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你還好嗎?|關於創傷後應激障礙

2020-12-20 小麥心理

今天,汶川地震已經十年了。

還記得2008年14點28分,瞬息的發生,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雖然距離震源有著幾千米,但我確實的感覺到了天花板的動搖與窸窸窣窣的聲音。事後才知道,汶川地震了。當時還是第一次聽到汶川的名字。

地震的影響震驚海內外,除去各種經濟損失、交通堵塞,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傷害。

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種急劇、異乎尋常的創傷性事件後常見而嚴重的精神障礙,以反覆發生的闖入性創傷情景再現、持續的警覺性增高及對創傷相關情景的主動迴避等為主要特徵。PTSD可引起明顯的職業、心理和社會功能殘疾,對個體社會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長期的破壞性影響,早期識別和及時幹預可明顯降低其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創傷後應激障礙會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包含闖入、迴避和喚起三大核心症狀。

研究表明,PTSD也會在兒童身上出現,且在災後6個月,有23-30%的兒童會完全的顯示出PTSD症狀,如果沒有被發現,PTSD的症狀會持續多年,進而增加其它精神問題產生的危險,破壞正常的心理社會功能。

汶川地震造成了67183人遇難和20790人失蹤,地震創傷患者雖經積極救治,仍不乏有遭受PTSD折磨者,嚴重降低了救治效果並影響患者預後。調查顯示,在地震6個月後,地震經歷者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異常症狀,而創傷組中SCL-90總分和各項異常症狀發生頻率均顯著高於對照組。主要表現在抑鬱、焦慮、人際關係等方面,PTSD發生率高達25%,時常出現各種闖入性、迴避和警覺性增高症狀,說明創傷組患者存在著更廣泛和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應該在早期創傷救治時即開展PTSD的預防和治療,針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幹預,以減低其發生率,改善預後。調查顯示,震後創傷組中度心理問題發生範圍是12.50%~65.00%,異常症狀發生頻率依次為抑鬱、人際關係、焦慮等;重度心理問題發生範圍是5.00%~27.50%,異常症狀發生頻率依次是抑鬱、焦慮、人際關係等。對照組心理問題發生範圍0~35.00%,以抑鬱、焦慮、人際關係和強迫為主。

影響因素

創傷性事件

指威脅到個體的生命、身體或是精神世界的完整,帶來異乎尋常痛苦的人生遭遇,是PTSD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只要創傷性事件的強度達到一定水平,即能導致PTSD的發生。創傷組PTSD患者ISS平均值顯著高於非PTSD患者,提示損傷部位越多、程度越重,患者受到生理和心理雙重的折磨就越嚴重,發生PTSD的可能性就越大。

創傷後事件

指患者是否具備足夠的安全感,是否脫離創傷源和情境,幹預治療措施是否及時、有效等。創傷組PTSD患者地震受困時間和住院治療時間平均值均顯著高於非PTSD患者,提示由於受困時間長,患者缺乏足夠的安全感,事後難以擺脫痛苦的回憶,而同時由於損傷程度重,患者治療時間長,難以早期恢復正常的生活,極易促使PTSD的發生。

社會關係的恢復

現代醫學不僅要求患者獲得生理上的痊癒,還要注重治療過程中心理疾病的防治,更要求治癒後的患者能恢復勞動力,再次融入社會並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這不僅要求及時、有效的救治,也需要廣泛的社會支持。創傷組PTSD患者治療痊癒率和生活恢復正常率顯著低於非PTSD患者,提示殘疾或病痛直接影響患者出院後生活的正常化,同時,創傷組患者再就業率、再婚率均較低,使其難以融入正常的生活中,精神壓力大,亦促進PTSD的發生。上述各種因素互相作用和影響,加重PTSD的病情。

對比震後6個月時11例PTSD患者和1個月時7例PTSD患者,其中6例為同1人,另有5例是新發病例,新發率高達45.45%。表明PTSD患者的精神症狀不僅難以完全治癒,其發病更具有潛伏性,這可能與患者出院後逐漸意識到損傷將對自身造成終身殘疾或長久病痛有關。地震創傷患者較單純的地震經歷者,不僅軀體損傷嚴重,而且存在各類心理問題,更易發生PTSD且遷延不愈,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的恢復和社會生活的正常開展。已有研究表明,在積極治療地震創傷患者軀體疾病的同時,及早進行心理幹預,可提高其對災難應激的適應能力,可防止或減少PTSD的發生。因此,PTSD重在預防。

PTSD的心理治療

PTSD一般在精神創傷性事件發生後數天至6個月內發病,病程至少持續1個月以上,可長達數月或數年,個別甚至達數十年之久。其中病期在3個月之內的稱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稱為慢性PTSD,而若症狀在創傷事件後至少6月才發生則稱為延遲性PTSD。若在創傷事件發生後能通過一些心理評定工具來初步評定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將有助於篩選出PTSD高危人群,從而有針對性地對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幹預策略。

各種形式的心理治療在創傷後應激障礙都有應用的報導。對於急性創傷後應激障礙主要採用危機幹預的原則與技術,側重於提供支持,幫助患者接受所面臨的不幸與自身的反應,鼓勵病人面對事件,表達、宣洩與創傷性事件相伴隨的情感。治療者要幫助病人認識其所具有的應對資源,並同時學習新的應對方式。治療中不僅要注意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還要識別與處理好其他並存的情緒,如:相當比例創傷性事件的倖存者有強烈的內疚與自責。及時治療對良好的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想像回憶治療(imaging rehearsal therapy, IRT)

Barrey等對墨西哥168名創傷後應激障礙女性患者隨機分為接受IRT治療組(n=88)和非IRT治療組(n=80)。經過3次治療後,隨訪3~6個月,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每晚噩夢次數及每周噩夢天數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且65%的治療組患者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得到改善,而69%的對照組患者無改善或症狀加劇。提示IRT對治療共病睡眠障礙的患者可能有效。

慢性和遲發性創傷後應激障礙治療中除採用特殊的心理治療技術外,為患者及其親友提供有關創傷後應激障礙及其治療的知識也很重要,還需要注意動員患者家屬及其他社會關係的力量,強化社會支持。

心理動力學方法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心理動力學治療方法是通過對焦慮抑鬱障礙的治療中改進而來的。Horowitz認為應激反應分為3個階段:①初始階段,特徵表現為創傷事件的痛苦現實和因憤怒、傷心和悲痛而出現過度換氣;②否認階段,特徵為對創傷事件強制性回憶的防禦,受害者對創傷性事件的記憶缺損,對創傷事件的線索不予注意並以幻想來抵消創傷性事件的真實性;③強制階段,特徵為高度警覺,過分驚嚇,睡眠和夢的障礙,強制性反覆出現的與創傷有關的思維內容和迷惑。若這3個階段未完成,則可出現PTSD。他提出了一個簡短的心理動力學治療模式,治療是為了發動患者的適應階段,其目標是否定強制階段;治療的有效性取決於對創傷事件的再解釋。

認知行為治療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認知行為治療也是來自對焦慮障礙的治療方式改進。學習理論結合了經典的和操作性條件理論來解釋PTSD的形成和保持。認知理論進一步對學習理論作了補充,目的是解釋為什麼個體感知到威脅與真實的威脅相比更能觸發PTSD的症狀。個體對創傷性事件的認知方式是認知行為治療的焦點。附加的幹預措施如複寫技術訓練或獨立判斷訓練,可用來治療難治性症狀或為個體的恐懼和焦慮提供更合適的反應。具體技術可以為暴露療法。

通過反覆的重複暴露於與創傷事件有關的產生恐怖的過程,使個體的焦慮可以成為一種習慣,而焦慮出現之前的觸發因素則可能喪失作用。通過認知治療改善患者否認迴避現實的錯誤行為方式,提高適應能力。治療時既要儘量消除應激事件的影響,也要注意改造患者不良的個性特徵。

應激預防訓練

這種方法包括一個教育階段和一個應對技能階段。教育階段使個體認識到治療的合理性,並在開始治療時建立信心以及與治療者的良好關係。應對技能訓練包括鬆弛技術訓練、用於抵消負性思維反芻的思維中斷技術,及用自我對話敘述法以提高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

再生眼運動脫敏作用(EMDR)

Shapiro近來提出EMDR可作為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新方法。EMDR技術包括睜眼想像暴露於創傷性事件,治療過程中有與創傷性事件相關的認知和情緒刺激性語言,伴隨著持續性的視覺眼跟蹤運動。有種假說認為,快速眼掃描運動可以產生一種拮抗恐懼狀態,因此具有與系統脫敏中放鬆練習相對等的作用。

護理

心理護理

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談話時,要態度和藹,注意傾聽,提問要扼要,著重當前問題,給予簡明的指導。鼓勵病人回憶自己心理創傷所致應激障礙和適應障礙發作時的感受和應對方法,接納病人的焦慮和抑鬱感受,並討論和教會應對應激相關障礙發作的簡易方法。

②每天定時接觸病人,分析應激相關障礙症狀和惡劣心境的原因和危害。使病人認識到對自身病症的過度關心和憂慮無益於恢復健康。用支持性言語幫助病人渡過困境,並且輔導病人有效地應對困難。幫助列出可能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案,並協助分析各方案的優缺點。當初步獲效時,應及時表揚。

安全和生活護理

①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減少外界刺激。由於應激相關障礙病人富有暗示性,不能將其同症狀豐富的病人安排在同一病室,以免增加新症狀或使原有症狀更頑固。

②應尊重病人,允許保留自己的天地和注意尊重其隱私。

③加強觀察和關心病人(但不被病人意識到)。加強不安全因素和危險物品的管理,以便早期發現自殺、自傷或衝動行為的先兆,防患於未然。

④應激相關障礙發作期應耐心餵飯,一時不能進食可稍緩餵飯。對有軀體化症狀的病人,應用暗示性言語引導緩慢進食,或分散注意力,避免其全神貫注自己的進食障礙而妨礙進食。同時應在少量進食後,可用沒有出現不良反應的事實,鼓勵其進食。

⑤對有自理缺陷(如心因性木僵)的病人,做好晨晚間護理,加強飲食護理,必要時可鼻飼飲食,保證其營養的需要,對心因性木僵病人同樣要定時翻身,做好皮膚、口腔等護理,防止褥瘡,利用病人有暗示性的特點,以暗示言語鼓勵其循序漸進地加強自主功能訓練。

⑥參加以娛樂性遊藝為主的活動,使病人在鬆弛的環境中分散注意力,避免對疾病過分關注,忘記心身痛苦。

十年涅槃重生,我們都應銘記。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DSMⅣ)[M].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393.

Newman E,Davis J.Acute intervention for trauma-related problems[J].J Trauma Stress.2008,21(6):501.

Reeves RR.Latest strategi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 ment of PTSD[J].Med Econ.2008,85(22):42.

相關焦點

  • 創傷後應激離我們並不遠,PTSD該如何防治?
    我們經歷的創傷事件都會導致創傷後應激嗎?什麼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又如何防治呢?如果在創傷事件發生後能通過一些心理評定工具來初步評定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將有助於篩選出PTSD高危人群,從而有針對性地對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幹預策略。 PTSD離我們並不遠 案例一 汶川地震後不同人群有創傷後應激障礙。
  • 900萬沒確診武漢人的創傷後應激障礙和內疚感
    雖然這場疫情對誰都有影響且非常大,但對武漢人可能成為一個痛點,且不一定會隨著時間慢慢會淡忘,它叫:創傷後應激障礙。我的這個朋友認識很多學心理的人(包括我),她算幸運,因為痛苦能夠表達出來。但同樣在武漢的另一個男生,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 空難之殤:空乘人員如何面對創傷後應激障礙
    對於空乘人員而言,空難之後所經歷的創傷並非僅僅來自於空難造成的悲劇與傷亡,而且來自於他們內心深處的脆弱感。拉丁稱,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終身患病的比率約達10%,並且因職業及事故的不同而有所波動。從事特殊職業的人,如軍人、警察、消防員等終身患病率會高於普通人;而遭遇強姦或虐待的人終身患病率也會高於受其他創傷影響的人。
  • 如何判斷創傷後應激障礙,又知道它有哪些症狀?
    由危機事件引起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急性應激障礙和創傷後應激障礙在不同時期,障礙、抑鬱、焦慮障礙、自殺、酗酒等行為問題相繼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因其後果嚴重、發病率高而受到廣泛關注。在夢中在環境中,患者也會反覆出現與創傷事件密切相關的情景,與當時的情景相似情感體驗。患者常常從夢中醒來,繼續「繼續」,醒來後「中斷」並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另外,如果你遇到一個人象徵性或實用性的線索會引發強烈的心理反應(恐懼、厭惡)抑鬱等)或生理反應(心跳加快、出汗、呼吸加快等)。
  • 創傷後應激障礙:走出「直覺」建構的主觀「真實」世界
    創傷後應激障礙:走出「直覺」建構的主觀「真實」世界心理學電影《直覺》影評:每個人都活在自己主觀建構的內心世界中電影《直覺》講述了一個看似靈異、實則真實的心理故事。影片跟隨女主角凱特琳的心路歷程,在情節的發展中呈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下「真實的虛幻」。
  • 突發性災難引起創傷後應激障礙,很多患者不能恢復,影響一生
    導語:傷後應激障礙主要是由於突發性的災難事件或者是自然災害引起的患者產生一種精神障礙,而發生創傷性的事件是創後應激障礙的最直接病因,例如發生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或者車禍導致死亡等,都可能會造成創傷後應激障礙,正常情況下,正常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患者可以慢慢地恢復正常生活
  • 心理學:創傷後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心理陰影?
    你是否遭受過創傷事件,並且產生心理陰影呢?你是如何走出來的呢?所謂創傷後應激障礙,指的是個體經受突發的、緊急的事件,令個體直接陷入手足無措、孤立無援的境遇,並在以後的生活中反覆出現當時的場景。那麼,經歷過創傷後,產生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自我呢?完全沉浸法個體產生心理陰影之後,在腦海中呈現的往往只是創傷事件中的幾個片段。零散的碎片記憶,不但無法消失,反而會使個體形成刻板印象。當個體聯想到與碎片記憶相關的東西,就會產生應激反應。
  •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時間:2020-09-02 16:22   來源:親親寶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屬於一種心理疾   原標題: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屬於一種心理疾病。     《戰狼》這部電影火得不僅僅只是一時,有人喜愛,有人吐槽。
  • ...終日抑鬱、創傷後應激障礙……31條心理援助熱線為你打開心結
    如今,疫情防控已趨於常態化,你仍舊焦慮嗎?自己能化解緊張情緒麼?7月29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重慶市衛生健康委獲悉,重慶已開通31條心理援助熱線為市民提供相關服務,減少心理危機的發生,保障市民心理健康。
  • 自閉症是創傷後應激障礙雖是假說,但家長做好一件事就能改變孩子
    只看標題會覺得這個思路很大膽,也很不負責,假說如果假設就是個假說,那麼後面的事也就不成立了,對嗎?每個人也許都會這麼想。而事實上就算自閉症不是嬰兒期的創傷後應激障礙,我們做好這件事也的確可以改變孩子,甚至是讓孩子與自閉症分道揚鑣,越來越傾向於正常孩子。
  • 創傷後應激障礙會增加患上痴呆症的風險
    根據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經歷過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人在晚年患痴呆症的可能性是常人的兩倍。研究人員說,這可能表明了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一種效果:退伍軍人通常更有可能接受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至少在開展研究的國家是這樣),因此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可能會降低隨後患上痴呆的風險。
  • 如何區分「抑鬱症」和「創傷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往往伴有抑鬱症狀,與抑鬱症很容易被混淆,鑑別要點為:①創傷後應激障礙:在生病前經歷過威脅性或災難性的創傷性事件,比如大地震、被校園暴力、被強暴、被綁架、車禍後等,以焦慮、易激惹和痛苦體驗為主,其產生的抑鬱症狀「沒有晨重夜輕」的特徵,情緒波動較大;
  • Sci Transl Med :與創傷後應激障礙相關聯的恐懼基因
    一項新的研究提示,一個調控人與動物的恐懼的基因可能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有關。這種OPRL1基因會表達一種叫做孤啡肽的分子的受體。研究人員發現,一種以該受體作為標靶的藥物可防止小鼠PTSD樣症狀的發生。這些發現為研發藥物鋪平了道路,該藥物可被用於那些接觸了創傷刺激——如軍事作戰或某次車禍——之後不久的人以防止其發生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 全球約三分之一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有創傷後應激障礙
    (原標題: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有創傷後應激障礙)在11日的《新聞1+1》中,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聯絡組專家、北大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在全球疫情之後,如果確診感染,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有創傷後應激障礙
  • 外傷後應激障礙PTSD——戰後創傷綜合症,並非只出現在士兵心理
    戰後心理綜合症,屬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一種,又叫創傷後壓力症、創傷後壓力綜合症、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重大打擊後遺症。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之後遺症。這些經驗包括生命遭到威脅、嚴重物理性傷害、身體或心靈上的脅迫。
  • 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如何與世界上另外一個自己相處?
    我們的身體裡除了自己,還有另外一個不被發現的自己,或者是說另外一個被正常的自己所控制的人格,尤其是在經歷創傷以後,腦海中反覆閃現的情景會把原本正常的自己拉入到另一個地獄深淵中,我們不斷逃離,卻又在不經易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當遇到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自己時,我們應該如何與世界上另外一個自己相處呢?
  • 媽媽,你選擇離去,我尊重你的選擇——創傷後應激障礙之夢的解析
    這是一例典型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目睹母親慘烈的自殺現場),歷經三步心理治療:哀傷處理;依戀情感的分離;退行,是當一個人遭受重大創傷事件之後,無意識退回到一個孩子的狀態,其心理動因是成為一個孩子就不用面對和承受這樣嚴重的後果了,這是潛意識中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
  • 研究發現創傷後應激障礙和執行功能損傷的共存模式
    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與執行功能損傷(Executive dysfunction, ED)均是個體經歷創傷應激事件後常見的負性心理反應儘管目前已經發表了大量關於二者關係的研究,但研究結果的異質性卻很高。目前已有的16項研究比較了PTSD患者和健康對照者的執行功能損傷情況,其中僅有9項研究發現PTSD患者具有更嚴重的執行功能損傷。這種研究結果的高度不一致可能是由於不同研究採取了不同的執行功能測量工具造成的。
  • 26年超5萬病例大數據預警: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可增加女性患卵巢...
    但是,關於卵巢癌的風險因素評估非常少。近日,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在Cancer Research國際期刊發表了重要研究成果。他們分析了26年隨訪研究中超過5萬病例的健康數據,發現人生中經歷過六次以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症狀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風險比從未經歷過PTSD的女性高出兩倍,這可能說明了PTSD、抑鬱症等壓力相關精神性障礙或將成為引起女性腫瘤的「最大殺手」。
  • 心理創傷到底多可怕?35歲抗疫醫生攜子跳樓,當場身亡!
    你會相信一個從生死一線回來的人,會主動選擇死亡嗎?你能理解一個救過別人生命的人,最終卻不想活命嗎?按理說,經歷過生死,更懂得珍惜生命,可是5月12日上午,宜昌市一位參與抗疫一線救治工作的醫師,卻帶著他6歲的兒子,跳樓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