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PTSD——災難後的幽靈,我們該做什麼處理?
作者丨杜華陽
來源丨醫學界精神病學頻道
我們經歷的創傷事件都會導致創傷後應激嗎?什麼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又如何防治呢?
PTSD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指個體生命受到威脅、目睹他人死亡或嚴重受傷後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障礙,在遭遇重大的災難性事件後持續或延遲出現的深度悲傷。
主要表現為反覆發生闖入性的創傷事件再現,持續性迴避,以及警覺性增強。PTSD一般在精神創傷性事件發生後數天至6個月內發病,病程至少持續1個月以上,可長達數月或數年,個別甚至達數十年之久。
其中病期在3個月之內的稱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稱為慢性PTSD,而若症狀在創傷事件後至少6月才發生則稱為延遲性PTSD。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受到各種壓力,有時會親身經歷一些突發事件,如地震、火災、交通事故、爆炸、至親突發身亡等,使我們受到創傷。及時對創傷人群進行心理幹預,能避免發展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的、公共健康疾病,使患者很痛苦且難治癒的精神疾病。如果在創傷事件發生後能通過一些心理評定工具來初步評定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將有助於篩選出PTSD高危人群,從而有針對性地對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幹預策略。
PTSD離我們並不遠
案例一
汶川地震後不同人群有創傷後應激障礙。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後,受災人群一般會產生情感遲鈍、抑鬱, 或者情緒興奮、恐懼等精神障礙, 隨著時間的推移, 一部分人將會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
分析統計不同人群的創傷後應激,第一類為地震中的倖存者;第二類為地震後奔赴重災區的志願者和救援人員;第三類為非重災區的受災人群(成都市區)。發現,各個人群中或多或少都患有PTSD。
截圖於《汶川地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發生調查及體育幹預方式研究》
案例二
天津爆炸後,多數經歷者精神有應激障礙。
2015年8月12日,天津某有限公司發生爆炸,造成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同時也給遭遇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痛苦。
爆炸事故作為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經歷者都產生了生不可忽視的心理應激反應,如創傷後應激障礙、焦慮、抑鬱、失眠等。
案例三
PTSD,美國大兵的噩夢。
PTSD在戰爭中是最為常見的,主要發生於男性身上,多是經歷戰爭的士兵。在越南戰爭中受傷的美國士兵約有20%檢查出患PTSD,被俘的士兵有50%發展出PTSD。在沙漠風暴行動中(1990—1991年,美國領銜的從伊拉克手中解放科威特的聯合國行動代號),被分配處理屍體的士兵中65%發展出了PTSD。
在二戰中,參與戰役60天以上,連續不斷的戰爭,98%的士兵都會發展出精神疾病。
案例四
911後,每5人就有1人患PTSD。
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發生9.11事件(恐怖襲擊)之後,當地市民的PTSD的發生率與嚴重創傷事件引起的發生率相似。
在該事件之後進行電話採訪,發現住在紐約城110號大街南部的成人個體中有7%符合PTSD的診斷標準,而住在運河街南部(靠近恐怖襲擊地點)的成人個體中,有20%發展為PTSD。
除了上面大家熟知的事件,創傷後應激事件也時刻在我們的周圍發生。比如,我的大學同學,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駕車去秦皇島遊玩的路上,被貨車碾壓,當場喪生。很長一段時間,對生活失去興趣,一度有自殺傾向。
簡而言之,經歷過嚴重性創傷事件的個體更容易發展出PTSD。
PTSD的典型特徵
■迴避與刺激相關的場所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PTSD患者最初的恐懼屬於經典性條件反射。患者對於應激性事件相關的場所、問題採取迴避。
比如,女性走到自己曾經被強姦的地方會感到害怕,以至於該女性會儘量避免走過這個地方。這種逃避性的行為會在初始時可能會暫時降低恐懼水平,可是卻會強化了逃避行為,強化了條件反射。這種逃避行為造成恐懼和焦慮的持續。
創傷後心理沒有得到正確的幹預措施,會使有的人出現下列情況
1.嚴重的抑鬱情緒,極力不去想有關的創傷性經歷的人或事;
2.生活情趣消退,情感表達障礙;
3.避免參加能引起痛苦回憶的活動,避免到引起痛苦回憶的地方;
4.不願意與人交往,對親人變得冷淡;
5.興趣愛好的範圍狹窄,但對與創傷經歷無關的某些活動仍感興趣。
■闖入性再體驗
有的患者,創傷情景在腦海中反覆出現,甚至在夢中反覆出現與創傷有關的情境,好像感覺創傷性事件再次發生一樣。
反覆發生的闖入性創傷體驗的重現,這種重現是病理性的,是驅之不去的回憶。面臨與創傷相近的情景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的反覆回想。
在回想過程中,好像回到了創傷性事件發生的情景中。在經歷了精神創傷之後,以獨特的方式重複著創傷性事件的刺激。
患者由於長期失眠,長期服用鎮靜催眠藥而出現輕躁狂症狀,嚴重者則出現攻擊性行為、自傷或自殺行為等心理失調的表現。
警覺性增高
創傷後患者可能像受驚的兔子一樣,持續的警覺性增高,主要有以下表現:患者聽到一點聲響就出現驚跳反應;入睡困難或者睡眠不深;容易激怒;注意力難以集中;過分地擔驚受怕。
持續性迴避,反覆發生闖入性的創傷事件再現,以及警覺性增強,是PTSD患者的典型表現。
除了這些典型的表現,還常常伴發一些其他的精神障礙,PTSD患者終生患卻鬱症佔30%~36%,強迫症佔15%,驚恐障礙佔10%~13%,在有治療要求的患者中有60%~80%合併酒精或藥物依賴。
PTSD的預防及注意事項
PTSD的預防效果大於治療,傳統疾病的三級預防同樣適用於PTSD預防。
■一級預防:預防創傷性事件,提高機體應激能力
我們可以減少創傷性事件的發生來達到預防的目的。
如:女性外出時,注意自己的衣裝得體和自身安全,避免強姦事件的發生。加大查酒駕的力度、加重對酒駕的處罰,減少車禍從而減少了創傷性事件的發生,達到預防創傷和應激相關障礙的目的。進行壓力管理培訓,包括心理教育,提高受壓能力來提高機體的應激能力。
■二級預防:篩選特定人群,進行心理幹預
針對特定的人群進行心理幹預,來達到預防創傷和應激相關障礙的目的。
比如,發生地震後,整個地區的人群「劫後重生」,患上PTSD的可能性大,心理專家要對該人群進行心理疏導。再如,有精神病家族史的女性,更容易患上創傷和應激相關障礙。這些人群就是我們的靶向人群,通過對這類特定的人群進行幹預,來達到預防的目的。
■三級預防:藥物幹預
對於病情嚴重,可能發展為PTSD的患者可以選用安全有效的藥物幹預,但是,大多數藥物的治療效果並不明顯,同時也只有少數幹預措施的藥物進行了臨床試驗。一些有效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有較為嚴重的副作用,需要斟酌使用。
■注意事項:
PTSD是與壓力有關的疾病,診斷首要條件則是有處於壓力之下的病史;其次,它需要一定的持續時間,ASD(acute stress disorders的縮寫,急性應激障礙) 需要受到壓力源創傷後症狀持續3天到1月,PTSD 則是需要1月以上的持續症狀。
什麼時候用一級、二級、三級預防?各級預防的適用人群是什麼?
我們將受到壓力源創傷之前進行的預防措施稱為一級預防。
受到壓力源創傷之後,但並未發展成 PTSD(即持續症狀未超過1月)時進行的預防措施稱為二級預防。
一級預防包括在壓力源對機體造成創傷前的任何幹預措施以及提高機體的應激能力,可以在人群中普遍進行,也可以面向特定高危人群。
二級預防主要面向 ASD 的個體。三級預防是在 PTSD 發病後的處理,它與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相互重疊。
PTSD的治療
PTSD主要治療是心理治療加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效果最明顯的是暴露療法,讓患者暴露在引起恐懼的刺激下。
暴露療法分想像暴露還是直接暴露。想像暴露主要是讓患者回憶起之前的創傷性記憶,鼓勵患者去面對創傷性事件,識別和控制焦慮。想像暴露主要是用來糾正患者的錯誤信念。
患者通過不斷的想像、暴露在當時的創傷性情境下,使得患者意識到他們可以忍受這種情境,從而減少恐懼感、增強控制感。
如果可能的話,讓個體直接暴露在創傷性事件中,比如通過回到事發現場;另外一些情況下也可以使用想像暴露,即個體有意的回憶起創傷性事件。
不論是想像暴露還是直接暴露,都比藥物治療或支持性的心理治療效果更明顯。在一項研究中,患有PTSD的越南老兵被隨機分配到控制組或想像暴露組(長時間的想像與創傷性事件相關的情境),結果發現想像暴露治療可以顯著的減少抑鬱、焦慮以及反覆性體驗到創傷事件的頻率、驚恐反應、易激惹等。現在有許多的高技術可以使用到暴露治療中。
比如,使用VR技術去治療PTSD,因為它可以提供更生動的細節。
治療PTSD的藥物,包括苯二氮卓類和抗抑鬱藥物。在抗抑鬱藥物中,SSRIs類藥物更加有效。藥物也可以用來解決PTSD的共病症狀,比如抑鬱;但總體來說,藥物治療的效果沒有暴露治療的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汶川地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發生調查及體育幹預方式研究》,作者蔡興林, 楊遠波。
《事故災難後民眾創傷後應激障礙和抑鬱狀況》,作者布威佐熱姆·艾力,程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