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位於閔行區的「秦漢胡同」國學書院的工作人員,正忙著準備本月中旬在萬源城小區舉行的中國書畫體驗活動,屆時,籤約的專業人士將在小區內指導居民畫畫寫字。
除已掛牌的12家民間收藏館外,今年年內,閔行區還計劃再推出8家民間收藏館和100場民間收藏展覽。或許這意味著,上海民間收藏將重新被喚醒。
《弟子規》註上拼音進小區
「像這樣由小區慕名而來邀請、前去開展文化活動的情況,是今年掛牌以後出現的新鮮事。 」位於吳中路2115號的「秦漢胡同」國學書院,「藏」在一個大型生活廣場內。這是這家書院在閔行設立的第二家分院。
館外裝飾低調樸實,館內卻別有洞天,古色古香的布置,讓人猶如進入了一家古董收藏博物館:古典家具、當代名家字畫、名家匾額,應有盡有。幾位學齡前的小朋友正在家長的帶領下,上著免費的少兒書法公開課。一位名叫李水金的家長說,館內的課程感覺與眾不同,他家小孩上少兒書法和少兒國學,學了書法後,不但字寫得好,而且能講許多書法家的故事。這裡免費的公開課還有國學講座、古箏體驗等等,講的都是傳統文化。
在毛遂自薦後,這家國學書院被閔行區文廣局相中,在上月中旬,正式入選第二批掛牌的閔行區民間收藏館之一。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秦漢胡同」書院接到了眾多邀請——不少小區提出,希望書院能在暑假期間對青少年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
「秦漢胡同」在古美三村、四村和九村,相繼舉辦免費傳統文化講座,講解《弟子規》、《常禮舉要》。 「親有過,諫使更」、「衣冠不求華美,惟須整潔」……這些傳統文化中形成的細小卻有價值的生活規範,在講座中傳遞給孩子們。書院還把《弟子規》和《常禮舉要》重新編排、註上拼音,以適合兒童閱讀,在南方商城和部分小區免費贈閱4000多份。本月中旬在萬源城小區舉行的中國書畫體驗活動的規模更大一些。40多名書畫專業人士,將指導社區居民和青少年畫畫、寫字。
如今,「秦漢胡同」還打算在閔行開出更大規模展館,一處將以傳統文化體驗為特色,另一處則將主打展示金石藝術品。
政府向民間收藏發英雄帖
政府資助補貼民間收藏,是為了讓他們推動區內文化發展。閔行區這一創新的背後,還有另一層含義。
從整個上海來看,民間收藏資源豐富,佔據「半壁江山」。上海民間收藏陳列館位於黃浦區中山南路的三山會館內,自1992年開館以來,已舉辦逾百場民間收藏展覽。本市的傳統民間文化、工藝,如顧繡、嘉定竹刻、京劇、滬劇、崑曲、越劇、南匯鑼鼓書、烏泥涇手工棉紡技藝等,也曾在此亮相。那麼,如何用好、盤活它們呢?
今年春節剛過,閔行區文廣局就向區內民間收藏家發出了一份「曬寶」徵集令:歡迎毛遂自薦向公眾展示自己的收藏,參與角逐閔行區民間收藏館的政府掛牌資格。對於開放的展館和展覽,政府制定了一套補貼政策。「英雄帖」一出,獲得不少民間收藏家的熱烈響應——虹橋、古美等街鎮,多家以奇石、古玩、雕刻藝術等為特色的民間收藏機構應徵,希望利用政府搭建的平臺走向公眾。
閔行區文廣局說,他們將聘請專家對收藏家的藏品進行評估,確定價值。除了展品價值,還有三個硬 「門檻」。
公開且不擾民的展出場地是必備條件,「若再配上講解力量,還可以『加分』。 」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下的展館為「小館」,中館的展出面積要求在50平方米-200平方米。 「大館」的要求更高一些,需要在200平方米以上。另外,展館每年免費對外開放天數不得少於200天。若藏品放在家中,文广部門則會考慮安排展覽的相關形式。
對於展出的內容,按照掛牌的要求,每年的主題性展覽不應少於1個,且展覽內容要有所創新。
「這三大條件,說嚴不嚴,說松不松,為的是有更多的博物館來參與這場PK。 」閔行區文廣局社文科負責人表示,在滿足上述條件並成功掛牌後,政府將按照館規模大小,每年給予相應補貼,以鼓勵維持日常運轉。小館每年可獲8000元-9000元的補貼,中館可獲的補貼額在1.5萬元,大館的補貼為每年2萬元。
外地收藏者打電話應徵
「不久前,有個四川的收藏者,專門收藏徐悲鴻等名家字畫的人,也來詢問是否可以申請遠程政府掛牌。 」閔行區文廣局社文科的負責人表示,考慮到目前的掛牌僅在試點階段,而區域也只局限於閔行區內,因此婉言謝絕了這位推薦者。
今年4月中旬,第一批6家民間收藏館正式掛牌。上月中旬,第二批批准掛牌的6家民間收藏館,也分別亮相。這12家展館,如今分布在莘莊、江川、顓橋、七寶、虹橋等鎮、街道,分別以陶瓷、玉器、書畫、舊版書和歷代民俗用具等為展示特色。
不過,掛牌並非終身制,一旦展覽內容停滯不前,或遭遇投訴,「金字招牌」將被政府部門撤下。「從目前的試點情況來看,已掛牌的收藏館活力日現,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也在不斷加強。 」比如,「秦漢胡同」國學書院,最近正在醞釀借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契機,舉辦一個名家篆刻精品展,展出的作品將涉及孫中山、蔣介石、吳佩孚等的篆刻。不謀而合的是,位於虹橋鎮的上海翰林匾額博物館,也在策劃以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為主題的文化展。
設在東川路上的藏藝閣,在最近半年內,已舉行了5個主題展,展品全部來自於閔行區收藏協會下屬會員,他們自身沒有展出場地,因此這裡便成了展示個人收藏的最佳場所。女紅秀展、鼻煙壺展、油燈展……這些小而精的展出,除了吸引附近居民前來飽眼福外,還吸引了一些專業的收藏人士。
「對於展出內容,政府原則上不參與。但我們會派專家,給他們出出主意,為更好地展出進行有力推動。 」閔行區文廣局社文科負責人表示,若展品特別有價值,將會安排在閔行博物館展出;其次安排在春申文化廣場的展廳;那些相對較為普及型的展覽,則設在各鎮、街道的社區文化中心內。
負責人坦言,待這一掛牌模式成熟後,將以閔行特色文化旅遊線路的方式,推出集體遊覽地圖,推薦給市民和遊客。
晚報記者 馮蘭藺 報導 攝影 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