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之初,性本惡。儘管兩人的觀點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強調了後天的教育對人的教化作用。後天的教育可以將一個人的善行不斷擴大,也可以約束惡行,感化那些心存惡念的人。
善與惡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行善的人並非沒有惡念,行惡的人也並非沒有良知。善與惡也許只是一念之間,中間卻隔著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這個鴻溝並不是一日形成的,日積月累,每一個小小的惡念都成為一道裂縫,愈裂越大,最終心底的某處崩塌,惡從心底釋放。
沒有一個人一開始就是壞人,惡念也許起源於好奇。用石頭砸了路燈它還會亮嗎?剪了女生的辮子她們會是什麼反應?搶了別人的糖他們會反抗嗎……越來越多的惡作劇在腦海中產生,就這樣熊孩子誕生了。
把熊孩子和「惡」聯繫在一起似乎有點小題大做,但是小惡的積累很可能引發大惡的質變。正如《伊索寓言》中被處死刑的搶劫犯:當他偷同學的寫字板時,母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沒有指出他的錯誤;當她偷回鄰居晾曬的衣服時,母親還誇讚了他並鼓勵他下次多拿幾件衣服回來;在母親的放縱下,小偷越來越肆無忌憚,最終他將目光轉向了金庫。這次他沒有那麼幸運,在被執行死刑的那天,他以給母親說遺言為由,將母親騙到身邊咬掉了她的耳朵。小偷憤恨地怒斥:「我小的時候,在我偷第一個寫字板時,你如果揍我一頓,教導我這是不對的,並且讓我改正錯誤的話,我會到今天這地步嗎?」
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熊家長總是天真地以為孩子長大點就會懂事了,熊孩子卻總覺得爸爸媽媽沒有管我,說明這不是事。雙方都抱著僥倖心理,熊孩子越來越熊,小錯變大錯,熊家長才追悔莫及。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要時刻關心著孩子,不只是成績還有孩子的心理。如果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家長要安慰孩子並教會他們面對欺凌的方法,而不是一味讓孩子隱忍。如果孩子欺負別人了,家長要弄清楚孩子欺負別人的原因,指導孩子與同學正確相處。
父母的教育深刻的影響這孩子的成長,沒有一個家長願意將孩子培養成壞人,但是總有一些孩子偏離了軌道。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李曉明小時候是個天性樂觀,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在成長過程中,他變得沉默陰鬱。大學選專業時,父母不支持他的夢想,父親還開玩笑的說「你學了機械專業豈不是要造大炮?」為了證明自己,他用自製槍在電影院掃射了無辜群眾。李父李母從沒想過自己的體貼懂事的兒子會做出這種傷天害理的事,面對媒體的責難,曉明的母親哭著說「天底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是啊,每一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社會的毒瘤。面對不爭氣的孩子,父母往往是指責,卻不懂得反思自己的行為。一個普通的農民培養了三個清華,一個北大生。當被人問及教育孩子的秘籍時,他驕傲的說「沒有什麼方法,我就是每天學一遍他們的課本,不會的就請教他們,為了給我講的更清楚,他們上課聽的更認真了。」因為這個父親將自己與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孩子得到了信任和尊重,學習也就有了幹勁。
兔媽媽也有個不懂事的孩子,小兔和朋友們遊戲時總是耍賴皮。和小狗玩捉迷藏時,被找到的它狡辯道:是蚱蜢害我嚇了一跳,這次不算數,還是你找我!被小鴨找到時,它爭辯道:不算數!是螞蟻嚇到了我,我才出來的,還是你找我!大家都不願意和小兔玩了,貓咪見小兔孤零零的就邀請它一起玩捉迷藏,但是小兔不願意去找它們。轉身離開時,貓咪不小心摔了一跤,大家趕忙去攙扶它,只有小兔大笑道:哈哈哈!笨死了!這樣能摔倒?看著這樣的小兔,大家反感極了,都不願意和賴皮鬼小兔玩了。
小兔孤零零的回到家,兔媽媽看到悶悶不樂的小兔就問它怎麼了,小兔把白天發生的事告訴了媽媽,媽媽沒有一味的護犢子,而是指出小兔的問題所在——不遵守遊戲規則,沒有同情心。在媽媽的教導下,小兔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第二天它帶著鮮花去探望了貓咪,也向小狗和小鴨道了歉。它們又愉快的做了朋友!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父母的模樣。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深刻的影響著孩子,父母的思想也在潛移默化地轉變為孩子的思想。所以父母不要以為一些問題是時間去解決的,這些問題需要你的關心,你的孩子也需要你的指導。孩子與惡的距離,也許正是你對孩子的教育距離。
本故事來自兒童繪本系列心靈成長書屋第一輯,點擊原文了解更多內容。
-END-
免責聲明:文章部分圖片來自自網絡,我們尊重原創,但因無法查明來源故無法標註,如有侵權請聯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