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黑人事件"是一場種族歧視,在以白人群體為主的歐美國家,其他膚色的人種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感受到過歧視。可在中國因血統受到歧視的情況卻並不常見,因此有英國教授就提出困惑,為何中國人從來不提起自己的血統?
文化的不同帶來觀念上的差異
血統就是指由血緣區分的親屬關係,而廣義上來說它就是指人種、國籍以及家族的高低貴賤,前段時間美國和其他歐洲各國爆發的反對種族歧視的遊行,究其根本也是血統的階級化帶來的社會矛盾。
中西方的文化觀念不同,中國文化發展到如今已經沒有血統高貴和低賤之分了,而英美等君權分立的國家,依然保留有皇室血統。正因如此,相關英國學者才會提出這一疑問。
早期的中國是有血統之分的,在古代的中國社會上人是最低劣的存在,他們的後代不能夠參加科舉,以致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從商都被世人所瞧不起。
而皇室血統是最尊貴的存在,皇家的後代能夠享有一切的特權。但到了近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傳統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被開明的學者大力抨擊,滿清皇室的覆滅也意味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終結。自此中國走上了與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不同的路,探索真正的人人平等。
而歐洲從一開始就信仰"君權神授",君王是被上天選中的,其血統生來比普通民眾高,對宗教盛行的西方國家來說,把君王跟神聯繫在一起更容易加強其權利的掌控。而後來殖民狂潮的捲起,從本國的血統上升到整個歐洲的種族劃分,統治者是來自英格蘭的白人,而被統治的是黑皮膚的亞非等地的民眾,因此西方社會的血統劃分從血緣劃分階級擴大到了血緣區分種族,作為統治階級存在的白人顯得更加高貴。
二戰期間法西斯的最高指揮官就是一個狂熱地搞種族對立的人,他大肆地屠殺猶太人就是因為血統的原因,荒謬的是,他自己本身就有四分之一的猶太人血統。令人驚訝的是二戰已經結束了近百年,可希特勒仇視猶太人的這種情況,在現代依然普遍存在著。不止是猶太人,一些亞非地帶皮膚黝黑的人也時常受到不公的對待,而這些不公的對待正是來自一些所謂的人人平等的發達國家。
在歐洲普遍的階級劃分種族歧視卻在中國這片土地難以看見,究其根本是兩者的文化不同,在中國古代還能見到的血統劃分,現代已經消失不見了,人人都有機會實現階層的跨越,靠血統形成的階級並不分明,靠努力和勤奮就能夠改變自己的出身,這是中國人的高明之處。
而盛行資本主義的歐洲大陸,階級劃分只會越加的分明,這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他們眼中的血統劃分。
血統的劃分造成社會矛盾的加劇
歐美推翻君王制時,保留了貴族階級,王室依然是一個國家尊嚴的象徵,他們的革命是不徹底的,雖然剝奪了王室的政治權利,但其對後來社會還是造成了一定的苦惱。
那時步入資本社會的歐美等國家,貴族雖然不再享受特權,但一部分人還是想方設法期盼成為貴族,而政府也給予王室很多人上人的體驗,至今的歐洲國家依然保留有貴族的爵位,這也是他們看重血統的原因之一。而貴族階級為了保證自身血統的純正性,更青睞近親婚姻。
後來英國開始瘋狂在世界各地進行殖民運動,從別的國家擄走大量的人口發展本國的經濟,那時候揮舞鞭子的是白種人,而辛苦勞作的卻是黃種人和黑人。也從那個時候開始,僅是歐洲社會的血統劃分階級,擴大到了整個世界,形成了如今的以膚色劃分血統的種族歧視。
種族歧視在如今的歐美國家非常的普遍,甚至許多的社會矛盾就是這種以人種劃分的血統階級帶來的。在諸多歐美民眾的眼中,黑人就是懶惰和骯髒的代名詞,甚至一些影視作品中黑人也常常作為反派角色出現。黑人在歐美人的眼中是最低劣的民族,通常不會受到重視。
歐美社會為了緩解這種血統之間的衝突,出臺了一系列保障黑人權益的措施,但血統代表階級的劃分在歐美國家已經傳承了幾代,深入人心,僅靠一兩項措施法律來扭轉深入人心的觀點是非常不易的。即使有許多的大V明星公開為黑人發聲,在普通民眾心裡依然保有自己的看法。
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類,已然知道血統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一生,歐美社會的這種現象是不健康的,是社會畸形產物。每個人都是媽媽懷胎十月生下的生命,憑什麼從出生就規定了這個人屬於哪個階級的呢?這對那些被歧視者是不公平的。
疫情以來因黑人弗洛伊德爆發的反種族歧視示威遊行,就是普通歐美黑人民眾心底深處真正的聲音。他們所渴望的不過就是真正的人人平等,而不是歐美媒體所宣揚的"人人平等",可在現實社會中卻處處充滿著歧視,處處有著對他們這個群體的惡意。
很顯然血統的劃分是君主制時期遺留下的產物,這是對社會發展有害的。部分西方國家應該學習當今的中國,減少這種歧視,以免發展到後來各階層之間的衝突加劇,矛盾增加,社會動蕩。
中國文化有強大的包容性,較強的民族凝聚力
細細品味中國的歷史可以發現,從陳勝吳廣的起義開始,他們吼出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後的中國悄然發生轉變。在中國社會,出生對一個人不再有決定性作用,後天的努力才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而中國文化的包容力更是賦予了其巨大的變化空間。
雖然中國的人口眾多,共有五十六個民族,但中國人同根同源,皆是炎黃子孫華夏後裔,比一些曾經被殖民的國家凝聚力更強。在中國個人的能力是被允許超越一個人的出生的,且後天的充分努力甚至可以扭轉命運。雖然少數民族因為人口少,從自然獲得的社會資源也較少,但是相關政策給予他們改變命運的門檻更低,用以補充少數民族人口少的劣勢。
近代的中國出現了許多的寒門貴子,在清政府末期甚至有專門的寒門學子出國接受教育的留學班,他們是具有才能的普通人,他們大部分出生是貧困的,但政府願意給予他們改變命運的機會。當代的中國已經看不見封建階級的殘餘,取而代之的人人平等的共產文化。這與部分國外的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部分的西方國家喜歡在公開媒體上強調自己的國家"平等、自由",但他們所謂的平等是高貴血統的平等,是底層民眾的被歧視。而他們的自由是富人階級的自由,底層的民眾卻被每月需要還的帳單逼迫得不敢休息。而中國所進行的素質教育改革,期盼的就是在國外資本主義衝擊之下,中國還能維護這份教育公平。
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沒有什麼血統之分,只要誠心誠意喜歡腳下的這片土地,尊重中國人民的文化,不觸碰中國人民的底線,雙方就能夠成為朋友。
西方國家看到校園中的外國人可能會想他是什麼人種,如果膚色是黑色,他們可能會對他敬而遠之。而中國校園中大家看到留學的學子,第一個反應是他來自哪個國家,那個國家有什麼文化。
大部分的中國人與人交往時可能更看重這個人的人品,而不是他的血統。中國古代儒家傳授給大家的是"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只要不是觸及到了中國人的底線,大部分的人都是十分友好的。而西方國家卻不一樣,他們頑固的血統區分階級的觀念,讓他們中的大部分永遠沒有辦法做到平等看待各個國家的人。
抨擊中國似乎已經成了國外的政治正確,外國學者總會以他們的制度、模式和觀念來硬套入中國,一旦有哪裡跟他們有所差異,這一點就會成為他們抨擊中國的武器。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中國人民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以及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各方面取得的成績,都是支撐這個民族強大下去的動力。誠然在發展中無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都不觸及根本,而中國也一直在完善。
中國的平等才是真正的人人平等,團結的中國人民有著一致對外的齊心,也有著包容世界文化的胸襟。中國接下來應該強化自己的民族自信,無論國外的聲音如何抨擊中國的制度和體制,都應該相信目前中國走的路是絕對正確的,就跟他們疑惑中國人不注重血統一樣,其實這是中國的先進,是中國人值得自豪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