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現在面臨幼升小的家長都已經是充滿了焦慮,而這種焦慮心情很多時候是因為微信群裡傳遞的信息所造成的。
哪個朋友的孩子上學而思已經會100以內的加減法了,哪個孩子可以背100首唐詩了,哪個孩子一分鐘可以算多少算術題了,哪家孩子可以解那種家長都不會的邏輯思維題了,類似的信息會經常在微信群裡看到。
我本人是很少被這些信息所觸動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所善長和不善長的方面,沒有必要跟別人比,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來引導他,不要盲目跟從。
觀注我公眾號的人,應該都看過這篇親測後告訴你這8套中英文邏輯思維與數學啟蒙網紅書到底如何,數學與邏輯思維相比,我們一直更注重邏輯思維方面的培養。
數學方面,我們更注重應用,而單純的算術,我們很少正經地拿著書學,更很少刷題。這也是為什麼,比起四五快算我們更喜歡新加坡數學。
周末在看到新加坡數學G1裡所講的乘法部分,波寒做了幾道應用題後,直接說這部分可以過了。我當時很意外,就好奇地在網上找了一張九九乘法口訣表讓他背背看。
我先給他講了一下排列規律,可以按照橫豎兩種排列方法來背,他說他試試看,然後選擇了豎排列的方法,我錄了一個小視頻:
一開始我還是挺意外的,畢竟以前沒有教過他九九乘法口訣表,後來分析了一下,應該是孩子在平時玩撲克牌遊戲的時候,潛移默化中自己記住了。
是不是等不急想知道我們平時玩的什麼撲克牌遊戲了?
這個遊戲可能很多人都已經知道或者也在玩了,詳細的玩法在這篇文章裡:一個小遊戲讓5歲兒子天天追著我學習加減法.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升級遊戲,每個玩家用手上的牌去加減乘除桌面上的牌,最後得分多的人升級。
上面那篇文章是去年7月份寫的,當時剛剛開始接觸10以內的加減法,在接下來的大半年時間裡,應孩子自己的要求,慢慢加入了乘法和除法。
可以說從去年7月份孩子接觸了這個遊戲之後就迷上了,什麼爭上遊(跑得快),鉤子釣魚,接龍這些都靠邊站了。
迷上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每天都會玩N次。要看中文故事書?先打兩把牌;要看英文繪本?先打兩把牌;要跳繩?先打兩把牌;還要看一個故事?再打兩把牌。
可以說,我們全家已經深深陷入了這個「加減乘除」撲克牌遊戲裡了。
全家人之所以能不厭其煩的陪孩子玩這個遊戲,也是因為收穫是顯而易見的。經過大半年的操練,現在能看得見的成果主要有下面幾方面:
>>>>>>十以內的加減法熟練掌握
十以內的加減法可以說是後面所有算術題的基礎,熟練掌握非常必要。在遊戲中,通過不斷重複,反覆記憶,這部分可以做到爛熟於心,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湊十法運用熟練
如果有的孩子已經在學20以內的加減法,對湊十法的概念應該不陌生,湊十法可以說是10以上加減法的基礎。
這個遊戲每次最後一個環節都是比分,而算分的時候,湊十法是最簡單有效的,通過反反覆覆,成百上千次的運用,這部分也基本可以說是很熟練了。
>>>>>>100以內的加減法得到練習
還是遊戲的最後一個比分環節,算分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牌都能湊十,每次一定有些牌湊不成十,這時候就需要接觸到100以內的加減法了。我們每次都是兩個人玩,所以是100分一級。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自己算能湊成十的部分,累積的分數是大人幫著算。慢慢地,100以內的加減基本都能算出來了,偶爾算不出來自己列個豎式也能解決。但這部分還需要更多的練習。
>>>>>>九九乘法口訣表基本了解
玩遊戲的過程中,當他通過加減得不到牌的時候,我會漫不經心地提一句如果會乘法就可以如何如何弄。聽多了之後,他自己強烈要求把乘法加進來。
我的做法還是跟以前剛學加減法一樣,打哪個數,就把得數末尾是哪個數的所有乘法公式列出來。比如打1,就會有1x1=1, 3x7=21, 9x9=81。熟悉了之後就把紙拿走。
如此想來,九九乘法口訣表中的內容,雖然沒有特意教過,但在平時的遊戲中都接觸到了。只是,最後整體呈現的時候有了意外的效果。
>>>>>>除法的引入
除法的引入方式跟乘法是一樣的,只是在這個遊戲中能用的除法不多。比如打2,能用的也只有2÷1=2,4÷2=2,6÷3=2,8÷4=2,10÷5=2。2已經是涉及除法最多的了,6-10隻有除以1的除法能用上。
雖然涉及的除法很少,但除法的概念已經自然而然地引入到了孩子的大腦中,遊戲中所運用到的除法公式也都能記住。對以後的學習應該也有所幫助。
個人覺得,孩子的學習不要過於急功近利,為了學而學,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感情緒。
玩這個遊戲也要注意不要希望孩子十天半個月就都能掌握了,需要日積月累,慢慢熟練。
一開始從加減法引入,等10以內的加減法熟練掌握之後,包括湊十法都能很好運用之後,可以幫助孩子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
乘法和除法的引入,最好是在平時的遊戲中埋下伏筆,最後讓孩子提出來。孩子自己要學,和家長要求他學,結果真的是很不同。
上面就是我們的一些心得分享,有時間的爸爸媽媽可以試一試,相信孩子一定會有興趣。
如何關注公眾號?
長按識別下面的二維碼即可關注,手機掃一掃下面的二維碼也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