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驗觀念論:一個世界,還是兩個世界?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先驗觀念論:一個世界,還是兩個世界?   ——以阿利森與可裡夫之爭為中心

2017年03月08日 09:52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蘇德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Transcendental Idealism:One World or Two?

  作者簡介:蘇德超,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原發信息:《哲學研究》第201610期

  內容提要:康德的先驗觀念論預設了一個世界還是兩個世界,這是一個難題。阿利森持一個世界說,可裡夫持兩個世界說。然而,阿利森對一個世界說所面臨難題的處理以及他對可裡夫的回應並不成功。兩個世界說不存在阿利森所說的困難,並且設定現象世界和設定自在之物分別都是合理的,而這些設定又跟認識的曲行性不矛盾。所以,兩個世界說更為可取。

  關鍵詞:先驗觀念論/現象/自在之物/曲行性

  標題注釋:本文系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學者學術發展計劃青年學術團隊「德國古典哲學及其現代效應」的階段性成果。

  阿利森(H.E.Allison)《康德的先驗觀念論:一種解讀與辯護》初版的問世被視為「英語康德學界的一個轉折點」,他跟塞拉斯一道「共同開啟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語哲學界從分析哲學向康德、黑格爾回歸的進程」。(中文版導言,見阿利森,第11頁)他關於康德的先驗觀念論的解讀,在研究康德的學者中激起了巨大反響。在這些反響中,阿利森認為「其中兩種最重要」(同上,第66頁),凡·可裡夫(J.van Cleve)用兩個世界的解讀對抗阿利森一個世界的論述位列其中。阿里森在《康德的先驗觀念論:一種解讀與辯護》的修訂版中專門回應了可裡夫的意見。本文將以阿利森與可裡夫的論戰為中心,論述「兩個世界說」更為可取。

  一、問題的緣起

  依照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的表述,時間和空間是「我們」的「兩種感性直觀的純形式」。(康德,2004年,第27頁)①通過時空的整理,對象被給予人類認識者。不過,時空不是「事物的條件」,而是「事物的現象的條件」。(同上,第32頁;參見第37頁)康德「所理解的對一切現象的先驗的觀念論」,是指「依據它我們就把一切現象全都看作單純的表象,而不是看作自在之物本身」。(同上,第324頁;參見第246-247頁)因此,我面前的這隻蘋果是圓的,實為現象蘋果圓,而非自在之物蘋果圓。疑問隨之而來:這裡到底有幾個蘋果?如果只有一個,同一個蘋果怎麼會既圓又不圓?如果有兩個,豈不意味著存在著兩個世界:現象蘋果所在的世界和自在之物蘋果所在的世界?在這個問題上,康德學者持論各異。一些人持一個世界說,如阿利森、伯德(G.Bird)、德賴爾(D.P.Dryer)、馬修斯(H.E.Matthews)、帕通(H.J.Paton)、貝克(L.W.Beck)、普勞斯(G.Prauss)等,另一些學者如可裡夫和阿美瑞克斯(K.Ameriks)等則持兩個世界說。國內學者大多傾向於兩個世界說,如李澤厚(參見李澤厚,第274頁)、楊祖陶和鄧曉芒(參見楊祖陶、鄧曉芒,第223頁)等。兩個世界說更為常見,一度成為「標準圖景」。(阿利森,第540頁)但情況在發生變化,可裡夫就抱怨說,「兩個世界說」如今不再是處理康德哲學的「流行貨色」。(Cleve,p.143)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李秀偉)

相關焦點

  • 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關鍵詞:先驗觀念論/常識實在論/胡塞爾/麥克道爾/自然主義  原發信息:《哲學研究》第201611期  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的關係問題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哲學論題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是否彼此對立?持有先驗觀念論是否意味著對世界中事物之獨立自在特性的否棄?在何種意義上我們能夠談論兩者之間的相容或衝突?在胡塞爾和麥克道爾那裡,這些問題都以突出的方式顯現,並值得我們進一步追問。乍看起來,兩位哲學家的思想和所屬的時代如此不同——他們分屬大陸和英美、現象學和分析哲學的陣營,然而胡塞爾和麥克道爾都並非能夠被輕易貼上標籤的哲學家。
  • 蔡文菁: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在此,我們無法對麥克道爾的康德解讀做更加深入的討論,而只在於指出,無論在對於物自體還是先驗感性論的批評中,麥克道爾都認為,康德的先驗觀念論圖景中殘留了某種外在於自發性的東西(物自體或時空形式的質料),某種「赤裸的事實」(brute-fact)
  • 解讀康德先驗觀念論的名著中譯本問世
    《康德的先驗觀念論:一種解讀與辯護》中譯本面世,該書的譯者為丁三東、陳虎平。《康德的先驗觀念論:一種解讀與辯護》一書初版於1983年,隨即成為康德研究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譽為由美國哲學家撰寫的關於《純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紮實的」著作,標誌著康德研究的重要轉折。先驗觀念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此前通常譯作「先驗唯心主義」等),是康德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人何以能不斷創造理想世界——《實踐觀念論》簡評
    原標題:人何以能不斷創造理想世界(新書評介)——《實踐觀念論》簡評   王永昌撰著的《實踐觀念論》一書,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認為,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是依據外部客觀對象尺度和自己內在尺度的統一去創造新的理想客體的過程。
  • 張汝倫:德國觀念論的遺產和貢獻
    不久前在復旦大學舉辦的「德國觀念論的遺產和貢獻——首屆德國觀念論論壇」現場。各位老師,各位同仁,「德國觀念論的遺產和貢獻——首屆德國觀念論論壇」現在開幕。德國觀念論不但對中國哲學界,即使對一般的中國思想界,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雖然1978年以後德國觀念論研究一度陷入低谷,但從上世紀90年代下半葉,尤其是進入本世紀以後,德國觀念論研究又進入了穩步上升的狀態,康德的主要著作都已譯成中文,費希特的主要著作也是如此,先剛教授主編的謝林著作集也在陸續翻譯出版,而《黑格爾全集》則有兩個翻譯版本在同時進行。德國觀念論的研究成果無論在質和量上,都頗為可觀。
  • 先驗論、經驗論與約定論
    先驗論認為,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天賦觀念和天賦知識,或存在著雖非生而有之但決不依賴任何經驗的先天概念、範疇和先天知識。持這種觀點比較早的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他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有一個先驗論超越經驗、超越時空、永恆存在的理念世界;人們的經驗是無法認識理念世界的;人們關於理念世界的知識是先天地存在於人的心靈之中的,通過後天的學習,可以把它們回憶起來。
  • 德國觀念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德國觀念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三屆德國哲學青年論壇現場 主辦方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通訊員史金鈴)11月21—22日,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共同主辦的「德國觀念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三屆德國哲學青年論壇」在上海召開。
  • 芝諾是辯證法的創始人,曾站在觀念論的立場,說明了現象界
    芝諾可以說是觀念論的辯證法的創始者,他站在觀念論的立場去說明現象界,為他的老師巴門尼德辯護,認為整個宇宙是不相矛盾的「一」。他全從主觀的思維出發,認定思維是決定者,存在是被決定者,即「思維決定存在」。思維是主因,其餘只是從思維派生的東西。
  • 先驗實用主義:作為一種綜合哲學形態
    可以說,先驗實用主義是自然主義和形上學的一種綜合形態,它之所以叫「先驗的」實用主義,是為了突顯反還原論原則,重新擺正實用主義的非自然主義位置;而它之所以又叫先驗的「實用主義」,則是為了自然化先驗哲學,使其更加接近實用主義的基本立場。正如皮爾施特霍姆所言,先驗實用主義「是一種非還原論的自然主義,同時也是一種重新理解的先驗主義」。
  • 「先驗」「先天」「超驗」等易混概念辨析
    但這個中文譯法害死人,許多人望文生義,以為「先天的」就是指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從娘胎裡帶來的。其實跟「a priori」對應的「先天的」或者「先驗的」指的是獨立於經驗的、不依賴於經驗即可被認識的、無需考察經驗世界中的情況即可明確判斷真假的,一般用於修飾觀念、判斷、命題、陳述等。
  • 走出先驗與經驗之爭的陷阱
    因為,黑格爾又恢復了邏輯的本體論地位,而將理性與邏輯實體化,並超出認識論範圍,將其宣布為一切的一切之根據和本質,從邏輯這種先驗的東西裡推演出經驗世界中的一切,黑格爾將康德的規範性的邏輯篡改為構造性的邏輯,僭越了理性的界限,儼然成了無所不能的上帝。顯然,黑格爾所實現的先驗與經驗的和解,最終還是以先驗凌駕於經驗之上為前提的。
  • 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東西方不同的世界觀
    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兩種世界觀,對於西方人來說,他們似乎還要思考一番,他們的知識源於神創,而對於東方來說,學問只來源於聖人,聖人構建理論教化民眾,東方沒有主流意識裡是沒有神的,僅尊聖人為神而已。物質世界,東方則認為源於「道」,道是不可以言說的,來言就不是「常道」了,「道」就是客觀存在的整體,是人所能感知但又並不先存在於人的意識的整體,不是人的意識來決定的。整體內部與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則由人去發現,建立理論反映這些關係,就產生了學問和運用。
  • 鄧曉芒:論先驗現象學與黑格爾辯證法的差異
    而這兩點我認為也可以合併為一點,這就是:胡塞爾現象學把現實的經驗世界及其歷史全都放進「括號」裡存而不論,試圖通過「本質直觀」去直接獲得先驗的永恆真理;黑格爾的現象學則把絕對真理本身看作一個歷史地在經驗世界中現身的過程,在其中,任何直觀(包括「本質直觀」或「理智直觀」)都只是一個階段或環節,真理只在於全體。
  • 非歐幾何對康德先驗哲學的超越丨及對康德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批判
    近現代數學的發展打破了歐幾裡得的時空觀,對於其中公理的不證自明的絕對真理性受到了嚴重動搖,人們發現公理不再是絕對正確的真理,公理竟然也存在經驗性質,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發現,它顛覆了人們幾千年以來的信仰,直接導致了對於公理合法性的思考,應該如何為公理正名呢,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康德的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思考
  • 先驗感性論的闡明(一)
    要讀懂康德的先驗感性論,必要的手段,就是一分再分。分是為了更好的合,弄清楚什麼是感覺,感性,經驗性的,現象這樣的一些術語來源於我們的生活,卻又高於我們的生活,哲學就是多概念,弄清楚了概念也就開始入門了。先驗感性論採取的是把經驗性的,與先天的獨立出來單獨考慮。知識有質料與形式。
  • 「休謨問題」與先驗哲學
    ①而胡塞爾則更是直接將休謨的工作視為「邁向超越論的基礎科學之決定性準備步驟」②,「一種直觀主義的和內在的哲學,因此是唯一真正的直觀主義哲學的,即現象學的預備形式」③。 但是,如果就此追問康德與胡塞爾的先驗哲學對休謨具有何種「繼承」的話,我們將會面對一個複雜的局面:首先,學界在如何理解「休謨問題」上存在頗多爭議。簡單歸總如下:「休謨問題」是歸納問題抑或因果性問題?
  • 梅洛.龐蒂的「他人與人的世界」
    ,因而在我的意識與世界、他人的純粹意識的關係中,跨越先驗唯心主義的窠臼而通達世界與他人不過是難以克服的「悖論」。對梅洛.龐蒂而言,儘管胡塞爾主張「回到事物本身」,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並力圖通過「先驗的還原」來解決世界與他人的問題,但是,由於還原被描述為回到先驗意識,因而在我的意識與世界、他人的純粹意識的關係中,跨越先驗唯心主義的窠臼而通達世界與他人不過是難以克服的「悖論」。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這一哲學打破了人們幾千年來的慣常思維,他不是做一般的形上學思考:主體與客體的分析,唯物或唯心的一個兩分法的分析;而是一個反轉,拋開經驗性的東西,純粹探究人心性底下的認識能力。一般稱康德這個哲學知識,為知識背後的知識。它是經驗性知識後面得出來的知識,即先驗的知識。
  • 論當代科學哲學動態先驗論路徑的實用主義闡釋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劉易斯通過「有效性」來界定先驗概念的方法給莫曼等人的闡釋一個重要啟示,哈索克則進一步比較了動態先驗論與劉易斯實用先驗主張結合的可能性:「儘管很讚賞弗裡德曼努力論述在範式激烈轉變情況下物理學中先驗知識如何連續性進化是可能的工作,但我還是認同劉易斯強調先驗選擇中的自由度問題,人們的連續性努力要滿足實用的需要」。
  • 想知道到底什麼是先驗論?結合善惡和道德給你答案
    咱們之前談論過一個小哥哥——拜神柏哥。他可以算是先驗的老祖宗,我們可以從他的拜神特性上,窺視到一絲有關先驗的本質——拜神。相信大家都想過一些問題:比如,世界是如何產生的,大腦是如何擁有意識的,人為什麼擁有智慧,智慧從何而來,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