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Transl Med :與創傷後應激障礙相關聯的恐懼基因

2020-12-13 生物谷

一項新的研究提示,一個調控人與動物的恐懼的基因可能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有關。這種OPRL1基因會表達一種叫做孤啡肽的分子的受體。研究人員發現,一種以該受體作為標靶的藥物可防止小鼠PTSD樣症狀的發生。這些發現為研發藥物鋪平了道路,該藥物可被用於那些接觸了創傷刺激——如軍事作戰或某次車禍——之後不久的人以防止其發生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接觸這樣的高度創傷性的境況會造成應激壓力並觸發恐懼。(這是兩種不同但卻密切相關的過程。)儘管許多接觸了創傷性事件的人最終可以康復並重新正常地生活,但患有PTSD的人在創傷性事件數月甚至數年之後仍會繼續感受到高度的焦慮和恐懼。

Raul Andero Gali及其同事讓小鼠接觸應激性處境並接著在實驗室中對其進行恐懼測試。研究人員對小鼠中的基因表達改變進行了觀察並發現,在一個叫做杏仁核的腦區域中的OPRL1基因調控不良。他們還發現,攜帶變異版本OPRL1基因的受到高度創傷的非軍事人員(例如,孩提時代被虐待的受害者)在區別安全環境與危險環境(這是PTSD的一個核心症狀)時會有困難。這些人還有著更多的激活的腦區域,而這些區域與恐懼與疼痛過程的處理有關。綜合來看,這些發現提示,OPRL1可調控人類與動物中的恐懼反應。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以OPRL1基因為標靶的新藥。當在接觸創傷性刺激之後不久將此藥直接注射到小鼠的杏仁核內,能減少小鼠恐懼記憶的形成。人們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發現並進一步地探索恐懼記憶是如何形成的。(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英文摘要:

Sci.Transl.Med. DOI: 10.1126/scitranslmed.3005656

Amygdala-Dependent Fear Is Regulated by Oprl1 in Mice and Humans with PTSD

The amygdala-dependent molecular mechanisms driving the onset and persist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re poorly understood. Recent observational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opioid analgesia in the aftermath of trauma may decrease the development of PTSD. Using a mouse model of dysregulated fear, we found altered expression within the amygdala of the Oprl1 gene (opioid receptor–like 1), which encodes the amygdala nociceptin (NOP)/orphanin FQ receptor (NOP-R). Systemic and central amygdala infusion of SR-8993, a new highly selective NOP-R agonist, impaired fear memory consolidation. In humans, a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within OPRL1 is associated with a self-reported history of childhood trauma and PTSD symptoms (n = 1847) after a traumatic event. This SNP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physiological startle measures of fear discrimination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alysis of amygdala-insula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Together,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Oprl1 is associated with amygdala function, fear processing, and PTSD symptoms. Further, our data suggest that activation of the Oprl1/NOP receptor may interfere with fear memory consolidation, with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of PTSD after a traumatic event.

相關焦點

  • Sci Transl Med :脆性X的甲基化標記
    對30名罹患脆性X綜合症的病人的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說,在患有脆性X症候群的人群中,某個關鍵基因上的一個「指紋」可能是病人得益於某一新藥的試金石。 脆性X綜合症是遺傳性智力遲鈍的最常見的原因,全世界範圍內有五千分之一的兒童受到該病的影響。
  • 突發性災難引起創傷後應激障礙,很多患者不能恢復,影響一生
    導語:傷後應激障礙主要是由於突發性的災難事件或者是自然災害引起的患者產生一種精神障礙,而發生創傷性的事件是創後應激障礙的最直接病因,例如發生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或者車禍導致死亡等,都可能會造成創傷後應激障礙,正常情況下,正常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患者可以慢慢地恢復正常生活
  • 如何判斷創傷後應激障礙,又知道它有哪些症狀?
    由危機事件引起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急性應激障礙和創傷後應激障礙在不同時期,障礙、抑鬱、焦慮障礙、自殺、酗酒等行為問題相繼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因其後果嚴重、發病率高而受到廣泛關注。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發病率因精神創傷的種類不同,從5%到50%不等。暴露於巨大的精神或身體創傷(如女性強姦)可導致PTSD的高發病率,平均為50%。上升到12%。個體的生存期風險為3% ~ 58%,女性PTSD患者生存期患病率較高而在男性中,這一比例大約是女性的兩倍。超過1 / 2的PTSD患者經常伴有藥物濫用和其他精神障礙阻塞。PTSD患者的自殺率是一般健康人群的6倍。
  • Sci Transl Med:新發現!為何某些兒童更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此前研究結果表明,RSV感染的罕見病例可能與年齡、病毒載量和其它未知因素有關,而一種最一致的因素是,其都很有可能與異常的免疫反應有關;文章中,研究人員收集了125名RSV感染兒童的血液樣本,同時還收集了65名未感染及健康兒童的血液樣本進行分析,他們分析了每份樣本中的病毒載量、白細胞和其它免疫細胞水平、其它病毒是否存在、諸如幹擾素等分子是否會基因表達等,研究人員非常意外地發現,相比嚴重症狀的患兒而言
  • Sci Transl Med :新型遺傳學測試可用來篩檢嚴重的隱性遺傳性兒童...
    將這種技術與遺傳諮詢相結合,它可降低嚴重隱性兒童遺傳性疾病的發病率並幫助在新生兒中加速對這些疾病的診斷。 然而,在普通大眾中開展該妊娠前疾病攜帶者篩檢這樣一種測試的心理負擔以及與生殖動力學相關的其它問題需要得到徹底的解決。 就個人來說,遺傳性兒童疾病在普通大眾中並不常見,但這些疾病佔了所有嬰兒死亡中的大約20%以及所有兒科疾病住院中的10%。
  • 自閉症是創傷後應激障礙雖是假說,但家長做好一件事就能改變孩子
    而事實上就算自閉症不是嬰兒期的創傷後應激障礙,我們做好這件事也的確可以改變孩子,甚至是讓孩子與自閉症分道揚鑣,越來越傾向於正常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再就是:嬰兒期的創傷後應激障礙針對上兩個病因,我們已經無法追根溯源再去改變基因或者扭轉當初的環境,以及母親懷孕期間的所有,包括心情和精神感受。然而,面對這一假說,我們卻可以試著去修復孩子在嬰兒期所受到的創傷,去改變他們當下的生理現象和心理問題,從而達到治療自閉症的目的。為什麼可以這麼理解,也有必要去試一下呢?
  • |關於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種急劇、異乎尋常的創傷性事件後常見而嚴重的精神障礙,以反覆發生的闖入性創傷情景再現、持續的警覺性增高及對創傷相關情景的主動迴避等為主要特徵。
  • 創傷後應激紊亂與癌症並無顯著關聯
    2015年5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波士頓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發表了一篇最新文章,他們進行了一項大型人群調查研究,對創傷後應激障礙
  • 空難之殤:空乘人員如何面對創傷後應激障礙
    對於空乘人員而言,空難之後所經歷的創傷並非僅僅來自於空難造成的悲劇與傷亡,而且來自於他們內心深處的脆弱感。拉丁稱,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終身患病的比率約達10%,並且因職業及事故的不同而有所波動。從事特殊職業的人,如軍人、警察、消防員等終身患病率會高於普通人;而遭遇強姦或虐待的人終身患病率也會高於受其他創傷影響的人。
  • Sci Transl Med:新生兒粘多糖貯積症I型(MPS I)篩檢的必要性
    MPS I是因為在編碼α-L-艾杜糖醛酸苷酶這種溶酶體酶的基因中的一種缺陷所引起的;因此,受到影響的細胞或是無法產生這種酶或是其產生的酶量很低。 目前,人們還無法治癒這種疾病,但酶替代療法是人們的一種通過注射形式將酶還給患者的嘗試,這種療法與基因療法相似。但是,它又與基因療法不同。酶替代療法所提供病人的是一種缺失的基因產物(即酶),而不是提供身體製造該缺失產物的基因。
  • Science子刊:基因替代療法有望治療尼曼-皮克病等一系列溶酶體貯積症
    根據致病基因和疾病症狀和患者體徵,人們將NPD主要分為4種類型:A型(NPD-A),B型(NPD-B),C1型(NPD-C1)和C2型(NPD-C2)。NPD-A是一個由編碼酸性鞘磷脂酶(ASM)的基因發生功能喪失性突變引起的,其中酸性鞘磷脂酶可將鞘磷脂水解成神經醯胺。患者出現精神發育遲滯,早期運動技能明顯喪失,認知能力下降和早逝。
  • 創傷後應激離我們並不遠,PTSD該如何防治?
    我們經歷的創傷事件都會導致創傷後應激嗎?什麼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又如何防治呢? PTSD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指個體生命受到威脅、目睹他人死亡或嚴重受傷後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障礙,在遭遇重大的災難性事件後持續或延遲出現的深度悲傷。
  • 腦科學日報: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潛在症狀維度網絡;肌肽的合成秘密
    在最近發表於《Science Adva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挪威Bergen大學的研究者們建立了首個Gadl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證明了GADL1在骨骼肌以及嗅球組織中肌肽的生物合成和抗氧化應激反應中的作用。為了了解GADL1的底物特異性,作者比較了小鼠GADL1和相關酶的三維(3D)結構。
  •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時間:2020-09-02 16:22   來源:親親寶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屬於一種心理疾   原標題: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屬於一種心理疾病。     《戰狼》這部電影火得不僅僅只是一時,有人喜愛,有人吐槽。
  • 創傷後應激障礙:走出「直覺」建構的主觀「真實」世界
    創傷後應激障礙:走出「直覺」建構的主觀「真實」世界心理學電影《直覺》影評:每個人都活在自己主觀建構的內心世界中電影《直覺》講述了一個看似靈異、實則真實的心理故事。影片跟隨女主角凱特琳的心路歷程,在情節的發展中呈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下「真實的虛幻」。
  • 創傷後應激障礙會增加患上痴呆症的風險
    根據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經歷過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人在晚年患痴呆症的可能性是常人的兩倍。研究人員說,這可能表明了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一種效果:退伍軍人通常更有可能接受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至少在開展研究的國家是這樣),因此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可能會降低隨後患上痴呆的風險。
  • 心理學:創傷後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心理陰影?
    你是否遭受過創傷事件,並且產生心理陰影呢?你是如何走出來的呢?所謂創傷後應激障礙,指的是個體經受突發的、緊急的事件,令個體直接陷入手足無措、孤立無援的境遇,並在以後的生活中反覆出現當時的場景。那麼,經歷過創傷後,產生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自我呢?完全沉浸法個體產生心理陰影之後,在腦海中呈現的往往只是創傷事件中的幾個片段。零散的碎片記憶,不但無法消失,反而會使個體形成刻板印象。當個體聯想到與碎片記憶相關的東西,就會產生應激反應。
  • 900萬沒確診武漢人的創傷後應激障礙和內疚感
    雖然這場疫情對誰都有影響且非常大,但對武漢人可能成為一個痛點,且不一定會隨著時間慢慢會淡忘,它叫:創傷後應激障礙。我的這個朋友認識很多學心理的人(包括我),她算幸運,因為痛苦能夠表達出來。但同樣在武漢的另一個男生,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 如何區分「抑鬱症」和「創傷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往往伴有抑鬱症狀,與抑鬱症很容易被混淆,鑑別要點為:①創傷後應激障礙:在生病前經歷過威脅性或災難性的創傷性事件,比如大地震、被校園暴力、被強暴、被綁架、車禍後等,以焦慮、易激惹和痛苦體驗為主,其產生的抑鬱症狀「沒有晨重夜輕」的特徵,情緒波動較大;
  • 綜述| 盤點基因治療最新研究進展
    DOI:10.1016 / j.ccell.2020.04.0172020.6.16中國科學家成功研發出用於製作COVID-19小鼠模型的現成工具研發和測試針對COVID-19的新抗病毒療法和疫苗的主要障礙是缺乏良好的,廣泛可得的動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