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妻程季淑:梁實秋的成功有她一半功勞,金婚前兩年卻被梯子砸死

2020-12-27 小馬耳

程季淑,梁實秋的結髮妻子,她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卻把精力花在了相夫教子身上,她的一生飽受爭議,晚年卻被梯子砸死,讓人唏噓感嘆。

童年悲慘,婚姻美滿

程季淑出生於1901年2月19日,她在年齡上比丈夫大兩歲,對於這一個問題,程季淑十分介意,梁實秋為了照顧妻子的感受,對外從來不說妻子的年紀,只說他們是同齡人。

程季淑的原籍是安徽省徽州績溪縣,程家祖父早年隨著伯父去北京讀書,考中狀元之後做官,一直做到知府的位置,一生清廉,名聲也極好,其原配去世時留下四女二子,長子程佩銘就是程季淑的父親,祖父續娶妻又生下兩個兒子,故此程家的人丁十分興旺,乃是當地一大家族。

程佩銘在京城經營筆墨店,一家人的生活都依靠小店的收入,程季淑的母親吳氏出生於安徽的一家茶葉世家,身為程家的長嫂,吳氏操持一家大小十分辛苦,科舉制度廢除之後,程家的筆墨店也倒閉了,為了養活家庭,程父只能遠走關外,謀求生計,沒想最後竟客死他鄉。

父親去世時,程季淑只有九歲,幼年喪父,是程季淑心裡最大的痛,孤兒寡母在這個大家庭裡備受冷眼,吃的也是殘羹冷炙,在這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程季淑,既有大家閨秀的賢良,也有傳統女子的吃苦耐勞,喪父之痛,讓程季淑過早的成熟,她明白,要想改變個人的命運,只有讀書這一條路。

梁實秋與程季淑

在飢餓和寒冷下,程季淑依舊勤奮好學,中學畢業順利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本科,畢業後被分配去了中小學做老師,1921年,在同學的介紹下,她與清華高材生梁實秋相識相戀,六年後正式結為夫妻。

婚後不久,由於時局不穩,夫婦二人去了上海定居,他們琴瑟和鳴,在同年生下了兒女文茜,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程季淑開始了家庭婦女的生活,為了補貼家用,梁秋實除了在大學教書之外,還去其他兩所大學兼職,每天天亮就起,坐電車、汽車和四等火車去教書,生活十分辛苦。

梁實秋的辛苦,身為妻子的程季淑都看在眼裡,為了盯著丈夫吃早飯,她每天同丈夫一起早起,讓他吃飽之後,再送他去坐電車,晚上想盡辦法弄一桌豐盛的菜,以補償丈夫中午的不足。

程季淑賢惠能幹,很得丈夫和公婆的喜歡,有一年,婆婆回娘家小住,路過上海時去探望兒子媳婦,那時候的程季淑沒有下過廚房,見婆婆來了本想表現表現,沒想到把一鍋飯食煮成了米湯,幸好婆婆是個通情達理的人,連忙說:「沒關係,喝粥也好,」這一次出洋相,對程季淑是個很大的打擊,從此之後,她悉心研究烹飪,終於做得一手的好菜。

從那以後,很多朋友都把梁實秋夫婦當成了美食家看待,一次,梁實秋的朋友吃了程季淑做的蔥油餅,竟豎起大拇指讚嘆說:「江南第一!」婆婆回去後的第二年,梁家父親牽掛兒子一家,特地去了上海探望,得知公公喜歡用大臉盆洗臉,程季淑特地跑了好幾個地方去買,公公喜歡喝蓋碗茶,泡茶也很講究,但是程季淑做到了,老人嘗了一口十分開心,一直誇獎兒媳會辦事。

梁實秋與程季淑

一次天熱,公公想喝冷飲,她就自己製作各式各樣的飲料,為公公換口味,每日三餐,都是費盡心思來討老人家歡心,梁家父親臨走前,又把兒媳婦誇了一通,還說兒子得了個賢內助。

都說男主外,女主內,梁實秋卻誇獎妻子說:「我們家無論內外,都是妻子一手操持,」當時正逢亂世,工作和生活都不穩定,小家庭用錢也是捉襟見肘,這時候最能看出當家人的能力,程季淑卻反著來,她告訴丈夫說:「到了衣食無缺的地步之後,便不應該是『量入為出』,應該是『量入為儲』,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將有不時之需,」梁實秋聽了之後,心悅誠服。

沒有遇上困難的時候,程季淑也十分節儉,東西一定要用破了才肯換,連一根繩子和一張紙片,都捨不得輕易拋棄,院子裡砍下來的樹枝,都要曬乾了留著冬天燒壁爐,有人曾笑話梁實秋說:「你們府上的每月收入,似乎與你們生活水準無關。」

賢妻鼓勵丈夫喝花酒、辭職

五六十年代時,臺灣鼓勵民眾消費,程季淑卻不屑一顧,但是等朋友危難之際,比如外出旅行缺錢,她都肯慷慨解囊,毫不吝嗇。

因為做過小學教師,程季淑對孩子們的初期教育也有著獨到的見解,她認為不能強迫孩子們讀書,得讓她們喜歡讀書,最好儘早給她們預備一個書桌,於是,孩子們剛開始讀書寫字的時候,程季淑就買回一套桌椅,放在孩子們的房間裡。

外人來做客時,都說孩子們的房間太擠了,程季淑卻不這樣認為,她堅持說要想讓孩子讀好書,課桌椅極不能免,後來她又教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桌面必須整潔,筆墨紙硯也有固定的擺放位置,每天制定好學習計劃,久而久之,孩子們習以為常,到了上學時從不用家長催促。

而且程季淑從不體罰孩子,也留給他們足夠學習的時間,以免孩子們產生厭煩的情緒,梁家三個孩子在學習上,從來沒有受過挫折,成績和品性都是極好的,梁實秋從來沒有為孩子的事情操過心,他由此感嘆:「小學教師真是最可敬的職業。」

梁實秋與程季淑

身為妻子,程季淑的胸襟也是一般人比不上的,有一年中秋前後的一天,徐志摩來拜訪梁實秋說:「胡大哥(胡適)請吃花酒,讓我帶你去捧場,你能不能去?快去和尊夫人商量一下,要是不準你去就算了。」

梁實秋是個老實人,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場面,被徐志摩慫恿一番後,他也拿不定主意,聽了徐志摩的話,他竟真的傻乎乎上樓去問妻子的意見,程季淑卻不惱,笑嘻嘻的說:「你去嘛,見識見識,」梁實秋喜出望外,當即就和徐志摩出門去了。

在當時的大上海,男子聚會請客,都會叫幾個妓女來陪酒,有些文人學者也不能免俗,入席坐定後,都要寫條子叫自己喜歡的姑娘來陪伴,梁實秋對此毫無經驗,坐在席上十分窘迫,胡適便替他約了一個姑娘,梁實秋卻覺得很不自在,連那個姑娘的長相都沒看清楚,飯還沒吃飯,梁實秋就藉口告辭逃之夭夭。

回家後,程季淑問他吃得如何,梁實秋卻無奈的說:「買笑是痛苦的經驗,因為侮辱女性,亦是侮辱人性,也是侮辱自己,男女之事若沒有真的情感在內,是醜惡的。」

原來程季淑十分了解丈夫,也很信任他,所以才放梁實秋去吃花酒,也是維護了丈夫在外人面前的體面和尊嚴。

1930年的秋天,梁實秋去山東青島大學應聘,當時在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的胡適,雄心勃勃的制定了一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計劃,約了聞一多、徐志摩等五人參與,本來計劃五年就可以完工,可是梁實秋不知道,這讓自己和莎士比亞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翻譯開始不久,各種困難就接踵而至,加上當時時局動蕩,其他人工作一陣子後紛紛放棄,梁實秋內心也開始動搖,在關鍵時刻,程季淑看出丈夫的心思,她大力支持丈夫獨自接下這份工作,為了不讓丈夫太勞累,程季淑和梁實秋約定好,一年翻譯兩本,二十年就可以完成,事實上,這項工作花了37年才完成,直到1967年才翻譯完莎士比亞全集40冊。

1967年的8月,臺灣:「中國文藝協會」等團體發起舉辦慶祝會,與會者300餘人,作者謝冰瑩致詞說:「《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完成,應該一半歸功於梁夫人!」梁實秋自己也感慨說:「我翻譯莎士比亞,沒有什麼報酬可言,窮年累月,兀兀不休,期間也很少得到鼓勵,漫漫長途中陪伴我體貼我的,只有季淑一人。」

抗戰前幾年,梁實秋在北大當教授,空閒時間,他就在家裡安心翻譯或者寫稿,書房在西院,環境幽靜,每天午後,程季淑必會給丈夫送去一杯香茶,他有時拉著妻子坐下,程季淑卻十分害羞得說:「別鬧,別鬧,喝完茶趕快繼續工作,」然後快速跑開,每天晚上就寢前,程季淑都要問他這一天寫了多少字,如果梁實秋回答說:「三千字,」程季淑就會豎起大拇指稱讚他。

雖然程季淑從不去翻閱梁實秋的稿子,可是她很樂意去聽丈夫講述翻閱的內容,也正是因為此,梁實秋翻閱的經典著作,程季淑都十分熟悉。

在北大任教期間,抗日的救亡呼聲也日益高漲,梁實秋在北京創辦《自由評論》雜誌,旨在提倡民主、宣揚愛國,刊物內容都是涉及政治、外交、學術等方面,因此與各類人物都有接觸,程季淑知曉後十分擔憂,每次會面的客人從家中離開後,程季淑便問:「那個獐頭鼠目的是誰?那個垂首蛇行的是誰?他們找你做什麼?」

妻子的一番話,讓梁實秋警覺起來,後來,果然有人來做說客,希望借梁實秋的名聲為自己造勢,還在梁實秋生日的時候送禮物。

雖然梁實秋對政治毫無野心,但是遇到這樣的事,他也怕惹禍上身,每次都是堅決趕走那些送禮的人,對此,程季淑十分支持,說:「我願意省吃儉用的和你過一輩子,只要平靜安寧一點就好,我不羨慕那些有辦法的人,」程季淑的這種清高,頗有其祖父清廉的遺風。

為盜賊求情,晚年被梯子砸死

1949年6月,梁實秋夫婦和小女兒離開大陸去了臺灣,他供職於教育部下屬的「國立編譯館」,任人文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館長由教育部部長杭立武兼任,後來隨著人員的增多,業務加重,杭立武無暇顧及,便讓梁實秋來做代理館長的職位。

其實行政事務本來不是梁實秋所擅長的,人事應酬更加讓他心煩,接任之後,大大小小的機關首長都來邀請,不去的話工作難做,去了之後又疲於應付,梁實秋覺得實在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有一次在宴席上,一位認識多年的老友拍著他的肩膀說:「你現在是杭立武的人了!」梁實秋自認為平生是靠學識生活,從不趨炎附勢,如今朋友這樣的調侃,分明是在嘲笑他,這讓梁實秋覺得是奇恥大辱,回家之後,他對程季淑說了心中的委屈,程季淑卻勸他趕緊辭職。

梁實秋與程季淑

因為程季淑知道官場上的作風,根據她祖父的經驗,做官的人最好是兩袖清風,不要貪贓枉法,何況是世途險惡的官場,如果哪天得罪了人,自己也會有危險, 不如遲早退居幕後。

程季淑勸解丈夫說:「假如有一天,朋友幹了壞事坐地分贓,你可以分到極大一筆錢,你接受嗎?如果接受了,那麼就有把柄被人握在手中,如果不接受,就會被同僚猜忌,唯恐被你檢舉,他懷著這樣的心思,定會害了你的。」

妻子的話猶如醍醐灌頂,讓梁實秋堅定了辭職的心,不久之後,他趁著政府改組,離開了編譯館,去了臺灣師大做教授,此次辭職,也讓他們夫妻心生感慨,在職位上的時候,門庭若市,來拜訪的朋友極多,陌生人也想方設法來拜見他,有的甚至煞費苦心拜託到程季淑身上去。

如今梁實秋辭職後,家中是門庭冷落,無一人上門來拜見,就連以往很好的朋友,都不來了,梁實秋也明白了權利會扭曲人性,他更加感謝妻子當初勸自己辭職回家。

在梁實秋眼裡,妻子雖然表面柔弱文靜,內心卻是個女強人,在關鍵時刻有勇有謀。

1963年的12月,一名盜賊傳入了梁家,手上拿著槍逼迫書房裡的梁實秋給錢,當時程季淑正在書房裡準備午餐,聽說丈夫被脅迫,立即奔入書房,面對拿槍的盜賊,程季淑十分冷靜:「你有什麼要求?儘管直說,我們會答應你的。」

聽了此話,盜賊的稍稍放鬆了一些,誰知正在這時有人來拜訪,梁家的門鈴突然響起,讓盜賊心中無比恐慌,他還以為是程季淑悄悄報了警,當下便氣急敗壞的要和梁實秋夫婦同歸於盡,程季淑也不慌,安撫盜賊坐下,自己出去打發走了人。

等程季淑回來之後,盜賊讓她交出財物,拿走了程季淑的手錶和首飾,可是盜賊不知道,梁家有兩個首飾盒,一個裝的是真首飾,一個裝的是贗品,盜賊匆忙之下拿走的珠寶,正是贗品。

梁實秋與程季淑(左邊為梁實秋夫婦的女兒)

盜賊逃走之後,程季淑夫婦選擇報警,警察辦事效率也快,當天晚上就把盜賊抓獲,按照當時的刑罰,盜賊持槍闖入民宅,盜走主人財物,是要被就地正法的,判決前,程季淑十分不忍,她覺得自己只是丟了財物,並沒有受傷,如果因此要了一個人的性命,那就太不對了,她苦苦哀求警方從輕發落,說到動情處甚至落下淚來,只是法律不容輕視,盜賊還是被就地正法了,這件事也讓程季淑難受了很長一段時間。

1972年5月的一天,梁實秋夫婦賣掉了臺灣的房子,遷居美國西雅圖,與小女兒一家團聚,他們私下商量再過兩年多就是金婚紀戀日,到時候要好好慶祝一番,遺憾得是在1974年4月30號,程季淑遭遇不測。

那天上午十點多,梁實秋夫婦手拉手去超市買東西,超市門口的梯子突然倒了下來,正好砸中程季淑,梁實秋驚慌不已,立即把妻子送去醫院急救,在進入手術室前,程季淑不想讓丈夫擔心,她反覆得說:「華(梁實秋名治華),你不要著急!華,你不要著急!」雖然醫生盡力的搶救程季淑,她還是離開了人世,離開了自己最愛的丈夫,享年73歲。

梁實秋與程季淑

程季淑去世後,安葬於西雅圖槐園,梁實秋揮淚寫下了長篇回憶錄《槐園夢憶》,裡頭記錄了兩人攜手走過的47年風雨人生路:「緬懷既往,聊當一哭!衷心悲傷,擲筆三嘆!」

此書寄託了梁實秋對亡妻的深切懷念,書稿出版後,許多人都爭相購買,無不對梁實秋的真情感到悲傷,也令無數讀者流淚。

而程季淑的死也讓人唏噓,她是賢妻,也是好兒媳,更是好母親,與丈夫攜手一生,在梁實秋迷茫的時候為他指點人生方向,可以說,梁實秋的成功有一半的緣由是程季淑的幫助,只是她的死讓人意外,也讓人唏噓。

相關焦點

  • 冰心說,梁實秋能夠翻譯完莎士比亞全集,程季淑的功勞要佔一半
    他曾經說,從事翻譯工作,必須具備3個條件,一是沒有才氣,二是沒有學問,三是壽命長,根據他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經歷,應該還要加上一條,那就是有個好妻子。著名詩人,現代作家冰心曾說:「梁實秋能夠翻譯完莎士比亞全集,妻子程季淑的功勞要佔一半」。
  • 莎士比亞寫了20年,梁實秋卻翻譯36年,晚年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回家
    民國時期人才輩出,可謂是百家爭鳴,既有魯迅、張愛玲等剖析人性、直面社會的現實主義創作者,又有梁實秋等專攻閒適小品的浪漫文人。他們有著屬於自己的寫作風格,又身懷不同的文學信仰,雖然身體被時代的潮流而裹挾不止,但思想和靈魂卻始終忠於自己。
  • 梁實秋北碚雅舍全家團聚
    但這美好的景色,並沒有使梁實秋忘記遠在北平的妻子程季淑,以及他的幾個孩子。當夜深人靜時,他常常佇立在屋內的牆壁邊,看著那幅《平湖秋月圖》,靜靜地凝思。這圖是用針線精心刺繡在雪白絹布上的,每次遷徙都隨他而走。他看到這幅圖就如同看到愛妻,多少美好的往事湧上心頭啊。這幅圖是程季淑早年在北平美專時送給他的,是他們感情的見證。
  • 梁實秋和謝文秋只是逢場作了場戲,他對冰心說:我是有女朋友的人
    冰心應該知道,梁實秋在國內是有女朋友的。當年,在「傑克遜號」上,梁實秋就曾對冰心說:「我在上海上船以前,同我的女朋友話別時,曾大哭了一場。」這個女朋友名叫程季淑,是包辦婚姻的產物。梁實秋的心懸了起來,捂著嘴,吃驚地看著大姐。大姐眼波流動,神飛色動地說:「我假意誇獎她的頭髮梳得又好又別致,就走近去掀起了劉海偷看……」梁實秋緊張地問:「有什麼沒有?」大姐答:「什麼也沒有。」
  • 蔡林秋:那個曾被稱作「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人 ——告訴你一個全面真實的梁實秋
    而梁實秋的夫人程季淑,則在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漫長歲月裡,擔負起他的生活照顧工作。梁實秋回憶說:「我翻譯莎氏,沒有什麼報酬可言,窮年累月,兀兀不休,其間也很少得到鼓勵,漫漫長途中陪伴我體貼我的只有季淑一人。」難怪,當臺灣文化藝術界決定為梁實秋舉行慶祝活動時,梁實秋特意要求在慶祝內容上加上一條,——「梁實秋先生與夫人結婚40周年紀念」,以此來表達對程季淑的感激之情。
  • 「隨筆」《梁實秋散文》第二集讀後感
    我們的語文老師在講授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時候,課文第9自然段中作者猜測自己之所以被送到三味書屋去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據我的語文老師講,這是魯迅先生在罵人,這梁家是指文人梁實秋。他還進一步解釋說我們本地人有給人「扔磚頭」一說。這話倒也沒有錯,乾縣有在背後給人扔黑轉頭一說。
  • 梁實秋:綠卡再值錢,我也要回家
    注重文化氛圍的家庭沒有放棄對孩子的教育,當時程季淑就讀一所女子職業學校。他們屬於有人牽線,接受了新思想的梁實秋不願意走兄弟姐妹們老路,按照家庭安排成婚,他要先考察程季淑,合格就繼續交往,不合格就拜拜。梁實秋正謀劃如何接近,他的姐姐和母親悄悄前往相看,消息大快人心。
  • 31年前的今天,1個人用38年翻譯了《莎士比亞全集》的梁實秋逝世
    1903年1月6日,梁實秋出生於北京內務部街20號。父親是清朝秀才,任職於京師警察廳。梁家是個傳統的大家庭,一共有11個孩子,梁實秋是老四。1915年(12歲),梁實秋以全市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京師公立第三小學。在親友的鼓勵下,他報考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又獲第一名,從此開始了8年的清華歲月。
  • 人生如寄,此一生,無歸程,卻有情
    而光光這十四函線裝書足足佔了大鐵箱的一半空間。梁實秋先生當時在父親的決定下報考的清華大學,當時的清華大學重理輕文,那時候線裝書也被有人認為是應該丟進茅廁裡去的東西。但是梁先生父親始終擔心其國文會落下,堅持國文的重要性,所以即使赴美的行李負重不堪,也仍要騰出一半空間給到那十四本線裝書。從這來看,梁先生父親身上仍有較多的傳統的成分。
  • 老男人與小女人:梁實秋與韓菁清,那段轟轟烈烈的愛情
    官宦世家出身的梁先生算得上晚婚,1927年1月娶籍貫安徽的程季淑為妻,時年二十五歲,留學歸國一年。這在當時的環境下,一個男人到了這般年紀還沒結婚,要麼是孤傲,要麼是貧窮。當然,梁先生是絕對跟貧窮不沾邊的,權且歸於孤傲吧。  當時的梁先生已是國內多所大學的教授、系主任和圖書館館長。婚後夫妻兩人育有三女一子。
  • 梁實秋115周年誕辰 探訪重慶北碚雅舍 縉雲山下寫傳世雅文
    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據悉,1939年5月,梁實秋隨國民政府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隨後,他與清華同學吳景超夫婦在北碚購置這處院落。梁實秋在《白貓王子及其它·北碚舊遊》中介紹:因為要在北碚定居,我和業雅、景超便在江蘇省立醫院斜對面的山坡上合買了一棟新建的房子。六間房,可以分為三個單位,各有房門對外出入,是標準的四川鄉下的低級茅舍。
  • 梁實秋:清華大學那些事兒
    我心裡明白,這一回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便在池底連爬帶遊地前進,喝了幾口水之後,頭已露出水面,知道快泳完全程了,於是從從容容來了幾下子蛙式泳,安安全全地躍登彼岸。馬約翰先生笑得彎了腰,揮手叫我走,說:「好啦,算你及格了。」這是我畢業時極不光榮的一個插曲,我現在非常悔恨,年輕時太不知道重視體育了。
  • 梁實秋:廉
    《說文解字》說,廉,本旨堂屋的側邊,比如廉隅,形容品行端方,有氣節。後來才有了「廉潔」「廉價」這樣的引申義。所以,「廉」,首先應該是一種修行咯?與您分享梁實秋的文章:廉。貪汙的事,古今中外滔滔皆是,不談也罷。孟子所說窮不苟求的「廉士」才是難能可貴,談起來令人齒頰留芬。
  • 久貧家中無賢妻?黃光裕Vs徐翔:賢妻的兩種形態
    服刑期間,經歷了兩次明確的減刑,目前他最準確的出獄時間是2021年2月16日,也就是只剩下不到兩年了。這十年,雖然獄中的黃光裕,仍能聽取公司匯報和做出經營決策,但國美真正的掌舵者,其實是他的老婆杜鵑。從曾經站在「成功商人」背後的女人,成長為一個商海中為夫徵戰的女強人,杜鵑詮釋了賢妻的一種可能。
  • 梁實秋:與魯迅對罵8年,黃昏戀遭質疑後,他卻借用魯迅名言回應
    在這篇回應文裡,梁實秋反駁了魯迅對他關於「走狗」的論斷,他說:「《拓荒者》說我是資本家的走狗, 是那一個資本家, 還是所有的資本家? 我還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誰, 我若知道, 我一定要帶著幾份雜誌去到主子面前表功, 或者還許得到幾個金鎊或盧布的賞齎呢」。
  • 72歲梁實秋,2個月追到小28歲「歌星皇后」,只因一件事做得太美
    1974年11月3日,臺灣文壇大師梁實秋因在美國不幸喪妻,應朋友之邀返臺散心。兩年前,他和髮妻程季淑剛賣了臺灣的房子,移居美國和女兒一家生活,準備在西雅圖安享晚年。不幸的是,剛到美國兩年,妻子就遭遇不測:在一次外出買菜途中,被市場的梯子砸中,不幸身亡。
  • 高考狀元為何成功,功勞一半在父母
    這年頭,能考高考狀元的,一大半都有父母的悉心教育。父母教育的方式得當,孩子就不是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但好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搭配良好的經濟基礎。孩子從小學習各種各樣的樂器,繪畫,書法。參加少年宮的培訓活動。眾所周知,這都是一筆巨大的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