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制定法國嚴重腹部創傷患者管理指南。
設計:由來自法國麻醉和重症監護醫學學會、法國急診醫學學會、法國泌尿外科學會以及法國外科學會、瓦爾德-格雷斯學院和介入放射學聯合會的20位專家組成制定委員會。在指南的整個制定過程中,所有參與者必須聲明所有利益衝突(COI)政策。整個指南制定過程是未接受任何行業資助而獨立完成的。制定者們獲知需遵循推薦強度分級與證據質量評估(GRADE)系統的原則評估現有證據等級,特別強調避免在沒有高水平的情況下制定強烈建議。一些建議未分級。
方法:指南內容分為診斷和治療策略及早期監測。所有問題均根據人群、幹預、對照和結局(PICO)格式制定。專家小組重點討論了診斷策略的三個問題:
(1)提示創傷患者腹部損傷的臨床體徵的診斷性能如何?(2)對於可疑腹部外傷,院前FAST(FocusedabdominalSonographyfortrauma)在判定腹部損傷和指導患者院前分診方面的診斷價值表現如何?和(3)當懷疑腹部創傷時,開展對比增強胸腹CT掃描是否能識別腹部損傷並降低死亡率?治療策略涉及四個問題:(1)嚴重腹部創傷後,立即剖腹手術是否可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2)「損傷控制手術」策略是否能降低嚴重腹部創傷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3)腹部創傷患者的腹腔鏡方法是否能降低死亡率或發病率?和(4)對無出血的腹部創傷患者進行非手術治療是否可降低死亡率和發病率?最後,提出了關於這些患者早期監測的一個問題:在嚴重腹部創傷的情況下,哪種初始監測能降低發病率-死亡率?文獻分析與給出建議時均遵循GRADE@方法學。
結果:SFAR/SFMU指南小組提供了15項關於嚴重腹部創傷早期管理的聲明。經過三輪討論和各種修改,100%的建議達成了強烈的共識。在這些建議中,5項具有高水平證據(1級),6項具有低水平證據(2級),4項為專家判斷。最後,沒有就一個問題提出建議。
結論:專家們就嚴重腹部創傷的早期管理中的許多強烈推薦達成了廣泛共識。
一組專家代表(包括Socie´te´francaised'anesthe´sieetdere´animation、Socie´te´francaisedeme´decined'urgence、Socie´te´francaised'urologie、Associationfrancaisedechirurgie、E´coleduVal-de-grace和Fe´de´rationderadiologieinterventionnelle)制定了這些指南。組織委員會定義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列表,並為每個問題分配了專家。使用PICO(患者幹預比較結局)格式制定問題。定義了三個部分:診斷策略、治療策略和早期監測。
採用GRADE方法(推薦強度分級與證據質量系統)評估現有證據等級。在對文獻進行定量分析之後,可以使用該方法單獨確定可用證據的質量,即預測定量幹預的效應所需的置信水平。證據質量評級如下:
高質量證據:進一步研究不太可能影響證據對結果預測的可信度;
中等質量證據:進一步的研究可能會影響證據對結果預測的可信度,並有可能改變對結果的預測;
較低質量證據:進一步研究很可能會影響證據對結果預測的可信度並很有可能改變對結果的預測;
非常低質量證據:不太可能將其用於對結果進行任何預測
推薦水平為二元的(陽性或陰性均如此)並表示為強和弱:
強烈推薦:我們推薦(1+級)或不推薦(1-級)此行動;
弱推薦:我們建議(2+級)或不建議(2-級)該措施。
根據關鍵因素確定建議的強度,並由專家採用GRADEGrid法投票後進行驗證。
指南的彙編要求至少50%的投票參與者有意見,不到20%的參與者投票贊成相反的提案。彙編一項強有力的協議需要至少70%的投票參與者的批准。
第1節:診斷策略
問題1:提示創傷患者腹部損傷的臨床體徵的診斷性能如何?
R1—嚴重創傷後患者,臨床體徵不足以確定或排除腹部損傷。
(1級),STRONG AGREEMENT
依據
現有文獻的系統化綜述,包括1950年至2012年發表的12篇文獻,已經評估了幾種臨床體徵評估腹部損傷的預測價值[5],並且已經證明總體上鑑別力較弱。在此提醒,陽性似然比(LHR+)>10被視為可接受的閾值,可使用此來確定一種病症,陰性似然比(LHR-)>0.1被視為可接受的閾值,以排除一種病症。腹部損傷臨床體徵的LHR+為:壓迫疼痛6,5[95%CI:1.8—24];血尿4.1[95%CI:3—4,9];腹脹3,8[CI95%:1.9—7.6];僵硬3,7[95%CI:2—5.9];自發性疼痛1,6[95%CI:1.3—2];觸診疼痛1.4[95%CI:1.3—1.5]。對於安全帶徵,LHR+介於5.6和9.9之間。
所有LHR-均>0.1。觸診時無腹痛不能排除腹內損傷,10—14%的重度創傷患者無疼痛[6,7]。
問題2:懷疑腹部創傷,院前FAST(創傷腹部重點超聲評估)在判定腹部損傷和指導患者院前分診方面的診斷性能如何?
R2.1-當懷疑腹部創傷時,很可能建議院前進行FAST,以確定腹腔內存在游離液體。(2+級),STRONG AGREEMENT
無建議:在研究現有文獻後,專家們無法提供支持或反對使用院前FAST來指導疑似重度腹部創傷患者的院前分類的建議。
依據
FAST旨在檢測創傷後腹腔內游離液體。該檢查需要整合為E-FAST(創傷超聲擴展重點評估),用於探測胸腔積液或氣胸。總體而言,證據水平仍然較低,需要對院前領域的診斷、預後和決策影響進行進一步的比較研究。在最近一項評價院前超聲使用有用性的薈萃分析中,27項研究中僅3項研究了嚴重創傷[8]。預測是否需要開腹手術的陽性和陰性預測值為50~96%不等。一項前瞻性、單中心研究顯示了較弱的靈敏度(分別為64%和46%),但可接受的特異性為94%。使用院前FAST檢測腹腔內游離液體,陽性和陰性似然比分別為12.8和0.38[9,10]。然而,FAST在院前領域是絕對可行的[10],其診斷性能仍劣於院內FAST[11]。此外,條件差、肥胖和術者經驗少可能降低可行性。最後,本試驗有兩個主要局限性:
l 極早期表現的陰性結果不能排除腹腔內緩慢蓄積的游離液體;
l 腹膜後血腫可產生腹腔積液,特別是伴有複雜骨盆損傷的患者。
儘管得到了一些專家的推薦[12],但是依據目前的證據水平尚不主張使用院前FAST來指導分診。此項檢查可以在運輸過程中重複操作,但無論如何都不應延遲快速轉移到適當的醫療中心。
R2.2-當懷疑腹部創傷時,我們推薦入院時行FAST檢查用以:(i)排除腹腔內游離液體;(ii)如果檢查為陰性,則可以排除存在超過500mL的游離液體。(1+級),STRONG AGREEMENT
R2.3-當懷疑腹部創傷時,我們不推薦在入院時將FAST檢查用以:(i)排除特定腹內損傷;(ii)排除腹膜後血腫的存在。(1級-),STRONG AGREEMENT
依據
最近的一項薈萃分析表明,院內擴展FAST識別胸腹損傷的性能令人滿意,靈敏度(Se)為74%[95%CI:65%—81%],特異性(Sp)為96%[95%CI:94%—98%],相當於LHR+為18,LHR-為0,27[11]。
該性能可以用於判定那些有骨盆損傷但是無相應的臨床體徵或放射學徵象的患者中存在有腹腔內游離液體,尤其是對於不穩定患者[13]。FAST陰性並不排除游離液體量<500mL[14—16]或判定特定器官損傷的存在和性質[17],儘管有些需要手術修復[18]。類似地,FAST陽性並不能判定游離液體的性質(血液、腹水、尿液)。儘管FAST可促進99%的病例在復甦領域做出適當的決策[18],但尚無研究能證明使用FAST可降低死亡率。
問題3:在懷疑腹部創傷時,進行對比增強胸腹CT掃描是否能夠識別腹部損傷並降低死亡率?
R3.1—當懷疑腹部創傷時,我們推薦進行對比增強的胸腹CT掃描,以確定腹部損傷。(1+級),STRONGAGREEMENT
R3.2-當懷疑腹部創傷時,我們建議進行造影增強的胸腹CT掃描,以降低死亡率。(2+級),STRONG AGREEMENT
依據
CT增強掃描對腹部損傷診斷的診斷性能因創傷類型(穿透或非穿透傷)和損傷器官類型(實體或空腔臟器)而異[19-21]。
對CT用於實體器官病變診斷的有效性進行系統評價,結果顯示陽性似然比 (LHR +)至少為45,陰性似然比(LHR)為0.09(靈敏度98%,特異性98%)[4]。對於空腔臟器病變的診斷性能較低,LHR+ 為21,LHR-為0.16(靈敏度85%,特異性96%)。用於診斷空腔臟器病變的某些CT徵象(如氣腹或腸繫膜損傷滲出)顯示出極差的診斷性能,靈敏度為9%,特異性為49%[22]。對於腹部穿透傷,2018年發表的一篇系統性綜述報告了CT診斷性能為:LHR+5.4,LHR-為0.22(靈敏度為81%,特異性為85%)[23]。當懷疑嚴重腹部創傷時,這些整體性能證明了使用系統對比增強的CT掃描的系統診斷是合理的。然而,CT診斷空腔臟器官病變和穿透性病變的性能表明,臨床推理不完全依賴於CT掃描。
在重度腹部創傷的情況下,進行增強CT掃描可幫助快速識別出血病灶,並獲得所有出血來源和損傷的完整圖像,加快作出適當的治療策略[24]。支持該建議的證據來自一項隨機對照試驗(REACT-2)[24]和5項觀察性研究,其方法學嚴謹性水平可接受[25-28]。隨機REACT-2研究[24]在541例患者(對照組為542例接受常規影像學評估和選擇性CT掃描的患者)中比較了全身對比CT掃描,未能證實死亡率降低。雖然這項研究的開展非常嚴格,但是一些因素可能解釋了未能證明獲益的原因。REACT-2旨在實現死亡率降低5%,而觀察性研究表明死亡率降低約3%。在該假設下,REACT-2研究沒有檢測到兩組之間的差異。此外,對照組46%的患者接受了全身掃描,但這些結果是通過意向治療分析獲得的。由於這兩個原因,REACT-2的結果要求在作出全身掃描儀對死亡率無獲益的結論前保持謹慎。5項觀察性研究比較了觀察到的死亡率與使用TRISS或RISC方法預測的死亡率[25-28]。這些研究共納入了31514例患者,顯示了降低死亡率方面的獲益,比值比為0.75[95%CI:0.7—0.79]。這一結果似乎適用於活動性出血和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病例[25,29]。幾項系統綜述[30-32]證實了這些結果,但也表明存在相當大的異質性和不可忽略的偏倚風險。因此,CT掃描可增加ISS評分,並導致有利於CT組的偏倚,因為CT掃描可檢測和描述更多病變。應權衡潛在獲益與實際輻射風險。據估計,造成致命性癌症需要322至1250次全身掃描[30,33]。相比之下,死亡率為17%[24],比值比為0.7,進行掃描以挽救一名患者需要20-40例次的掃描;因此,潛在獲益似乎大於風險。隨著當前輻射水平逐漸降低至每次檢查約達到10-15mSv,輻射暴露風險會更低[25]。
第2節:治療策略
問題4:嚴重腹部創傷後,立即剖腹手術是否能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R4—對於有嚴重腹部創傷和大量腹腔積液的患者,專家建議對經初始復甦後、血流動力學仍不穩定而無法行CT掃描的患者立即進行剖腹手術。專家觀點,STRONG AGREEMENT
依據
文獻綜述顯示,沒有高級別證據來提供GRADE高分級推薦。回顧性研究結果和美國的相關推薦允許我們推出專家意見。
穿透性創傷後立即剖腹手術的常見適應症為休克(SAP<90—100mmHg和/或對負荷液體復甦無反應)。在這些患者中,全身CT掃描會延遲剖腹手術(最長90min),並且可能使死亡率增加高達70%,如國家創傷資料庫回顧性研究所示[34]。
對於腹部鈍性傷後血液動力學不穩定伴大量腹腔積液的患者來說,延遲剖腹手術會使死亡率每3min增加1%[35](圖1)。PROMMT試驗的一項亞組研究針對至少接受過一次濃縮紅細胞輸注並在FAST陽性後的90min後接受了開腹手術的患者進行了研究[36]。在這些患者中,從入院至FAST的時間為8+/-10min,所有患者均未出現低血壓。在多變量分析中,從入院到剖腹手術以及從FAST到剖腹手術每延遲10min,24h死亡率分別增加1.5倍和1.3倍,住院死亡率增加1.4倍。基於同樣的數據來源,Barbosa等人記錄了剖腹探查術的陰性結果發生率較低(2.6%),同時當SAP低於90mmHg時,沒有患者在接受剖腹探查術後顯示結果為陰性[37]。在另一項研究中,延遲剖腹手術(>24h)的患者比立即剖腹手術的患者具有更高的併發症發生率[37]。
在腎鈍傷的情況下,立即手術探查的指徵為:相關聯的腹膜內病變、膨脹性、搏動性血腫伴腎臟V級病變[38]。
最後,德國[39]、歐洲[40]和美國[41]指南建議,在循環功能不全和大量腹腔積液的情況下需要立即剖腹手術。最近的文獻分析不能提供足夠的證據來說明REBOA在這些患者的處理中的地位[42]。
問題5:「損傷控制手術」策略是否可降低嚴重腹部創傷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R5-當對鈍性或穿透性腹部損傷並伴血流動力性不穩的患者行中進行剖腹手術時,推薦採用損傷控制性手術策略以降低死亡率。(2+級),STRONG AGREEMENT
依據
Stone等人1983年首次描述了損傷控制技術[43]。在這項回顧性研究中,作者發現損傷對照組17例患者中有14例存活,而經典手術組14例患者中有1例存活。損傷控制手術的概念是基於有限的手術幹預,以控制出血和汙染,並限制生理性失代償。在可接受的將生理紊亂糾正到可接受程度後進行確定性修復。1993年,Rotondo等在一項有限的回顧性研究中將這種技術被命名為「損傷控制剖腹術」[44]。在這項研究中,複雜病變患者亞組的生存率為70%。基於這兩項低水平證據研究,該理論在美國得到推廣。Asensio等人回顧性比較實施損傷控制方案前後兩組患者。他們發現ICU住院時間縮短,對死亡率無任何影響[45]。關於術後併發症,2018年的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接受損傷控制策略治療的患者組中併發症更多,但均無臨床意義[46]。
決定實施損傷控制剖腹手術基於以下標準:pH值、溫度、休克、濃縮RBC輸血、失血、乳酸鹽濃度和/或凝血病[47—51]。已描述了不同的閾值,但均未證實更優。目前擬定的標準為:出血性休克伴代謝性酸中毒(pH<7.2)、低體溫(溫度<348c)和/或凝血病[52]。
問題6:腹部創傷患者的腹腔鏡方法是否降低了死亡率或發病率?
R6.1—在患有腹部鈍傷且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患者中,專家建議,腹腔鏡方法可考慮用於診斷和/或治療目的,以降低以下情況下的發病率:(i)在急性期,當放射學檢查懷疑膈肌或空腔臟器損傷和(ii)之後實施非手術治療。專家觀點,STRONG AGREEMENT
依據
與穿透性創傷不同,腹腔鏡治療腹部閉合性損傷的報導很少,沒有隨機對照試驗比較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腹部閉合性損傷。在迄今為止發表的3個單中心隊列中[53-55],轉開腹術率從8.5%到40%不等,轉開腹術主要受技術限制,以滿足在手術暴露滿意的情況下最終修復腸道損傷。據報告,腹腔鏡檢查可降低剖腹術的發生率(包括非治療性剖腹術),並在臨床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無法得出結論時提供明確診斷。在急性期,初次CT掃描不能排除空腔臟器損傷時,應行腹腔鏡探查術,因為手術延遲會顯著增加發病率和死亡率(腸穿孔後手術延遲超過24h死亡率增加4倍[56])。此外,腹腔鏡體現了微創手術的益處,包括美容和術後加速康復。在將來,延遲腹腔鏡檢查也可用於持續存在、耐受不良的膽汁瘤或腹腔積血、發生腹腔間隔室症候群、持續隱匿性出血或疑似空腔臟器穿孔的患者[57]。
R6.2—無論何時若考慮穿透性腹部創傷後存在腹膜損傷,在對無腹膜炎或內臟疝出臨床體徵的患者中進行初次放射學檢查後,很可能建議進行腹腔鏡探查術以排除腹膜穿孔,(2+級)STRONG AGREEMENT
依據
在刺傷所致的血液動力學穩定穿透性腹部創傷患者中,發現不到50%的病例損傷累及腹膜 [58]。在此類患者中,若無腹膜炎(無瀰漫性腹部壓痛)或內臟疝出的臨床體徵,主要顧慮是未確診的膈肌撕裂(在10-15%的病例中發現[59])和空腔臟器穿孔(5-10%)。在這種情況下考慮是否應進行系統性剖腹手術的問題並不簡單。事實上,非治療性剖腹手術延長了住院時間,並且在其他年輕和健康患者中具有短期(手術傷口感染)和長期併發症(10%至40%的病例中發生疝和梗阻)的顯著風險[60]。OMalley等人。對51項穿透性腹部創傷後腹腔鏡探查(n=2563)的隊列研究(包括13項前瞻性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61]。發現腹膜穿孔佔46.1%,其中34%中轉開腹;16%為非治療性,11.5%為陰性。總之,剖腹手術(當實施時)在73%的病例中是治療性的,1497例患者免於非治療性剖腹手術。靈敏度範圍為66.7至100%,特異性範圍為33.3至100%,準確度範圍為50至100%。51項研究中的23項報告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均為100%,包括最近的4項研究。另一項系統性綜述和薈萃分析也比較了腹部刺傷後腹腔鏡和開腹手術,包括8項觀察性研究和1項隨機對照試驗[62]。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組的手術切口感染(比值比(OR):0.55;95%置信區間(95%CI):0.37-0.81)和肺炎(OR:0.22;95%CI:0.13-0.37)的發生率降低,同時手術時間(平均差異[MD]:-27.99min;95%CI:-43.17至-12.80min)和住院時間(MD:-3.05天;95%CI:-4.68至-1.42天)也均有縮短。在大多數納入的研究中,腹腔鏡檢查的敏感性為100%,在46%的患者中避免了非治療性剖腹術。薈萃分析的作者得出結論,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降低了併發症發生率和住院時間,同時促進了術後康復。
問題7:無出血的腹部創傷患者的非手術治療是否可降低死亡率和發病率?
R7.1—在無活動性腹膜出血或腸穿孔的腹部創傷患者中,非手術療法應該被推薦使用,來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2+級),STRONG AGREEMENT
R7.2—在腹部創傷伴確診持續性腹膜內出血的患者中,為了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很可能應考慮緊急止血性血管栓塞,以及其他可能的治療選擇。(2+級),STRONG AGREEMENT
依據
自1970年以來,腹部創傷患者的非手術管理(NOM)已演變為標準治療。這項技術的推進受益於以下幾方面因素:
l 對損傷致死機制的更好理解;
l CT掃描成像的技術改進;
l 介入放射學的近期突破[63]。
現在在診斷和介入放射學領域獲得的專業知識使得80%以上的腹部創傷可以進行NOM,尤其是當排除出血性休克和腸穿孔時[64]。在腹部鈍傷後血液動力學穩定的患者中,NOM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首要選擇。因此,90%的創傷性腎損傷和70-80%的創傷性脾肝損傷採用非手術治療。即使是最嚴重的創傷性腹部損傷(器官損傷量表[OIS]4和5)也可以從NOM中獲益,因為無論涉及的器官如何,都會提供密切和重複的臨床和放射學評估[38,65]。在其中一些患者中,密切監測隨後可能需要幹預(剖腹手術、腹腔鏡檢查、介入放射學、胃腸道內鏡),而不意味著非手術治療策略失敗[66]。此外,在脾[67,68]、肝[69]、腎[70]或腎上腺[71]創傷性損傷並有活動性出血記錄的情況下,治療性止血血管栓塞可顯著降低NOM的失敗率。但是,預防性止血性血管栓塞的應用應謹慎:已證實其在中度(鈍性)造影劑外滲的創傷性肝損傷中非常有效[72],在鈍性脾損傷中仍存在爭議[73],且在高級別創傷性腎損傷中未提供任何益處[70]。期待中的「SPLASH」試驗(NCT02021396)的相關結果將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了解在符合適應傳統脾切除術的血液動力學穩定(收縮壓≥90mmHg且無失血性休克)的閉合性脾創傷患者人群中,採用脾栓塞術是否能改善一個月時的救治成功率。在脾、腎或腎上腺損傷後出血性休克或仍在出血的患者中,治療性止血血管栓塞(如立即可施行)可以替代止血性剖腹手術[74—76]。在269例高等級腹部損傷(OIS3-5級,其中許多伴有多發性出血灶)的創傷患者中,Hagiwara等人證實了經導管動脈栓塞是安全有效的(100%成功率),即使是在低血壓患者中,前提是後者對液體復甦有短暫反應[74]。對於創傷性肝損傷,止血性血管栓塞在某些情況下可作為一線止血選擇,但隨後通常需進行補充性止血剖腹手術[77]。在血液動力學穩定的穿透性腹部創傷患者中,如果排除了以下損傷,也可進行NOM:活動性出血、腸穿孔、膽道、膀胱或腎盂腎盞損傷[78,79]。在這些病例中,繼發的氣腹表現高度提示腸穿孔和須行剖腹探查術。在一些接受NOM範例治療的穿透性實體器官損傷中也可考慮一線止血血管栓塞[79]。
第3節:重症監護室的早期監測
問題8:在嚴重腹部創傷的情況下,哪種初始監測可以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R8.1—在存在腹內壓升高風險的患者中,建議在重症監護室監測腹內壓,以早期發現腹腔間隔室症候群。(2+級),STRONG AGREEMENT
依據
腹內壓高於25mmHg與任何器官功能障礙相關定義為腹腔間隔室症候群(ACS),需要緊急治療[80]。最近的一篇綜述證實,ACS的早期發現對於為此類患者提供有利結局具有決定性[81]。文獻中描述腹部創傷後ACS的發生率為0.2-20%[82]。剖腹手術後的發生率略高。ACS的風險因素為BMI≥27kg.m-2、APACHE II評分≥18、腹脹、機械通氣下PEEP≥7cmH20、血液動力學休克、大量輸血和/或大量液體擴張[81,82]。對創傷患者進行的兩項前瞻性觀察性研究重點揭示了,腹腔高壓在第一天中具有顯著臨床意義。其中1/3的病例在ICU住院期間發生ACS[82,83]。在最近的系列研究中,ACS的發生率較低,在3-6%之間,但ACS仍然是死亡的獨立風險因素(OR3.3,95%CI1.5-7.6),如果不及時治療,死亡率為90%。早期剖腹手術可顯著降低ACS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84]。
R8.2—在通過非手術治療的嚴重腹部損傷(AIS≥3)病例中,專家建議採用以下監測和隨訪方式:
l 入住具備24/7緊急止血剖腹手術能力的機構,至少第一個24小時在監護室持續監測(生命體徵),隨後進行至少3-5天的臨床和生物學觀察。
l 在出院前和/或疑似發生併發症時,對所有存在腹部損傷風險的患者使用血管內造影劑進行腹盆部CT掃描。
專家意見(STRONG AGREEMENT))
依據
監測的主要目的是發現早期和延遲的出血或感染型。這些併發症大多發生在創傷後的前5天[85,86]。出血風險(持續出血、延遲器官破裂)在最初24小時內達到最大,這證明當風險顯著時需要在重症監護室住院[69]。觀察持續時間各不相同,尤其取決於器官、OIS分級、關聯損傷和患者年齡。在脾創傷中對該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例如,Smith等人於2008年發表了超過21000例最初採取觀察治療的鈍性脾創傷的經驗。在該隊列中,95%的遲發性脾出血發生在最初72小時內[87]。在此期間,大量建議嚴格臥床休息。但是,尚未證實早期下床活動會增加遲發性出血或NOM失敗的風險[88,89]。
在治療早期(入院後48-72小時)進行第二次CT掃描已證明其有可能增加NOM的成功機會[88]。第二次成像的目的是檢測造影劑外滲的發生或增加,強烈預測介入術或假動脈瘤。Velmahos等人因此指出,在高級別脾創傷(OIS≥3)中,與低血壓相關造影劑外滲>15mm,對延遲性脾破裂的陽性預測值為100%[89]。
-THE END-
編譯:莫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