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專業發展問題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然而,我國教師繼續教育長期受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思想衝擊,教師往往偏重於「做什麼」「怎麼做」的方法依賴,忽視了教師本身是一個情感豐富、蘊含巨大生命活力和個性魅力的主體身份。
教師如何發揮自身的力量實現職後成長?本篇報導選取了三位老師的故事,希望對教育工作者有啟發。
做一名自主成長的新時代班主任
作者 | 敦秀麗 / 河北省保定市美術中學
優秀源於習慣,成長始於自主。作為一名從教8年的年輕班主任,敦秀麗踏實肯幹、善學樂教、性格爽朗,希望以自主成長帶動班級和學生的成長。她坦言,4年的班主任工作經歷,自己最大的收穫,就是用愛和理想帶領孩子們一起飛。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引導者。作為一名班主任,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自覺成為學生「理想自我」建構的榜樣。
八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我其實並不知道如何做一名好老師。最初對自己的要求也很簡單——先從一名積極努力、認真參與的老師做起。四年前,我入職河北省保定市美術中學(以下簡稱「美中」),開始接觸到校長賀宇良的自教育思想,慢慢理解自教育就是把自己作為教育對象,發展自我身心,不斷追求終身發展和完整成長,期待用自身的成長引領學生的成長。由此,我才真正開始思考教師的成長之路。
制定自我發展規劃,堅定教育信念。樹立專業發展的意識,提高專業發展的自覺性,提前做好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可以幫助教師少走彎路,明確發展方向,在自身成長中保持相對持久的動力,讓專業成長之路更加寬廣。
2017年,通過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機遇與挑戰,加深了自我認知,我制定了第一份三年自我發展規劃。這其實是自我肯定、自我定位、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一個過程。堅定自己的教育信念,熱愛教師工作,對自己嚴格要求,主動成長,立志成為一名骨幹教師。當自己在工作中出現懶散懈怠、動力不足、不滿意現狀等問題時,看看貼在桌角的成長目標,便可以重拾信心,主動尋求發展。
在自我學習與培訓中,探索成長路徑。最初做班主任時,真是白天「手忙腳亂」,晚上「輾轉難眠」,甚至會氣餒,想放棄。常有老師鼓勵我:「試試把權利還給學生,放手看看,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學習,主動探索。」對於學生來說,老師是課堂的引導者,也是他們青春成長的領航者。我們需要充實自己,學會相信學生,學會如何放手。
於是,我開始學習關於班級管理的書籍,如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等,在不斷地自我學習及班級實踐中摸索如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班級管理的主人,真正解放學生,發展學生。我希望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前就能長出一對翅膀,飛向自己想去的地方。
同時我還積極融入教師成長共同體,集聚成長的力量。美中有成熟的教師培訓系統,構建了教師成長鏈(日反思會、周成長課、月成長匯、學期/寒暑假成長節)和教師自成長鏈(自育、他育、博育),每年堅持把專家最先進、最前沿的理論實踐「引進來」,鼓勵並帶領教師「走出去」培訓、參觀、考察。通過主動參與教師成長培訓活動,我嘗試在班級管理中進行實踐,不僅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且自身的知識水平、教育教學實踐創新能力、自教育的能力、自成長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不斷反思,養成定期總結的好習慣。反思是自我完善、自我成長的過程。有效的反思,要有明確的反思內容和反思標準,讓教師和學生能夠重新審視自我、發現自我,使成功經驗得到及時總結和升華,缺點和不足得到及時有效的改正。
班級的發展需要班主任的反思,同時也需要學生的成長反思,我的班級有一日兩反思、周反思、月反思、學期反思的文化,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進行反思、自我教育,實現自身成長。
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向上,成長為一名自發追求崇高教育理想、自覺形成高尚道德情操、自覺掌握紮實專業知識、自覺錘鍊多元教學能力、自主完善成長素質的專業化創新型班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希望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能夠成為新時代的好老師,能夠成為自己和他人人生的幸運。
為師是一場修行
——遠離教師職業倦怠心理之我見
作者 | 叢日貴 / 遼寧省凌源市鐵北逸夫小學
任何一份工作,幹久了,都可能產生倦怠。從教近30年的叢日貴坦言,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兩個自己:一個正面,一個負面。嘗試讓積極打敗消極,讓真誠打敗虛偽,讓寬容打敗計較,讓勤奮打敗懶惰,讓堅強打敗脆弱,只要你願意,你就能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用「兩眼一睜,忙到熄燈」來形容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生活狀態,肯定會得到大多數教師的贊同。「忙、盲、茫、莾」四個字,不僅造成了職業倦怠,還影響著教師的生命狀態。
忙——每日淹沒在各種瑣事之中,如按部就班的教學、各種各樣的校園活動、各種檢查匯報總結、開展各類創建活動……諸如此類,不可盡數。
盲——主要表現為:盲從,工作中不問是非地附和別人;盲動,未經慎重考慮,沒有明確目的就行動;盲幹,不顧條件地去幹;盲目,對人、事、物、理認識不清;盲區,有認識不到或被忽略的領域……
茫——有老師幽默地形容自己的職業生涯:就像趴在玻璃上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卻找不到出路。
莾——原本激情萬丈,卻因「莽撞」,從此志氣消沉。這種經歷,人皆有之,或言多語失,或「不小心」出了風頭……
讀書是教師最美的生命姿態。只有「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即「有了教師的好好學習,才有學生的天天向上」。教書的不愛讀書,意味著放下了自己的武器;教學的不愛學習,意味著放棄了自己的尊嚴。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導致教師倦怠和平庸的罪魁。
讀書能得到什麼?不僅僅是「每有會意便欣欣然」,也不單單是記一本筆記,更不獨為撰寫並發表若干文章,而是遠離了懶惰、冷漠、短見、庸俗……人生就是不斷學習,成長,接納,放下。
一位教師若能堅持讀書思考、實踐反思、習作提升、幸福分享,我想這是教師最美的生命姿態,也是擺脫教師職業倦怠的最有效方式。
用新姿態、新角色克服倦怠。我在農村任教整整二十年,通過「鄉進城考試」進入市直小學。兩年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經歷,竟心生倦意,於是調至另一所市直小學,擔任少先大隊輔導員。新單位、新崗位,我絲毫不敢懈怠,每日在忙忙碌碌中學習探索、總結經驗。
忙碌而無序的工作,是導致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大隊部事務瑣碎繁多,我漸漸摸索出處理工作的正確順序:緊急且重要的——馬上做,重要但不緊急的——計劃做,緊急但不重要的——授權做,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減少做。
兩年後,因擅長寫作,領導令我轉崗學校宣傳工作,主抓學校「兩刊一平臺」建設、師生寫作投稿等,每學期都要「出書」、助力老師和學生發表文章等。
熱愛,讓你成為最好的老師。不改變內存,無法提升品質;不改變思維方式,就無法真正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要想當個好老師,就要真正熱愛這份職業。不管有沒有人欣賞,我們都要開出自己的花,是教師應有的心態;做學生的榜樣,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教師最好的修養;在發展學生的同時,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是教師打造幸福人生的必然之路。
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其實,教師和教育,就是一種戀愛婚姻式關係。我們多數人開始並不一定喜歡,出於各種原因走上教育崗位,可以看作是「先結婚後戀愛」;極少數人是因為喜歡而從事了教育工作,可以稱之為「先戀愛後結婚」。
為師是一場修行。雖然我們目前尚不完美,但我們會竭盡全力使自己向完美靠攏。克服職業倦怠,實現自我發展,就是步入自我發現之旅、自我認識之路,每一位教師都需要進行自我重構與自我超越,重燃工作激情,重塑職業形象,重繪教育生活,重構教育人生。
我的專業梯度發展之路
作者 | 陳吉君 / 廣東省廣州市第七中學
教育思想的提煉,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靈魂。陳吉君認為教師專業梯度發展是通過內外因的相互作用來提高教師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層度和教育教學的實踐技能。回顧自己近40年的從教之路,他將自己的專業梯度發展概括為七大途徑,以期為教師繼續教育提供一種可供參考的模式。
對知識的渴求,永不言棄
我於1983年中師畢業後被分配到家鄉四川省宜賓市一所鄉中心校任教初中數學、英語、體育、音樂、美術。當時深感教育教學技能和理論知識的欠缺,自費訂閱了十幾本教育教學雜誌進行自我學習。後來,國家正式出臺要大力提升中小學教師學歷的文件,於是,每年各縣都有一定的函授指標報考名額。
1985年,我申請報考函授,但學校領導說,初三畢業班老師當年不能報考。1986年,我可以報考函授了,可到了縣教育局,政工科(現稱「人事科」)的工作人員對我說我們學校已經有一位老師報考了數學的專科函授。
出了政工科的門,坐在教育局門口的石階上,我實在不甘心就那樣失去提升學歷的機會。於是,鼓起勇氣,敲開了教育局局長辦公室的門。局長聽完我的陳述後,安慰我說,那位老師年齡大,今年就讓他報吧。局長看了看我又思考片刻說:「你去政工科看看,好像西南師大政治教育系有個專科起點的本科函授名額,我縣沒有人報,你去問問吧。」於是,我又去了政工科。政工科的工作人員對我說:「我們可以同意你報考,但希望你不要丟醜。」
報名後,只有一個月的複習時間,我到處找齊了考試科目的書籍,迅速進入備考狀態,每天晚上只睡一兩個小時。我終於沒有「丟醜」,五科考試成績都在80分以上。後來,經過三年寒暑假和每學期兩周的集中面授學習,我如願取得了國家承認的本科文憑和法學學士學位證書。
參加教研,提升專業技能
拿到本科文憑後,我被教育局調到一所普通高中任教政治課。這和前幾年任教的初中相比,無論是對教學技能還是教育思想的要求,都有很大差別。我意識到,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理論素養迫在眉睫。於是,我積極參加年級備課組內的討論,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積極參加學校和本區域內公開課的聽課、評課,借鑑他人可行的優秀做法;參加縣、市級教學大賽,並獲得了特等獎。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成為當地的教壇新秀。
獨立思考,提煉教育思想
一方面,思考新問題,提出新想法。20世紀90年代,「素質教育」開始大行其道,我每天都看報紙雜誌,發現人們對「素質教育」的理解有些偏頗。於是,寫出《在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揚棄中推進素質教育》《全面理解素質教育,加快推進素質教育步伐》兩篇文章發表在《宜賓日報》的教育版上,這使我在全市教育界的名氣得到一定提升。
由於自己承擔著高中政治課教學,深感高考壓得學生、家長、老師、校長等都「呼吸困難」,也抑制了學生的特長發展,於是,我寫出了《高考應該成為素質教育的助推器》一文發表在國家級綜合類教育期刊上。
另一方面,應用新技術,提煉新思想。20世紀90年代,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但是,我國民眾對網絡改變教育的未來預期不足。我通過閱讀相關報導,積極思考,寫出了《信息技術對教育的七大衝擊》一文,提出遠程教學、沒有圍牆的學校等新思想。
對網絡的使用,當時並沒有相關法律規範,於是,我根據閱讀到的一些網絡侵權事件的報導,獨立思考,撰寫文章《關注「網德」》,提出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道德品質教育和網絡法制觀念教育,這樣的思考在當時是超前的。在班級管理中我首先嘗試運用網絡,並及時總結經驗,寫出《網絡德育的四種新模式》和《自媒體時代城市薄弱中學的德育困境及對策思考》兩篇文章,探討網絡時代德育工作的創新途徑。
觀察和對比,提出不同看法
20世紀90年代初期和中期,恰是「孔雀東南飛」的熱潮。由於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父母都是農民,我和妻子兩邊的弟弟妹妹讀書的所有費用都由我們夫妻承擔。無奈之下,我也加入了「孔雀東南飛」的大潮,應聘到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教書。這就有了經濟落後與經濟發達兩類地區不同教育的對比,於是,我寫出了《中國教育的十大顛倒現象》一文,發表在教育網站上,直擊中國教育的痛點。
有點小名氣之後,我不時被邀擔任一些大賽課的評委或公開課的點評者。我發現,那些大賽課、公開課往往帶有過多的打磨色彩,往往是團隊集體備課、反覆試講,有的學校為了聲譽,甚至專門配備電腦老師幫助製作精美的PPT。對此種做法我不太認同,那樣的公開課,雖然完美,但平時上課根本不是那個樣子。所以,我將自己對公開課的看法歸納整理,寫出了《公開課的十大通病》一文,為廣大教育同仁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課題研究,凝練教育思想
2003年,我調到廣州市第七中學任教至今。由於教學業績突出,以及多年參加了廣州市高中政治課高一、高二、高三模擬試題命制與資源庫建設等活動,我被評為廣州市優秀政治課教師、廣州市骨幹教師、廣州市基礎教育專家培養對象。
作為基礎教育專家培養對象,我成功申報了廣東省教育廳「2015強師工程」重點課題——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梯度發展校本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按照省教育廳的要求,必須發表一篇核心期刊論文和兩篇非核心期刊論文才能結題。2016年,我就此課題發表了三篇核心期刊論文和四篇非核心期刊論文,使自己的課題提前兩年完成。
出國考察,提出新理念
作為廣州市基礎教育專家培養對象,我於2016年3月前往美國進行了為期三周的教育考察,一邊考察,一邊和美國教師交流,對中美教育進行對比思考並形成文字。
回到廣州後,我又認真修改,在兩年內發表中美比較教育研究的論文三篇,分別是《美國教育評價方式面面觀》《走班制,慢著點》《美國創新教育的載體及其借鑑價值——以中國的智慧教室與美國的智能教室之比較為例》,以期為我國教育改革提供一種新思路。
立足課堂,思考素養落地之策
學科教學,是教師職業的立足點。但學科教學實效的提高貴在得法。課堂教學和對學生的教育,不僅要適應教育規律,更要自覺地利用教育規律;不僅要高效地利用教育規律達到高效的結果,更應優效地利用教育規律達到優效的教書育人的結果。
於是我撰寫並發表了《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方式多樣性的七大策略》《高中政治新課程教學必須處理好的幾個關係》《政治課教學學生應答心理及應對》《信息素養視角下的高三政治複習備考指導策略》《重構利於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課堂生態》《教學的信息素養本質及信息素養教學模式》等論文,從實踐層面出發,思考核心素養如何落地。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有獨立教育思想的教師,專業發展才具高度。教育思想的凝練和提升,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靈魂。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既是人類認識的基本秩序,也是教師專業梯度發展的基本規律。
— END —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8月刊第二期
編輯 | 李香玉
設計 | 九月九
統籌 | 周彩麗
如需了解更多,歡迎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