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養育孩子,是每對父母共同面臨的難題。
是精心養育,事無巨細的照顧;還是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
這位二胎媽媽,用了十幾年時間,給了我們答案。
01
其實這麼多年來我心裡一直藏著一個深深的遺憾,是關於老二的,大寶沒有。
在老大12歲,老二6歲的時候,每當我跟親朋好友聊起家裡兩個小孩在各方面都有很大差異的時候,他們都表現得非常驚訝:
「同一個爹媽,怎麼可能?」
然後我就道出了心裡藏著的那句話:
「兩個孩子,一個看書養,一個照豬養,能一樣嗎?」
然後,就開始細數我當年懷上兩個孩子時分別的想法:
老大在我肚裡還沒有一顆核桃大的時候,我已經閱遍市面上能買到的所有育兒書,使自己身藏錦繡,滿懷期待。
懷上二寶的時候,我卻萬分糾結:到底要還是不要?
大寶從出生就有一本美麗日記陪伴她。
我在上面根據教育專家的指導意見,每周精心記載她的體重、頭圍,哪天會笑,哪天會翻身,哪天會坐,哪天會爬,哪天會叫媽媽爸爸......
三百多頁的日記本從頭記到尾。
生下二寶的時候,我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了,育兒書都蒙上灰塵,寫日記還想得起來嗎?
老大生下來不到十五天,我就像舉行一個莊嚴儀式一樣,把《三字經》找出來,調試成一個年輕媽媽最悅耳的聲音,為她朗誦。
老二三歲了,我依然堅定的認為小孩子不需要任何啟蒙。
老大滿月之後,躺在搖籃裡,為了刺激她對色彩的敏感,我煞費苦心調動所有的審美,遍尋所有母嬰店買了一大堆玩具,裝飾她的搖籃。
輪到老二呢,我圖省事直接把大寶用剩下的給他用,甚至很多都已經故障掉色。
老大斷奶之後該添加輔食了,我總是疑神疑鬼,懷疑買來的食物不夠乾淨健康,只恨不能親自挽起袖子下地種菜。
每天左手輔食書右手原材料,一邊參考圖文一邊自製,絞盡腦汁地計算著分量和營養。
妄想著我娃吃下這一勺東西就有了天底下最好的營養,身體壯過牛,腦袋越來越聰明。
輪到老二了,我認為做輔食太費勁,都是智商稅,就給他單吃米糊就可以了。
老大上幼兒園了,但凡能想到的興趣班,唱歌、舞蹈、畫畫、跳繩、圍棋、象棋、珠心算......我都給她嘗試。
期盼我的孩子能夠多才多藝,在任何時候都不怯場。
等到老二上學,我認為孩子學那麼多興趣班太毀童年了,放肆去玩就好。
當然,他後來除了喜歡玩,還是喜歡玩。
還有件事,就連我親媽,孩子她姥姥都認真的認為我偏心,虧待了二寶。
老大三四歲時,每逢周末,我便花天價從北師大給她請來家庭教師。
那個老師什麼都不需要教,只要會陪她玩就好。
我和娃他爸都是學歷不高的,聽說近朱者赤,我便希望孩子能在與老師相處的過程中,受到一些感染。
況且人都說,會玩的孩子才會學。
想著這樣,孩子能夠學會放鬆,也能有良好的對待學習的觀念。
老二出生到現在從沒有過這樣的待遇。
總結成一句話:一個格外用心,一個隨意養活。
02
六年後,老大18歲,老二12歲。
老大放棄港大優厚獎學金,心甘情願選擇了心儀的北大。
老二則被兩所好中學提前預約。
現在,我的朋友又說了,兩個孩子都不錯啊!
除了性情不同,都有想法、有激情,都愛學習、愛生活、愛運動,都很陽光有出息。
這看書養和照豬養也沒多大區別嘛!
哈哈,問題來了,同學們,內裡遠沒有表面上這麼簡單。
03
就在二寶長到六歲上小學的時候,我赫然發現,對他散養了這麼多年,終於嘗到了苦果。
那麼,咱還是從頭開始講故事吧。
不知道為什麼,或許是那幾年對老大太用心了,有些疲倦了。
老二一出生,我一下子變得散漫了,不再期待把孩子培養成出類拔萃的人。
不再喜歡動腦子想辦法,也不再想學習育兒知識,不知不覺開啟了照豬養的模式。
這個現象我至今不太明白,為什麼二胎的出生,可以普遍性地解除媽媽們的育兒焦慮。
直到老二上學後,才讓我瞬間驚醒過來。
養孩子就如同種地,不好好澆水,他是不會自己就瓜熟蒂落的。
04
那時候,老二字不會認幾個,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不會閱讀、不會算數,我都不太在意。
因為這些在學齡前我都沒讓他學過。
可他缺乏上進心、一味喜歡舒適安逸、嚴重自我,這些表現讓我真正憂慮起來。
尤其是,當我重新拿起一本家教書的時候,我才驚覺,這個孩子放縱荒蕪的時間太長了。
晚上焦慮得睡不著的時候,掐指一算,時間似乎還來得及讓一個媽媽作出改變。
簡直就像重新養育一個孩子,決心和毅力如同一座沉默多年的火山,開始一點一點地往外釋放。
首先,放棄照豬養、開啟看書養的模式。
把五六年沒有看過的書重新找出來,又從網上精心挑選優秀育兒書,把肚裡的自滿都倒光了,正兒八經地學習起來。
不學不知道,一對照前幾年豬養的模式,驚得我捶胸頓足,恨不得讓時光倒轉,精心、用心把孩子再養育一次。
其次,沉心培養老二的中英文閱讀能力,都一年級的小孩了,綜合衡量後,決定從繪本開始。
這期間,我把自己所有的審美力都調動起來,不斷去書店給老二精心挑選書籍,又不斷在網上訂閱繪本、科普、漫畫、文學。
每晚臨睡前,繪本、科普、漫畫他自己看,文學類書籍我精神飽滿、繪聲繪色地為他讀,讀完閒聊會兒天,議論議論共同讀過的東西。
這樣的很多個夜晚,我都發現他很滿足也很幸福,我更是。
05
豬養模式期間,別的大部分孩子已經開始英語啟蒙,深思熟慮之後,我決定親手給他補上這一課。
經過千淘萬選之後,我們選定了一套可以在家學的英文教材。
從錢小能二年級到五年級,約一千多個日夜,飯前飯後,窗前燈下,一臺CD機陪伴,我一直保持著為陪他聽書的耐心和熱情。
幾十本英文書聽讀完了,變換著方式、調整著語言表揚他、鼓勵他,也有分寸地提醒他,批評他,而避免嘮叨。
貼著他的心,盡一切可能陪伴他,幫他找到並養成一個真正的興趣:足球運動。
從我覺醒到現在,學習和自省從未間斷。
尤其是他初一沉迷手機遊戲時,閱讀和反思使我不斷頓悟,找到一個非常適當的方式,幫他從遊戲中解放出來。
這中間所花費的心力,真是無法計算。
如果有人問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最後悔的事是什麼?
我會回答:
在老二出生後的六年中,我太懶了,中斷學習,沒有像對老大那樣用心——苦心孤詣而不露痕跡。
06
不同的是,在老大學齡前的六年中,伴隨著她的成長,我扎紮實實處於不斷閱讀、不斷學習之中,說看書養並不為過。
但是,從書到生活之間,需要一個智慧的跨越。
在這裡,我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把書裡的知識充分消化,然後在孩子身上實踐,在實踐中又反思、調整、完善。
幼兒園的時候,雖然讓她嘗試過多種興趣班,但不是這些東西都一股腦地接觸的。
都是她一邊學習,我一邊觀察,一邊跟她聊天,一邊看她的情緒和反應,從而判斷她容易接受什麼,不適合什麼。
這個階段,雖然看書養,卻從沒有讓錢小雅系統學習過知識類的東西。
所有的學習都是在自然和遊戲中進行,很多啟蒙甚至是在無意識中完成的。
譬如,她一歲後喜歡自己走路,我帶她故意走樓梯,她邁一個臺階,我數一個數。
數得多了,她自然把數和臺階的個數聯繫起來了。
後來,她遇到東西都喜歡數一數,就是在遊戲中,她不知不覺懂了數和無窮的概念。
07
我明白,一個媽媽太迷信書本和專家意見,很容易思維僵化。
為此,我經常提醒自己,要信賴自己的直覺。
不管一個孩子有多愛學習,直覺告訴我:
變化萬端的天空,四季各異的大地,是孕育一個孩子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地方,好奇心和想像力才是創造力的源泉。
所以,只要有機會,我就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養成了一個孩子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心靈。
等老大上了小學,發現她展示了一個小孩天生的極為難得的自制力,以及對知識的強烈興趣。
這時候,我絲毫不擔心她的學習了。
唯一操心的是怕書本和她內斂的性格限制了她的思維,把老師和權威者的話當成聖旨。
而無法養成獨立自主的意識,不敢掌控自己的未來。
08
我們此時選擇的方法是放手!
幾乎完全放手,涉及她學習、生活的任何事,我們都問她,聽她的意見,讓她自己
選擇。
哪怕有時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事情,也聽她的意見。
現在想想,倒是開始對她自然放養了。
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畢業選擇專業方向,中間從小到大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都是錢小雅自己決定的。
我們儘管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決定權都在她自己。
就是這樣,在放開手腳的前提下,孩子自己一點點觸碰和探索世界,逐漸知道了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獲得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對未來踏實的掌控感。
09
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看書養,並非要求家長去積極地管控孩子,更非照著書本亦步亦趨的教條主義。
而是一種學習型思維模式,強調家長自身的學習,消化書本理論,汲取間接經驗,把它靈活運用於千變萬化的家庭生活中。
沒有哪一種方式可以一勞永逸!
孩子的每一個不同的階段,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選擇適合的教育方式。
無論哪一種,都是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
也沒有哪一個過來人、哪一個專家可以告訴你究竟該怎麼樣養育你的孩子。
做父母的,需要陪著孩子一起,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一同學習和成長。
孩子的成長,取決於父母在教育上成長的速度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