中,大學入學錄取只是其中一項。二十幾歲的「.com」富翁、運動員及流行歌手的高薪、CEO們巨額的報酬等,都刺激著人們瘋狂地追尋這種光環,很多時候,學生和他們的父母,都在向這些人不合理的高報酬看齊。

壓力從搖籃期開始

最近報告紛紛顯示,人生的追逐與競賽自早期就開展,而且這種現象有日益誇張的趨勢。讓嬰兒沉浸在古典音樂中,以提高他們精神力量的例子時有所聞,小孩被電腦和教育性的玩具淹沒,專家不斷灌輸父母,他們的孩子若在三四歲前,尚未跟隨特定的策略,就會開始落後並且毫無希望。

父母以較高的酬勞聘用顧問,以協助仍在學步期的小孩,準備未來會面臨的各個重要面試。顧問們觀察孩子的遊戲時間,因為遊戲的方式,對於未來能否進入所謂「對」(right)的幼兒園、幼稚園或重點學校,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也唯有如此,日後想要進入「對」的高中、大學、研究所,才能得到更多的保證。

這些顧問將教導孩子在面試時,如何保持目光接觸,如何展示領導才能和分享特質。根據統計,某些幼稚園或文法學校的入學競爭,是超乎想像地激烈,其錄取率甚至低於哈佛大學。

一旦進入「對」的學校,學習與操練是夜以繼日,對於大部分的父母而言,他們擔心他們的孩子會被其他表現更優秀的同學甩下。體育、音樂、舞蹈和其他消遣活動,在過去常被視為廣受歡迎的休閒方式及放鬆時間,但現在再也不是如此,因為未來若想爭取大學獎學金或專業合約,孩子必須從小就展開訓練。專家授課、夏令營、每周練習、比賽排程,這些消耗了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暑假也成為從前才有的事。每天每年的緊湊步調,讓孩子幾乎沒有時間得以純粹地當個孩子。

中學的快速軌道

中學,孩子的壓力更大。學生開始專注於某一項活動,甚至因此放棄對其他項目的追求,他們以自己選擇的領域來定義自己,例如運動員、舞蹈員、音樂家等,他們的目標是讓自己的天賦發揮得更加完美。

美國兒童科學會近日公布了一項報告,指出過早專修某項運動,有可能導致生理和心理的傷害。不要忘記在每個成功的「老虎伍茲」的故事之外,還有不計其數的悲傷結果。一些學生花在專業科目上的時間,與學校同樣的多,他們幾乎每天都要比賽或練習,因為周末有客場比賽,夏天與假期中,也有全國性或國際性的賽程。這些專注於某項專業的運動員、音樂家或舞蹈演員,甚至會因該專業是某校的強項,而不惜離家千裡去就讀,即使這所校的學術資源較弱。

然而學生面對的學業要求仍然嚴格,學生自中學階段,就必須接受家庭教師的訓練,以及準備SAT考試;到了高中,SAT更成為許多學生的生活重心,夜晚和周末都不休息。

追尋「對」的大學

大學申辦顧問已非新興行業,他們建議學生自中學起,就開始組織各式學業和課外活動的經歷,以便日後進入好的大學。就最好的情況而言,這些諮詢建議可能幫助學生評量他們的天賦、目標,以及作出一些可能改變學生未來生涯的路線修正;然而,從懷疑的角度去看,這樣的建議只是單一地操縱學生,讓他們進行海外旅遊、社區服務或其他活動,以增加大學入學的論文內容和面試能力。

這些服務也許要價數萬美元。例如有一顧問最近宣布的服務內容,整套收費約為2.9萬元,而個別指導、激發靈感或論文溫習的課程,則必須另外計費,價格在1500元上下。這些諮詢服務將會增加而不是緩和來自學校、社區和家庭生活的壓力。我們認為獲取名校的入學許可,是導致這些壓力的元兇,但作為大學入學委員的我們也認識到,大學只是到達眾多目標的快車道之一。

進入所謂「對」的大學之後,「對」的研究生院以及「對」的工作則成為下一個目標,許多人認為這些成果,將讓他們未來更有可能居住在「對」的社區,來撫養他們的下一代——一個可能必須跳躍過更高障礙的時代。

對於壓力,是否還可以補救

我們該如何補救這些問題?基本而言,這是一個退一步反思的時段,當人們從長期的壓力和期望中抽離出來,才有機會思考各種個人價值、目標和觀點,獲取生活所需經驗。

下面是一些高中學生提供的建議:

  1. 無論在假期中、周末裡或是日常的進餐時間,家庭中應該採取「喘息」做法,不管用何種方式進行皆可。家庭生活的緊張度,已因父母壓力日增的工作而高漲。現今的父母,同時也是趕上第一波「快車道」童年的人,現在卻經常為了他們能給孩子的時間太少而困擾。

  2. 把夏天找回來。夏天不需要被密集的活動如暑期學校、旅行計劃或運動陣營給完全消耗掉,這些活動原本是相當美妙的,若能以自己的節奏去進行,將會使人更加愉快,也會對人更加有益。而暑期工作也許可提供學生認識不同背景、不同年齡、不同經驗的人,但這能否提供一個心理暫停期,能否為未來的可能性開一扇窗口,仍然有待商榷。事實上,學生在面對新的學年之前,需要更多的自由時間去反思、創造和匯集力量。

  3. 選擇一所高中或大學,不要單單根據它們「名牌」或聲譽,而要考慮它是否最為適合。

入大學之前休息一年

或許將進入大學的時間延緩一年,是最直得推薦的「喘息」形式。近30年來,哈佛大學不斷推薦學生考慮此一選擇,我們也在錄取信函中,明確地提出這項建議;另外,當所有課程都已額滿之後,我們還提供來年進入哈佛的機會。因此,在正常的情況下,哈佛大學每年約有50到70名學生將入學時間延至下學年。

暫緩入學的提議帶來很正面的結果。哈佛學生在學生報《緋紅色》中寫道,「可貴的經驗讓延後入學的人,想要建議所有的哈佛學生,都應該考慮這個選擇。」實際上,哈佛大約有20%的學生在畢業前某個時間點上,採取「喘息」做法,而哈佛高達97%的整體畢業率,成為全美之冠,或許部分原因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休息過一陣子。

哈佛的學生報紙還提到,進入哈佛之前的一年空檔中,有個學生遊訪了南美洲的滑冰公司,隨後則去俄國旅遊;另一個被採訪的學生則表示,他首先在一個正快速成長的電子商務公司工作,其後他花了6個月,背著背包在歐洲旅行。

「喘息」期的多樣選擇

哈佛學生曾利用「喘息」期參與的活動包含:戲曲、花樣滑冰、醫療保健、歷史礦藏、醫療、農場集居生活、語言研究、礦物學研究、傳教士工作、音樂、非盈利組織、孤兒院、總統競選、重建學校、特殊需求義工、體育、打鼓、講故事、學生政治、搖擺舞蹈或寫作等。

地點涵蓋:巴西、中國、哥斯大黎加、丹麥、厄瓜多、法國、德國、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印度、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蒙古、尼泊爾、菲律賓、斯堪的那維亞、蘇格蘭、西班牙、瑞士等。

許多學生將這一年劃分成工作、旅行或研究等數個階段,當然並非所有人都能負擔旅遊活動,因此也有些人加入軍隊、參加國內的服務活動,有些則留在家鄉,他們工作、進修、閱讀一些從來沒有時間可以看完的書籍,甚至開始動筆,寫部「偉大的美國小說」,還有人利用這段時間,與家人建立密切的聯繫,因為他們在高中歲月的忙碌步調中,不覺中已與父母、祖父母越來越遠。

學生對空檔期的反應

哈佛學生選擇延緩一年入學,就如同英國學生也有所謂的「間斷年」(gapyear),有些國家則有年數不等的兵役制,不管學生為何暫緩學習,也無論他們在這段時間中作了什麼,體驗過的學生都給予這段時間極高的評價。

有些人說,這一年是他們人生的轉折點,更多的人則認為,這一年的價值是無法測量的,許多好處將在未來持續顯現。很多學生來到大學後,對於他們的學術計劃、課餘興趣、想透過大學所得到的無形價值以及未來志業的可能性等,都因為一年的空檔期,有了全新的觀點。他們堅定地認為,若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他們還是會這麼做。

然而,在學習的途中暫緩一年,可能讓許多學生和父母感到擔心。學生經常想跟隨朋友,走更安全和更熟悉的道路;父母則擔心,他們的兒子或女兒將因此而脫離軌道,也許就再也不會進入校園。兩者都憂心,這一年可能導致學生落後,或丟失他們的學習技能。不過高中顧問、大學行政人員和其他協助學生延緩入學的人都保證,這樣做的好處將勝過風險。

成功需重新定義

本文的焦點在於如何為現今的時代舒解壓力,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多數學生將壓力應付得很好。但他們也不斷提醒我們,新世界的經濟形態與激烈的競爭,將會帶給所有人更高的標準,最近的畢業生也勸告現今的高中生和大學生,除了在學業方面,在情緒上也要有所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人的非凡成就,並非得自於與他人之比較,而是一種配合自己獨有的節奏、而無法被任何標準測量的事物。

當孩子承受眾多壓力,當孩子的生活不斷地被嚴格訓練所填充,這可能會延遲孩子找尋自我、以自己的方式實現成功的人生。我們都有權利去欽佩喬丹或馬友友的成就,同時也應在我們自己的領域和路子中,以更適當的方式成就自我:如發現原始人類的骨頭,改變人們對古生物學的想法……

此外,我們發現,重新定義成功的目標後,父母和學生皆能從中受益。若不斷追求他人的目標,累垮(burnout)將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文/《多維時報》圖文如涉及版權請聯繫我們溝通授權及報酬。

壹點號出國麼-留洋幫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毀掉一個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斷誇他聰明,別不信
    父母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會歸結於學校,孩子的成長期到了,認識到差勁的朋友同學,但是很少有父母會抓自己的問題,哈佛大學做過一項關於孩子的心理調查,結果發現:「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誇他聰明,別不信」哈佛大學是世界頂級的學府之一,建校四百年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世界人才,包括企業家,世界富翁,諾貝爾獎得主等等一流的人才,可以說哈佛大學是靠近人才最近的地方,這麼多的人才在哈佛學習成長
  • 哈佛大學首位女校長:對地理感興趣的孩子,未來更容易成才
    哈佛大學首位女校長:父母應該多帶孩子去陌生地方轉一轉德魯·吉爾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哈佛大學建校300多年以來,唯一一位女校長。能爬到這個位置,其智商、情商乃至社會經驗,全都毋庸置疑。
  •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一生中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抓住機會就能成才
    如何教導孩子,可以說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的環境下孩子的發展不同,但其實哈佛大學心理學教研究表示: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有幾個點需要重點觀察,孩子在3個階段是大腦發育的黃金階段,家長要重視, 能夠抓住機會的,孩子更聰明。
  • 哪種教育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成才?哈佛教授通過一個實驗揭開真相
    哪些孩子更容易成才?是經常被打擊、被貶低的孩子,還是經常被鼓勵的孩子?昨天看了《親愛的小課桌》之後,作為家長真的是感觸頗多。誇獎式教育效果立竿見影看《親愛的小課桌》第一期時,徐敬凱因為被媽媽管教的過於嚴厲,缺乏自信,甚至自卑,拒絕在大家面前表演節目,總是習慣於把自己隱藏在小小的角落裡。
  • 7歲前教育是孩子成才關鍵期
    原標題:7歲前教育是孩子成才關鍵期   記殷紅博教授歷時36年學術研究和23年一線教學實踐的成果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其實是教育的競爭,要想勝出,唯有提高教育。近日,筆者探訪國際兒童關鍵期創始人、國際著名兒童心理與兒童教育專家、國際兒童關鍵期教育權威專家殷紅博教授。
  • 辦公室工作要講技巧,不要被重複的工作累垮了
    辦公室工作要講技巧,不要被重複的工作累垮了有些事明明沒有意義,但不能不做,就需要講方法早上同事說,上周五下班前幾分鐘,接到某主管部門的傳真,需要一份材料,而且是周一早上八點就要,因為有很多材料都是條條框框程式化的,只要對上就好,除了應付檢查,沒有實際價值,沒有必要被這些東西浪費時間,更別把自己累垮了,逼瘋了。肅竹2019.12.31.16:10於漢中(原創作品,嚴禁侵權)
  • 童年時有這3個「瑕疵」的孩子,長大後多半能成才,家長先別讓改
    文丨艾媽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不少家長都願意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下功夫,但如果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往往都是治標不治本。其實孩子在童年時期的調皮淘氣是天性使然,除此之外孩子在童年時期還會有其他「瑕疵」,對此家長不妨先別讓改,說不定對孩子將來有好處。
  • 哈佛研究:幸福感是孩子成才重要因素,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現在的寶寶,只要一出生,我們家長就有一個意識,千萬不能使得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我們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各種輔導班早教班之類的就給孩子報上了,但我們發現從此孩子的似乎沒有了童年孩子該有的那份喜悅與純真。眼睛裡有的時候,充滿了疲憊。但沒有辦法,現在物競天擇這句話催著我們前進,否則是沒有生存之地的。
  • 媽媽:兩小時的作業孩子做了三小時。聽哈佛大學談孩子成才的秘訣
    在《哈佛凌晨四點半》一書中寫到:人們要注意的並不是延長時間的問題,而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效率是讓自己領先於他人的重要砝碼。哈佛大學培養了8位總統,40位諾貝爾獲獎者,數以萬計的企業精英,哈佛大學究竟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呢?
  • 在3歲之前,家長要給孩子立四個規矩,不愁未來不成才
    中國家長的普遍思維:從小就希望孩子成為最優秀的那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往往會想出各種方式,比如上各種補習班,與其他孩子各種對比,針對性教育等等。父母的出發點無疑是為了孩子好,然而,有些努力註定不會有回報,相對而言,我覺得大家應該從其它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 在3歲之前,家長要給孩子立四個規矩,不愁未來不成才
    ,不過有一點已經得到了兒童教育界的證實,孩子在三歲之前所接受的信息,其影響力遠超之後的深度教學。因此,要想徹底改變孩子,還得選擇從3歲之前開始著手。我們可以從點滴做起,比如先讓孩子學會自立,讓他們打掃自己的房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然後再去暗示孩子,分享可以獲得外力幫助。有了甜頭,孩子自然更加樂意分享,相反,如果上來就強硬要求孩子分享,他們就只會埋怨。
  • 哈佛新生報告出爐!創造歷史!哈佛錄取率六年來首次回升
    哈佛今秋允許新生住校園宿舍,大部分已安頓下來,近小部分在家遠程學習。約76%新生回復了哈佛學生校報的電子郵件問卷調查,即1,420名2024屆新生中,1,083名接受了民調。在這份新生報告受訪者中,亞裔佔29.1%、非裔佔15.8%皆創哈佛曆史新高。
  • 「一個兒子碩士畢業,學歷最低」會教育父母,孩子成才輕而易舉
    這蔡家,一共有6個孩子,5子1女,個個都是學霸。大兒子36歲成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二兒子、三兒子、四兒子都是美國知名大學博士畢業;五兒子碩士研究生學歷;小女兒先就讀麻省理工學院,後以哈佛大學博士身份留校任終身教授。
  • 別扯了,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佛系的哈佛媽媽
    別扯了,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佛系爬藤的普通家長。這兩年,經常會爆出兄弟姐妹雙雙被名校錄取,全家仨娃都上哈佛的傳奇故事。這種橋段聽起來特別像教育的《走進科學》,讓人特別渴望抖個傳奇包袱,結果看到最後,都是可望不可及的人造山脈。
  • 請別再盲目誇孩子「你真棒」了,哈佛教授:不被誇的孩子更易成功
    大多數國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更信奉孩子是誇出來的,每當孩子做對了一件事情後,家長一定會隨後便會說出「你真棒」,「你真優秀」等諸如此類的話,認為這樣說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能做得更好。 可是哈佛的一位著名教授佛格森卻並不贊同這種觀點。
  • 哈佛教授:想養出懂事孩子,3歲前的兩個性格關鍵期,父母別錯過
    教授:孩子三歲前有兩個性格關鍵期,想養出聽話孩子千萬別錯過哈佛大學的伯頓·懷特教授在對孩子的早期教育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後發現,在孩子3歲之前,存在著性格養成的兩個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的性格形成主要集中在心智和習慣的培養上。在伯頓·懷特教授主持的「哈佛學前項目」中,在對數千個家庭進行研究後,將懂事,聰明的的孩子總結為6點特徵:感到快樂,大多數情況下享受生活。
  • 孩子2歲之前,這3個「壞習慣」是變聰明的表現,媽媽別盲目訓斥
    今日問題:寶寶2歲前,這3種壞習慣別制止!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成鳳,希望他們能有一個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為了自己的孩子都是操碎了心。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其實會遇到很多敏感期。
  • 哈佛向功利主義開炮:想要名利雙收請遠離哈佛!
    最近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一份報告「Making Caring Common」(中文意譯為「讓關愛他人之心在年輕人中普及「),引發了大量的媒體關注和行業討論。許多升學顧問專家都在紛紛預測今後名校錄取的遊戲規則將如何改寫,以及我們的學生們應該如何應對。但很少有人去挖掘這場變革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以及這場源自於大學招生領域的變革對我們教育學生和孩子到底有哪些啟發。
  • 衰漫畫:超大黑板的利與弊,學生是看得清了,卻把老師累垮了
    衰漫畫:超大黑板的利與弊,學生是看得清了,卻把老師累垮了同學們集體被老師帶進了一個空曠的教室中,教室內除了一個巨大的黑板以外一無所有,黑板需要同學們仰起頭才能看到頂端,這樣巨大的黑板有什麼用處呢?黑板上吸附著一個又一個凸出來的東西,老師可以通過攀巖來爬上巨大的黑板,在寫板書的同時也能鍛鍊身體,而且巨大的黑板也能讓同學們把板書看得更加清楚,這就是超大黑板的利,弊就非常明顯了,寫幾個字就需要老師寫一早上,而且還很容易累垮。結語:超大黑板的外觀看上去十分華麗,可惜卻不實用,所以筆者認為想要同學們看清板書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字寫得大一些。
  • 哈佛錄取率六年來首次回升!哈佛新生報告來了
    在這份新生報告受訪者中,亞裔佔29.1%、非裔佔15.8%皆創哈佛曆史新高。新生中41.3%來自美國東北部地區,57.5%受訪者接受學校經濟援助;近30%家庭收入超過25萬元,高於95%美國家庭。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下這份報告中,有哪些亮點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