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惡的距離,正是父母與教育的距離

2020-08-16 慈懷文化

每天一本書


《孩子與惡》

原著 | 河合隼雄

解讀 | 薇薇安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書是《孩子與惡》,在這裡,我們將為您提供10分鐘的簡版內容。



一直以來,孩子「作惡」的現象似乎從未斷絕,偷盜、打架、校園霸凌、性教育等一直是家長和老師們最頭疼的問題。


只要是做過惡事的孩子,一般會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然後接受嚴厲的批判和責罰。但不少孩子往往會越教育越叛逆,為什麼會這樣呢?


《孩子與惡》這本書可以告訴你答案,這本書深入剖析了孩子惡的心理根源,並告訴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惡時,該如何正確處理。


這本書的作者河合隼雄是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他是日本文化廳廳長和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在書中,他以娓娓道來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他深邃的思想,啟發我們重新考慮孩子惡行背後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就和河合老師一起,揭開孩子「惡」背後的神秘面紗。


孩子的「惡」,不一定是壞事


我們必須意識到,世界上是存在惡的,而且惡不能絕跡。


因為人的心靈當中存在著惡,惡對人類生活有某種意義,它具有二義性,雖會破壞秩序,卻也能促成創造。


把惡和創造這件事聯繫起來,對於那些嫉惡如仇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難以接受。


但事實就是,任何創造的背後都混雜著「惡」的破壞性。


我們生存的世界早已形成了應該有的秩序,在既定的秩序中想創造些什麼,必定要破壞掉某種舊事物。


就像現代科學技術發達,我們感嘆其帶來的便利,但如果反過來站在自然環境的立場上,科學進步對自然的破壞,無疑也是和「惡」聯繫在一起。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美化「惡」。


「惡」過了分寸就具有無法挽回的破壞性,人類心中自帶的根源惡一直在企圖捕獲我們的心靈,它經常在預想不到的時候露出它猙獰的面目。


作者在書中提到女孩梅格,她準備和男朋友去看戲,她的妹妹也想跟著去,梅格覺得她礙事,便把她扔下就走了,妹妹一氣之下把梅格當成寶貝一樣的畫稿給燒掉了。


結果梅格恨上了妹妹,去滑冰的時候居然無視妹妹的安全,原因是她的心裡有個「小惡魔」在慫恿她別管妹妹,可事後她後悔又自責。


這個「小惡魔」就是人類自帶的根源惡,它具有隱蔽性,在不知不覺中讓人做壞事。


只有知道根源惡的存在,才能在關鍵時刻,站穩腳跟,守住自己的底線。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根源惡的極端恐怖之處,教給孩子們怎麼與根源惡作鬥爭。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嚴厲斥責,但並不意味著要和孩子斷絕關係,更不能因此給孩子貼標籤。


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內心,並且明白作為一個人的限度,才有助於他們健康的成長。



偷竊和謊言,

可看出孩子的成長需求


偷竊和謊言是「惡」,在大人看來,這是毋庸置疑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可能就不一樣了。


生活中,有的家長嚴厲教育孩子絕對不能偷東西,孩子卻還是忍不住偷竊,很有可能是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提自己的訴求。


有一個五年級的孩子,成績很好平時也很乖巧,卻偷了朋友家的一支手槍。


他媽媽知道後,一開始很震驚,後來耐心溝通之後才發現,因為家裡的氛圍太過平和,孩子需要一點攻擊性的東西,來充實自己的野性。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絕對不可以偷竊時,還要好好思考一下,孩子是否缺少了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如果孩子偷了馬上就會被發現的東西,我們不要只是單純地指責,更應該想想孩子是不是想跟我們說什麼。


偷竊行為發生後,可以具體分析東西是哪裡偷來的,偷的是什麼,這些都會給出暗示信息,讓我們了解孩子在訴求什麼。


仔細捕捉孩子發給我們的信號,才能發現最根本的原因。


除此之外,和偷竊一樣,孩子的謊言也有其特殊的含義。


謊言和秘密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會有秘密,但有些大人極端討厭孩子們的秘密,他們認為有秘密的孩子肯定是性格隱晦。


可是,秘密的產生也是有意義的,它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心理學家榮格10歲的時候,自己偷偷製作了一個鉛筆盒藏在家中的閣樓裡,這個秘密是他的心理支柱,痛苦時、不開心時,他都會把自己的心情寫下來,藏在這個盒子中。


因為有了誰也不知道的東西,誰也拿不到的東西,他覺得很安全,對他而言這盒子是絕對不能侵犯的秘密,他的安全感就建立在這個秘密之上。


秘密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發產生的事情,孩子已經長大了卻不允許他們有秘密,這其實是不尊重孩子內心世界的表現。


我們不能強求孩子什麼都跟自己說,也不能傻乎乎地反過來獎勵孩子什麼都藏起來不說。


要充分意識到秘密的意義,才有可能真正幫助孩子走向自立之路。



暴力和校園霸凌,

需要從根源上解決


家長們總是會下意識地,禁止孩子們做一切帶有情緒化、攻擊性的事情,不讓孩子玩耍,不允許孩子發脾氣。


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釋放自己的暴力天性,更需要宣洩自己的情感。


一味壓抑住這些感情的自然流露,表面上看家庭很是平和,但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好孩子」,就會變成一束塑料的假花。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用極端暴力手段去打破局面,也可能因為壓抑情感讓自己受傷。


書中的安娜,因為從小在孤兒院長大,不敢表露自己的情緒,不管遇到什麼事,都努力做出一副「正常」的表情,後來她被一對夫婦收養,這個習慣還是沒有改掉,最終患上了哮喘病。


她的養父母帶她去醫院看,也一直沒有好轉,直到有一次她忍不住發了一次脾氣,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哮喘病的情況才有所改善。


父母要明白,每個人都有情緒發洩的需求,孩子爆發攻擊性和情緒時,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把爆發當成一切的起點,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樣孩子才能從壓抑的痛苦中掙脫。


而暴力的具體表現,校園欺凌是最常見的。


到了青春期,孩子欺凌現象很容易就會激化,這是因為他們的情感被壓抑,且惡的體驗和學習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


小時候我們可以和兄弟姐妹、小夥伴們偶爾打鬧,能親身體驗到欺負人不是一件好事,也能知道欺負人的限度在哪裡,懂得掌握分寸。


而現在的孩子人數本身就少,還時刻在大人的監視下生活,大家都被養成了乖孩子,活活地嵌在某一種規範裡。


到了青春期,他們突然遭遇到自己內心洶湧而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力量衝擊時,在反抗父母和教師的過程中,就會搞不清楚限度在哪裡,失去控制,校園霸凌現象也由此產生。


不管是欺負還是被欺負,孩子都缺少一種與其他人之間的「心靈的連接」,這種連接能成為救命的繩索,讓孩子在欺負人的時候,告訴自己該停下來,也能讓他們被人欺負時,懂得尋求幫助。


我們千萬不要在孩子最需要花心思的時候,圖省事直接用金錢打發他們,而要用更多的耐心和愛心,與他們建立「心靈的連接」。


同時還應有一個嚴厲的姿態,讓孩子們知道再往前一步都是不可以的。


對孩子加深理解,嚴格就不會流於形式,讀懂孩子的內心,他們才能聽進去大人們的話,霸凌與欺辱才會絕跡於孩子的人生。



以上,就是本書的精華內容。


生而為人,實屬不易,為人父母更不容易。


我們需要給孩子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更需要留心孩子的一舉一動,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去體會、理解、開導。


當孩子的一些行為不符合我們預期時,我們會焦慮、不安。我們甚至會以「為了孩子的好」為幌子,阻擾或扭曲了孩子的成長,但自己卻渾然不知。


你的急躁和沮喪,只會變成他的恐懼和無助,阻礙他們的生長。


我們必須意識到,只有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心的依靠」, 他們才能守住內心的底線,才不至於做太出格的事情。


人的一生中,缺的從來不是優質的學校、寬大的房子,而是內心深處的豐盈。


唯有愛與理解,能讓孩子的內心豐盈起來。


愛和理解,是阻礙一切惡行的良藥,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


愛孩子、理解孩子,在於成長中的耐心和包容,也在於無形中的接納和感染。


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我們要享受這個和孩子一起習得愛能力的機會。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註:配圖來自Pexels


*文:薇薇安,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閱書閱世,閱人閱己。

相關焦點

  • 孩子與惡的距離是你的教育
    荀子卻說:人之初,性本惡。儘管兩人的觀點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強調了後天的教育對人的教化作用。後天的教育可以將一個人的善行不斷擴大,也可以約束惡行,感化那些心存惡念的人。善與惡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行善的人並非沒有惡念,行惡的人也並非沒有良知。善與惡也許只是一念之間,中間卻隔著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惡只能是極端的,因為它不具備深度,也不具備魔性緯度——而這正是它的恐怖之處,它可以像真菌一樣散布在地球表面,把整個世界變成一片荒蕪。惡來源於思維的缺失。當思維墜落於惡的深淵,試圖檢驗其根源的前提和原則時,總會一無所獲。惡泯滅了思維。這就是惡的平庸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做了這麼多社會新聞後,我漸漸覺得,恰如「偏見源於無知」,決定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並不是道德高下,而是對真實社會和不同個體的認知程度。我的同事土摩託有個觀點,他認為,一個好的新聞選題,需要回應社會重大問題,觸碰普遍人性;而熱點新聞,尤其是惡性事件,雖然往往很吸引眼球,但大都是孤立事件,極端、離譜,離普通人太遠了,算不得好選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隱秘的角落》:孩子與惡的距離如此近 你還以為孩子只是天真
    因為怕被抓回福利院,三個孩子不敢報警,但又想警告張東升不要繼續犯罪,於是朱朝陽去少年宮送警告信。卻意外經歷了同父異母的妹妹不慎墜亡,幾條線交織在一起,引發了孩子與惡的距離。但可怕的是,家長對兒童的依舊停留在過去傳統的玫瑰色回憶之中,相關教育沒有及時跟上。比如性的珍貴、暴力的代價與生命的意義。而結果就是孩子不懂代價好責任。出現「13歲少年強姦女孩、五年級學生跳樓自殺、欺凌同學。」這樣的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一旦作惡,對孩子將是一生的影響。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製作團隊:HBO(公認的「神劇製造機」,以黃暴汙和高品質聞名)和臺灣公視(去年推出的高分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強烈建議父母必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大膽揭露了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弊病,被譽為臺版《黑鏡》)聯合推出。
  • 《我們與惡的距離》| 賈靜雯的另一面
    《我們與惡的距離》上一次看臺劇,應該都是10年前的事情了。10年之後,臺劇的質量依舊沒有讓人失望。無論是從演員的演技,劇本的製作,題材的把控,臺灣的導演,比內地許多「著名導演」好太多。好了,回歸正題,我來說說《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是因為什麼,讓我肯靜下心來,寫寫「觀後感」了。那一定是不得了的劇。看過這個劇,已經有20多天的時間了,可裡面的故事情節我卻記得很深。一部短短10集的劇,跟觀眾表達了不少於10種社會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為什麼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收穫了豆瓣9.3的評分,我今早也跟風看了一集,實在想與大家分享。尼爾波茲曼說,電視媒介本身即是娛樂性的,用以娛樂本無可厚非,可若是用以嚴肅性的內容報導,企圖將印刷傳播時期的思維用在電視媒介上,便是大為不當的。
  • 善與惡的距離
    善與惡的距離 昨晚11點多,我在填報表的時候,有個做投資的朋友,上來先跟我發了個紅包
  • 我們與惡的距離:願我們永懷善意,清澈明朗
    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一部高分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光聽名字,大家也能夠猜測出這部劇與「惡」有一定的關係。雖然這部劇與「惡」有關,但是看完之後還是希望大家永懷善意,清澈明朗。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他們夫妻之間有了裂痕,喬安從此有了心病,無法提起和天彥有關的任何事,並且有了酒精依賴症,和丈夫無法溝通,即將以離婚收場。但是後來因為女兒也出現了心理問題,所以夫妻二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為了女兒他們開始接受心理諮詢,也逐漸從當年的事情中走出來。這是被害者的家屬,同樣受害者的家屬也並不好過。
  •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人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需要克制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做到了,它引起了我的思考,相信,也有你們的。 看了4集,我覺得全劇的線索就是開篇王赦律師說的「李曉明殺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然後,隨著劇情的發展,這些殺人犯殺人的原因落腳到了原生家庭:
  • 《我們與惡的距離》:撕下那道標籤
    撰文 | 李曉暖編輯 | 王伊文最近臺灣熱播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講述無差別殺人案背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以及媒體等不同經歷和立場,
  • 《我們與惡的距離》評分高達9.5,劇本深入人心,多角度解析人性
    今天給大家講述一部影視劇,帶你了解人性,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你的了解有哪些呢?人心比地獄還要可怕《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影片自從上映以來,就備受大家關注。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 《我們與惡的距離》真實上演,為什麼我卻不再同情「兇手父母」?
    事情發生第六天後,嫌疑人馮小華父母接受了採訪,他們面對採訪說道:「自己很心疼,也很自責,寧願用自己兒子一命,加上老兩口的三條命來抵那九歲男孩一命」。特別是聽到他們說願意用餘生來打工來彌補對受害者家庭的損失時,我瞬間就想到了年初的時候,特別火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 豆瓣得分9.4分,如何達到《我們與惡的距離》令人驚嘆
    什麼是善與惡?好和壞不就是區別嗎?我們和邪惡的距離有多遠?這個話題值得深思,他在電視劇中啟發我們。本來應該是好的,但現在已經是壞的了。對好人或壞人沒有標準答案。在臺灣中有10集《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廣播開始前沒有經過高調預熱,正是這種核心品質吸引了觀眾安利,被「賈靜雯新劇」和「9.4分」吸引的觀眾幾乎一致驚呼:這齣戲也很好看!
  • 父母與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
    1、合格的父母會給自己和孩子保留邊界感,不替他做所有的決定,不控制他的行為,同時尊重他的隱私。2、健康的父母子女關係,應該有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指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獨立的空間,這就是邊界感。
  • 我們與惡的距離,僅有一步之遙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一部有關法律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惡,不只屬於極端的極權統治者,很多時候它還屬於每一個平庸的參與者。我看過很多與犯罪相關的影視劇,無論國內國外的犯罪劇,劇情走向大多是發生惡性傷害事件、神探推理破案、警方實施抓捕計劃,嫌疑人落網,皆大歡喜的結局 。
  • 《我們與惡的距離》贏金鐘是屬於賈靜雯的勝利
    賈靜雯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角色劇照,宋喬安身上,有她多年經歷的映射。在起起落落21年,在慘痛的婚姻經歷後,15年沒拍過臺劇的賈靜雯在事業上再攀高峰,接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的角色宋喬安,經歷了一個療傷的過程。這或許是賈靜雯和宋喬安,也是和我們每個人最像的地方。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在經歷了數次的心碎和意外以後一點點用碎片和碎塊堆砌起來的。所以賈靜雯演絕了在「惡」的邊緣搖擺不定的宋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