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合隼雄:《孩子與惡》——惡究竟是什麼?

2020-07-26 瑪雅創文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惡究竟是什麼?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出好幾個疑問:孩子的惡是什麼樣的惡?多大孩子的惡是孩子的惡?惡的定義是什麼?惡為什麼能製造出來?這些疑問我沒有寫出答案來,答案我要慢慢思考之後慢慢解答。

既然惡是大人們無意中製造出來的,製造出來的成果還是存在的。如果存在不是惡的惡被大人過度解讀提答,或許會變成通常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具有破壞性、危險性的真正的惡,變成往好處發展的反向因素。

A 孩子的惡是大人認為的惡

對小孩子來說,沒有惡的概念,他們的認知裡只有該做或不該做的印記。那麼孩子的惡是什麼呢?仔細想想,孩子的惡是大人不喜歡的林林總總的事。

我見過一個奶奶年紀的人不喜歡那些十分活躍的孩子,她喜歡坐在一個地方安安靜靜玩兒的孩子。看見活躍的孩子在孩子群裡玩兒,就要多說幾句話。

一個4、5歲的好動愛說的孩子不被這位奶奶喜歡,好動愛說就是孩子的惡了。她看見孩子們圍著好動愛說的孩子玩兒,會很負責地叮囑其他孩子家長:「注意自己家孩子啊。」

被提醒的孩子家長或許聽說了好心的奶奶的遊說,怕自己家孩子吃虧,紛紛把自家孩子領回家去了。

家長們怕什麼?注意什麼?誰也不知道,但是會怕,會注意。就像有人仰頭往天上看,不明所以的人也跟著仰頭看,1個,2個,3個,不一會兒一大群人都往天上看。

看了半天什麼也沒看著,有人繃不住了問:「看什麼呢?」

大家都疑惑地相互看看,一臉茫然。

說讓別人「注意自己家孩子」話的奶奶,臆想好動愛說的孩子和別的孩子玩兒不到一塊,雖然她沒見過這樣的孩子有欺負別的孩子的行為,但是她喜歡扮演先知和聖人的角色。

嗯,這種大聖人在我們身邊還真有不少呢。因為有這樣的聖人,孩子不是惡的惡被無緣由地放大。那個老奶奶善意地提醒孩子家長遠離活躍的孩子,可是她卻惡意地把本不是惡的孩子的活躍特徵劃定在了惡的範圍。

河合隼雄教授說:上帝創造出的世界,本來是沒有惡的,惡,是以善的欠缺狀態而存在。

以大人的好惡揣測孩子,對不諳世事的幼小孩子還不能產生什麼損害,但是對孩子家長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惡的啟示。惡的標籤從孩子很小就被貼就了,大人卻不自知。

B 多大的惡是孩子的惡,沒有人說,卻有人做

孩子與惡有關嗎?沒人給孩子做的事定義惡的時候,孩子做的事與惡顯然是無關的。孩子愛說好動、追逐打鬧不是惡,把玩具堆滿屋不是惡,撕壞一本書不是惡,挑食不吃飯不是惡......

不是惡的事,告訴孩子怎麼做不會產生壞的影響,孩子就會不做影響別人的事,也不會養成壞的習慣。

如果把孩子的事與惡聯繫在一起,不是惡的的惡會經由大人讓孩子積攢惡的情緒。惡的情緒積攢到一定程度有無法想像的破壞力,危害力。惡是排除在教育之外的,惡也是大人們製造孩子不是惡的惡行為的惡行為。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惡究竟是什麼?


以那個奶奶提醒別的家長「注意自己家孩子」的語言為例,它看似是保護了一些孩子,實則把另一些孩子看做了惡孩子,不允許個性不同的孩子們玩耍在一起。那個奶奶就因為不喜歡孩子的活潑好動,就把孩子往惡的方面想。

阿德勒說孩子4、5歲時已經有了自己的生活風格,它不僅僅是一種外界表現,更是一種內在認知。其家庭關係、生活條件和經驗決定了他今後一生的生活特點。還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人格教育。」

孩子脫離不開家人以外的人群,更是無法脫離父母家人。從小被別人嘮叨,說教,無端管束的孩子,在能夠感知來自外力對自己內心的衝擊時,孩子會有自己的應對方式。這種應對方式可能更加不被大人們喜歡。

孩子在製造惡的大人面前或者極力反抗,或者悶聲不語在心裡較勁,或者唯唯諾諾無所適從。大人們感受不到孩子的內心變化,對哭鬧的孩子嚴厲訓斥,對不言不語的孩子該說什麼說什麼,不考慮孩子有什麼感受。

一個4、5歲的孩子要買玩具,媽媽說不買,孩子非要買。孩子在玩具櫃檯旁邊哭鬧不走,媽媽嘮嘮叨叨地對孩子說自己有多麼不容易,周圍的人們同情孩子媽媽,都說孩子不懂事,不聽話。

撇開媽媽的苦惱、不易單說,就孩子買玩具哭鬧不休的事來講,沒有人問孩子為什麼一定要買這個玩具。大家都覺得孩子做得不好,不懂得心疼媽媽,知道家裡沒錢買那麼貴的玩具還跟媽媽撒潑耍賴。

終於碰到一個學生模樣的人懂得孩子,蹲下來問:「為什麼一定要買這個玩具呀?」

孩子哭得十分傷心地說:「媽媽說過生日買這個玩具。」

哦,問題的根源不在孩子在大人。大人說過的話要兌現那,否則就不要應允孩子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或許孩子的注意力不在玩具上,而在媽媽說過要給他生日禮物這樣的話。那是一種期盼和精神寄託,是包含媽媽的愛的重大事項,孩子念念不忘。

媽媽理解孩子嗎?不理解。媽媽心裡在埋怨孩子不懂得大人的辛苦甘苦,覺得為孩子做了太多太多。媽媽在公共場合跟孩子講自己的不容易,對孩子的心理有一種無形的重壓,孩子有什麼都得不到的失望。

阿德勒這樣描述孩子對一些具體事物的認知:兒童對事務的個體性的的理解決定著他的成長,兒童陷入新的困境時,他的行為會受制於自己已經形成的錯誤觀念。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惡究竟是什麼?


這話用在那個坐在玩具櫃檯前面的孩子的心理活動上,恰如其分。那個媽媽和周圍人的態度,對孩子影響更大的是以後孩子說話辦事也可以說了不算,也可以找理由為自己辯解,也可以不顧場合的大聲說話,孩子的個性裡有自我為王的惡。

長大後的孩子會怎樣呢,誰也不知道。幾個發展方向取其一吧:半路殺車及時收斂;一直惡下去不可救藥;受正向力量影響,擺脫自己所處的家庭和環境,做有用的人。

一個孩子成為自己想要長成的樣子之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是完美的。父母的某些言行會被孩子放大、反感以至於厭惡。這是值得大人們注意的。

C 惡的定義是什麼?

大人眼裡的孩子的惡有時不是惡,只是對一個孩子的言談舉止有各種各樣的好惡,大人們也不會真心地願意看到一個孩子被認為是惡孩子。但是大人們的劃線歸類很傷害孩子,隨意給孩子身上貼的標籤足以影響大多數人對孩子的好惡。

一個人認為孩子踢冰撒雪是在搗亂,很多人都跟著附和不能讓自家孩子跟這個孩子在一起玩兒。大人們會想沒事幹什麼不好,非得踢冰撒雪呀,太淘氣了。

孩子們都是獵奇的,守在大人身邊的孩子也有想要踢冰撒雪的願望,但是他們不敢離開大人一步,這就是聽話的好孩子、乖孩子了。

在河合隼雄筆下惡不具有破壞性,真正的惡是要堅決制止和懲罰的。孩子們被稱之為惡的舉動,不是真正的惡,沒準兒會為將來的創造活動積蓄著什麼。至少,不少人在小時候都感受到過惡所帶來的魅力。這種魅力就是孩子的異想天開,自我體驗吧,哪怕是不好的體驗。

惡是善的欠缺。大人們眼裡的惡隨處都在,又都在不自覺地製造惡,以區分好與壞。但是真正的有破壞力、有危害性的惡恰恰有人們過分苛責孩子造成的惡性事件的緣由。惡,過了分寸就具有無法挽回的破壞性。

河合隼雄舉例說明赫爾曼.黑塞在自己的著作《德米安》以兩個世界開頭,記述一個十歲少年所經歷的善和惡的兩個世界。作者說當你面對惡所具有的破壞力時,那真可以說是恐怖。《德米安》的主人公在接近惡的世界時,真是在體驗著毛骨悚然。

「惡的世界隱匿著未知的事務、充滿著活力,不是嗎?……相比較,善的世界充滿著和平,無疑是好世界,但他總歸是靜態的,缺乏活力的,甚至乏味、僵化。」

確實是,孩子去踢冰撒雪對孩子來說很有意思,對大人來說就很反感。碎冰雪粉有可能會讓人踩上去滑倒,可是當大人們和孩子玩在一起時或許也會有其樂無窮的感覺。

當你體驗到孩子的快樂時,你只要對孩子提出如何玩耍的要求,孩子的惡就不是惡了,而是能被大家接受的樂趣。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惡究竟是什麼?


惡是有破壞力的,在一些有違道德常理的事情上,大人們一定不要糊塗。不要把孩子小時候的淘氣好動當做惡來對待,也不要姑息遷就孩子的壞習慣壞毛病。

大人站在孩子角度看待孩子不被別人喜歡的一面,會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大人的負面情緒也不會在孩子成年以後,演變成具有破壞力的孩子的惡行為。

D 惡為什麼能製造出來?

書中說惡有二義性。惡有破壞性,所以要嚴厲懲罰作惡的人。惡又有創造性,惡的事務中有善的存在,也可以說是個性的顯現。有個性的孩子有時候不被大人們喜歡,排斥惡的同時製造了乖孩子、好孩子。

河合隼雄說:「這個二義性,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表述為「惡與創造」?任何創造的背後都混雜著破壞性。我們生存的世界早已形成了應該有的秩序,在既存的秩序當中想創造出些什麼,必定要破壞掉某種舊事物。當然,單純破壞是沒什麼意義的。」

如果把孩子的行為都以好與不好來判斷,孩子和大人之間的對話、溝通很難吻合。

有個孩子說:「他家的狗狗到處尿尿,不好。」

媽媽說:「別這麼說話,不禮貌。」

就像那個老奶奶要家長們注意自家孩子一樣,媽媽不怕說出的話語對孩子有什麼影響,而要違心的維護別人的利益。

孩子的特點是不加掩飾和躲避,他會想這是真的呀,為什麼不能說。孩子去提醒狗狗家的主人說:「別讓你家狗狗到處跑啦。」

狗狗的主人很不高興。有誰愛聽這樣的話呢,這樣的話出自孩子之口就被大人認為是惡了。

再比如,孩子上學了,因為有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老師討論爭辯;因為大多數乖孩子坐著,有的孩子卻要跑跑跳跳的;因為吃完午飯大家都看書溫功課,有的孩子要做其他事情……

老師不能容忍學生步調不一致,老師批評學生後找家長反映情況,家長除了接受老師對學生的批評外,也要對孩子說教一番。孩子將如何表現自己的說和做呢,說來挺可悲的,無法表現。在學校得聽老師的,在家裡得聽父母家人的,沒人聽孩子的。

大人們都是愛孩子的,他們要把乖孩子、好孩子培養的更好,要把惡孩子排除在乖孩子、好孩子之外。即使這些大人們犯下什麼過失,也不會後悔對不喜歡的孩子過分的苛責,結果招來更嚴重的惡,而這種過失的犧牲者永遠是孩子。

那個老奶奶提醒孩子家長「注意自己家孩子啊」,話語是善意的,是怕淘氣好動的孩子不小心碰到別的孩子。好動的孩子玩得正嗨的時候,小朋友們被老奶奶提醒都隨著家長走了。

這對好動的孩子公平嗎?善和惡摻雜在一起,加小心的事倒是讓人無話可說。可是採取另外的方式囑咐好動的孩子注意什麼,囑咐其他小朋友們注意什麼,效果會更好一些吧。

河合隼雄在書中說:教師也罷,父母也罷,焦急地排除「惡」以製造好孩子,結果卻招來了更嚴重的「惡」。

強加的善意會有惡的內涵,割斷了孩子們本不複雜的心靈聯繫。大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還表現出極度的熱心,有傷了一個孩子可以保護多個孩子的自得。「大人把善意強加給孩子是包圍著孩子的惡。」

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讓孩子把自己的主張和想法說出來,和別人分析討論對錯,或許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積累孩子、家長之間對一個問題頂點對頂點的不同認知,孩子的情緒達到爆發點的時候,會有想不到的破壞力。

一次我在接我的小外孫放學時,一個其他年級的老師在和本班學生家長談話,學生聲音弱弱地說:「老師我那道題沒做錯。」

老師立刻反駁說:「您聽聽,到現在還為自己的錯誤找理由呢。」

學生馬上就閉嘴不說話了,學生媽媽趕緊拉住孩子向老師道歉:「老師別生氣,我回去說說他。」

老師那麼年輕,像是入職沒幾年的老師;媽媽那麼謙卑,深怕得罪老師;孩子呢,孩子心裡的疑惑由誰來解?

孩子為自己的什麼錯誤找了什麼理由,老師和媽媽都沒有問,也不聽孩子怎麼說。孩子該怎麼辦呢?說了是為自己的錯誤找理由,不說自己心裡很委屈。孩子心裡有大人什麼都對,孩子怎麼做都錯的概念。

老師和家長把學生為自己的錯誤找理由當成惡的話,還有誰會聽孩子說心裡話,還有誰會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呢。絕大多數學生習慣了老師提問學生答的方式,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有人打破這樣的規律或模式,也就是打亂了教學的規律或模式,老師是不能接受的。

如果孩子上課時並無惡意的大聲接答老師的話題,而老師的慣常做法是把問題提出來讓孩子們回答。這個孩子的獨特思考方式,可能會造成老師對這個孩子的反感或厭惡。因為老師認為教學是老師教學生學,學生不能壞了教學規矩。

這也是在製造惡吧,不過是無意識的。惡能製造出來,是人們缺乏用理解和觀察的姿態對待有個性的孩子,人們也不會下功夫去理解一個不被喜歡的孩子。可是遇到由小變大的無可挽回的惡時,惡帶有的強烈的破壞性大人們只有排斥,而無與自己有無關聯的醒悟。

結語

父母家人、老師學校,都願意教出聽話、懂事,成績優秀的孩子來,乖孩子、好孩子總是會被人們喜歡誇讚的。別人家的孩子是多少人對那些乖孩子、好孩子的羨慕啊。乖孩子、好孩子有共性,被人們認為惡的孩子則有與眾不同的個性。

河合隼雄在孩子與惡這本書中談到了拜訪十位很有個性的工作在不同領域的人們,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兒童時代,稱這些「誰都不是好孩子」的人為富有創造性的人們。採訪之後河合先生感覺最深刻的是,貫穿談話的主題正是「惡與創造。」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惡究竟是什麼?


個性不被人們接受的人的兒時的種種,比別人家的孩子對自己對社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許是他們的個性讓他們經歷了與眾不同的叛逆經歷,將惡扭轉到正面。面對惡,第三方的正向力量扭轉惡走向破壞力的方向也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的惡是大人認為的惡,多大的惡是孩子的惡沒有人說,卻有人做。惡的定義是什麼?惡為什麼能製造出來?河合隼雄在書裡做了全面的闡述。惡不是一開始就惡,有一種看不見卻感覺到的力量促使不是惡的惡變成了惡。

孩子在家裡、學校的表現不被父母家人、鄰居老師讚許的時候,別人對孩子是留不下好印象的。大家看到的只有乖孩子和惡孩子。反過來看,乖孩子沒有牴觸情緒,誰都喜歡。

活躍的孩子,也就是在別人看來不乖的孩子不喜歡總是被批評管束,又希望被別人關注誇讚和理解。得不到他們想要的關心和認可的時候,他們會做出自己也不喜歡的事情來的。

這時的孩子只想發洩發洩自己壓抑的情緒,如果被大人過度解讀,就會起反作用,讓孩子的情緒和人們對立,久而久之就會真的產生破壞力,危及他人。孩子的問題一開始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大人們的不理解,簡單粗暴,會把孩子往惡的方向推。

相關焦點

  •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惡與創造》:人們無意中製造了「惡」孩子
    惡孩子是人們見不得孩子有超活躍的表現,有鮮明個性的孩子往往成為人們眼裡惡孩子的標籤。第一: 「惡」孩子個性鮮明給孩子貼標籤對孩子影響不是一點點,河合隼雄教授在和十個成年後有成就的人談話時,提及兒時的往事,讓河合教授產生「誰都不是好孩子」的疑問。
  •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秘密》:孩子的秘密寶物
    日本作家河合隼雄教授在《孩子與惡》這本書中專門談了孩子的秘密問題。這個問題他在《孩子的宇宙》一書中也談到過,可見孩子的秘密不能被忽視。對孩子來說秘密有多重要,孩子的家人無法理解。大人們不希望孩子有什麼秘密,用河合隼雄教授的說法就是有些人知道孩子有什麼秘密不跟父母講,就認定有秘密的孩子肯定性格陰暗。他說在日本有些人喜歡隨隨便便打聽孩子們的個人事情,比如家裡有什麼人啊,昨天幹什麼啦,現在想什麼呢,患了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毛病。
  • 紀念河合隼雄先生 | 經典書籍推薦
    在本書中,河合隼雄導讀《地海系列》、《湯姆的午夜花園》、《借物少女艾莉緹》等十本經典奇幻小說,深入探討:靈魂到底透過幻想,向讀者傳達了什麼具有挑戰性的課題?熱愛兒童文學、關注兒童心靈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本書中向讀者介紹《飛行教室》、《回憶中的瑪妮》、《長襪皮皮》等各國兒童文學名著,探究這些作品到底有什麼魅力,能夠歷經時間的淬練,風靡全球大小讀者?
  • 河合隼雄:一個了不起的聆聽者
    村上春樹說,自己在與河合隼雄面對面談論各種話題時,都能感受到「頭腦中糾纏在一起的那些讓人很不舒服的總想幹點什麼卻又不知該幹什麼的感覺,不可思議地就被溫和地化解開了」。況且,那時候人們普遍的想法是,小孩子看書意味著不太健康,健康的孩子應該都在外邊瘋玩兒。所以,每到禮拜天,河合隼雄明明想一個人在家看書,想得不得了,可一想到兄弟們都在外面打雪仗,只有自己不一樣,也就不甘心地出門了。當然一旦打起雪仗來,也還是覺得好玩的。況且兄弟們都很會玩兒,爸爸也覺得孩子的本分就是玩兒,那麼就盡情玩兒好了。
  • 河合隼雄 守住聆聽者的本分
    河合隼雄 (1928-2007),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日本第一位榮格心理分析師,曾任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著有《心的棲止木》《大人的友情》《愛哭鬼小隼》《孩子的宇宙》等。
  • 河合隼雄:臨床教育學的開創者
    箱庭療法的命名者,則是《孩子的心事》一書作者河合隼雄(Kawai Hayao)先生。1962年,河合先生獲得榮格派心理分析師資格。1965年,他將沙盤遊戲從瑞士帶到日本。他認為日本文化中原有的盆景結構易於被日本人所接納。基於這種獨特想法,他巧妙地將沙盤遊戲命名為「箱庭療法」。
  • 河合隼雄 守在樹身旁等待它成長
    河合隼雄可以稱得上是日本心理學界響噹噹的人物。暫不說他之後躋身內閣、著述繁雜,單從專業的角度出發,他也是日本臨床心理學的創始人,日本第一位榮格心理學研究者,還將箱庭療法引入日本並為之命名,使其成為臨床心理治療的主流技法。
  • 書評《孩子與惡》——偷竊、說謊、暴力、秘密、性、欺凌……
    這些詞彙,你看到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有沒有排斥、恐懼、厭惡?如果你的孩子與以上行為有關,你會怎麼做呢?雖然大人從小就教導孩子要學好,可為什麼依然有很多孩子不學好呢?這些問題,《孩子與惡:生活在當下的孩子們》這本書有詳細闡述(後文簡稱《孩子與惡》)。
  • 河合隼雄 | 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唱反調?
    本文選自《什麼是最好的父母》,作者是河合隼雄(1928-2007),他是日本臨床心理學的開創者,將榮格精神分析學引進日本的第一人。
  • 河合隼雄:《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如果我們不從本質上把握這些問題,養育孩子只會南轅北轍。本文作者是日本國寶級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他對日本家庭的解讀同樣也映射了中國教育的現狀。生活越來越好了,問題卻越來越多,根源在哪裡呢?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名字你一定不會陌生。
  • 孩子與惡的距離,正是父母與教育的距離
    每天一本書《孩子與惡》原著 | 河合隼雄解讀 | 薇薇安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這本書的作者河合隼雄是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他是日本文化廳廳長和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在書中,他以娓娓道來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他深邃的思想,啟發我們重新考慮孩子惡行背後的問題。
  • 河合隼雄: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今天給大家帶來7條充滿智慧、寫給父母的」家庭教育思考「,作者是河合隼雄(1928-2007),他是日本臨床心理學的開創者,將榮格精神分析學引進日本的第一人
  • 面對孩子的「惡」,父母的反應太重要!
    我們是否又太容易放大孩子的「惡」?今天的這篇文章,希望可以作為一個切口,讓家長們在面對孩子身上出現的「惡」時,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能有意識分析「惡」出現的根源是什麼?孩子的訴求又是什麼?這樣,或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幫助孩子。
  • 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父母的盲點在哪,孩子就在哪裡出問題
    轉載自公眾號「給孩子」(ID:tochildren)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心理學家,
  • 河合隼雄:東亞的孩子從小「都在趕超別人」
    大多數的亞洲孩子,似乎生下來便被父母推著前行,去追趕與超越其他孩子。這一現象的背後,映射了父母對於育兒與教育的諸多焦慮。本文為大家帶來河合隼雄7條寫給父母的「家庭教育思考」,幫助家長解決育兒焦慮問題。河合隼雄(1928-2007)是日本臨床心理學的開創者,將榮格精神分析學引進日本的第一人,是日本頂級心理學大師,更被村上春樹視為心靈導師和知己。
  • | 河合隼雄
    而且,人這東西也真有意思,雖然是高齡的男性,但在內心深處依然有一顆孩子的童心、年輕人的心,甚至一顆女人的心。以音樂來說,主旋律的演奏雖然是老男人,但陪襯的協奏和伴奏則有年輕人、孩子、女人以及其他各種增添色彩的元素。這些元素全部合起來,才組成一個人。拘泥於年齡和性別的人會變得很單調,聽不到主旋律之外的聲音。忘記年齡的人,就像過大的低音聲蓋掉了旋律。
  • 讀書|2月竟讀完150本,大部分夜晚給了梅耶,吉本芭娜娜,河合隼雄,傅雷.....
    在梅耶,吉本芭娜娜, 河合隼雄,古川俊太郎,法齊亞庫非,武志紅.陪伴下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夜晚。就這樣又超預期完成今年讀書計劃,每月9本書,2月讀完11本。下面分享我的2月書單。作者: (日) 河合隼雄 / (日) 吉本芭娜娜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年: 2018-8定價: 38.00元ISBN: 9787559619839 河合隼雄說很多找他諮詢的人都提到吉本的小說救了自己
  • 著名心理學者河合隼雄《心理治療之路》對國人「尋根」的啟發
    即: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他們非常優秀、聰明,有前途。這篇書評敘事風格還將持續嚴肅,因為沒有根的學習西方理論體系像蒲公英漫無目的地在飛,在往看似更融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自尊、良好有彈性的社會適應能力發展,卻是越來越遠離自己的「本質」。
  •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河合隼雄,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日本首位榮格心理分析師,被村上春樹視為心靈導師和知己。本文選自他的新書《什麼是最好的父母》,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輔以詳細解說,剖析親子關係,以及養育的本質。Q1: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唱反調?
  • 河合隼雄的雞湯,我幹了
    不難看出,河合隼雄所尋找的,正是擺脫二戰陰影后日本的重新定位。 一個患上了「日本厭惡症」的日本人對河合隼雄來說,日本於二戰前後的歷史遭際,構成了其思想的起點。他生在上世紀20年代末的日本關西兵庫縣,在兄弟六人中排行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