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書
《孩子與惡》
原著 | 河合隼雄
解讀 | 薇薇安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書是《孩子與惡》,在這裡,我們將為您提供10分鐘的簡版內容。
一直以來,孩子「作惡」的現象似乎從未斷絕,偷盜、打架、校園霸凌、性教育等一直是家長和老師們最頭疼的問題。
只要是做過惡事的孩子,一般會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然後接受嚴厲的批判和責罰。但不少孩子往往會越教育越叛逆,為什麼會這樣呢?
《孩子與惡》這本書可以告訴你答案,這本書深入剖析了孩子惡的心理根源,並告訴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惡時,該如何正確處理。
這本書的作者河合隼雄是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他是日本文化廳廳長和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在書中,他以娓娓道來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他深邃的思想,啟發我們重新考慮孩子惡行背後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就和河合老師一起,揭開孩子「惡」背後的神秘面紗。
孩子的「惡」,不一定是壞事
我們必須意識到,世界上是存在惡的,而且惡不能絕跡。
因為人的心靈當中存在著惡,惡對人類生活有某種意義,它具有二義性,雖會破壞秩序,卻也能促成創造。
把惡和創造這件事聯繫起來,對於那些嫉惡如仇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難以接受。
但事實就是,任何創造的背後都混雜著「惡」的破壞性。
我們生存的世界早已形成了應該有的秩序,在既定的秩序中想創造些什麼,必定要破壞掉某種舊事物。
就像現代科學技術發達,我們感嘆其帶來的便利,但如果反過來站在自然環境的立場上,科學進步對自然的破壞,無疑也是和「惡」聯繫在一起。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美化「惡」。
「惡」過了分寸就具有無法挽回的破壞性,人類心中自帶的根源惡一直在企圖捕獲我們的心靈,它經常在預想不到的時候露出它猙獰的面目。
作者在書中提到女孩梅格,她準備和男朋友去看戲,她的妹妹也想跟著去,梅格覺得她礙事,便把她扔下就走了,妹妹一氣之下把梅格當成寶貝一樣的畫稿給燒掉了。
結果梅格恨上了妹妹,去滑冰的時候居然無視妹妹的安全,原因是她的心裡有個「小惡魔」在慫恿她別管妹妹,可事後她後悔又自責。
這個「小惡魔」就是人類自帶的根源惡,它具有隱蔽性,在不知不覺中讓人做壞事。
只有知道根源惡的存在,才能在關鍵時刻,站穩腳跟,守住自己的底線。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根源惡的極端恐怖之處,教給孩子們怎麼與根源惡作鬥爭。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嚴厲斥責,但並不意味著要和孩子斷絕關係,更不能因此給孩子貼標籤。
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內心,並且明白作為一個人的限度,才有助於他們健康的成長。
偷竊和謊言,
可看出孩子的成長需求
偷竊和謊言是「惡」,在大人看來,這是毋庸置疑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可能就不一樣了。
生活中,有的家長嚴厲教育孩子絕對不能偷東西,孩子卻還是忍不住偷竊,很有可能是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提自己的訴求。
有一個五年級的孩子,成績很好平時也很乖巧,卻偷了朋友家的一支手槍。
他媽媽知道後,一開始很震驚,後來耐心溝通之後才發現,因為家裡的氛圍太過平和,孩子需要一點攻擊性的東西,來充實自己的野性。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絕對不可以偷竊時,還要好好思考一下,孩子是否缺少了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如果孩子偷了馬上就會被發現的東西,我們不要只是單純地指責,更應該想想孩子是不是想跟我們說什麼。
偷竊行為發生後,可以具體分析東西是哪裡偷來的,偷的是什麼,這些都會給出暗示信息,讓我們了解孩子在訴求什麼。
仔細捕捉孩子發給我們的信號,才能發現最根本的原因。
除此之外,和偷竊一樣,孩子的謊言也有其特殊的含義。
謊言和秘密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會有秘密,但有些大人極端討厭孩子們的秘密,他們認為有秘密的孩子肯定是性格隱晦。
可是,秘密的產生也是有意義的,它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心理學家榮格10歲的時候,自己偷偷製作了一個鉛筆盒藏在家中的閣樓裡,這個秘密是他的心理支柱,痛苦時、不開心時,他都會把自己的心情寫下來,藏在這個盒子中。
因為有了誰也不知道的東西,誰也拿不到的東西,他覺得很安全,對他而言這盒子是絕對不能侵犯的秘密,他的安全感就建立在這個秘密之上。
秘密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發產生的事情,孩子已經長大了卻不允許他們有秘密,這其實是不尊重孩子內心世界的表現。
我們不能強求孩子什麼都跟自己說,也不能傻乎乎地反過來獎勵孩子什麼都藏起來不說。
要充分意識到秘密的意義,才有可能真正幫助孩子走向自立之路。
暴力和校園霸凌,
需要從根源上解決
家長們總是會下意識地,禁止孩子們做一切帶有情緒化、攻擊性的事情,不讓孩子玩耍,不允許孩子發脾氣。
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釋放自己的暴力天性,更需要宣洩自己的情感。
一味壓抑住這些感情的自然流露,表面上看家庭很是平和,但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好孩子」,就會變成一束塑料的假花。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用極端暴力手段去打破局面,也可能因為壓抑情感讓自己受傷。
書中的安娜,因為從小在孤兒院長大,不敢表露自己的情緒,不管遇到什麼事,都努力做出一副「正常」的表情,後來她被一對夫婦收養,這個習慣還是沒有改掉,最終患上了哮喘病。
她的養父母帶她去醫院看,也一直沒有好轉,直到有一次她忍不住發了一次脾氣,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哮喘病的情況才有所改善。
父母要明白,每個人都有情緒發洩的需求,孩子爆發攻擊性和情緒時,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把爆發當成一切的起點,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樣孩子才能從壓抑的痛苦中掙脫。
而暴力的具體表現,校園欺凌是最常見的。
到了青春期,孩子欺凌現象很容易就會激化,這是因為他們的情感被壓抑,且惡的體驗和學習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
小時候我們可以和兄弟姐妹、小夥伴們偶爾打鬧,能親身體驗到欺負人不是一件好事,也能知道欺負人的限度在哪裡,懂得掌握分寸。
而現在的孩子人數本身就少,還時刻在大人的監視下生活,大家都被養成了乖孩子,活活地嵌在某一種規範裡。
到了青春期,他們突然遭遇到自己內心洶湧而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力量衝擊時,在反抗父母和教師的過程中,就會搞不清楚限度在哪裡,失去控制,校園霸凌現象也由此產生。
不管是欺負還是被欺負,孩子都缺少一種與其他人之間的「心靈的連接」,這種連接能成為救命的繩索,讓孩子在欺負人的時候,告訴自己該停下來,也能讓他們被人欺負時,懂得尋求幫助。
我們千萬不要在孩子最需要花心思的時候,圖省事直接用金錢打發他們,而要用更多的耐心和愛心,與他們建立「心靈的連接」。
同時還應有一個嚴厲的姿態,讓孩子們知道再往前一步都是不可以的。
對孩子加深理解,嚴格就不會流於形式,讀懂孩子的內心,他們才能聽進去大人們的話,霸凌與欺辱才會絕跡於孩子的人生。
以上,就是本書的精華內容。
生而為人,實屬不易,為人父母更不容易。
我們需要給孩子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更需要留心孩子的一舉一動,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去體會、理解、開導。
當孩子的一些行為不符合我們預期時,我們會焦慮、不安。我們甚至會以「為了孩子的好」為幌子,阻擾或扭曲了孩子的成長,但自己卻渾然不知。
你的急躁和沮喪,只會變成他的恐懼和無助,阻礙他們的生長。
我們必須意識到,只有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心的依靠」, 他們才能守住內心的底線,才不至於做太出格的事情。
人的一生中,缺的從來不是優質的學校、寬大的房子,而是內心深處的豐盈。
唯有愛與理解,能讓孩子的內心豐盈起來。
愛和理解,是阻礙一切惡行的良藥,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
愛孩子、理解孩子,在於成長中的耐心和包容,也在於無形中的接納和感染。
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我們要享受這個和孩子一起習得愛能力的機會。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註:配圖來自Pexels
*文:薇薇安,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閱書閱世,閱人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