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這個詞也許大家都不陌生,熊孩子一般就是那些過分淘氣,頑皮的小朋友,他們的出現或多或少會給他人造成困擾。
最近我看到的一則簡訊,上海玻璃博物館中,一件由藝術家Arribas藝術家兄弟花費500小時打造的夢幻城堡,前不久因兩位小朋友翻越展區圍欄,追逐玩鬧中撞到展櫃,導致塔尖倒塌、破損,其餘部件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錯位、破損。
而對於熊孩子在上海玻璃博物館上的破壞展品也並不是第一次。
2013年,有兩個小男孩跑到護欄裡面,用力拉扯和搖晃一副玻璃展品,旁邊的家長非但沒有制止孩子這種行為,甚至還在旁邊給孩子拍照。
當然,玻璃製品沒有辦法經受得住這麼猛烈的擊打,展品隨即掉下一大塊
這幅作品原名是《天使在等待》,被熊孩子破壞後,作品原藝術家並沒有向孩子及其家長索取賠償,只是在原作品的旁邊增加了循環播放著孩子毀壞展品的那段監控錄像,並且將作品的名字改為《折》。
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接觸過「熊孩子」,不能說他們一定對社會或者他人造成過實際的傷害,但是他人的確也給別人造成了困擾。孩子在長大之前,對於事物的分辨能力不足,他們不能辨別博物館上展品和家裡的玩具有什麼區別。在他們眼裡,這些都是他們都可以隨意擺弄的「玩意」。
比起熊孩子,熊孩子的家長更有責任。
「我花錢進來的,憑什麼不讓我孩子玩。」
「他就是個小孩子,你個大人和他計較什麼?」
「你就讓讓我家孩子怎麼了?又不會少塊肉。」
……
是呀,明明作為監護人,卻用各種藉口和道德綁架來稀釋自己作為監護人的責任。
而家長的不作為更是會助長孩子玩鬧的氣焰,甚至會以父母作為自己責任的「擋箭牌」。
而放任孩子的不良行為的惡果終將會是孩子承擔,家長能夠庇護得了孩子一時,但是卻不能伴隨一世,給孩子最好的保護不是給他「溫室」,而是教給他處世之道和待人之道,一個好的家庭教育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學校的確能夠教會孩子很多知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個學校」,對於孩子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夢幻城堡》還是《折》,他們都是博物館的藝術瑰寶,藝術品受到孩子的破壞給我們拉響了警鐘,作為家長在公共場合需要加強對孩子的監護,在保障孩子的安全以外也是對他人權益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