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帶來7條充滿智慧、寫給父母的」家庭教育思考「,作者是河合隼雄(1928-2007),他是日本臨床心理學的開創者,將榮格精神分析學引進日本的第一人,是日本頂級心理學大師,更被村上春樹視為心靈導師和知己。
村上春樹和河合隼雄曾有深度對談,並出版成書
河合隼雄一生中給無數父母、孩子做過心理諮詢。對養育與人生的關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以及家庭教育的本質,有非常深刻的洞見。
20年前,基於大量臨床實踐,他寫成這本養育書,在日本暢銷了20年,其中的養育觀,現在看來,還走在時代前列。
這本書裡,他用非常樸素、溫潤、談心般的語言解答養育孩子過程中幾乎人人都要遇到的48個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日本父母有,中國、東亞父母也都有。
-01-
我能順利地把孩子養好嗎?
一想到這個問題就十分不安,怎麼辦?
「到底什麼樣的育兒方式好,其實我也不知道。」
養孩子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事。想要人生過得愉快的話,如果不「享受」一下養孩子這件事可就虧了。但是現在的各種信息太多了,「這個很危險」「那個很重要」的信息多得讓人眼花繚亂。
大家肯定都以為,「這些信息我知道得越多,養孩子就能越順利!」可這麼一來,誰也不敢說自己掌握了所有信息,所以就會很不安,會忍不住想:「這樣做可以嗎?」「還有別的方法嗎?」
其實,世上並不存在適用於所有孩子的「好方法」。
說實話,對於「怎樣養育孩子」的難題,其實我也沒有答案。所以我經常會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養育就好。」
其實不只是在養育孩子方面,現在人整體都很不安,因為這世道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
西方個人主義的觀點傳入日本後,過去的「村-族-家」被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司變成了「家」。公司就像以前的「家」一樣,大家互相支持努力工作,以此來維持這個「家」的繁榮,所以,日本在經濟上才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但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強迫全體成員只為「家」工作的。這樣一來,對父親來說,他為了公司這個「家」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家」扔在一 邊。「父親」就從家庭裡缺位了,母親只好一個人背負起養育孩子的全部責任,孤立無援,不堪重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僅是養育孩子,現在人們普遍焦慮不安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有跡可循的。
當今時代,感到不安的不只是你自己。明白了這一點,你是不是能稍感慰藉呢?
-02-
好害怕做了「母親」之後,
我就不是「我」了,怎麼辦?
「如何兼顧二者,正是一個人的個性所在。」
我以前聽學校的老師說,他們讓孩子們以「母親」為題寫作文,結果寫出來的幾乎都一模一樣,全都是「我媽媽很溫柔」之類的內容。可要是以「父親」為題,孩子就會寫出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來。
換句話說,一說起「媽媽」,河合某子、鈴木某雄這樣的名字就消失了,只剩下誰誰的「媽媽」這個角色。
從古至今,女性被「媽媽」這個角色限定得太厲害了。從孩子們的作文就能看出來,母親是有一個近乎絕對的刻板印象存在的。這個刻板印象太過強大,以至於把女性的個性都破壞了。
人們都認為,「母親就必須是這個樣子」。日本的女性的確經歷過這樣的歷史,她們被強行塞進「母親就必須是這個樣子」的觀念裡,所謂的自我以及個性則被完全壓抑。
日本自古以來就非常強調母性的積極面,很難看到母性的消極面, 所以一提到「母親」就必須是「好母親」。可世上本來就沒有絕對好或絕對壞的事物,任何東西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
對於女人而言,同時做好母親和女性兩個角色,似乎非常難啊!雖然很難,但一邊扮演母親,一邊遵循「自我」和「個性」來生活,對今後的女性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也就是說,比起在母性和自我這兩種生活方式裡只選其一,不如去考慮「我在這兩者之間,要找到哪裡是平衡點,要讓它們各自佔多少比重」。這種「在哪方面」「何種比重」的傾向,正是一個人的個性所在。
女性在平衡母性與自我的時候,一起生活的男性也需要理解這件事情的重要性,盡力幫助她。女性生了小孩之後要是能徹底發揮母性作用的話,男性就十分輕鬆了。所以,他們以往一直把養育孩子這件事全權扔給「母親」,自己從家庭裡逃了出去;可如果今後還一直逃避的話,那可就麻煩了。
此外常見的還有,明明母親自己拼命地不想只做「母親」這個角色, 努力作為「個體」而活著,但卻一再試圖把自己的孩子放進「好孩子」這個毫無個性的框架裡。
真是不可思議!孩子肯定也想要像母親一樣,充滿個性地活著。
-03-
孩子做的事總是不如我意,
是教育方法不對嗎?
「因為孩子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不可能盡如父母心意。」
當今社會過於相信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了。
現代科學的不斷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便利,所以人人都覺得,只要好好做事就可以如願以償。以此類推,養育孩子要是沒能如願進行的話,就會煩躁不已。機器這種東西,只要使用的人操作熟練,就一定可以按照人的意願運轉。
但是,養育一個活生生的人與操作機器可大不相同,所以,有數不清的困難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一開始就懂孩子是不會盡如大人心意 的,「我家孩子啊,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吧!」這麼想就沒事了。
「只要養育方式好,就可以順心如意」的想法完全是迷信。沒有對所有孩子都適用的「好養育方式」,但卻有很糟糕的養育方式。
所謂很糟糕的養育方式是指,父母總是發脾氣、對孩子棄之不管、不給孩子食物等。但對所有人都通用的萬全之法可是沒有的。
所以,「一定是我做得不對,肯定有更好的方法,但我還不知道」的想法是錯誤的。
完全好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養育孩子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要是真的有那麼完美的方法的話,人們早就都用這個方法獲得幸福和成功了吧!人生可沒有那麼方便的東西。
日本的傳統文化中,其實蘊含著這樣的哲理:「一切都由我自己來做,一切我都能順利做成」 是根本不可能的。並非只要我自己做得好,就可以順利把孩子養好。也就是說,我並不能夠百分之百地掌握人生。
日本在明治時代之後,積極地從歐美引入了合乎邏輯的現代科學。合理主義一直沿用至今。這樣,就會讓人不由得產生了錯覺,竟以為人生這件事應該是能合自己心意的。
總之,對象是孩子,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不可能完全按我們的想法活動,這才正是所謂的「生物」。這麼想來,貓貓狗狗也不會完全順人心意,植物也不是你想讓它開花就能開花,更不用說孩子了,他們是不可能按照別人的想法成長的。
話雖如此,可一說到自己的孩子,父母們好像就總是覺得他們能如自己所願。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旦不順心了,就認為「是我不好」,從而生出罪惡感的人,其實根本沒有必要這樣想。
不論是多麼優秀的父母,多麼優秀的孩子,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雖然我這人可能已經是老古董了,可我還是覺得其實不如意的事才是真正有意思的事。或者更應該說,其實沒有比不如意的事更好的東西了。這才是人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才能夠成長出自己獨特的個 性。
當遇上不如意的事,想來想去也沒什麼用,不妨先睡一覺吧!等你睡醒睜開眼睛的時候,事情也許就會有所改變。
-03-
學前教育,對孩子究竟是好還是壞?
「學前時期重要的不是學習,而是自由自在地玩耍。」
從零歲到六歲的成長時期,孩子幾乎每大一歲就會變一個樣,所以父母能清楚地看到他們的變化。
而六歲卻是一個節點,這一時期,孩子開始自己做很多事,這就是「身邊的自立」,也就是從自己身邊的小事開始追求自立。接下來,孩子就會離開父母,進入小學,正式開始學習生涯。
所以,小學時期才是重要的一個關鍵期。對於六歲之前的孩子來說,比起學習,情感體驗更重要。長遠來看,到六歲上學之前能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才是最有意義的。而且要讓孩子親身體驗各種各樣的情感,悲傷、痛苦、 憤怒、歡喜等都非常重要。
現在日本家長們的一大問題就是太短視了,短視到僅看到孩子現在學習還不錯就安心了。有些父母讓孩子很小就去學習、上課,其實只是為了讓自己安心。因為靠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來讓自己安心很難,所以就只好去關注那些眼睛能看到的東西,以此來獲得安心。
父母為了能讓自己安心,而迫使孩子付出了大量的精力。這多麼難為對文字和數字都還沒有興趣的孩子啊!而這種強迫孩子的代價總有一天會出現。
很多家長在孩子入學前急著讓孩子學算術或識字,雖說孩子確實早學到了一些知識,但卻佔不了太多便宜。也許早早就學會的話,在剛入學的時候會顯得很有能耐,但這種差距差不多一年就被別人追上了。從孩子的一生來看,幾乎沒什麼意義。
從歷史的角度看,近一百年日本都在追趕別人、趕超別人,所以日本國民有一些迫切的想法也並不奇怪。不過歐美人從漫長的歷史中知道著急做這些事也沒有用,所以放任孩子在自由地玩耍中成長。雖然歐美人中也有熱心教育的父母,但他們並不會刺激到別人。
當然,熱心教育的不只是日本,韓國、中國也差不多,都有一種「必須追上」的想法。
一些有罕見天賦的人,因為學前教育而取得了成功。但是看著那種特殊的例子,想著「我家孩子也可以」的父母,並不是以孩子為中心,而是以自己為中心在思考問題。
有的孩子很有天賦,也接受了學前教育,在外人看來非常幸福,可對他本人來說卻非常痛苦。也有孩子因此而憎恨父母,甚至自殺。
「我家孩子開口說話太遲了」「識字太晚了」……因為這些事焦慮不安的媽媽特別多。不過發展心理學裡寫的那些時間點,只不過是作為參考值罷了,誰都不可能完全按照平均值和參考值長大吧!就好像天氣,有時晴朗,有時多雲,有時下雨,有時下雪……要是一直都是晴天,那才是「異常天氣」。
發育稍微晚一些的孩子也會漸漸地發生成長變化的,只不過,有的孩子發育得慢些,有的孩子發育得快些。有的孩子一開始發育得比較慢,後來可能一下子就追上來了。
但如果在他追上來之前,父母就認為「這孩子真沒用」,那很可能就把孩子追 上來的可能性毀掉了。其實,發育稍慢的孩子有很多。而且就算是發育很快的孩子,也有可能只是一開始快而已。從漫長的人生來看,孩子小時候發育得是快是慢,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04-
有個性地活著,到底是什麼意思?
「就是賭在那些沒有確定性、無法用數字表達的事上。」
如果要充滿個性地活著,那就意味著有時要賭一些不知是真是假的東西。換句話說,有的時候就是要將人生賭在幻想的世界裡。
隨著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人們開始覺得「按下按鈕就立刻運行」「在自動販賣機裡放入120日元就會出來罐裝果汁」這樣實實在在的東西才是正確的,覺得只要知道更多這樣便利、實際的東西,人生就會一帆風順。
可是個性這種東西並不是這樣的。整天只做這些充滿確定性的事情,根本就沒法兒活出「自我」。
人是什麼?我們好像在一定程度上知道答案,可認真思考的話,會發現其實我們也沒有那麼懂吧?而個性正是存在於我們不知道的部分裡。
如果只做絕對確定的事的話,那就等於只在熟悉的圈子裡活著,個性也就無從談起。所以不是「我知道放入120日元就會出來罐裝果汁,所以放錢進去」,而是「就算放入120日元後可能什麼都出不來,我也偏要放進去試試」,這才有意思。
這種「賭上一把」的做事方式正是個性。有個性的人在人生中無數次地做著這樣的事。有時會出現什麼,有時什麼也不會發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點點歷練和成長。
而且面對變化無常的人生該怎麼反應,也是這個人的個性所在。所以充滿個性地活著這件事,其實是個了不起的大事業,也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
所以,認同孩子的個性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到了孩子的事上,家長們總會容易太過心急。明明知道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但眼前卻總想把孩子塞進確定的形狀裡。
養育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有的家長想著為了孩子好,只讓孩子去做那些早已經知道答案的、確確實實的事, 這樣的家長只會把孩子的人生塞到所有人的最大公約數裡面而已,孩子的個性也會一直被壓制下去。
人們雖然嘴上都說著「重視個性」,可卻沒有能看到孩子個性的慧眼。
而且,個性是沒辦法換算成數字來衡量的。在學校裡學習怎麼樣、 擅長哪些科目,這些都可以用數字表示,簡單明了。但是「我家孩子很溫柔」這種事,沒有辦法用分數證明,但能說出口的都是對此很有自信的人。如果能幹脆利落地用這種沒法用數字表明的事情來評價孩子,親子關係一定是很棒的。
其實換個角度說,這也是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自豪的表現。假如父母自己也想要有個性地活著,但若不理解孩子的個性是什麼,那可就說不上個性了。
也就是說,如果自己真的想要有個性地活著的話,也必須殫精竭慮地思考孩子的個性。
在這一點上,其實人們多少都在偷懶,所以對活出「自我」這件事莫名地感到內疚。父母想著:「我自己喜歡的事,這樣好嗎?」然後「這樣好嗎」的疑惑就會傳達給孩子,孩子會反擊道:「你可以那麼隨心所欲嗎?」如果父母真的活出了自我,也懂得孩子的個性的話,就可以輕快地回答出:「當然可以!」
不過在日本想要活出自我,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因為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著壓抑自我的歷史,近年來才改變了,所以活出自己可絕非易事。
-05-
在孩子青春期之前,我應該事先做些什麼?
儲蓄 「啊!太有意思了」 的體驗。
對孩子來說,青春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時期。
舉例來說,如果有個像朱麗葉似的女孩,喜歡上了一個像羅密歐似的男孩,那也沒辦法,所以不必想什麼「我家有問題所以才變成了這樣」「我家的做法錯了所以才發生這些」。我認為根本沒有「這樣做就可以順利度過青春期」的萬全之法。
多數情況是,父母並不清楚是怎麼回事,等意識到的時候卻發現孩子已經順 利度過了青春期。
影響青春期能否順利度過的關鍵是過去的親子關係, 如果等到了青春期才開始發力就晚了。真正發揮作用的,是青春期之前的人際關係的儲蓄。
在孩子小時候,當他難得想和父母說說話的時候,父母卻沒耐心地說:「好煩!」然後把孩子晾在一邊,和溫柔地說:「哦?」然後感興趣地傾聽,這兩種反應,形成的親子關係是完全不一樣的。
正是在這種小事的積累中,關係就逐漸建立了。
所以在青春期之前,與孩子在金錢無法衡量,也沒法用數字計算的方面好好相處,好好積累,這才是最重要的。親子之間經歷了多少「啊!太有意思了」的體驗,可是用金錢買不到的。當孩子因為什麼事而想去自殺的時候,如果他與父母的關係很好,其實是不會真的去自殺的。
因為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明白,自己要是死了父母會很難過。當然,天資非凡的孩子要另當別論。天資非凡的孩子,有時就算與父母關係尚可,也可能會選擇自殺。因為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孤獨還是悲傷,都比同齡人更深刻,不容易解決。
青春期的孩子可以盡情向父母傾訴苦惱,能發展出這樣的親子關係就太好了。「萬一有什麼事一定跟我講啊」,就算父母嘴上這麼說,但如果原本就沒有建立這樣的關係,那孩子是沒法跟父母開口。所以說,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建立這樣的關係非常重要。
舉個例子,如果告訴父母「我在學校被欺負了」,這對於孩子來說其實相當於一種失敗,這不就等於承認了自己是「敗犬」嗎?所以如果孩子不能完全相信 「就算失敗,父母還是會認可自己」 的話,那是不會說的。
在孩子說「我被人欺負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撇下一句「都怪你自己沒用」的父母真是不怎麼樣。就算沒說出「你能說出來我很欣慰」,至少也要說「不管發生什麼,不管有多少挫折失敗,你都是我們的孩子」。
不論孩子怎麼失敗、落魄,都絕不拋棄,這才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而打造這樣的親子關係非常重要。有一些父母絕對不把自己的脆弱、缺點和失敗顯露給孩子。這樣一來,孩子也會認為,脆弱是絕對不能示人的。那麼若是孩子被欺負了,也無法對父母說出口。
所以我想,父母把自己的脆弱和失敗都原原本本地展現給孩子是很重要的。
一位自殺未遂的孩子來到我這裡尋求幫助,他說:「我完全沒有任何才能,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是我唯一能做的可以派上用場的事!」
我說:「還是不消失比較好啊,活著說不定以後還會發生什麼呢。」
那孩子說:「哼,老師,您的話真老套。」
之後我說:「剛才你說我是大學教授,是很厲害的人,和我比起來你自己什麼都算不上。但其實就算是大學教授,在生死的問題上,也只會說些老套的話,這就是人生啊!這是你自己的生死問題,你肯定比我想得更明白,更了解對於自己有意義的東西,不是嗎?」
那個孩子之後就慢慢恢復了活力。
遇上這種情況,不要想著讓對方在嘴上承認「您說的很對」,而是要創造一種「說什麼都沒關係」的氣氛,因為沒人能篤定地保證說幾句話就能讓對方一下子有了生的希望。
「為什麼必須活著呢?」對於這種話題,除了些老套普通的話也沒有其他可以說了。
孩子能平穩度過青春期的那些家庭,靠的就是之前儲蓄起來的關係。孩子會想著「我小時候,父母也常陪我一起玩,我也挺幸福的」,懷著這種感激就能夠克服種種困難。
-06-
孩子現在成績很好,將來一定能幸福吧?
如果你只看到「名次」,看不到「是什麼樣的孩子」,恐怕孩子的幸福將遙遙無期。
日本人對什麼都喜歡排名,無論對大學還是公司。假如全日本同一水平的大學有很多個的話,應試的競爭就不至於這麼激烈了吧。
正因為東京大學被評為全國第一,所以人人都想著「無論如何都要去最好的學 校」,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
說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荒謬的現象,我想是因為「東京大學畢業」代表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身份。在社會上,一旦確定了身份,競爭好像就輕鬆多了。
這麼做,完全不考慮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異,認為只要同樣努力,人人都能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這也是日本的一大特點。
日本人對於能力的平等觀念是非常強的,但卻出現了這樣讓人想不通的想法:既然都是平等的, 那就必須排名,劃分級別。如果孩子說:「我考了第十名。」家人並不會說:「這樣啊,那你以後會走上怎樣一條有趣的人生之路呢?」而是會說:「你太偷懶了。要瞄準第一名,再努力努力!」
這是因為大家都認為人與人在能力上並沒有差別。像這樣只看排名的話,孩子的壓力是非常大的。而且學校要是能把數學好和語文好的學生分開排名的話也就罷了,可學校是把所有科目的分數加起來進行排名的,總分只要高出一分,排名就高。
所以為了能排出名次來,本來一些無所謂差異的事情,也非得要設計出能製造差異的考題來不可。而學生為了在這樣的考試中取得高分,就不得不大量練習迅速反應、不被題目的陷阱欺騙等技巧,做大量相似的練習題,在題海中掙扎。
跟其他的國家相比,日本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又是相當嬌慣孩子。日本人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只要學習就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學習上可以取得好成績,就會被誇為「好孩子」。小的時候只要學習好,就可以隨心所欲,等到長大踏上社會的時候,再接受嚴厲的社會教育。
也就是說,在日本的教育中,社會性的訓練在離開學校之後才進行。
有位女士在諮詢的時候向我講述了她的成長經歷。她小時候每次考了好成績都會被誇「好孩子,好孩子」,所以她除了學習什麼都不做,但好在考上了很好的大學。
但當她想要繼續讀研究生的時候,父母的態度一下子來了一個大轉彎:「女孩子不用去讀什麼研究生,趕緊結婚吧。」
這位女士對我說:「如果目的是讓我嫁人的話,那當初為什麼非讓我學習?」的確如此,如果目的是結婚的話,那麼根本用不著那麼努力學習,嬌生慣養地當父母的掌上明珠才更好吧!
不顧每一個孩子的特別之處,而只知道關注孩子在學校的名次,這樣的結果就是,完全看不到孩子的「個性」。根本不關注是「什麼樣的孩子」,而只想著名次,想著考好成績,變成有錢人,結婚生子,忙忙碌碌地操勞,安穩度過一生。
可人最終都會歸為塵土的,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著的呢?
只做著所謂正確的事,就會讓人想問:「你覺得有意思嗎?」因為並沒有「我在活著」的體驗啊!這樣的人,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做了別人認為有價值的事情而已。可這種評價的標準是存在於外界的,而不是內心啊。
「試著做一回自己覺得很有意思的事吧!」
這句話,送給所有的父母和孩子…
文章來源:騰訊文化回復 英語,母語式英語博雅教育
回復 西語,母語式西語啟蒙
回復日語,母語式日語啟蒙
回復法語,母語式法語啟蒙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聽:
為什麼都錯過了兒童寶貴的語言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