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對古代人的生活,大部分都是通過影視劇或者是小說中看到的,根本就沒有親歷者,即使是專家學者,也是通過文獻資料或考古發現,才略知一二。
因此,對古代人的生活,我們一直是充滿神秘和未知。
有一部分人可能會認為,古代人不用上班還有錢用,這種人基本屬於三個群體,一是行走江湖的俠客,似乎從不缺金銀;二是學子,如:在青樓「十年一覺揚州夢」的杜牧和週遊天下的李白,他們似乎也不缺錢;三是隱士,如:鬼谷子,一輩子只出過一次山,應該也不缺錢。
除開這三類人群,就算皇帝也要「上班」,更何況其他人,又怎麼能不工作呢?
那麼,這些人的錢財又是從何而來的?
說起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我們必須要弄明白,古代人的飲食,他們一天吃幾餐飯,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由於缺乏文獻記載和考古材料,今天難以清楚地了解。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稀有的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紀錄,依然可以略知一二。
古代人一天吃幾餐飯?
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代人的用餐制,就目前而言,學術界認為商代是實行兩餐制的,其依據是甲骨文中有「大食」、「小食」的記載。據董作賓的《殷歷譜》,商代的紀時法中稱上午九、十時為「大食」,下午四、五時為「小食」。
當兩餐的時間已形成慣制才被納為時辰專名。至於兩餐制何時轉變為三餐制,即今日人們日常生活中通行的一日三餐制是何時確立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據《中國飲食史》和《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記載:「大概在戰國末年,一日三餐制已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而得以推廣開來。」
一些文化史、古文獻學、民俗學等方面的專著如陳直《漢書新證》、韓養民《秦漢文化史》、烏丙安《中國民俗史》等普遍認為:我國三餐制較早,古稱「三食」,和今日相同,分早、午、晚三頓。
胡新生在《談古代日常生活中的「三食」習慣》中指出:一日三餐制「至少在兩千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即已形成」。飲食學界的向春階認為「到漢代以後,三餐制才比較普遍起來,從元代起三餐制正式形成。」但不管怎麼說,宋朝以前,多數人還是一日兩餐;宋朝以後,多數人開始一日三餐。
在中國古代,還沒有上班這個詞,但並代表著古代人不用上班,其實,古代分為士農工商多個階層,每一個階層都有各自的錢財來源渠道和生活方式。
他們也上班嗎,如果不上班,錢從哪裡來?
要說古人不上班,我想大多應該是武俠小說或者電影看多了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在很多武俠小說中,那些俠客確實看上去不需要上班,每天浪跡天涯,都有數不完的錢花,並且還有無數美女仰慕他們。
可是真實情況與小說中的情況有所區別,古人在掙錢方面,從來沒有輸過現代人,他們一樣拼命工作,一樣有朝九晚五的公務員和熬夜加班的普通工人,只是在歷史長河中,這些普通人通常不被人們所關注,從而忽略了人間百態,至於真實的古人是如何工作的,下面我將對他們的工作進行介紹。
1.貴族和官員
他們是封建社會中頂層的人物,貴族世家和官員一般會有著爵位和俸祿,朝廷會為他們發放工資,但著並不足以維持他們日常的生活,而古代時候又不允許他們經商那他們會怎樣解決呢?
主要有兩個方法,其一就是購買一些商鋪然後交給手下人去打理。其二就是購買土地和田莊,在古代土地是最重要的財富,貴族們會購買大量土地然後租給沒有土地的平民,向他們收取租金。
2.從事農業生產的平民
古代農民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他們的生活也是比較差的,如果自家擁有幾畝土地還算是不錯的,在交了朝廷的稅之後可以自給自足。沒有土地的人則過得比較慘,租種地主的土地之後不僅要向朝廷上交糧食同時還要向地主上交租金,如果是是豐收的光景那剩下的糧食可能還足夠一家人溫飽,但如果是在欠收的年景,他們就可能要餓肚子了。
其實古代農民的花銷並不多,他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給自足,自己種菜、種糧食,再供給自己家庭吃,而且平民女子還會織布、裁衣等技術。所以,平民在財錢財上的需求並不是很高。
3.從事手工業的工匠
他們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手藝來掙錢,那個時候的工匠在社會上並沒有我們如今手藝者的地位。他們處在社會中的地位並不高。但如果他們服務的主家是高官貴族的話,那麼他們也會相應地受到保護。
比如一些工匠會服務於皇宮和王府為他們製作家具、首飾等等,那麼他們雖然是匠籍,但卻可以受到貴族的庇護,在生活條件上也會非常不錯,衣食無憂。但如果只是服務於小的店鋪而且製作手藝也不精湛的話,那麼生活可能就會比較的慘,僅能保持溫飽活下去罷了。
4.從事工商業的商人
我國每一個朝代都有著重農抑商的傳統,即使唐朝時期比較重視商業的發展,但商人在地位上還是無法和農民進行相比。他們雖然擁有著很多的財富,但在穿戴上卻有著嚴格的規定,不能穿戴特別華麗貴重的衣服和飾品。
因此他們只能將很大的財富和精力放在吃食上,如今揚州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美食,古代的大鹽商們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古人雖然不像我們如今日日出去工作,但他們也有著相應的資金獲取渠道,他們獲得的錢可以供他們在世界上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