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被視為臺灣弘揚傳統美德典範的「博愛座」,近來遭受不少爭議,話題甚至上升至「是去還是留」的高度。臺灣導演吳子云認為,該取消博愛座,讓大家都知道所有的位置都是博愛座,因為椅子並不會博愛,會博愛的是你。
一直被視為臺灣弘揚傳統美德典範的「博愛座」,近來遭受不少爭議,話題甚至上升至「是去還是留」的高度。
近期,有臺灣網友在當局行政機構所設的「公共政策網絡參與平臺」上,提議廢除大眾運輸工具上的「博愛座」。提案開放民眾附議不過6天,便已突破5000人附議的門檻,權責機關必須在2個月內回應此議題。換句話說,廢除博愛座的提案已確定成案。
「博愛」初衷遭扭曲
不少赴臺旅遊的大陸遊客都會說,臺灣大眾交通工具上的博愛座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但博愛座在體現臺灣民眾美德的同時,有時也會成為困擾。此前便有不少臺網友反應,捷運上空著許多博愛座,但沒人敢去坐,生怕會被拍下來發到網上「公審」。
最近的兩起事件,更加深了臺民眾的這種「怨念」。8月24日,一名糕餅店老闆娘在網上發出兩張照片,痛批穿著北一女中制服的兩名女生(坐在非博愛座上)「不給小朋友讓座真是可恥」,更有不少汙穢言語攻擊兩名女生。女生被罵事件引發網友不滿,該校家長會一度想請律師提告。一名當事女生得知自己被偷拍後,發文說明事件始末,表示當天腳痛,對此事感到很生氣。
另一起事件是,近乎全盲的臺灣師範大學視障生呂冠霖搭車時,在保安引導下坐上博愛座,但在某站被一名中年婦女叫起來,並在他面前揮手,發現他仍有視覺後,還嚷嚷「眼睛亮得跟什麼一樣,還敢騙自己看不到」。當時他讓出博愛座後,被迫聽著周圍乘客的嘲諷,心裡滿是委屈。
島內民眾怎麼看?
設立博愛座本是善意,現在卻引起了島內諸多網友熱議,甚至爆發了負面效應。
不少臺灣民眾對於博愛座存在困惑。譬如,大家知道應讓座給老弱病殘孕和抱小孩的乘客,但是除了抱小孩的乘客,其他幾種人群都不易分辨。這也是上文提到的中學女生因不適不讓座、大學男生因視障不讓座招來罵聲的原因。甚至更有網友抱怨,要很勇敢才能坐博愛座,「反正我現在就是站了,就算是『一般座位』我也不坐」。
輔大教授周偉航表示,讓座的本質是「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決定是否讓座」依此道理,「決定是否勸別人讓座」也是依此道理。每一次的讓座都是獨立的道德情境,沒有標準可以套,只能透過我們的人生經驗去試錯,修補。
臺灣導演吳子云認為,該取消博愛座,讓大家都知道所有的位置都是博愛座,因為椅子並不會博愛,會博愛的是你。
此次廢除博愛座提案人也表示,近年臺灣一般民眾文化水準已明顯提高,在公共運輸工具上讓座給有需要的人已經成為一個常見的行為,不僅僅局限於博愛座,一般座位也常見讓座這樣的行為。提案人認為,博愛座並非規定強制某些特定人士才能坐,也沒有法規強制必須讓座,只是一種推廣的做法,目前民眾多半已有此習慣,但博愛座卻帶來了負面的效用。因此提議持續宣傳讓座的美德,但取消「博愛座」的設置。
不過,臺北市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總幹事蔡小姐則認為,博愛座還是有保留必要,像是生理期、生病的乘客其實都會需要位置,博愛座可以適度提醒大家,發揮關懷效果。
博愛座如何更「博愛」?
事實上,確實不少看似健康的乘客,卻有著「隱形的需求」,究竟該如何讓這些有需要的人坐下時無需忐忑,並讓博愛座最大限度地發揮「博愛」功能呢?
臺北市衛生局從2010年起便製作「好孕胸章」,並於捷運站等處發放,提供給準媽媽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佩戴,提醒民眾讓座。另外,臺北捷運於2007年9月起發行了「博愛識別貼紙」,任何有座位需求者皆可依自身需求至各車站詢問處索取。
有輿論認為,可以加大力度推廣「好孕胸章」等標誌供人們自由取用,弱勢者還可主動請工作人員幫忙找座位,就可避免讓座帶來的尷尬、不讓座引發的衝突。
此外,還可以借鑑臺鐵試辦「優先席」的方式。據報導,臺鐵將在新購的區間車上首次試辦將「博愛座」改為「優先席」,增加「內部器官障礙者」圖示,提供給從外觀上無法分辨的體弱者或有需要的乘客使用,讓適用範圍更廣泛。新車預計9月底投入營運。
正如不少臺灣網友所言,對於博愛座不應矯枉過正,希望能換個角度看待博愛座,讓它能承受更多的愛與溫暖。(俞菁 綜合整理)
責編:海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