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赫爾曼·艾賓浩斯的話語:「心理學有著長久的過去,但是卻只有很短的一段歷史。」
這段歷史幾乎全是西方科學文明成果累計上去的,有著眾多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範式。在臨床上,歐美由於醫療報銷對更療愈效果更快捷有效的認知行為療法偏愛,這是有幫助的,幫人恢復社會功能,繼續積極活著。
在前幾年,當代著名學者徐凱文提到北大的精英學生中存在的一種特有心理病「空心病」。即: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他們非常優秀、聰明,有前途。
這篇書評敘事風格還將持續嚴肅,因為沒有根的學習西方理論體系像蒲公英漫無目的地在飛,在往看似更融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自尊、良好有彈性的社會適應能力發展,卻是越來越遠離自己的「本質」。
在我看來,這是過度用腦,喪失了對中國文化中自有的「虛」的接納度,當觸碰到心裡的「空」便被嚇壞,不知所措,感到茫然。也可以說,這種屬於中國人最具特色和天賦的「內傾直覺」功能被「外傾思維」吞噬和取代。
榮格在《金花的秘密》一書序言中,肯定的說從中國哲學史來看,中國人從未忽視過人的「心靈」,這裡有著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河合隼雄本人崇尚西方科學的,理性主義,甚至他大學本科主修數學系,在想助人的願望下踏入了心理學,同時有機會出國進修。然而幾番波折,他前往了榮格學院。
在那裡他開始思考作為「日本人」的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出國前對本國文化強烈拒絕之後開始了重新審視,他逐漸承受自己骨子裡就是個東方人。
舉個具體來說:
日本神話的中心存在一個無為的神,周圍巧妙地配置了很多保持平衡、具有各種各樣功能的神。中心並不存在一個有著統合全體的原理和力量的神,而是「無」。為了明確地說明這個特徵,相對於「中心統合型」的基督教的唯一至高至善的神的思考方式,我們稱日本的為「中空均衡型」。
因為中心是空的,所以就算是一時性的比較容易吸收外來的東西。日本能夠容易地吸收佛教、儒教等情形也證明了這一點。當然,並不讓任何事情一直定居在當中,慢慢地吸收進來的東西也滲透到周圍去,外來的東西日本化以後,中間又變成了空。
河合先生明確指出中心「空」是非常重要的。
這對於不斷學習西方科學心理學,忽視傳統文化的我這個小白來說,是極其震撼的!
讓我很確定地想深究其中差異,肯定東方文化差異及智慧性的啟蒙書,就是這本。
河合先生的境遇和中國很多知識份子在經歷西方文化狂熱之後開始茫然,決定回溯東方的漫長過去類似。
在本書裡河合先生有3個大章節詳細來探討
1⃣️心理治療的科學性
2⃣️心理治療和宗教
3⃣️心理治療中文化和社會的要因
書中有作為共通的東方人之間的共鳴和某種力量的喚醒,恰恰是看見了「無」「空」,而讓人莫名地踏實。
河合隼雄在澄清文化差異下,試圖去做整合。並努力嘗試回答一些根本性的疑惑,那些疑惑都是在臨床中會碰見的:
比如,時常被非常實際的「這個人真的想自殺嗎」的問題纏繞;同時去探索「心理治療對人究竟有什麼意義」「」它的價值到底在哪裡的本質問題。
這些問題河合先生不是簡簡單單地回答,他很努力認真地去解答,同時他又真誠地說:這不過是個開始,今後怎麼發展誰也說不清。
故而,對於我們這些想走心理治療這條路的朋輩來說,這本書是一個契機,去思考自己的「心理治療」觀。
誠如本書的書名《心理治療之路》,在明確自己東方人也是現代人的身份之後,開始心理治療之路,去摸索方向,尋找策略和技法。
這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