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時,寶爸寶媽想像的是和孩子和諧相處,母慈子孝,但現實卻是孩子調皮搗蛋,家長頭疼不已。家有熊孩子,不僅是家裡不清淨,家長還總是要擔心孩子在外闖禍。對付熊孩子,家長還需理智清醒。
初生牛犢不怕虎,有時候孩子們的膽子大得讓人驚訝。加上現在溺愛孩子的問題比較普遍,孩子一不小心就被養成了熊孩子。
像朋友小溫家的孩子之前都是由爺爺奶奶在照顧,今年接回來以後小溫發現孩子才上小學3年紀,卻是個十足的熊孩子。平時孩子雖然是小錯不斷,但沒出什麼大問題,小溫也就想著慢慢教育孩子。
可這天,小溫突然接到物業電話,說孩子往電梯縫隙裡塞紙屑,粘口香糖。這一下小溫徹底怒了。在處理好孩子的爛攤子後,小溫決定這次必須好好教育教育孩子。
小溫先是讓孩子"指證"了現場,並在現場拍攝了道歉視頻發到物業群裡,還讓孩子去向相關業主和物業工作人員道歉。
孩子照做之後,小溫想著孩子應該也長記性了,可誰知道孩子回到家裡就吵著要回爺爺奶奶那裡。
"就是給你慣的,行,現在我就送你回去,這周你不用去上學了,好好反省一下吧。"小溫把孩子送回去時特意囑咐老人別太搭理孩子,否則孩子行為只會越來越惡劣。孩子回去後堅持了3天後終於熬不住了,主動給家裡人道了歉,從此之後也變得乖了許多。
面對家裡的熊孩子,這位寶爸沒有選擇一再縱容或者是不痛不癢的教訓,而是以惡治惡,讓孩子清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孩子之所以成為了熊孩子,其實很大一部分還是因為從小所受的教育。而當孩子出現了熊孩子的表現時,家長的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提醒叮囑不能少
有時候孩子確實犯了錯,但也一點不影響他們冤枉,因為他們可能從一開始就不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說什麼是什麼,孩子沒有什麼變通的能力。比如家長說了不能什麼都往嘴裡送,就像手指,但孩子可能就記住了不能咬手指,絲毫不影響把其他東西往嘴裡放。
因此,避免問題最好的辦法是預防,家長要抓住一切"可乘之機",提前叮囑孩子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說到的獎懲要落實
在叮囑孩子時,家長們一般的都會說一些獎懲的條件,但真正落實的家長卻沒幾個。有了幾次,孩子對於這樣的叮囑也就不放在心上了。因此,家長既然說了有獎有罰,那麼就一定要做到,給孩子樹立規則感。
"冷漠"面對孩子的撒嬌撒潑
孩子皮的時候有多氣人,扮可憐撒嬌的時候就有多可憐,撒潑耍混的時候就有多讓人無奈,但家長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立場,別被孩子的撒嬌或者撒潑蒙蔽了雙眼。
孩子錯了就是錯了,家長不嚴加管教,孩子以後再犯不說,還可能犯嚴重的錯誤,到時候可能就不是跟家長耍不樂意就行了。因為,家長面對孩子的撒嬌或者撒潑,千萬不能心軟和自亂陣腳,而要學著冷漠一點,及時教育孩子。
讓孩子學著自己承擔後果
熊孩子犯大錯的事情年年有,但哪一次不是家長出來道歉給孩子擦屁股呢?而責任沒有切實落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很難長記性。因此,當孩子還沒有犯下大錯時,家長就要讓孩子學著自己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買單,承擔後果。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才會有自制力。
教育意見要統一
在很多家庭裡,即便有一個人想好好管教孩子,也總會有人站出來"保護"孩子。表面上看這是愛孩子的表現,但實際上這只會讓孩子更加有恃無恐,以後更難管教。因此,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家裡人最好先統一戰線,而且每次教育孩子時沒有必要你說一句我說一句,以免局面混亂。
當孩子犯了錯,我們常說的就是"這個孩子沒有家教",確實,家長怎麼教,孩子就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是很多時候家長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已經影響了孩子,大家認為家長的哪些行為最容易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