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惡的距離是你的教育

2021-02-10 天鴻讀書倶樂部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之初,性本惡。儘管兩人的觀點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強調了後天的教育對人的教化作用。後天的教育可以將一個人的善行不斷擴大,也可以約束惡行,感化那些心存惡念的人。

善與惡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行善的人並非沒有惡念,行惡的人也並非沒有良知。善與惡也許只是一念之間,中間卻隔著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這個鴻溝並不是一日形成的,日積月累,每一個小小的惡念都成為一道裂縫,愈裂越大,最終心底的某處崩塌,惡從心底釋放。

沒有一個人一開始就是壞人,惡念也許起源於好奇。用石頭砸了路燈它還會亮嗎?剪了女生的辮子她們會是什麼反應?搶了別人的糖他們會反抗嗎……越來越多的惡作劇在腦海中產生,就這樣熊孩子誕生了。

把熊孩子和「惡」聯繫在一起似乎有點小題大做,但是小惡的積累很可能引發大惡的質變。正如《伊索寓言》中被處死刑的搶劫犯:當他偷同學的寫字板時,母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沒有指出他的錯誤;當她偷回鄰居晾曬的衣服時,母親還誇讚了他並鼓勵他下次多拿幾件衣服回來;在母親的放縱下,小偷越來越肆無忌憚,最終他將目光轉向了金庫。這次他沒有那麼幸運,在被執行死刑的那天,他以給母親說遺言為由,將母親騙到身邊咬掉了她的耳朵。小偷憤恨地怒斥:「我小的時候,在我偷第一個寫字板時,你如果揍我一頓,教導我這是不對的,並且讓我改正錯誤的話,我會到今天這地步嗎?」

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熊家長總是天真地以為孩子長大點就會懂事了,熊孩子卻總覺得爸爸媽媽沒有管我,說明這不是事。雙方都抱著僥倖心理,熊孩子越來越熊,小錯變大錯,熊家長才追悔莫及。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要時刻關心著孩子,不只是成績還有孩子的心理。如果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家長要安慰孩子並教會他們面對欺凌的方法,而不是一味讓孩子隱忍。如果孩子欺負別人了,家長要弄清楚孩子欺負別人的原因,指導孩子與同學正確相處。

父母的教育深刻的影響這孩子的成長,沒有一個家長願意將孩子培養成壞人,但是總有一些孩子偏離了軌道。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李曉明小時候是個天性樂觀,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在成長過程中,他變得沉默陰鬱。大學選專業時,父母不支持他的夢想,父親還開玩笑的說「你學了機械專業豈不是要造大炮?」為了證明自己,他用自製槍在電影院掃射了無辜群眾。李父李母從沒想過自己的體貼懂事的兒子會做出這種傷天害理的事,面對媒體的責難,曉明的母親哭著說「天底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是啊,每一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社會的毒瘤。面對不爭氣的孩子,父母往往是指責,卻不懂得反思自己的行為。一個普通的農民培養了三個清華,一個北大生。當被人問及教育孩子的秘籍時,他驕傲的說「沒有什麼方法,我就是每天學一遍他們的課本,不會的就請教他們,為了給我講的更清楚,他們上課聽的更認真了。」因為這個父親將自己與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孩子得到了信任和尊重,學習也就有了幹勁。

兔媽媽也有個不懂事的孩子,小兔和朋友們遊戲時總是耍賴皮。和小狗玩捉迷藏時,被找到的它狡辯道:是蚱蜢害我嚇了一跳,這次不算數,還是你找我!被小鴨找到時,它爭辯道:不算數!是螞蟻嚇到了我,我才出來的,還是你找我!大家都不願意和小兔玩了,貓咪見小兔孤零零的就邀請它一起玩捉迷藏,但是小兔不願意去找它們。轉身離開時,貓咪不小心摔了一跤,大家趕忙去攙扶它,只有小兔大笑道:哈哈哈!笨死了!這樣能摔倒?看著這樣的小兔,大家反感極了,都不願意和賴皮鬼小兔玩了。

小兔孤零零的回到家,兔媽媽看到悶悶不樂的小兔就問它怎麼了,小兔把白天發生的事告訴了媽媽,媽媽沒有一味的護犢子,而是指出小兔的問題所在——不遵守遊戲規則,沒有同情心。在媽媽的教導下,小兔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第二天它帶著鮮花去探望了貓咪,也向小狗和小鴨道了歉。它們又愉快的做了朋友!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父母的模樣。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深刻的影響著孩子,父母的思想也在潛移默化地轉變為孩子的思想。所以父母不要以為一些問題是時間去解決的,這些問題需要你的關心,你的孩子也需要你的指導。孩子與惡的距離,也許正是你對孩子的教育距離。

本故事來自兒童繪本系列心靈成長書屋第一輯,點擊原文了解更多內容。

-END-

免責聲明:文章部分圖片來自自網絡,我們尊重原創,但因無法查明來源故無法標註,如有侵權請聯繫處理。

相關焦點

  • 孩子與惡的距離,正是父母與教育的距離
    只要是做過惡事的孩子,一般會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然後接受嚴厲的批判和責罰。但不少孩子往往會越教育越叛逆,為什麼會這樣呢?《孩子與惡》這本書可以告訴你答案,這本書深入剖析了孩子惡的心理根源,並告訴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惡時,該如何正確處理。
  • 《隱秘的角落》:孩子與惡的距離如此近 你還以為孩子只是天真
    因為怕被抓回福利院,三個孩子不敢報警,但又想警告張東升不要繼續犯罪,於是朱朝陽去少年宮送警告信。卻意外經歷了同父異母的妹妹不慎墜亡,幾條線交織在一起,引發了孩子與惡的距離。朱朝陽對媽媽說:「其實你可以告訴我。」媽媽回答道:「告訴你什麼,大人的事你不懂。」
  • 為什麼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收穫了豆瓣9.3的評分,我今早也跟風看了一集,實在想與大家分享。尼爾波茲曼說,電視媒介本身即是娛樂性的,用以娛樂本無可厚非,可若是用以嚴肅性的內容報導,企圖將印刷傳播時期的思維用在電視媒介上,便是大為不當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如果的頭號戲劇是《想見你》。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我們與惡的距離離這裡有多遠?這次我喜歡選角,劇中飾演法律援助律師的吳慷仁就是我一直認為非常樂觀的男演員,當他玩《下一站,幸福》時,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只是個男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 孩子與善、惡之間,只隔著一個家長的距離!
    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時,趙薇飾演的畢勝男有一段臺詞讓我記憶猶新:「這個世界上除了家裡人,沒有人會縱容你,不會因為你可憐,不會因為你長得漂亮就遷就你。這個世界很殘酷,你必須有真本事,不然誰也幫不了你。」現實生活的確如此,孩子終有一天要脫離父母,社會也從來不是家裡溫床。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製作團隊:HBO(公認的「神劇製造機」,以黃暴汙和高品質聞名)和臺灣公視(去年推出的高分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強烈建議父母必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大膽揭露了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弊病,被譽為臺版《黑鏡》)聯合推出。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做了這麼多社會新聞後,我漸漸覺得,恰如「偏見源於無知」,決定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並不是道德高下,而是對真實社會和不同個體的認知程度。我的同事土摩託有個觀點,他認為,一個好的新聞選題,需要回應社會重大問題,觸碰普遍人性;而熱點新聞,尤其是惡性事件,雖然往往很吸引眼球,但大都是孤立事件,極端、離譜,離普通人太遠了,算不得好選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 賈靜雯的另一面
    《我們與惡的距離》上一次看臺劇,應該都是10年前的事情了。10年之後,臺劇的質量依舊沒有讓人失望。無論是從演員的演技,劇本的製作,題材的把控,臺灣的導演,比內地許多「著名導演」好太多。好了,回歸正題,我來說說《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是因為什麼,讓我肯靜下心來,寫寫「觀後感」了。那一定是不得了的劇。看過這個劇,已經有20多天的時間了,可裡面的故事情節我卻記得很深。一部短短10集的劇,跟觀眾表達了不少於10種社會話題。
  • 善與惡的距離
    善與惡的距離 昨晚11點多,我在填報表的時候,有個做投資的朋友,上來先跟我發了個紅包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創紀錄!僅播出2集,豆瓣、IMDb評分9.3!
    《我們與惡的距離》英文譯名《The World Between Us》,由公視、CATCHPLAY、HBO Asia聯合播出的一部挑戰人性的旗艦劇。從劇名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這部劇要探討的議題就是善與惡,它的英文譯名也值得深思,The World Between Us可以簡單的翻譯為我們之間的世界,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來自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隔閡,當這個距離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會使我們分屬於不同的世界。
  • 《我們與惡的距離》評分高達9.5,劇本深入人心,多角度解析人性
    今天給大家講述一部影視劇,帶你了解人性,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你的了解有哪些呢?人心比地獄還要可怕《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影片自從上映以來,就備受大家關注。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嗎 講述了什麼故事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現實題材改編的,當時的事件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討論,以電視劇的形式播出,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事情。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嗎  這部劇講述的是一件殺人案為開端,這殺人案背後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用鏡頭探討關於人性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說是很社會了,小編覺得跟韓國的素媛、匹諾曹這些電視劇是有的一拼的。
  • 年度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14項提名,席捲電視金鐘獎
    》(豆瓣得分:9.5)《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菜頭梗的滋味》《雙城故事》(豆瓣得分:6.9)金鐘54註定會成為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大包大攬的勝利戰場!其他四位女演員也都是提名過但從沒獲獎,所以這屆視後相當有得看戲劇節目男配角獎林哲熹/《我們與惡的距離》宏都拉斯【洪勝德】/《我們與惡的距離》溫升豪/《我們與惡的距離》蔭山徵彥/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人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需要克制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剛開始看到的劇,剛開始是覺得題材好玩,想看看而已,後來慢慢的看著劇的同時我也在思考什麼是壞人? 什麼是惡人? 有明確答案嗎?壞人在字典裡,一般意思是說一些從事不法活動的人,偷雞摸狗,施詐,陷害等等表示這些人品質惡劣。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多視角敘事下的故事呈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2019年上半年在臺灣播出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宋喬安精神狀況一直難以恢復,這也導致她忽視掉對身邊人的關懷,宋喬安和她丈夫、女兒的關係越來越差,乃至她與女兒發生爭執時,女兒憤怒喊道「你怎麼不和劉天彥一起死掉」。在宋喬安的視角,我們看到了「意外喪子」的痛苦,也看到了她對加害方的仇恨,這樣的仇恨不僅僅是對李曉明,還有李曉明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