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合隼雄: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2021-02-20 簡多自學

今天給大家帶來7條充滿智慧、寫給父母的」家庭教育思考「,作者是河合隼雄(1928-2007),他是日本臨床心理學的開創者,將榮格精神分析學引進日本的第一人,是日本頂級心理學大師,更被村上春樹視為心靈導師和知己。

村上春樹和河合隼雄曾有深度對談,並出版成書

河合隼雄一生中給無數父母、孩子做過心理諮詢。對養育與人生的關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以及家庭教育的本質,有非常深刻的洞見。

20年前,基於大量臨床實踐,他寫成這本養育書,在日本暢銷了20年,其中的養育觀,現在看來,還走在時代前列。

這本書裡,他用非常樸素、溫潤、談心般的語言解答養育孩子過程中幾乎人人都要遇到的48個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日本父母有,中國、東亞父母也都有。

-01-
我能順利地把孩子養好嗎?
一想到這個問題就十分不安,怎麼辦?

「到底什麼樣的育兒方式好,其實我也不知道。」

養孩子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事。想要人生過得愉快的話,如果不「享受」一下養孩子這件事可就虧了。但是現在的各種信息太多了,「這個很危險」「那個很重要」的信息多得讓人眼花繚亂。

大家肯定都以為,「這些信息我知道得越多,養孩子就能越順利!」可這麼一來,誰也不敢說自己掌握了所有信息,所以就會很不安,會忍不住想:「這樣做可以嗎?」「還有別的方法嗎?」

其實,世上並不存在適用於所有孩子的「好方法」。

說實話,對於「怎樣養育孩子」的難題,其實我也沒有答案。所以我經常會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養育就好。」 

其實不只是在養育孩子方面,現在人整體都很不安,因為這世道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

西方個人主義的觀點傳入日本後,過去的「村-族-家」被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司變成了「家」。公司就像以前的「家」一樣,大家互相支持努力工作,以此來維持這個「家」的繁榮,所以,日本在經濟上才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但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強迫全體成員只為「家」工作的。這樣一來,對父親來說,他為了公司這個「家」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家」扔在一 邊。「父親」就從家庭裡缺位了,母親只好一個人背負起養育孩子的全部責任,孤立無援,不堪重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僅是養育孩子,現在人們普遍焦慮不安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有跡可循的。

當今時代,感到不安的不只是你自己。明白了這一點,你是不是能稍感慰藉呢?


-02-

好害怕做了「母親」之後,

我就不是「我」了,怎麼辦?

「如何兼顧二者,正是一個人的個性所在。」

我以前聽學校的老師說,他們讓孩子們以「母親」為題寫作文,結果寫出來的幾乎都一模一樣,全都是「我媽媽很溫柔」之類的內容。可要是以「父親」為題,孩子就會寫出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來。

換句話說,一說起「媽媽」,河合某子、鈴木某雄這樣的名字就消失了,只剩下誰誰的「媽媽」這個角色。

從古至今,女性被「媽媽」這個角色限定得太厲害了。從孩子們的作文就能看出來,母親是有一個近乎絕對的刻板印象存在的。這個刻板印象太過強大,以至於把女性的個性都破壞了。

人們都認為,「母親就必須是這個樣子」。日本的女性的確經歷過這樣的歷史,她們被強行塞進「母親就必須是這個樣子」的觀念裡,所謂的自我以及個性則被完全壓抑。

日本自古以來就非常強調母性的積極面,很難看到母性的消極面, 所以一提到「母親」就必須是「好母親」。可世上本來就沒有絕對好或絕對壞的事物,任何東西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

對於女人而言,同時做好母親和女性兩個角色,似乎非常難啊!雖然很難,但一邊扮演母親,一邊遵循「自我」和「個性」來生活,對今後的女性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也就是說,比起在母性和自我這兩種生活方式裡只選其一,不如去考慮「我在這兩者之間,要找到哪裡是平衡點,要讓它們各自佔多少比重」。這種「在哪方面」「何種比重」的傾向,正是一個人的個性所在。

女性在平衡母性與自我的時候,一起生活的男性也需要理解這件事情的重要性,盡力幫助她。女性生了小孩之後要是能徹底發揮母性作用的話,男性就十分輕鬆了。所以,他們以往一直把養育孩子這件事全權扔給「母親」,自己從家庭裡逃了出去;可如果今後還一直逃避的話,那可就麻煩了。

此外常見的還有,明明母親自己拼命地不想只做「母親」這個角色, 努力作為「個體」而活著,但卻一再試圖把自己的孩子放進「好孩子」這個毫無個性的框架裡。

真是不可思議!孩子肯定也想要像母親一樣,充滿個性地活著。

-03-
孩子做的事總是不如我意,
是教育方法不對嗎?

「因為孩子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不可能盡如父母心意。」

當今社會過於相信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了。

現代科學的不斷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便利,所以人人都覺得,只要好好做事就可以如願以償。以此類推,養育孩子要是沒能如願進行的話,就會煩躁不已。機器這種東西,只要使用的人操作熟練,就一定可以按照人的意願運轉。

但是,養育一個活生生的人與操作機器可大不相同,所以,有數不清的困難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一開始就懂孩子是不會盡如大人心意 的,「我家孩子啊,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吧!」這麼想就沒事了。

「只要養育方式好,就可以順心如意」的想法完全是迷信。沒有對所有孩子都適用的「好養育方式」,但卻有很糟糕的養育方式。

所謂很糟糕的養育方式是指,父母總是發脾氣、對孩子棄之不管、不給孩子食物等。但對所有人都通用的萬全之法可是沒有的。

所以,「一定是我做得不對,肯定有更好的方法,但我還不知道」的想法是錯誤的。

完全好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養育孩子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要是真的有那麼完美的方法的話,人們早就都用這個方法獲得幸福和成功了吧!人生可沒有那麼方便的東西。

日本的傳統文化中,其實蘊含著這樣的哲理:「一切都由我自己來做,一切我都能順利做成」 是根本不可能的。並非只要我自己做得好,就可以順利把孩子養好。也就是說,我並不能夠百分之百地掌握人生。

日本在明治時代之後,積極地從歐美引入了合乎邏輯的現代科學。合理主義一直沿用至今。這樣,就會讓人不由得產生了錯覺,竟以為人生這件事應該是能合自己心意的。

總之,對象是孩子,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不可能完全按我們的想法活動,這才正是所謂的「生物」。這麼想來,貓貓狗狗也不會完全順人心意,植物也不是你想讓它開花就能開花,更不用說孩子了,他們是不可能按照別人的想法成長的。

話雖如此,可一說到自己的孩子,父母們好像就總是覺得他們能如自己所願。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旦不順心了,就認為「是我不好」,從而生出罪惡感的人,其實根本沒有必要這樣想。

不論是多麼優秀的父母,多麼優秀的孩子,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雖然我這人可能已經是老古董了,可我還是覺得其實不如意的事才是真正有意思的事。或者更應該說,其實沒有比不如意的事更好的東西了。這才是人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才能夠成長出自己獨特的個 性。

當遇上不如意的事,想來想去也沒什麼用,不妨先睡一覺吧!等你睡醒睜開眼睛的時候,事情也許就會有所改變。 

-03-
學前教育,對孩子究竟是好還是壞?

「學前時期重要的不是學習,而是自由自在地玩耍。」
從零歲到六歲的成長時期,孩子幾乎每大一歲就會變一個樣,所以父母能清楚地看到他們的變化。

而六歲卻是一個節點,這一時期,孩子開始自己做很多事,這就是「身邊的自立」,也就是從自己身邊的小事開始追求自立。接下來,孩子就會離開父母,進入小學,正式開始學習生涯。

所以,小學時期才是重要的一個關鍵期。對於六歲之前的孩子來說,比起學習,情感體驗更重要。長遠來看,到六歲上學之前能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才是最有意義的。而且要讓孩子親身體驗各種各樣的情感,悲傷、痛苦、 憤怒、歡喜等都非常重要。

現在日本家長們的一大問題就是太短視了,短視到僅看到孩子現在學習還不錯就安心了。有些父母讓孩子很小就去學習、上課,其實只是為了讓自己安心。因為靠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來讓自己安心很難,所以就只好去關注那些眼睛能看到的東西,以此來獲得安心。

父母為了能讓自己安心,而迫使孩子付出了大量的精力。這多麼難為對文字和數字都還沒有興趣的孩子啊!而這種強迫孩子的代價總有一天會出現。

很多家長在孩子入學前急著讓孩子學算術或識字,雖說孩子確實早學到了一些知識,但卻佔不了太多便宜。也許早早就學會的話,在剛入學的時候會顯得很有能耐,但這種差距差不多一年就被別人追上了。從孩子的一生來看,幾乎沒什麼意義。

從歷史的角度看,近一百年日本都在追趕別人、趕超別人,所以日本國民有一些迫切的想法也並不奇怪。不過歐美人從漫長的歷史中知道著急做這些事也沒有用,所以放任孩子在自由地玩耍中成長。雖然歐美人中也有熱心教育的父母,但他們並不會刺激到別人。

當然,熱心教育的不只是日本,韓國、中國也差不多,都有一種「必須追上」的想法。

一些有罕見天賦的人,因為學前教育而取得了成功。但是看著那種特殊的例子,想著「我家孩子也可以」的父母,並不是以孩子為中心,而是以自己為中心在思考問題。

有的孩子很有天賦,也接受了學前教育,在外人看來非常幸福,可對他本人來說卻非常痛苦。也有孩子因此而憎恨父母,甚至自殺。

「我家孩子開口說話太遲了」「識字太晚了」……因為這些事焦慮不安的媽媽特別多。不過發展心理學裡寫的那些時間點,只不過是作為參考值罷了,誰都不可能完全按照平均值和參考值長大吧!就好像天氣,有時晴朗,有時多雲,有時下雨,有時下雪……要是一直都是晴天,那才是「異常天氣」。

發育稍微晚一些的孩子也會漸漸地發生成長變化的,只不過,有的孩子發育得慢些,有的孩子發育得快些。有的孩子一開始發育得比較慢,後來可能一下子就追上來了。

但如果在他追上來之前,父母就認為「這孩子真沒用」,那很可能就把孩子追 上來的可能性毀掉了。其實,發育稍慢的孩子有很多。而且就算是發育很快的孩子,也有可能只是一開始快而已。從漫長的人生來看,孩子小時候發育得是快是慢,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04-
有個性地活著,到底是什麼意思?

「就是賭在那些沒有確定性、無法用數字表達的事上。」

如果要充滿個性地活著,那就意味著有時要賭一些不知是真是假的東西。換句話說,有的時候就是要將人生賭在幻想的世界裡。

隨著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人們開始覺得「按下按鈕就立刻運行」「在自動販賣機裡放入120日元就會出來罐裝果汁」這樣實實在在的東西才是正確的,覺得只要知道更多這樣便利、實際的東西,人生就會一帆風順。

可是個性這種東西並不是這樣的。整天只做這些充滿確定性的事情,根本就沒法兒活出「自我」。

人是什麼?我們好像在一定程度上知道答案,可認真思考的話,會發現其實我們也沒有那麼懂吧?而個性正是存在於我們不知道的部分裡。

如果只做絕對確定的事的話,那就等於只在熟悉的圈子裡活著,個性也就無從談起。所以不是「我知道放入120日元就會出來罐裝果汁,所以放錢進去」,而是「就算放入120日元後可能什麼都出不來,我也偏要放進去試試」,這才有意思。

這種「賭上一把」的做事方式正是個性。有個性的人在人生中無數次地做著這樣的事。有時會出現什麼,有時什麼也不會發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點點歷練和成長。

而且面對變化無常的人生該怎麼反應,也是這個人的個性所在。所以充滿個性地活著這件事,其實是個了不起的大事業,也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

所以,認同孩子的個性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到了孩子的事上,家長們總會容易太過心急。明明知道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但眼前卻總想把孩子塞進確定的形狀裡。

養育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有的家長想著為了孩子好,只讓孩子去做那些早已經知道答案的、確確實實的事, 這樣的家長只會把孩子的人生塞到所有人的最大公約數裡面而已,孩子的個性也會一直被壓制下去。

人們雖然嘴上都說著「重視個性」,可卻沒有能看到孩子個性的慧眼。

而且,個性是沒辦法換算成數字來衡量的。在學校裡學習怎麼樣、 擅長哪些科目,這些都可以用數字表示,簡單明了。但是「我家孩子很溫柔」這種事,沒有辦法用分數證明,但能說出口的都是對此很有自信的人。如果能幹脆利落地用這種沒法用數字表明的事情來評價孩子,親子關係一定是很棒的。

其實換個角度說,這也是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自豪的表現。假如父母自己也想要有個性地活著,但若不理解孩子的個性是什麼,那可就說不上個性了。

也就是說,如果自己真的想要有個性地活著的話,也必須殫精竭慮地思考孩子的個性。

在這一點上,其實人們多少都在偷懶,所以對活出「自我」這件事莫名地感到內疚。父母想著:「我自己喜歡的事,這樣好嗎?」然後「這樣好嗎」的疑惑就會傳達給孩子,孩子會反擊道:「你可以那麼隨心所欲嗎?」如果父母真的活出了自我,也懂得孩子的個性的話,就可以輕快地回答出:「當然可以!」

不過在日本想要活出自我,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因為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著壓抑自我的歷史,近年來才改變了,所以活出自己可絕非易事。

-05-
在孩子青
春期之前,我應該事先做些什麼?

 儲蓄 「啊!太有意思了」 的體驗。

對孩子來說,青春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時期。

舉例來說,如果有個像朱麗葉似的女孩,喜歡上了一個像羅密歐似的男孩,那也沒辦法,所以不必想什麼「我家有問題所以才變成了這樣」「我家的做法錯了所以才發生這些」。我認為根本沒有「這樣做就可以順利度過青春期」的萬全之法。

多數情況是,父母並不清楚是怎麼回事,等意識到的時候卻發現孩子已經順 利度過了青春期。

影響青春期能否順利度過的關鍵是過去的親子關係, 如果等到了青春期才開始發力就晚了。真正發揮作用的,是青春期之前的人際關係的儲蓄。

在孩子小時候,當他難得想和父母說說話的時候,父母卻沒耐心地說:「好煩!」然後把孩子晾在一邊,和溫柔地說:「哦?」然後感興趣地傾聽,這兩種反應,形成的親子關係是完全不一樣的。

正是在這種小事的積累中,關係就逐漸建立了。

所以在青春期之前,與孩子在金錢無法衡量,也沒法用數字計算的方面好好相處,好好積累,這才是最重要的。親子之間經歷了多少「啊!太有意思了」的體驗,可是用金錢買不到的。當孩子因為什麼事而想去自殺的時候,如果他與父母的關係很好,其實是不會真的去自殺的。

因為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明白,自己要是死了父母會很難過。當然,天資非凡的孩子要另當別論。天資非凡的孩子,有時就算與父母關係尚可,也可能會選擇自殺。因為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孤獨還是悲傷,都比同齡人更深刻,不容易解決。

青春期的孩子可以盡情向父母傾訴苦惱,能發展出這樣的親子關係就太好了。「萬一有什麼事一定跟我講啊」,就算父母嘴上這麼說,但如果原本就沒有建立這樣的關係,那孩子是沒法跟父母開口。所以說,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建立這樣的關係非常重要。

舉個例子,如果告訴父母「我在學校被欺負了」,這對於孩子來說其實相當於一種失敗,這不就等於承認了自己是「敗犬」嗎?所以如果孩子不能完全相信 「就算失敗,父母還是會認可自己」 的話,那是不會說的。

在孩子說「我被人欺負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撇下一句「都怪你自己沒用」的父母真是不怎麼樣。就算沒說出「你能說出來我很欣慰」,至少也要說「不管發生什麼,不管有多少挫折失敗,你都是我們的孩子」。

不論孩子怎麼失敗、落魄,都絕不拋棄,這才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而打造這樣的親子關係非常重要。有一些父母絕對不把自己的脆弱、缺點和失敗顯露給孩子。這樣一來,孩子也會認為,脆弱是絕對不能示人的。那麼若是孩子被欺負了,也無法對父母說出口。

所以我想,父母把自己的脆弱和失敗都原原本本地展現給孩子是很重要的。

一位自殺未遂的孩子來到我這裡尋求幫助,他說:「我完全沒有任何才能,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是我唯一能做的可以派上用場的事!」 

我說:「還是不消失比較好啊,活著說不定以後還會發生什麼呢。」

那孩子說:「哼,老師,您的話真老套。」

之後我說:「剛才你說我是大學教授,是很厲害的人,和我比起來你自己什麼都算不上。但其實就算是大學教授,在生死的問題上,也只會說些老套的話,這就是人生啊!這是你自己的生死問題,你肯定比我想得更明白,更了解對於自己有意義的東西,不是嗎?」

那個孩子之後就慢慢恢復了活力。

遇上這種情況,不要想著讓對方在嘴上承認「您說的很對」,而是要創造一種「說什麼都沒關係」的氣氛,因為沒人能篤定地保證說幾句話就能讓對方一下子有了生的希望。

「為什麼必須活著呢?」對於這種話題,除了些老套普通的話也沒有其他可以說了。

孩子能平穩度過青春期的那些家庭,靠的就是之前儲蓄起來的關係。孩子會想著「我小時候,父母也常陪我一起玩,我也挺幸福的」,懷著這種感激就能夠克服種種困難。

-06-
孩子現在成績很好,將來一定能幸福吧?

如果你只看到「名次」,看不到「是什麼樣的孩子」,恐怕孩子的幸福將遙遙無期。

日本人對什麼都喜歡排名,無論對大學還是公司。假如全日本同一水平的大學有很多個的話,應試的競爭就不至於這麼激烈了吧。

正因為東京大學被評為全國第一,所以人人都想著「無論如何都要去最好的學 校」,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

說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荒謬的現象,我想是因為「東京大學畢業」代表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身份。在社會上,一旦確定了身份,競爭好像就輕鬆多了。

這麼做,完全不考慮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異,認為只要同樣努力,人人都能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這也是日本的一大特點。

日本人對於能力的平等觀念是非常強的,但卻出現了這樣讓人想不通的想法:既然都是平等的, 那就必須排名,劃分級別。如果孩子說:「我考了第十名。」家人並不會說:「這樣啊,那你以後會走上怎樣一條有趣的人生之路呢?」而是會說:「你太偷懶了。要瞄準第一名,再努力努力!」

這是因為大家都認為人與人在能力上並沒有差別。像這樣只看排名的話,孩子的壓力是非常大的。而且學校要是能把數學好和語文好的學生分開排名的話也就罷了,可學校是把所有科目的分數加起來進行排名的,總分只要高出一分,排名就高。

所以為了能排出名次來,本來一些無所謂差異的事情,也非得要設計出能製造差異的考題來不可。而學生為了在這樣的考試中取得高分,就不得不大量練習迅速反應、不被題目的陷阱欺騙等技巧,做大量相似的練習題,在題海中掙扎。

跟其他的國家相比,日本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又是相當嬌慣孩子。日本人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只要學習就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學習上可以取得好成績,就會被誇為「好孩子」。小的時候只要學習好,就可以隨心所欲,等到長大踏上社會的時候,再接受嚴厲的社會教育。

也就是說,在日本的教育中,社會性的訓練在離開學校之後才進行。

有位女士在諮詢的時候向我講述了她的成長經歷。她小時候每次考了好成績都會被誇「好孩子,好孩子」,所以她除了學習什麼都不做,但好在考上了很好的大學。

但當她想要繼續讀研究生的時候,父母的態度一下子來了一個大轉彎:「女孩子不用去讀什麼研究生,趕緊結婚吧。」

這位女士對我說:「如果目的是讓我嫁人的話,那當初為什麼非讓我學習?」的確如此,如果目的是結婚的話,那麼根本用不著那麼努力學習,嬌生慣養地當父母的掌上明珠才更好吧!

不顧每一個孩子的特別之處,而只知道關注孩子在學校的名次,這樣的結果就是,完全看不到孩子的「個性」。根本不關注是「什麼樣的孩子」,而只想著名次,想著考好成績,變成有錢人,結婚生子,忙忙碌碌地操勞,安穩度過一生。

可人最終都會歸為塵土的,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著的呢?

只做著所謂正確的事,就會讓人想問:「你覺得有意思嗎?」因為並沒有「我在活著」的體驗啊!這樣的人,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做了別人認為有價值的事情而已。可這種評價的標準是存在於外界的,而不是內心啊。

「試著做一回自己覺得很有意思的事吧!」

這句話,送給所有的父母和孩子…

文章來源:騰訊文化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回復 資源,一些家庭教育資源

回復 英語,母語式英語博雅教育

回復 西語,母語式西語啟蒙

回復日語,母語式日語啟蒙

回復法語,母語式法語啟蒙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聽:

為什麼都錯過了兒童寶貴的語言敏感期?

相關焦點

  • 河合隼雄:《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本文作者是日本國寶級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他對日本家庭的解讀同樣也映射了中國教育的現狀。生活越來越好了,問題卻越來越多,根源在哪裡呢?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名字你一定不會陌生。河合隼雄對教育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出過不少談教育的書籍,剖析校園霸凌、叛逆期、性啟蒙階段孩子的心理狀態,解答現代父母的教育迷思。其實,在河合隼雄的筆下,我發現日本社會存在的教育問題,跟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情況非常相似。首先,日本父母對子女成才給予厚望,「讀書好一切都好」的想法非常普遍。另一方面,日本社會又處在個人化轉型的過程中。
  • 河合隼雄 守住聆聽者的本分
    高中畢業後,河合隼雄的求學經歷也算輾轉。先是進了神戶工專學電氣,後來又考上京都大學的數學科。可是無論是電氣還是數學,河合隼雄到後來都越學越沒有興致和信心。大學二年級結束的時候,河合隼雄甚至決定休學一年,想想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又喜歡做什麼。結果思考了很久,才慢慢找到做高中老師這條路,並在心裡形成了明確的意向,要當一輩子高中老師。
  • 河合隼雄:一個了不起的聆聽者
    村上春樹說,自己在與河合隼雄面對面談論各種話題時,都能感受到「頭腦中糾纏在一起的那些讓人很不舒服的總想幹點什麼卻又不知該幹什麼的感覺,不可思議地就被溫和地化解開了」。高中畢業後,河合隼雄的求學經歷也算輾轉。先是進了神戶工專學電氣,後來又考上京都大學的數學科。可是無論是電氣還是數學,河合隼雄到後來都越學越沒有興致和信心。大學二年級結束的時候,河合隼雄甚至決定休學一年,想想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又喜歡做什麼。結果思考了很久,才慢慢找到做高中老師這條路,並在心裡形成了明確的意向,要當一輩子高中老師。
  • 河合隼雄:臨床教育學的開創者
    箱庭療法的命名者,則是《孩子的心事》一書作者河合隼雄(Kawai Hayao)先生。1962年,河合先生獲得榮格派心理分析師資格。1965年,他將沙盤遊戲從瑞士帶到日本。他認為日本文化中原有的盆景結構易於被日本人所接納。基於這種獨特想法,他巧妙地將沙盤遊戲命名為「箱庭療法」。
  • 紀念河合隼雄先生 | 經典書籍推薦
    2007年7月19日,河合隼雄先生離世,日本民眾感慨道:「日本再無心理大師。」他是日本超人氣作家村上春樹的良師益友,日本天后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心靈導師,繪本大師幾米的靈感來源。河合隼雄一生著作高達300餘種,涉及學術專著、心理學普及讀物、心理治療方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心靈成長、與名人的對談等。
  •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秘密》:孩子的秘密寶物
    大人們不希望孩子有什麼秘密,用河合隼雄教授的說法就是有些人知道孩子有什麼秘密不跟父母講,就認定有秘密的孩子肯定性格陰暗。他說在日本有些人喜歡隨隨便便打聽孩子們的個人事情,比如家裡有什麼人啊,昨天幹什麼啦,現在想什麼呢,患了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毛病。這些人認為孩子不應該有秘密,應該與別人保持一心同體。
  • 河合隼雄 守在樹身旁等待它成長
    河合隼雄可以稱得上是日本心理學界響噹噹的人物。暫不說他之後躋身內閣、著述繁雜,單從專業的角度出發,他也是日本臨床心理學的創始人,日本第一位榮格心理學研究者,還將箱庭療法引入日本並為之命名,使其成為臨床心理治療的主流技法。
  •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河合隼雄,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日本首位榮格心理分析師,被村上春樹視為心靈導師和知己。本文選自他的新書《什麼是最好的父母》,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輔以詳細解說,剖析親子關係,以及養育的本質。Q1: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唱反調?
  •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惡究竟是什麼?
    河合隼雄教授說:上帝創造出的世界,本來是沒有惡的,惡,是以善的欠缺狀態而存在。以大人的好惡揣測孩子,對不諳世事的幼小孩子還不能產生什麼損害,但是對孩子家長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惡的啟示。惡的標籤從孩子很小就被貼就了,大人卻不自知。
  • 河合隼雄 | 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唱反調?
    本文選自《什麼是最好的父母》,作者是河合隼雄(1928-2007),他是日本臨床心理學的開創者,將榮格精神分析學引進日本的第一人。
  • 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父母的盲點在哪,孩子就在哪裡出問題
    轉載自公眾號「給孩子」(ID:tochildren)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心理學家,
  •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惡與創造》:人們無意中製造了「惡」孩子
    第一: 「惡」孩子個性鮮明給孩子貼標籤對孩子影響不是一點點,河合隼雄教授在和十個成年後有成就的人談話時,提及兒時的往事,讓河合教授產生「誰都不是好孩子」的疑問。因為孩子沒有按照大人們的意願做事,大人們就加給孩子不切實際的標籤,標籤隨時記掛在大人的嘴上,記掛在大人心裡。不是好孩子的孩子的惡是大人們的強制否定意識造成的。
  • 讀書|2月竟讀完150本,大部分夜晚給了梅耶,吉本芭娜娜,河合隼雄,傅雷.....
    在梅耶,吉本芭娜娜, 河合隼雄,古川俊太郎,法齊亞庫非,武志紅.陪伴下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夜晚。就這樣又超預期完成今年讀書計劃,每月9本書,2月讀完11本。下面分享我的2月書單。作者: (日) 河合隼雄 / (日) 吉本芭娜娜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年: 2018-8定價: 38.00元ISBN: 9787559619839 河合隼雄說很多找他諮詢的人都提到吉本的小說救了自己
  • 河合隼雄:東亞的孩子從小「都在趕超別人」
    大多數的亞洲孩子,似乎生下來便被父母推著前行,去追趕與超越其他孩子。這一現象的背後,映射了父母對於育兒與教育的諸多焦慮。本文為大家帶來河合隼雄7條寫給父母的「家庭教育思考」,幫助家長解決育兒焦慮問題。河合隼雄(1928-2007)是日本臨床心理學的開創者,將榮格精神分析學引進日本的第一人,是日本頂級心理學大師,更被村上春樹視為心靈導師和知己。
  • 文字悸動心靈,聲音傳遞情感 | 城市書房·好書推薦《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本書的作者是來自日本國寶級心理諮詢大師、村上春樹都一生推崇的心靈導師河合隼雄。河合隼雄我們從書裡挑出五個父母心中常見的教養疑問,來看看河合先生是怎樣看待並解決的,也許看完這些,你能對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有新的認識。
  • | 河合隼雄
    本文節選自河合隼雄心靈四書之《心的棲止木》湛廬文化 出品河合隼雄心靈四書《心靈晴雨圖》《大人的友情》《共鳴的靈魂》《心的棲止木》
  • 著名心理學者河合隼雄《心理治療之路》對國人「尋根」的啟發
    即: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他們非常優秀、聰明,有前途。這篇書評敘事風格還將持續嚴肅,因為沒有根的學習西方理論體系像蒲公英漫無目的地在飛,在往看似更融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自尊、良好有彈性的社會適應能力發展,卻是越來越遠離自己的「本質」。
  • 6本關於學習教育的書:《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大學的精神》《一流的教養》《河合隼雄代表作》《書讀完了系列》《終身幼兒園》
    本書編者爬梳剔抉,參互考尋,從金克木生前約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選出有關讀書治學方法的文章 50餘篇,分「書讀完了」——讀什麼書;「福爾摩斯與讀書得間」——怎麼讀書;讀書、讀人、讀物——讀通書三輯,其文說理敘事,皆清秀流利,無晦澀難懂之處,普通讀者循序漸進,或可一窺大家通人治學讀書之堂奧。2017全新增訂版,將金克木的讀書心得完整呈現。
  • 河合隼雄的雞湯,我幹了
    不難看出,河合隼雄所尋找的,正是擺脫二戰陰影后日本的重新定位。 一個患上了「日本厭惡症」的日本人對河合隼雄來說,日本於二戰前後的歷史遭際,構成了其思想的起點。他生在上世紀20年代末的日本關西兵庫縣,在兄弟六人中排行第五。
  • 最好的父母,就是放棄對「最好」的執念
    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意識到身為父母,他們到底犯了什麼樣的錯誤。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國寶級心理諮詢大師、也是村上春樹一生推崇的心靈導師——河合隼雄他用樸實的語言,輕巧地破解父母的48個養育困惑,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娓娓道破養育本質。河合隼雄告訴我們:世上不存在適用於所有孩子的「好方法」。只要能夠重視孩子的「個性」,就一定不會出現指南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