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前兩天兒子把我那隻價值170元的MAC的口紅掰斷、心愛的髮夾弄壞、喝的水直接噴到你的臉上、用水筆在床單上塗鴉、把飯菜打翻在地上,我都氣的要揍他,這就是典型的熊孩子,無所顧忌,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家長遇到熊孩子怎麼應對呢?
Q:所謂的「熊」孩子到底是什麼意思?
日常生活中熊孩子是指調皮搗蛋、不聽家長話、亂哭亂鬧,經常讓人哭笑不得的小孩。
但是,其實很多孩子都是「被」熊孩子了。這是因為很多家長都會忽視孩子的內心想法,所以一旦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心理預期,就會被家長誤認為變「熊」了,時間長了這種心理暗示也就讓孩子「被」熊孩子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家長要注重孩子性格的培養,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把自己對於乖孩子的標準強加給孩子。
Q:孩子在不同階段有哪些「熊」的表現?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周期,比如:
2-5個月的小寶寶剛剛開始經歷口欲期,就會經常出現把東西往嘴裡塞的情況;
6個月左右寶寶開始對聲音敏感,如果有什麼東西發出聲音他就會非常興奮,還會出現不斷敲擊地板,亂扔餐具的情況,這個時候家長要讓他自由探索,從6個月開始給她穿上一拉就穿上一撕就脫掉的幫寶適拉拉褲讓他行動更自由就行了,這樣才更有利於鼓勵他成長,而不是對他說「不」,阻止他的探索行為。
9-10個月的小寶寶開始對身邊的物品感興趣,所以會出現不斷把身邊的一切東西拿起來扔出去的情況;
11-12個月的小寶寶開始認人了,這個階段寶寶會出現見到陌生人就大哭大鬧,只讓媽媽抱,別人抱就大哭的情況;
1歲以後寶寶各個感官會更加健全,行動能力和協調能力都大大提高了,他開始喜歡爬上爬下,跑來跑去,亂脫衣服,對著家長一直說「不不不」;
2-3歲寶寶的情緒發展會比較快,所以可能會出現公共場合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人越多,哭鬧的越厲害的情況。
其實3歲以內不存在家長所謂的熊孩子,孩子的很多行為動作、語言或者情感上的表現其實是孩子所處階段的正常發育特徵。
家長以為孩子太熊,很大原因是家長不了解孩子各階段發展的特點,小孩子的表現不能從成年人的角度來思考,教育孩子時要有耐心。
Q:孩子小時候「熊」,長大會更「熊」麼?
孩子長大之後是否會變得更「熊」是和家長的引導與成長氛圍息息相關的。如果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沒有起到表率作用,那麼即使小的時候是個乖孩子長大也依然會變「熊」。
Q:面對「熊」孩子,家長們該怎麼有效引導呢?
1.弄清意圖
對於熊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行為本身不是重點,他們可能只是通過行為傳達某些觀點。理清孩子的思維才能給出更好的教育及引導。
2.尊重孩子
父母應尊重孩子,習慣換位思考。多多留心孩子的行為,一旦發現有好的行為習慣及時給與表揚,讓孩子感覺到你的尊重,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心理成長。
3.言傳身教
對於孩子的教育,大家經常說:「聽,會忘記。看,會記住。做,會理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身上很多隱性的優缺點都在無形的影響的孩子,所以想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先要嚴於律己。
如果多去鼓勵孩子勇敢、獨立、自主的去面對這個世界,可以大大的減少父母缺點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只有培養孩子勇敢的去面對世界,有責任感,有擔當,未來孩子的人生才會充滿陽光和成功。
4.給孩子立個規矩
要給孩子立個規矩,讓他從小就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個意識在寶寶頭腦中紮下了根,就會成為他的行為準則,形成自律。寶寶需要一個界限,這個界限給他展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有耐心,不要一味的指責或者溺愛,經常鼓勵他,不要總拿他和別人比較傷害他的自尊心,不要告訴他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多讓他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