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職家長」會給熊孩子們帶來哪些惡果

2020-12-20 騰訊網

未成年人涉罪的新聞屢屢刺痛人們的神經,原本單純無瑕的孩子是怎樣走上犯罪道路的?很多「熊孩子」背後,都有疏於履行職責的「熊家長」。

在中國,家庭教育中的祖輩參與是一個普遍現象,既是優勢,也有誤區。我贊同朱小蔓教授的觀點,「三代人的互動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祖輩的適當參與是必要的,但要防止過度參與,甚至取而代之。

父母失職可能導致三代人的悲劇:孫輩缺少親子依戀,導致一生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父輩失去了成長為合格父母的機會,人生難以完善;祖輩以晚年的辛苦導致兒孫兩代人的人格扭曲,只能與痛苦相伴終老。反之,父母盡職才能帶來三代人的幸福。

多地檢察機關探索喚醒失職監護人監護意識的有效路徑。

近日,記者採訪多位從事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檢察官,聊到同一個話題:「熊家長」的監護職責缺失,到底誰來管?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多地檢察機關都在探索督促監護令,探尋喚醒失職監護人監護意識的路徑。

「熊孩子」背後的「失職家長」

2019年,福建省福州市一起女學生被多名未成年人性侵的案件引起社會關注。檢察機關辦案發現,7名涉案未成年人中有4名身在單親家庭,大多數為在校生,均存在沉迷網絡、抽菸喝酒、看淫穢錄像、夜不歸宿甚至猥褻、性侵未成年人等行為。

「這些孩子的父母或長期在外打工,或感情破裂離異,對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長期放任或無力管教等情況。」福州市晉安區檢察院第五檢察部負責人劉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孩子本是一張白紙,如果家庭能夠給予足夠的溫暖,他們可能不會走上歧途。

「父母是一個沒有崗前培訓的終身『職業』,有人雖已身為父母,卻難以表現出應有的責任心,非常失職。」福州市檢察院第八檢察部主任江福林常常對涉案未成年人進行家訪,見過一些沉迷玩樂、佛系放養、溺愛子女等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失職家長」。

九百餘公裡之外的江蘇泰州,高中女生小雪(化名)因被父親無端打罵而離家出走,偷偷在酒吧賣酒,還多次參與盜竊。而這位父親只表態說,「孩子不回家,我什麼都不管」。在泰州市高港區檢察院第一檢察部主任湯晶萍看來,這位家長不懂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也缺乏相應的責任心。

「沒有人生來就知道怎麼當父母,每個父母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要看是否有心去學習。孩子的問題難道不是因你而起嗎?」湯晶萍的一番話,讓這位父親低下了頭。   後來,小雪被附條件不起訴。在檢察機關的幫助下,她順利恢復學習,近日剛參加完高考。考前,小雪給湯晶萍打電話說:「我一定好好努力。」

還有一些事看似問題不大,但也是因為父母失職引起的,而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輕易以為自己可以避免,沒那麼倒黴,可最終還是讓悲劇發生了。

比如,有些家長為了省一時自己的麻煩,把孩子送到自己熟悉的朋友家,然後被家裡的老人性侵;有些家長為了孩子開心,抱孩子坐副駕駛,不帶安全帶,發生「意外」;有些家長為了省一時餵飯的麻煩,然後給把零食當正餐給孩子吃,後來變得孩子不吃飯,還說孩子不聽話;有些家長邊吃飯邊給孩子看電視,孩子後來也不好好吃飯,並且電視成癮;有些家長為了打麻將,不給孩子換尿布,導致孩子溼疹;新聞也有說,有些家長擦玻璃,不把孩子安頓好,導致孩子從樓上摔下去;有些家長出去吃夜宵,把孩子單獨放家裡,然後出意外;有些家長為了看演唱會,然後把孩子鎖車裡,差點憋死孩子.....太多這樣的事情。

難道這些都是「意外」嗎?錯,根本不是意外,明明就是作為一個成年人,缺乏思考,明知道可能會發生危險,卻放任這種行為發生,無論結果如何結果是好是壞,根本不思考,放任的心態.......

66.2%被督促監護的家長存在家庭教育不當問題

養孩子這件事是以結果論的。

如果你的孩子因為缺乏管教和關愛而活成了悲劇,就算你有一千個強大的理由,但那個悲劇中的孩子,會笑著對你說沒關係嗎?

人們總有個誤區,覺得很多事情,就算父母不說,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根本不是。沒有一個成熟懂事的孩子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一個人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性,身體,道德,法律,生命,尊嚴……一切觀念,都必有來路:父母、學校、社會。後兩者會教她一些,但更多事情還得靠父母。

如果父母不告訴女兒不能跟男孩過於親密,不告訴兒子不能吸菸賭博,他們很可能就覺得無所謂,就算社會提示這樣不好,也很難對他們構成約束。

而如果女孩子跟男朋友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者男孩子學會了吸菸賭博,基本要靠父母及時發現及時管,學校和社會往往照顧不到。父母的耳提面命、明察秋毫,才是保護孩子不走邪路的根本。

那些坑蒙拐騙偷盜搶劫的,有幾個是家教好的孩子?所以,為人父母除了讓孩子吃飽穿暖,還有一個基本責任,就是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並監督ta執行,發現不對及時糾正。如果我們沒在大方向上給孩子正確的提示和引領,無異於把孩子扔在黑夜的荒野裡,最終走向何處,全看ta的造化。

「對於不履行監護職責、放任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等違反家庭監護責任的,我們始終缺乏有效手段去督促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急需對監護人行為予以司法幹預,填補國家監護制度設計中的『真空地帶』。」福州市檢察院檢察長張時貴認為。   為此,福州市檢察院大膽創新探索。2019年12月,張時貴針對「女學生被多名未成年人性侵案」中的監護人監管缺位等問題,向涉案未成年人父母宣告送達了督促監護令,督促他們切實履行監護職責。

今年3月,福州市檢察院聯合法院、公安局、教育局出臺《福州市人民檢察院「督促監護令」實施辦法(試行)》(下稱《實施辦法》),進一步推動全市檢察機關探索實行督促監護令工作。截至7月13日,福州檢察機關已針對涉嫌暴力、侵犯財產、性侵等30個案件涉案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發出督促監護令71份。

據統計,在家長被督促監護的涉案未成年人中,60.6%為輟學學生,25.4%附條件不起訴,19.7%未達刑事責任年齡。在被督促監護的家庭中,有47位監護人存在家庭教育不當問題,佔比66.2%;留守家庭、脫離監管的佔比12.7%,單親監護的佔比21.1%。

「有的父母存在教育方法不當的問題,過分溺愛或者打罵教育;有的父母為謀生計,一方或者雙方長期打工致監護、管理和教育均缺失;有的是因為單親家庭、重組家庭變故,致孩子脫離父母監管,或由其他親屬監管,溝通不足。」據了解,福州檢察機關已組織課題組對「失職家長」問題進行梳理調研。在江福林看來,大多數家長的內心還是愛孩子的,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切實承擔自己的責任,急需外界幫助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2003年出生的小龍(化名)從小父母離異,母親帶著他從外地來到福州生活,從未和父親聯繫過。後來,母親再婚生了二孩,將他寄養在繼父的親戚家中,初二輟學後母親也不太過問,一直放任他直到因搶劫手機被關進未成年犯管教所。

「衝動魯莽,戒備心較強,暴力傾向較高,具有較高的人身危險性。」去年12月,小龍的心理評估報告引起福州市鼓山地區檢察院駐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檢察室檢察官齊航的注意。齊航與小龍的母親面對面分析孩子犯罪的原因。她表示十分後悔,疏忽了對孩子的管教,如今都不知道如何與孩子進行交流。今年5月29日,檢察官在小龍刑滿釋放當天,向小龍的母親送達督促監護令。據了解,這是當地未成年人刑事執行檢察領域的第一份督促監護令。

檢察官在辦案中還關注到,未成年被害人的家庭問題也存在著監護不力等情況,不容忽視。記者了解到,福州檢察機關已向4名未成年被害人的監護人發出督促監護令。

父母的主體責任無可替代

中國自古有「養不教,父之過」之說,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認為,無論什麼結構的家庭,只要父母健在,都應當是「撫養孩子的中心人物」。社會學研究員關穎認為,父母角色有天然的不可轉移性、角色的持續性、父母角色與子女角色的對偶性、對子女影響的深刻性等四個特徵。我認為親子關係好壞決定家庭教育的成敗。親子關係的關鍵是依戀關係,會對人的一生發展產生重要的意義,對人一生的心理狀態產生深遠影響。

父母失職,影響巨大,也令人氣憤。

因為父母的失職,讓孩子意外事故風險增大;因為失職,可能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因為父母失職,可能讓孩子心靈受到受害......

在物種界,人類從一出生就不是像其他動物那樣剛健,需要呵護,這是自然而成的結果 既然選擇當父母,那就不要怕麻煩,不要失職,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出現心靈或身體問題時,責怪孩子調皮。

只有少數父母懂得告訴孩子「遇到壞事情要說出來,爸爸媽媽會幫助你,不會看低你」。遺憾的是,就算孩子鼓起勇氣說出來,很多父母也根本聽不懂,不僅沒有幫到ta,還給了當頭一棒。

我覺得所有的父母都該上一節重要的必修課:當孩子開口向你求助,你要讀懂ta的信號。

「我們班男生老欺負一個女生。」——那個女生是不是就是她自己?

「XXX特別討厭,我再也不想看到他。」——那個人多半是孩子躲不開的噩夢。

「明天不想去上學了。」「我想轉學。」——學校一定有對他來說很糟糕的事情。

……

孩子所有的愣神、悶悶不樂、消極表達、奇怪問話,背後可能都有需要你出手相助的事件。雖然並非總是如此,但只要「有可能」,就值得多問一句不是嗎。因為如果你忽視,他就可能在噩夢裡醒不來。

其實很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粗糙、忽略下,跌跌撞撞長大的。他們一跤一跤摔下去,一個一個見識長起來,最後終於傷痕累累地成了大人樣。而萬一運氣不好,就會一跤摔到懸崖下。可是,大人往往意識不到,還覺得一切都好。

在孩子們吃盡苦頭,在心裡哭著說「媽媽,為什麼你沒有保護我」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很可能正愉快地給自己頒發合格證書。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認為,人的心理發展有順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往往滯後反應,家教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的依戀期,其中1—6歲又最為關鍵。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專家曾就依戀問題對174名孩子進行了長達16年的考察,結論是: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況下,嬰兒對父母依戀的模式與程度,是孩子日後學術成就最明顯的因素。

總之,嬰兒對父母的依戀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良好人際關係,與其日後的學業成就密切相關,此外,從法律的角度來說,依法履行監護人的職責是為人父母的底線,父母要尊重和維護未成年孩子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這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個原則。只要父母健在,就要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履行主角的責任,而祖輩只需適當參與。

學習做父母是最好的成長

現實生活中許多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人士的孩子成長問題多多,甚至危機四伏,而許多普通人的孩子卻成長順利,甚至捷報頻傳。可見決定父母能否教育好孩子的關鍵因素不是學歷、職位和收入,而是教育素養,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父母的教育素養需要在親自撫養孩子的實踐中逐步探索,首要的職責就是陪伴。撫養孩子的確辛苦,但撫養孩子的過程是父母成長最為重要的過程,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

就中國的家庭教育現狀而言,母親的盡職盡責遠遠高於父親,而父親的失職不僅讓孩子終身「缺鈣」,也導致許多男孩難以成為成熟的男人。其實,父親積極擔負起孩子教育的責任,既是個人成長的需要和孩子的福音,也是對母親的最深情的關愛與支持。作為祖輩,特別要理解和尊重父母成長的需要。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學者李亞妮調查上海144名大學生發現,從嬰幼兒時期就由祖父母撫養的人,和父母沒有形成強烈的親子依戀,雙方信任不足,親子衝突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孩子在最需要呵護、最需要智力開發、最需要培養親情的時候遠離父母,長大後即使回到父母身邊,也易產生感情隔閡和情緒對立。

很多大人,都是在裝模作樣地跟孩子溝通,好像特別盡職盡責,但其實完全是自以為是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根本沒聽到孩子說的是什麼,不知道孩子正經歷著什麼。然後,孩子在自己的世界裡受著苦,而你明明可以拉他們一把,卻像個瞎子傻子一樣莫不理睬。

你可能並非真的冷漠。但事實是,你也真的沒保護好你的孩子。你所以為的保護,只是看著孩子別磕了碰了別感冒了別被鄰居的狗咬了。這其實只是「保護孩子」這件事裡最低級的部分。

比這重要得多的,是另外兩件事:第一,給孩子正確的三觀,防止ta走上邪路。第二,準確把握孩子的心理狀態,發現情況及時疏解幫助。做不到這兩點,再怎麼疼愛孩子,也算不上好父母。

建立三代人的良性互動機制

在中國,祖輩教養具有深厚的基礎和傳統,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其成敗之差別在於機制,在於是否建立起彼此尊重、各司其職、積極配合、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良性機制。

祖輩的愛要理性,要以力所能及的適當方式參與孫輩的撫養。一是鼓勵兒女自己的孩子自己帶;二是如果直接撫養孫輩,也要維護兒女的父母形象,鼓勵兒女發揮父母的主導作用;三是堅持學習家庭教育的新知識和新觀念,與兒女共同協商確立科學的教育原則與方法;四是防止陷入溺愛的誤區,要以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為目標,堅持教育原則,敢於對孫輩的不良行為說「不」,並且做言傳身教的好榜樣,這是對孩子成長最為有益的理性之愛。

父輩要克服困難,積極主動地履行撫養孩子的主體責任。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帶,特別是在孩子最需要與父母建立依戀情感的6歲之前,實在有困難才尋求祖輩給予必要並且可能的支持。要經常帶孩子去看望祖輩,給孩子做好榜樣。

請求祖輩幫助是生命之託,事前一定要做必要的評估,例如撫養人的品質是否優良,身體是否健康,是否可以長期穩定的撫養,居住環境和其他生活條件是否具備。

委託祖輩幫助撫養孩子,不是保證吃喝拉撒睡那麼簡單,要與祖輩認真確立科學的教育原則和方法,要保留父母教育孩子的主導權,並且採取各種各樣的方法,與孩子保持密切的信任的聯繫,與孩子建立牢不可破的親子依戀情感。

此外,父輩還要注意維護祖輩的身心健康及有關權利。比如來到城市的「老漂」祖輩,有四成是夫妻中一方流動,試想另一方在世該如何生活?

總之,完整的家庭教育需要三代人的良性互動,充分發揮父母的主體責任,祖輩適當參與和支持,尊重兒童的權利,三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締造幸福而完整的家庭。

多地檢察機關嘗試發出督促監護令

重慶市墊江縣是當地著名的「打工大縣」,常年有30萬左右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未成年人較多,家庭教育問題突出。墊江縣檢察院第五檢察部主任鄭浩龍在推進罪錯未成年人分級矯治時,提出要對罪錯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進行訓誡,同時向未成年人發出警醒書,向監護人發出督促監護令。

今年6月16日,墊江縣檢察院發出重慶首份督促監護令。督促監護令的發送對象是一位忙於生計、疏於管教的「甩手家長」。在他長期打罵教育下,2018年10月,15歲的兒子受人挑唆和他人到某學校兩個寢室搶劫211元。鄭浩龍對記者說,罪錯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到監護職責的原因應在督促監護令上寫明,及時指出方便監護人改正,進一步細化對監護人的具體要求。

而在江蘇泰州,湯晶萍則發現了一個不良現象。一些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涉罪未成年人的家長經常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約50%左右消極配合。有的家長以工作忙為由拒不現身,有的連孩子盜竊的違法所得都不願意退回;有的家長認為,「我的孩子沒達到刑責年齡,你們也不能拿我們怎麼辦」,不會面臨被公訴的壓力;還有的家長甚至想將教育責任扔給社會,提出「我真管不了,你乾脆把我的孩子關起來」。自今年5月13日起,該院已發出兩份督促監護令。

「很多孩子確實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問題才貿然走上社會,沾染了不好的習性,我們應該盡力去矯治,讓孩子回歸正途。」湯晶萍在辦案時常常覺得無奈,有的孩子16歲之前盜竊了上百次,而家長視若無睹。湯晶萍希望,下一步將督促監護令的工作重點放在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涉罪未成年人上。

督促監護令的剛性約束如何實現

督促監護令發出後,「熊家長」若是置之不理,怎麼辦?剛性,是受訪檢察官們不約而同的關注重點。

「我們可以對罪錯未成年人進行分級處置,但是針對『失職家長』的措施非常有限。」湯晶萍表示,目前已有訓誡、親職教育等「組合拳」,依然希望對一些嚴重情況設置其他懲戒處罰,以較為剛性的措施作為督促監護令的後盾,有助於進一步促進監護職責落實。

「目前,法律缺乏對家長監護職責缺失行為的剛性處罰措施。」對此,劉娟認為,必須要對「熊家長」的表現進行考評,每月進行家訪,根據學生的感受、老師的評價多方共同評判監護人的轉變。下一步,希望就監護人怠於履行監護職責的情況進行單位通報,如果還因監護不到位發生了更嚴重的犯罪,建議將其納入徵信系統。

「將監護效果作為最終處理的參考,是為了讓監護人切實履行監護職責。這也是督促監護令的剛性所在,處罰不是最終目的。」江福林表示,檢察機關最關心的是未成年人能否回歸正途。

多位檢察官表示,幫助涉罪未成年人迷途知返,改善未成年人的家庭監護環境,光靠檢察機關的力量遠遠不夠。對此,福州檢察機關引入司法社工提供差別化幫教個案服務,在親子溝通、危機幹預、法治教育等方面設計增強版課程,實現「一個家庭一套教育方案」;建立以家庭探訪、學校回訪、社會機構走訪、檢察機關隨訪「四訪」工作法,形成家、檢、校、社之間的良性互動和聯動,正反雙向開展監督考察。

此外,記者了解到,福州檢察機關已進一步完善規範督促監督令制度,從結果運用評價制度、聯席會議制度、監護人考察制度等方面切入,面向各單位徵求意見。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律師協會名譽會長洪波與31位全國人大代表一起聯名提交了《關於建立檢察機關「督促監護令」法律制度的議案》。

「監護人監護和教育職責的缺位,對於未成年人成長的消極影響,及其高概率誘發犯罪的問題,已不容忽視。」洪波認為,當未成年人父母或監護人未履行監護職責或履職不適當,國家有權強制介入,維護未成年人利益。

為此,洪波建議,未成年人保護法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修訂時吸納檢察機關督促監護令工作機制,為這項工作開展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同時,他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督促監護令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在防治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作用。

據悉,我國現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民法通則等法律中雖然有關於剝奪父母監護權的相關條款,但在如何執行上沒有具體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少年法庭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方芳介紹,本次對未成年人監護幹預製度的研究,就是希望通過行政與司法相銜接,實現對監護人監護權的轉移。

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表示,民政部門在未成年人監護方面具有兜底責任。從2013年5月起,民政部就以現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制為基礎,在江蘇、河南等20個地區啟動了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工作,力求建立監測、預防、報告、轉介、處置「五位一體」的聯動反應機制,推動構建以家庭監護幹預為核心的新型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其中,制定完善未成年人監護幹預政策,建立行政幹預和司法幹預銜接機制,創新社會保護工作機制等將是工作的重點。

「對拒不履行監護責任、嚴重傷害未成年人的監護人,行政幹預的核心就是通過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剝奪監護人的監護權。這樣做不是為了剝奪親權,而是通過為未成年人設置法律底線,對類似行為起到震懾作用。」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張世峰說。

綜合來源:檢察日報人民網中國教育新聞網大河網

相關焦點

  • 熊孩子打碎45萬「迪士尼城堡」:每個熊孩子背後是教育失職的父母
    估值45萬博物館展品被熊孩子破壞。熊孩子的背後,監護人的父母失職是教育教養的缺失。而沒規矩的熊孩子就是在6歲前沒有養成應該有的規則意識,具體情況有3種:缺少規則教育,對「自由「的誤解自由成長的教育理念的誤讀,自由成長育兒理念得到家長們的認同,很多家長希望通過給孩子自由環境使其成長為獨立的個體
  • 偶遇熊孩子,讓我一度失去理智:父母的失職,終會讓孩子嘗到惡果
    看到自家孫子的行為讓許多家長面露不悅,老人家也會厲聲呵斥幾句,卻從未見他上前動手制止一次,看得出老人家對孫子有多溺愛。我從身旁的家長的議論聲中了解到更多信息:爺孫倆剛從老家出來不久,小男孩已成為這些在兒童滑梯處帶孩子玩耍的家長們口口相傳的小霸王,許多孩子都受他欺負過,被搶奪玩具,被推倒摔跤,跟他的家長反映過情況也絲毫不見效果,現場小男孩的爺爺也多次表態小孩子間只是玩鬧,家長不必過於幹涉。&34;有家長忿忿不平說到。
  • 比「熊孩子」更難以饒恕的是「熊孩子家長」
    熊孩子這個詞也許大家都不陌生,熊孩子一般就是那些過分淘氣,頑皮的小朋友,他們的出現或多或少會給他人造成困擾。,作品原藝術家並沒有向孩子及其家長索取賠償,只是在原作品的旁邊增加了循環播放著孩子毀壞展品的那段監控錄像,並且將作品的名字改為《折》。
  • 家有熊孩子怎麼辦?鬧心的家長看過來
    家有「熊孩子」是一件讓人極其頭痛的事!他們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無法無天,不僅在家裡翻箱倒櫃,亂塗亂畫,整天把家裡禍禍的雞犬不寧,而且在外面也常常會無視規則,不計後果,腦洞大開做一些讓人驚掉下巴的事情。5月21日,江蘇宿遷有一個七歲男孩貪玩,把墨水從七樓潑下,導致樓下多家衣物,防盜窗玻璃和牆體汙染,給鄰居和樓體清洗人員帶來很大麻煩。國慶期間,海口一名家長帶著孩子在電影院看電影,一名女孩電影屏幕腳踢拳打,造成影院設備損失上萬!前不久,廣西柳州一名13歲男孩把汽油倒在一小區樓棟天台,用打火機引燃,險些釀成大禍。。。
  • 家長該用怎樣的方式去教導熊孩子,對付熊孩子究竟有啥妙招呢?
    不得不說,現在的熊孩子真是越來越皮了,小至雞飛蛋打,大至上房揭瓦,就沒有什麼事情是能夠難倒他們的。雖然家長們不是不想管教這些熊孩子,但奈何他們闖禍的頻率實在是太高了,簡直是讓人防不勝防。由此看來,家長該用怎樣的方式去教導熊孩子,的確是一個令人感到煩惱的問題。
  • 熊孩子又刷屏了,搶雞排、搶玩具、打人,背後家長態度被人指責
    熊孩子感覺是越來越多了,似乎每年熊孩子都能刷上一陣子的屏:搶吃的、搶玩具、撒潑……。在新聞上看到,可能大多可以一笑了之。可落到自己頭上,恐怕就沒幾個人笑得出來了吧。佳佳(化名)和閨蜜在肯德基吃飯聊天,發現有個小孩非常離譜,在店裡來回跑,還大聲喊叫,也沒有家長來制止。
  • 親子烘焙過程中,會給家長和孩子帶來哪些收益
    親子烘焙過程中,會給家長和孩子帶來哪些收益呢? 1、促進了家長和孩子的感情。無論哪種感情,最長情的告白都是陪伴,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家長建立與孩子的信任是最基本的要素,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積累,親子烘焙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 熊孩子與家長應對策略點評||熊家長會讓熊孩子越來越熊
    下面將這些熊孩子行為及家長反應及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分享:A熊孩子事件:媽媽帶兒子去逛超市,一會兒功夫沒注意,小男孩就用手指把超市貨架上的桃子都戳了一個洞。家長應對:媽媽將孩子戳過的桃子全部買回家。【我的評價】媽媽對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而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值得肯定。
  • 家長如何「對付」熊孩子?
    一想到前兩天兒子把我那隻價值170元的MAC的口紅掰斷、心愛的髮夾弄壞、喝的水直接噴到你的臉上、用水筆在床單上塗鴉、把飯菜打翻在地上,我都氣的要揍他,這就是典型的熊孩子,無所顧忌,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家長遇到熊孩子怎麼應對呢?Q:所謂的「熊」孩子到底是什麼意思?日常生活中熊孩子是指調皮搗蛋、不聽家長話、亂哭亂鬧,經常讓人哭笑不得的小孩。
  • 連踹影院銀幕致損失上萬,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這種家長還有救嗎
    雖說熊孩子惹事家長跟著遭殃,可家長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的放任買單,真的要好好吸取這個教訓了。不得不說,熊孩子的行為令人氣憤,但更不能原諒的是熊孩子的家長,這件事歸根結底就是這「熊家長」的放任不管造成的。有網友表示,正是有這些放縱不管的低素質家長,才會有那麼多恃寵而驕撒潑任性的熊孩子,對這樣的熊孩子,有時候即使他們賠錢也不解恨。
  • 為了哄熊孩子吃藥,家長們也是操碎了心!智商都會被「逼」高了
    導讀:為了哄熊孩子吃藥,家長們也是操碎了心!智商都會被「逼」高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了哄熊孩子吃藥,家長們也是操碎了心!智商都會被「逼」高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熊孩子地鐵上練體操惹人厭,網友直言:熊孩子的背後不只是熊家長
    「熊」熊孩子之所以會做出種種熊行為,並不只是缺乏管教這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而是要從4個方向上進行思考:一、家長寵溺熊孩子做出熊行為,最首要的原因就是熊孩子的家長們對他們進行的寵溺所謂有熊孩子必有熊家長,現在的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而對於家中唯一的寶貝,家長自然是對孩子予取予求,很多時候對孩子都達到了溺愛的程度,而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自然會有一種無法無天的性格,做起事來自然不顧及他人,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當然就是熊孩子了。
  • 熊孩子有哪些舉動?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做法是什麼?
    熊孩子有哪些舉動?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現在自已也有了孩子,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口中的熊孩子;更擔心自己變成一個失敗的熊家長。家長需要做的:做客之前家長主動介紹拜訪對象和做客規矩,明確可活動的空間範圍,一旦孩子出現狀況,第一時間制止 。
  • 說實話,家長們會討厭自己親生的孩子嗎?
    很顯然是會的。家長討厭自己孩子大致分為兩個階段:1.孩子嬰幼兒的階段,2.孩子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但是有了孩子後,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在養育孩子身上,很多夫妻對這種顛覆帶來的衝擊很難適應。他們會抱怨現在沒有自己的生活了,一切都是在圍繞著孩子。
  • 「熊孩子」養成記,你家的孩子也有這些情況麼?
    >1.家長的「嬌慣」父母,作為孩子最早的老師,也是相處時間最長的老師,一個孩子是否會變成「熊孩子」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的無限度「寵愛」導致的。對此,絕大多數人都有這麼一個認識:一個「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會有個熊爸媽。親友,對於處在成長發育階段的孩子而言,家長們的親戚朋友帶來的影響也不可忽視。畢竟孩子除了父母與老師以外接觸最多的就是親朋好友了。
  • 熊孩子能有多「坑爹」?熊娃偷拍爸爸洗澡,還發送到家長群裡
    文丨阿月寶寶趣事(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在父母教育中培養孩子言行上的分寸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認知能力尚未發展完全時,父母的管教對於孩子而言,就顯得更加不可或缺。相信熊孩子的存在,不僅會增加父母們管教的煩惱,同時也會對他人造成妨礙。在有錯誤發生時,家長們有必要拿出必要的態度來應對,進而讓熊孩子們有所收斂。
  • 熊孩子弄壞20萬手辦,家長卻護娃拒賠:一堆破塑料,想訛錢嗎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實,每個「問題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失職的父母,這就是為什麼老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因為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縱容,孩子缺乏正確的教育,就會導致孩子變得無法無天,而這類孩子往往被人稱為「熊孩子」。
  • 在家自我隔離的爸媽們,要被熊孩子們整瘋了
    眾所周知,目前國外疫情發展的極快,原來不願意隔離的外國友人們也紛紛開始居家進行自我隔離了……和國內的父母一樣,居家隔離期間,讓他們又樂又惱的恐怕要數自己家的熊孩子了。這些活潑好動精力十足的小傢伙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帶來一份大禮。比如渾身泥巴的跑來找媽媽。給沙發換個新色。家裡的客廳成了孩子們的旱冰場。地板的顏色有些不好看,孩子們按照自己的喜好來修整一下。
  • 熊孩子是如何形成的?多半是因為父母這3種習慣,家長要重視
    所以如果對孩子無底線溺愛的家長們,一定要收斂自己對孩子的疼愛,該教育的時候要教育,讓孩子嘗試失敗以及挫折的滋味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家長要重視起來。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這樣會讓他們產生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長期的情緒積壓就會讓他們在某刻爆發,從而一發不可收拾。既然父母的這些壞習慣會讓孩子形成熊孩子,那麼就應該對孩子進行針對式的教育,才能讓他們重新變成一個乖巧的孩子。
  • 熊孩子毀46萬元作品,家長叫囂:小孩吃屎你也吃屎?
    「他只是個孩子,大人跟他計較啥」「不過就是個孩子,你多體諒一下」「哎呦,小孩嘛,不懂事,別這麼小心眼」……不得不說,這年頭的熊孩子,都是熊家長慣出來的。孩子犯錯,大人不是第一時間批評教育,而是立馬甩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