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父母的盲點在哪,孩子就在哪裡出問題

2021-02-19 慧育家I正面管教之家

 轉載自公眾號「給孩子」(ID:tochildren)

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心理學家,也是日本首位榮格學派精神分析大師,被村上春樹視為心靈導師和知己。

村上春樹曾這樣描述與河合隼雄的談話:

「跟河合先生面對面地說說話,頭腦中糾纏在一起的那些讓人很不舒服總想幹點什麼又不知該幹什麼的感覺,不可思議地就被溫和地化解開了。……真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物。」

河合隼雄

(1928—2007)

日本臨床心理學創始人,日本第一位榮格派精神分析師,日本著名的教育家、社會評論家,曾出任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2007年,河合隼雄去世後,日本民眾曾感慨:「日本再無心理大師。」

物質豐富的時代,養育孩子的煩惱似乎更多了,大家對孩子有了更高的要求,又時刻擔心孩子養不好。養育孩子的過程常常猶如照鏡子,孩子常常用種種行為照見父母身上的問題。

今天的文章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輔以詳細解說,抽絲剝繭剖析親子關係,以及養育的本質。

在孩子小時候,當他難得想和父母說說話的時候,父母卻沒耐心地說:「好煩!」然後把孩子晾在一邊,和溫柔地說:「哦?」然後感興趣地傾聽,這兩種反應,形成的親子關係是完全不一樣的。正是在這種小事的積累中,關係就逐漸建立了

孩子能平穩度過青春期的那些家庭,靠的就是之前儲蓄起來的關係。孩子會想著「我小時候,父母也常陪我一起玩,我也挺幸福的」,懷著這種感激就能夠克服種種困難。

正是那些能夠適當依賴他人的人才能學會自立,甚至說適當的依賴是自立的支持和保證也不為過。「自立」其實是在親子之間建立的一種嶄新的關係,希望父母和孩子都能明白這一點。

孩子的幸福,是由他們自己去創造和構築的。有些父母並不以孩子的幸福為中心,認為只有把孩子放在他們以為的「幸福的狀態」裡才能安心,但這不過是自以為是罷了。真正的幸福,是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河合隼雄

A1因為那些是父母的盲點。沒有逆反就沒有成長。

孩子真的是很厲害的,他們總能看出哪裡是父母的盲點,然後就在哪裡出現問題。不過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怎麼也想不出自己哪裡有錯。而之所以稱之為盲點,就是無論好壞,你自己根本就注意不到。

長處和短處也可以比作硬幣的正反面。比方說,父親如果是個踏踏實實、埋頭工作的人,孩子可能會常常心不在焉,「就這麼發會兒呆吧,說不定會發生什麼好玩的事呢」,孩子卻是這麼一種性格。

父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很看不慣孩子這樣的行為,「就知道偷懶,這孩子真不像話」;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說不定會覺得「老爸每天都重複做同樣的事,人生也太無聊了吧」。

反過來,假如家裡有個每天做白日夢,幻想著一夜暴富的父親,孩子肯定會說:「老爸,別做傻乎乎的白日夢了,你得踏踏實實工作。」

也就是說,孩子總是會從另一方面指出問題所在,所以做父母的其實很不容易啊

而所謂認可孩子,並不是簡單地對孩子表示認可,常常意味著也要承認自己的缺點。也正因如此,有些父母才會很難認可孩子的行為。

想一想,人不可能什麼都能做到,當一個人在某個方面上努力取得了優勢,就會在另一個方面落後,不是嗎?人不可能同時在各個方面上獲得成功。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既可以選擇父母擅長的方向,也可以選擇父母不擅長的方向。所以我經常這樣說:

「通常來講,孩子要麼就會做跟父母相同的事,要麼會做完全相反的事。」

父母稍做改變就可能讓情況好轉,但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比如父母是酒鬼,那麼他們的孩子要麼就滴酒不沾,要麼就自己也變成酒鬼,很難做到稍微喝一點酒就滿足地停下來。

有一本兒童文學著作叫《誰殺了你》,故事裡的父親在年輕時,想要成為一名藝術家,為此非常努力。但最終他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藝術天賦,於是就放棄了夢想。之後他找到了一份賣電器產品的工作,從此拼命賺錢,養活一家人。他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有一天看到了父親以前的藝術作品,回到家就對父親冷嘲熱諷地說了這樣一番話:

「如果我能畫出那樣的作品的話,可不會帶著那些電器破爛兒到處跑。」

這對於父親來說,無疑是最能戳到他痛處的話了。

而這一刻父親的回答真是帥氣無比:

「我不是你所期望的父親的樣子吧。我知道自己大概不是什麼理想中的父親,但就算如此,我也不能允許你這樣傷害我。我自己對自己都忌諱說的話,你覺得你說出來就沒事,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你想知道的話我可以告訴你,我當年跟自己如何爭鬥糾結,苦思冥想。終於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我的才華和我的局限。我的才華到底有沒有足夠的價值,冒著讓妻兒挨餓的風險自顧自地去追求藝術?我承認我沒有,所以我才認認真真地為養活家人而努力。好了,我現在想要安安靜靜地吃飯。」

這話真的太令人感動了!「這件事任何人都不能觸碰」,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真是了不起。這位父親並不是說自己做過什麼,而是說這是我心中做出的十分堅決的決定。能說出這種堅定的話來,是絕對不會輸給孩子的。

而且要說出這樣的話,首先需要自己能堅定地活著才行。要是父母還在渾渾噩噩地徘徊不定,孩子肯定會發現,然後對此嗤之以鼻。

如果覺得孩子說得很有道理,那麼父母誠實地說「你說得很對」就好,或者說「你說得很對,不過我沒能做得那麼好」。相信孩子也是會理解的。

其實,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孩子正是在反抗父母、否定父母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大人的。用簡單的話來說,最近男孩子也開始化妝、染髮和修眉了,但歸根結底,他們只是要做些跟父母的時代不一樣的事而已。

雖說每個時代孩子反抗的形式都不一樣,但每個時代都有反抗。放在過去的話,就算要把衣服領子解開一個扣子,不都需要勇氣嗎?

這時大人們總會說「現在真是世風日下,沒救了」這種話,但孩子嘛,不做點兒驚世駭俗的事就太沒意思了。就連室町時代的婆娑羅和江戶時代的旗本的兒子們,都會做出駭人聽聞的事呢!那個時代的大人們不也認為「這世道沒救了」嗎?

A2:儲蓄「啊!太有意思了」的體驗。

對孩子來說,青春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孩子本身敏感,那麼不論父母怎麼關注孩子的成長,都會發生點什麼

舉例來說,如果有個像朱麗葉似的女孩,喜歡上了一個像羅密歐似的男孩,那也沒辦法,所以不必想什麼「我家有問題所以才變成了這樣」「我家的做法錯了所以才發生這些」。

我認為根本沒有「這樣做就可以順利度過青春期」的萬全之法。多數情況是,父母並不清楚是怎麼回事,等意識到的時候卻發現孩子已經順利度過了青春期。

影響青春期能否順利度過的關鍵是過去的人際關係,如果等到了青春期才開始發力就晚了。真正發揮作用的,是青春期之前的人際關係的儲蓄。

在孩子小時候,當他難得想和父母說說話的時候,父母卻沒耐心地說:「好煩!」然後把孩子晾在一邊,和溫柔地說:「哦?」然後感興趣地傾聽,這兩種反應,形成的親子關係是完全不一樣的。正是在這種小事的積累中,關係就逐漸建立了

所以在青春期之前,與孩子在金錢無法衡量,也沒法用數字計算的方面好好相處,好好積累,這才是最重要的。親子之間經歷了多少「啊!太有意思了!」的體驗,可是用金錢買不到的。

當孩子因為什麼事而想去自殺的時候,如果他與父母的關係很好,其實是不會真的去自殺的。因為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明白,自己要是死了父母會很難過。

當然,天資非凡的孩子要另當別論。天資非凡的孩子,有時就算與父母關係尚可,也可能會選擇自殺。因為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孤獨還是悲傷,都比同齡人更深刻,不容易解決。

青春期的孩子可以盡情向父母傾訴苦惱,能發展出這樣的親子關係就太好了。「萬一有什麼事一定跟我講啊」,就算父母嘴上這麼說,但如果原本就沒有建立這樣的關係,那孩子是沒法跟父母開口的。所以說,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建立這樣的關係非常重要。

舉個例子,如果告訴父母「我在學校被欺負了」,這對於孩子來說其實相當於一種失敗,這不就等於承認了自己是「敗犬」嗎?所以如果孩子不能完全相信「就算失敗,父母還是會認可自己」的話,那是不會說的。

在孩子說「我被人欺負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撇下一句「都怪你自己沒用」的父母真是不怎麼樣。就算沒說出「你能說出來我很欣慰」,至少也要說「不管發生什麼,不管有多少挫折失敗,你都是我們的孩子」。不論孩子怎麼失敗、落魄,都絕不拋棄,這才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而打造這樣的親子關係非常重要。

有一些父母絕對不把自己的脆弱、缺點和失敗顯露給孩子。這樣一來,孩子也會認為,脆弱是絕對不能示人的。那麼若是孩子被欺負了,也無法對父母說出口。所以我想,父母把自己的脆弱和失敗都原原本本地展現給孩子是很重要的。

一位自殺未遂的孩子來到我這裡尋求幫助,他說:「我完全沒有任何才能,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是我唯一能做的可以派上用場的事!」

我說:「還是不消失比較好啊,活著說不定以後還會發生什麼呢。」

那孩子說:「哼,老師,您的話真老套。」

之後我說:「剛才你說我是大學教授,是很厲害的人,和我比起來你自己什麼都算不上。但其實就算是大學教授,在生死的問題上,也只會說些老套的話,這就是人生啊!這是你自己的生死問題,你肯定比我想得更明白,更了解對於自己有意義的東西,不是嗎?」

那個孩子之後就慢慢恢復了活力。

遇上這種情況,不要想著讓對方在嘴上承認「您說得很對」,而是要創造一種「說什麼都沒關係」的氣氛,因為沒人能篤定地保證說幾句話就能讓對方一下子有了生的希望。「為什麼必須活著呢?」對於這種話題,除了些老套普通的話也沒有其他可以說了。

孩子能平穩度過青春期的那些家庭,靠的就是之前儲蓄起來的關係。孩子會想著「我小時候,父母也常陪我一起玩,我也挺幸福的」,懷著這種感激就能夠克服種種困難。極少有人真的可以說「我懂青春期的孩子」,或者做到「我能跟青春期的孩子直言不諱地說我想說的話」,不過這也沒有關係,因為青春期總歸是能度過的。

Q3:我不想讓孩子經歷我當年的辛苦,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明白呢?

A3:把「自己認為的幸福」強加給孩子是沒有用的。

有這麼一個人,他從小學畢業後,因為家裡沒錢,所以沒法繼續上學。後來,他只能一邊工作一邊拼命自學,最終當上了公司的老闆。功成名就的他認為絕不能讓孩子經歷自己當年的辛苦,所以不斷給孩子買書、請家庭教師。但孩子卻不領情,上了中學之後完全不好好學習,每天也不去學校,就在家裡發呆。

這位父親向我諮詢時感嘆道:「我當年勤學苦讀,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可我的孩子明明有這麼好的條件卻不肯學習。」

我說:「您當年是渴望學習所以才學的,沒錯吧?可您家的孩子明明不想學習,卻不得不每天應付四位家庭教師,恐怕這對他才是『苦讀』吧。」

這位父親當年是渴望讀書的,所以他希望孩子不用像自己一樣,讀書讀得那麼辛苦。但是希望孩子做和自己同樣的事,其實只不過是把「自己認為的幸福」強加給孩子而已。

生活中與這種模式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當這種狀況發生的時候,父母常會說:「現在的孩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但其實並非如此。

當今社會變化得太快了,以至於父母的人生經驗幾乎派不上什麼用場,可父母卻很容易忘記這一點。剛才那位父親年輕時候的「苦讀」跟現在的「苦讀」,其中的含義完全不一樣。即便他想著不要讓孩子經歷跟自己一樣的辛苦,但如果不能從本質上來考慮的話,也是難以做到的。這就好比說,無論父母的算盤打得多好,也沒法教孩子怎麼用電腦。從這個意義上說,個人經驗是不值得誇耀的。

過去,這些個人經驗都是值得誇耀的。比如在務農的家庭,長輩說「明天應該會下雨」,結果真的下了,孩子就會佩服得不得了。比如「我當年沒錢也闖到了今天!」「過去飢一頓飽一頓的真是吃盡了苦!」但是現在還靠這些表面經驗自傲的話就站不住腳了,因為金錢和食物都不像當年那樣緊缺了。

我這麼一說,有的家長可能會感覺自己在做的事好像對孩子一點兒用也沒有,完全束手無策從而失去了自信。其實並不是那樣的。父母的人生經驗中,有些東西毫無疑問是孩子不曾體驗的,也可能是在孩子之上的,肯定也會有什麼能讓孩子點頭讚嘆說:「原來是這樣,太佩服了!」每個父母都絕對是有的,但必須去發現它才行。

然而,父母卻往往把一切都換算成金錢,或者用一般的社會標準來衡量,所以孩子才會很生氣。比如父親會說:「說到在公司的地位,你爸我可是科長!」竟然還在這種地方逞英雄。如果你不回歸到事物的本質,孩子是聽不進去的。

但在事物最基本的層面,人類的變化並沒有那麼大,因為說到底,父母比孩子活的年歲要長得多。比如你可以說:「爸爸比你呼吸的空氣多。」這就足夠讓父母引以為傲了。「你要是不服氣,你變得比我更老試試!」這是絕對不會敗下陣來的。

但是大家卻習慣於說些浮於表面的東西,「你們年輕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孩子就會很不以為然,甚至可能會頂撞父母:「別光說我,那你自己到底算老幾啊?」這時候你如果再說「說到公司的地位,你爸我……」就不行了。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想在孩子面前炫耀自己的人生經驗的話也沒關係,只是不要光顧著自己說,也要聽聽孩子想說什麼。讓孩子也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這非常重要。

打個比方,如果父親說:「你爸我當年就算借別人的參考書也要堅持學習。」說完之後,孩子說:「那不是因為沒辦法嘛。」那麼父親可以繼續問孩子:「哦?那你是怎麼想的?」

這樣的話,孩子就會開始說自己的想法,漸漸也能越說越多。父母在談論自己的光輝歲月的時候,總是容易變成單方面的自誇。他們可能會跟孩子說:「別囉唆,安靜聽我說!」結果就把孩子的嘴給堵上了。這樣是不行的。要試著讓孩子也能發表意見,這樣才有和孩子溝通的機會。

A4:養育出「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生」的人。

孩子其實天生就有著自我成長的力量。雖然這麼說,但家長也不能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勇於承擔責任的人。也就是說,家長必須把「勇於擔當」作為養育孩子的目標,這個目標也是一種自立吧。

在美國,當父母認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之後,就必須切實地讓他們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非常嚴格。

舉例來說,父母讓孩子們投標粉刷牆壁的任務。哥哥要價50美元,弟弟要價10美元,那麼任務自然就交給要價最低的弟弟了。但弟弟還小,根本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只是為了贏過哥哥,才把要價寫得很低。可贏得任務之後,就必須獨自一人完成,就算是邊哭邊做,也必須幹完。而且他還會被哥哥說:「看看吧,活該,這是你自己的責任啊!」

美國的父母非常清楚自己身上背負著的義務:必須把生活中獨立承擔責任的殘酷教給孩子。因此,才會如此嚴格。

但是,在教會孩子承擔責任時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把自立和依賴看成是完全對立的東西。沒有依賴的自立應當叫作孤立,因為人與人的關係已經斷裂了。正是那些能夠適當依賴他人的人才能學會自立,甚至說適當的依賴是自立的支持和保證也不為過。「自立」其實是在親子之間建立的一種嶄新的關係,希望父母和孩子都能明白這一點。

通常社會上會認為「失敗=否定」,但家庭應該是個即便出現了失敗,也不會貶低孩子的地方。家人會說:「下次再加油吧!」「你沒問題的!」不會立刻就把「失敗」等同於「否定」。

不因孩子的失敗就降低對孩子的評價,這才是家庭。不過,父母和孩子都有必要認清失敗的事實,說什麼「這才不是失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孩子「存在」於此就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如果能夠不斷肯定孩子的「存在」,那麼將來孩子長大了,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陷入自我厭惡之中。

甚至可以說,現在的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在將來面對失敗、感到自己的局限性時,是陷入自我厭惡之中,還是能夠肯定自己,重拾信心,這都取決於父母是否能肯定孩子的「存在」。所以,即便孩子有很多缺點,如果父母能夠肯定孩子作為獨立人格的尊嚴,那麼將來孩子遇到挫折也能夠重拾信心、確立自我。

只要家長心中明白這一點,那麼當孩子失敗的時候,即使說了一句「哎喲,失敗了啊」也沒關係的。因為這話裡沒有摻入其他層面的評價,只是針對錯誤、對待失敗本身說的,並不是對人格的否定。有些笨拙的父母想著「不能傷害孩子」,所以嘴上不指出孩子的失敗,但因為心裡就是那麼想的,反而會在不知不覺間把評價傳遞給孩子。

家庭的作用本來應該是體現在這種無法計算的、肉眼看不見的地方的,但因為看不見摸不著,所以父母就很難安心,總會忍不住傾向於關注那些能看得見的部分,這可能已經不僅是養育孩子的問題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家庭變得和學校甚至公司一樣了,只用冷冰冰的數字來評價孩子。如今人們需要重新思考一下這些做法了。

所以說,「愛」真是很難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多樣性。雖然你自以為是愛著對方的,但那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愛呢?誰也說不清楚。小嬰兒「哇」的一聲大哭起來的時候,立刻飛奔過去是愛呢,還是稍微等會再去才是愛呢?想也想不明白。

愛這件事,最關鍵的就是肯定對方的人格。但要在肯定對方的自主性和人格的同時愛對方,實在是非常難的事情。其實,有很多人都忘記了對方是個有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以為像愛一個洋娃娃一樣地愛對方就是愛了。

孩子的幸福,是由他們自己去創造和構築的。有些父母並不以孩子的幸福為中心,認為只有把孩子放在他們以為的「幸福的狀態」裡才能安心,但這不過是自以為是罷了。真正的幸福,是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愛他(她),即使他(她)是一個叛逆期的孩子。只要想想,就會明白愛的不易之處了。

幫孩子找到生命中的蝴蝶(點擊文字,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河合隼雄 | 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唱反調?
    本文選自《什麼是最好的父母》,作者是河合隼雄(1928-2007),他是日本臨床心理學的開創者,將榮格精神分析學引進日本的第一人。
  • 河合隼雄:《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如果我們不從本質上把握這些問題,養育孩子只會南轅北轍。本文作者是日本國寶級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他對日本家庭的解讀同樣也映射了中國教育的現狀。生活越來越好了,問題卻越來越多,根源在哪裡呢?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名字你一定不會陌生。
  • 河合隼雄:一個了不起的聆聽者
    河合隼雄(1928-2007),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日本第一位榮格心理分析師,曾任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著有《心的棲止木》《大人的友情》《愛哭鬼小隼》《孩子的宇宙》等。1994年春天,在普林斯頓的第一次見面,讓村上春樹印象最深的,是河合隼雄的眼睛,「總覺得有些黯然無神、深不見底。
  • 河合隼雄:臨床教育學的開創者
    箱庭療法的命名者,則是《孩子的心事》一書作者河合隼雄(Kawai Hayao)先生。1962年,河合先生獲得榮格派心理分析師資格。1965年,他將沙盤遊戲從瑞士帶到日本。他認為日本文化中原有的盆景結構易於被日本人所接納。基於這種獨特想法,他巧妙地將沙盤遊戲命名為「箱庭療法」。
  • 河合隼雄 守住聆聽者的本分
    河合隼雄 (1928-2007),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日本第一位榮格心理分析師,曾任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著有《心的棲止木》《大人的友情》《愛哭鬼小隼》《孩子的宇宙》等。
  • 紀念河合隼雄先生 | 經典書籍推薦
    2007年7月19日,河合隼雄先生離世,日本民眾感慨道:「日本再無心理大師。」他是日本超人氣作家村上春樹的良師益友,日本天后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心靈導師,繪本大師幾米的靈感來源。河合隼雄一生著作高達300餘種,涉及學術專著、心理學普及讀物、心理治療方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心靈成長、與名人的對談等。
  •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秘密》:孩子的秘密寶物
    日本作家河合隼雄教授在《孩子與惡》這本書中專門談了孩子的秘密問題。這個問題他在《孩子的宇宙》一書中也談到過,可見孩子的秘密不能被忽視。對孩子來說秘密有多重要,孩子的家人無法理解。大人們不希望孩子有什麼秘密,用河合隼雄教授的說法就是有些人知道孩子有什麼秘密不跟父母講,就認定有秘密的孩子肯定性格陰暗。他說在日本有些人喜歡隨隨便便打聽孩子們的個人事情,比如家裡有什麼人啊,昨天幹什麼啦,現在想什麼呢,患了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毛病。
  •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河合隼雄,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日本首位榮格心理分析師,被村上春樹視為心靈導師和知己。本文選自他的新書《什麼是最好的父母》,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輔以詳細解說,剖析親子關係,以及養育的本質。Q1: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唱反調?
  • 河合隼雄 守在樹身旁等待它成長
    河合隼雄可以稱得上是日本心理學界響噹噹的人物。暫不說他之後躋身內閣、著述繁雜,單從專業的角度出發,他也是日本臨床心理學的創始人,日本第一位榮格心理學研究者,還將箱庭療法引入日本並為之命名,使其成為臨床心理治療的主流技法。
  •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惡究竟是什麼?
    河合隼雄教授說:上帝創造出的世界,本來是沒有惡的,惡,是以善的欠缺狀態而存在。以大人的好惡揣測孩子,對不諳世事的幼小孩子還不能產生什麼損害,但是對孩子家長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惡的啟示。惡的標籤從孩子很小就被貼就了,大人卻不自知。
  • 河合隼雄: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今天給大家帶來7條充滿智慧、寫給父母的」家庭教育思考「,作者是河合隼雄(1928-2007),他是日本臨床心理學的開創者,將榮格精神分析學引進日本的第一人
  •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惡與創造》:人們無意中製造了「惡」孩子
    惡孩子是人們見不得孩子有超活躍的表現,有鮮明個性的孩子往往成為人們眼裡惡孩子的標籤。第一: 「惡」孩子個性鮮明給孩子貼標籤對孩子影響不是一點點,河合隼雄教授在和十個成年後有成就的人談話時,提及兒時的往事,讓河合教授產生「誰都不是好孩子」的疑問。
  • 河合隼雄:東亞的孩子從小「都在趕超別人」
    大多數的亞洲孩子,似乎生下來便被父母推著前行,去追趕與超越其他孩子。這一現象的背後,映射了父母對於育兒與教育的諸多焦慮。本文為大家帶來河合隼雄7條寫給父母的「家庭教育思考」,幫助家長解決育兒焦慮問題。河合隼雄(1928-2007)是日本臨床心理學的開創者,將榮格精神分析學引進日本的第一人,是日本頂級心理學大師,更被村上春樹視為心靈導師和知己。
  • | 河合隼雄
    不久之後,我發現問題就出在總想到自己"這把年紀"上。如果不想這個,只管去試一試的話會怎麼樣呢?結果要是不行就不行,但或許不只是年齡的關係,還有才華和練習量等其他各種因素。這時候我想到:"把年齡括起來吧。"這和"忘記年齡"不同。不管怎麼說,七十幾歲就是七十幾歲,和五十幾歲、六十幾歲不一樣,跟年輕人就更是完全不同。
  • 6本關於學習教育的書:《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大學的精神》《一流的教養》《河合隼雄代表作》《書讀完了系列》《終身幼兒園》
    下載連結在文末,書拿走,底部四連發(轉發、收藏、點讚、在看)走一波喲~現在的孩子,大概有2/3會在將來從事目前尚未發明出來的工作。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兒童編程之父、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學習研究教授米切爾•雷斯尼克在本書中告訴你,未來教育要向幼兒園學習,具有終身創造力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 是父母錯還是孩子錯?如何處理家庭關係,日本心理學家支招
    當今時代,家庭關係存在著諸多問題。是父母錯還是孩子錯?僅憑這樣簡單的是非判斷,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家庭關係。近日,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家庭的牽絆》由上海三聯書店引進出版。作者河合隼雄,1928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1952年畢業於京都大學理學院,1965年獲得榮格派精神分析師資格。曾任京都大學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出版《情結》《榮格心理學入門》《影子現象學》等作品,著作甚豐。2007年逝世。
  • 讀書|2月竟讀完150本,大部分夜晚給了梅耶,吉本芭娜娜,河合隼雄,傅雷.....
    在梅耶,吉本芭娜娜, 河合隼雄,古川俊太郎,法齊亞庫非,武志紅.陪伴下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夜晚。就這樣又超預期完成今年讀書計劃,每月9本書,2月讀完11本。下面分享我的2月書單。作者: (日) 河合隼雄 / (日) 吉本芭娜娜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年: 2018-8定價: 38.00元ISBN: 9787559619839 河合隼雄說很多找他諮詢的人都提到吉本的小說救了自己
  • 河合隼雄的雞湯,我幹了
    「越是無法事事如意,就越是事事有趣」「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覺得自己必須得幹出點事情來。」不知道2007年就過世的日本心理治療師河合隼(音同筍)雄,是否預見了焦慮將成為現代人的一種集團性心病,所以留下了上面這兩句心靈「雞湯」。
  • 著名心理學者河合隼雄《心理治療之路》對國人「尋根」的啟發
    河合隼雄本人崇尚西方科學的,理性主義,甚至他大學本科主修數學系,在想助人的願望下踏入了心理學,同時有機會出國進修。然而幾番波折,他前往了榮格學院。在那裡他開始思考作為「日本人」的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出國前對本國文化強烈拒絕之後開始了重新審視,他逐漸承受自己骨子裡就是個東方人。
  • 日本心理學大師: 如今的孩子懷著更深刻的苦惱, 父母卻只看得到成績…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那麼難搞?如果我們不從本質上把握這些問題,養育孩子只會南轅北轍。本文作者是日本國寶級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他對日本家庭的解讀同樣也映射了中國教育的現狀。生活越來越好了,問題卻越來越多,根源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