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中國中學圍繞「科技發展與時代精神」「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等維度研發研學課程,加深學生對現實背景下個人與家國命運之間關係的深入思考;上海市控江二村小學推出「暢遊文化長河,探尋歷史足跡」「四史」教育主題展,引領學生了解新中國的歷史脈絡,感受祖國發展的日新月異……
近年來,上海一體化構建大中小幼各學段縱向銜接、課內課外網上網下橫向貫通、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融合的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緊抓課堂陣地,盤活實踐資源,豐富育人內涵,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緊抓課堂陣地,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時期。伴隨孩子成長全過程的德育課怎麼上?
日前,上海市教委公布首批百門中小幼「中國系列」校本課程。上海的德育課程針對學生年齡特點,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序融入到各個學段、各門課程的教學中。
在上海市市東中學一節《聚焦中國成就為祖國點讚》思政課上,老師從孩子們熟悉的楊浦濱江公園講起,回顧楊浦濱江從大型工業中心向城市濱水空間的轉型,圍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展開探索,讓原本離學生很遠的歷史變得很近,感性、接地氣的講述讓愛國之情自然而然走進孩子的心裡。
上海市實驗小學開設的一門校本談話課,因為其「聚焦小話題,開放大討論」的活潑形式而深受學生喜愛。目前,學校已設計了「祖國讚歌」「友誼連接你我他」「誠信,人生之金」等16節主題談話課,以疑問的呈現、榜樣的激勵、問題的批判等形式,引導學生在充分的交流討論中談事實、談標準、談做法,在多元價值觀的激蕩中辨明方向,形成基本的價值標準。
上海不斷在大中小一體化思政課建設中改革創新,將思政課作為「跨學段」的有機整體,從幼兒園到高中,貫穿教育全過程。上海市建設了一批「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示範區(教育集團)」,以「講臺上的新思想」為主題,打造「我和我的祖國」「偉大的起點」等系列大中小幼一體化思政觀摩課。
大學教授走進中小學的課堂,聯手探索大中小幼一體化思政課也成為日常。不久前,復旦大學學生與楊浦高級中學學生同上一課《共產黨宣言》,共同品味真理的「甜」。復旦大學和楊浦區還將繼續攜手成立楊浦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學生實踐基地和「星火傳承」志願者服務隊,探索不同學段的思政課課堂教學一體化實踐。
打造實踐大課堂,讓德育「有感而發」
德育不止於三尺講臺,從思政的「小課堂」到社會的大舞臺,上海教育系統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感悟,深化文教結合和館校合作機制,聯動各方,盤活、集聚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將「知」更好地內化為「行」,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變身為接地氣的感性體驗。
楊浦區少年宮裡,「百年大學」主題實踐館濃縮了區域內八所高校資源(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電力大學和上海體育學院),展區設有各高校特色課程體驗,讓學生深入體驗楊浦「百年大學」的獨特魅力和文化積澱。
行萬裡路,尋中國根,鑄民族魂。上海充分利用657處革命歷史遺址遺蹟,329個市、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教育資源,繪製成了上海百萬青少年紅色教育實踐圖譜,搭建形成上海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紅色教育聯盟。
毗鄰武康路的徐匯區愛菊小學在設計四年級主題活動時,充分利用了地緣優勢。學生們以小隊為單位,在老師和家長志願者的帶領下深入社區,尋訪名人足跡。巴金故居、張樂平故居、羅密歐陽臺、柯靈故居……在咫尺之遙的家門口,孩子們親身感悟了文化名人的魅力,感受榜樣的力量。
作為全國影視教育實驗區之一,浦東新區充分挖掘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蘊涵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每年定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影視教育活動。2019年「輝煌七十載、光影映初心」影視系列活動匯聚觀影、影評、電影海報繪製、影視社團展示等多種形式,展現浦東校園影視活動的多彩和活力,增加學生關於新中國70年曆程的了解,培育愛國情懷。
上海還連續20年組織實施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題月」「中學生時政大賽」「百年樹人•電影陽光行」活動;持續多年組織開展上海市「新時代好少年」(美德少年)評選活動、「中小學時事課堂教學展示」評優活動;讓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在心靈中紮根、在行動中閃光。
這些獨特的嘗試正是上海中小學德育實踐的一個個縮影。通過充分利用在地資源,並與社會實踐、課題研究等多種實踐手段相結合,「傳承傳統文化」與「樹立民族自信」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而是親切可感的身邊物、身邊事、身邊人。同學們在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增進了對民族的了解與熱愛、對時事的思考與探索。
加強家校協同,營造合力育人生態
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和服務,是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為孩子創設身心健康環境的重要一環。上海積極探索家校協同共育機制,強化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引導家長注重家庭家教家風。
上海市教委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上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等文件,明確深化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推動建設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共同體。
通過加強「3+16+X」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網格化」建設,推進家庭教育指導「五進」(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樓宇),打通「最後一公裡」,為家長提供了就近就便的支持和幫助。
研發分學段《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心爸心媽成長記》家庭教育心理漫畫系列,形成「親子溝通技巧」「行為習慣養成」等近100門家庭教育指導課程菜單,配送到各中小學、社區學校、學習點,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上海首創的家長學校,打造「家長開學第一課」,線上線下齊發力,累計百萬家長線上收聽、線下互動,構建了社會教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聯動體系。
在市級層面的引領下,各區積極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共育的工作機制。靜安區為發揮家庭的基礎作用,整合區家教指導中心、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方面資源,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學校辦學。近三年研發與彙編介紹學校經驗/教師經驗/父母經驗文集共8冊,在慕課平臺上線包括家庭教育通識、銜接教育、注意力品質、親子閱讀、親子溝通等共40餘節微課。
家庭教育工作「心」模式是松江區凝聚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力量,努力探索出的一套家校協同模式,共同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本質,體會生命的價值,學會自我保護和抵抗挫折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長寧區的「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專家顧問制」為長寧區的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整體狀況平穩度過「疫考」做出了突出貢獻。「心理顧問制」及時為學校提供基於專業的諮詢、指導和幫助,學校參考心理顧問的建議和意見開展識別篩查和危機幹預等心理服務工作,幫助長寧區暢通醫教結合的「最後一公裡」,受到了家長與學生的一致認可。
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機制,推進線上線下多維度、重點時段多途徑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上海通過各套「組合拳」,為學生築牢「防護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