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藏的手機截屏圖
如今,很多「低頭族」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手機上。但你知道時間都去哪兒了嗎?
近日,幫助用戶跟蹤和控制手機使用頻率的APP正逐漸受到用戶青睞,它不僅能告訴你時間都去哪兒了,還能有效幫助你控制手機使用頻率。
網友體驗1
一天上網8.5個小時 6個小時都在聊QQ
數據:12月16日當天,一共使用手機8.5個小時,483次啟動手機APP,178次解鎖屏幕,使用了32款APP……
「看了統計數據才意識到,我每天居然會花這麼多時間玩手機。」17歲的王藏是湖北一名高三學生,近日,他在社交網站上曬出了這份手機使用的「時間帳單」,統計的數據令他自己都大呼意外。
從王藏昨日發來的截圖,記者看到,以12月16日為例,當天,他一共使用手機8.5小時,其中有6小時4分鐘都在使用QQ,佔總時間72%,閱讀書籍43分鐘,僅佔15%,其他還包括使用工具、玩遊戲、看音樂視頻、新聞資訊等。
「我一般利用課餘時間玩手機,比如課間10分鐘、早中午餐,晚上睡覺前也會玩幾個小時。」王藏告訴記者,從初二擁有第一部智慧型手機開始,他便患上了「手機依賴症」,「每隔1~2分鐘就會解鎖手機,不停地刷微博、空間,沒有新消息,心情就會煩躁」。此外,他還因為手機的問題,多次和家人吵架,讀高二時甚至和爸爸大打出手。
使用軟體後震驚了 使用量降到每天3小時
進入高三,學業更加繁忙,王藏逐漸意識到了問題嚴重性,他甚至在網上發帖求助如何擺脫手機依賴,後在網友的推薦下,半個月前,他下載並安裝了一款跟蹤手機使用頻率的軟體。
王藏坦言,被這份「時間帳單」震驚之餘,他也開始改變使用手機的習慣。昨日,他告訴記者,半個月下來,已從最初每天8小時使用量降低到平均每天3個小時左右,「這種自我監督還是蠻有用的」。
網友體驗2
使用手機10個小時 其中8小時在用微信
數據:12月6日當天,一共使用手機10.18個小時,329次啟動手機APP,167次解鎖屏幕,使用了25款APP……
19歲的徐鵬是北大新聞系大二學生,本月初,他也同樣下載了一款能夠檢測手機使用情況APP到手機中。昨日,徐鵬告訴記者,之所以想要對手機使用情況進行檢測,主要原因在於過多使用手機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以12月6日為例,徐鵬一共使用手機10個小時11分鐘,其中,光使用微信就有8小時5分鐘,「主要是刷朋友圈看朋友動態,或瀏覽公眾號文章」。
「早上6點起床,我可以一直玩手機到10點」,徐鵬表示,出身於新聞專業,徐鵬對商業新聞、時政、專欄文章都比較感興趣,經常會一連幾個小時都沉浸在文章中。一個早上的時間就會因此浪費掉,原本計劃上午做的事,只能拖到下午,下午的事又拖到晚上,但晚上又會玩手機到很晚,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將學習和生活計劃打亂。
進行針對性調整 每天降低2小時使用量
為了有效進行時間管理,徐鵬希望用一款軟體記錄時間都花在哪些地方,然後針對性調整,「使用前平均每天要用6個小時手機,現在平均每天4個小時,降低了2個小時」。
記者體驗
可自動記錄時長和地點
昨日,記者搜索了市場上的幾款記錄手機使用時間長短的手機APP,比如24PI、Moment、時間去哪兒、魅時間等,功能大同小異,主要幫助用戶跟蹤和控制手機的使用頻率,通過它,用戶可以看到自己每天在手機上所耗費的時間,有的軟體甚至提供控制家人小孩的手機使用頻率功能。
記者也親身體驗了其中一款名為「Moment」的APP,使用方法很簡單,只需下載並安裝好,軟體可在後臺自動運行。用戶可自行設置提醒時長,比如選擇15分鐘提醒後,每使用15分鐘長的手機,系統將發出提醒。此外,除了總量的統計,還會分時段標註詳細使用情況,比如上午、中午、下午以及晚上各使用了多長時間,在後臺授權的情況下,還會自動記錄使用地點。
用戶數據
平均每人每天
花2~3個小時在手機上
「根據目前的用戶數據顯示,平均每個人每天會花2~3個小時在手機上,」昨日, 「24PI」開發人員「瘋哥」接受了記者採訪,他告訴記者,上線三個月,該軟體目前已有6萬用戶,據統計,每日最長使用手機的時長達到11個小時。
觀點
監督軟體作用有限
改變習慣靠自己
昨日,易觀智庫國際分析師薛永鋒向記者表示,此類檢測軟體屬於小眾化軟體,注重的是用戶的個人管理,對於部分人群而言,的確可以達到自我監督和改善的作用。但對於是否能有效改善用戶的手機依賴,薛永鋒認為,軟體的主要作用是跟蹤和記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
知名網際網路觀察家郝天喜也同樣表示,用戶的「手機依賴症」是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出現的現代心理病症。要克服手機依賴,除了在實際生活中重建交際圈,多參加社交活動外,還可通過自我約束逐漸減少不必要使用手機的次數,儘量將生活的重心從手機上轉移。商報記者 楊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