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洩露危害大,多則案例都在提醒安全隱患在身邊,要小心

2020-12-19 葫蘆娃集團

最近,圓通內部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勾結,導致40多萬條公民個人信息洩露事件發生後,圓通速遞於17日發布聲明並道歉。但是道歉卻並不能帶來實際的改變,被洩露的個人信息仍然是一個問題。

針對該事件,專家認為行政執法部門,包括刑事執法部門都應該跟進追究相關人員、公司的責任。而且這並不是圓通第一次出現這樣的問題,「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這個武器要用,否則這樣的事情就會層出不窮。國家郵政局也回應稱,「一直非常重視個人信息保護,對於信息洩露等問題態度一直非常明確,一切以此前公布的政策、表態為準」。

近些年,個人信息頻頻洩露。據調查發現,除了快遞信息外,因包含更多信息而更為敏感的簡歷也正在被販賣。信息販子稱,40元可買超過4G的簡歷數據。這些被洩露的信息維度與簡歷一致,包括工作經驗、出生日期、居住地、手機號、郵箱、學歷信息、自我評價、求職意向、工作經驗、語言能力、技能信息等。

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讓公民的個人信息變成一種資源,不法分子通過倒賣公民個人信息非法獲利也為網際網路的信息安全埋下了隱患。

日前,四川省涼山州寧南警方經過兩個月的連續奮戰,成功破獲一起通過網際網路手段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共抓獲49名涉案人員。

案件中,不法分子利用老百姓喜愛贈品、警惕性弱等特點,偽裝成移動公司工作人員,以登記身份信息即可獲贈食用油的方式,誘惑村民主動洩露個人身份信息。

等信息騙到手後,不法分子便聯繫移動營業廳內負責人利用職位之便,使用騙來的公民個人信息開辦大量新的移動卡號,再利用語音網關等通訊設備,將由群眾信息認證辦理的電話卡搭建語音外呼系統,後將該外呼系統在網上販賣給犯罪團夥,供其撥打電話實施電信網絡詐騙。

據報導,其中6個手機號涉嫌詐騙金額總數竟高達40萬餘元!在不法分子被抓獲後,民警發現,他們非法獲取的電話號碼竟然達104萬餘個!

個人信息洩露真的會有這麼大的危害嗎?有,而且還遠遠不止這些。雖然,我國關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相關法律法規很多,而且刑法修正案還專門確立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最高刑期是7年以下。但是有專家表示目前「牙齒不夠鋒利」是事實,大多數規定還處於沉睡狀態。取證難,固定證據也難,最後,找到相關的違法鏈條也很不容易。

如今在治理個人信息洩露方面主要起作用的還是公安部門每年通過專項打擊行動來進行制裁。但是法律的執行總是伴隨著安全事件的發生。如果能提高安全防範意識,提前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才是更明智的選擇。

在防止個人信息洩露方面,對於個人,葫蘆娃網絡集團時刻提醒大家要妥善處置各類單據、警惕網購網站的陷阱、免費福利不可貪、在社交網絡上也要避免透漏真實身份信息等;對於企業來說,將安全舉措落實到位是必須要貫徹執行的。企業運營者提供的服務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這一屬性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滲透而被強化,一旦遭到侵害就是威脅到社會公共安全。

《網絡安全法》第四十二條也規定,網絡運營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洩露、毀損、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信息洩露、毀損、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及時告知用戶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經監管部門責令採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符合法定情形的,構成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自覺履行網絡安全義務,做好網絡安全等保測評,部署信息加密產品,保障網絡安全、穩定運行,有效應對網絡安全事件,防範網絡違法犯罪活動,葫蘆娃網絡集團用行動為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助力。

【版權提示】葫蘆娃網絡集團尊重並保護版權。部分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處理。

相關焦點

  • 個人信息洩露 防「內鬼」也要管「鍾馗」
    □本報記者李鳳虎前不久,圓通速遞「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引發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不管是網購、叫網約車、點外賣,還是使用APP,都需要提供個人信息。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12月8日,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個人信息是怎樣洩露的?
  • 警方提醒 | 假期朋友圈曬圖?當心個人信息遭洩露!
    美好的假期讓人放鬆,當你忍不住要曬圖時,還是有些細節需要注意,因為,細思極恐……今天,網警姐姐就帶大家來了解,如何避免在使用微信等常用即時通訊工具發送圖片信息時洩露個人信息!發送圖片為什麼會洩露個人信息?
  • 原創|銀行洩露個人信息,5個真實案例……
    以上案例,行為人違反《商業銀行法》等有關規定,向他人提供客戶信息,因數量較多,已然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而公民個人信息系行為人在履職過程中獲得並提供給他人,依法應從重處罰。上述事實說明,涉案銀行櫃員機存在重大安全漏洞。由於具備專業知識的銀行工作人員對自助銀行櫃員機疏於管理、維護,未能及時檢查、清理,沒有及時發現、拆除犯罪分子安裝的讀卡器及攝像裝置,致使自助銀行櫃員機反而成了隱藏犯罪分子作案工具的處所,給儲戶造成安全隱患,為犯罪留下可乘之機。
  • 提高安全意識 防範個人信息洩露
    前兩日發生的多位明星「飛行裡程被盜」事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我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個人信息真的那麼容易被洩露嗎?如何在網絡上保護好自己的信息安全,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民法典中關於個人信息的法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 手機安全新隱患:微信算命遊戲要防隱私洩露
    手機安全新隱患:微信算命遊戲要防隱私洩露【TechWeb報導】5月18日消息,近日,網上關於手機安全的各種傳言層出不窮,手機常用軟體存在惡意吸費的病毒,手機存儲容量存在「缺斤少兩」現象,微信算命遊戲可能洩露使用者個人信息
  • 聚焦個人信息安全:超八成網民因信息洩露受不良影響
    劉德良建議,個人信息保護法要與信息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相結合,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信息安全法律系統,以應對當下個人信息安全的諸多挑戰。  超八成網民因信息洩露受到不良影響  「昨天我用手機APP瀏覽了幾款商品,沒想到,今天我一打開桌上型電腦,瀏覽網頁時發現,瀏覽器自動推送了我昨天看的那幾件商品。」
  • 求職信洩露個人信息?大數據資訊時代如何拒絕隱私裸奔?
    同時,對現有的平臺監管、簡歷被洩露後的維權以及如何保護個人信息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報導。內容指出,有不少求職者在網上投遞簡歷後,頻繁接到陌生騷擾電話和簡訊息。此外,經濟日報、中國日報、新浪、澎湃新聞、財經網等多家媒體官微發布話題消息,並引發輿論熱議。同時,針對「個人信息如何洩露」發起的投票也吸引4萬餘網民參與投票。從佔比中可看出,大部分輿論認為個人信息的洩露渠道主要為各類社交平臺,此外招聘、諮詢類網站亦為信息洩露的高發地。
  • 個人隱私信息洩露存隱患 eID應用推廣迫在眉睫
    這樣,即便網站或者APP遭到攻擊,eID持卡人的身份信息不會被洩露。  目前,我國的第二代身份證只具備線下個人身份識別和防偽的功能,而線上應用普遍採用以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間的關聯關係識別身份,因此留下個人信息洩露的隱患。  「eID的目標就是在保護公民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快速有效地實現線上身份識別。」
  • 個人信息是被誰「偷走」的?酒店快遞外賣成信息洩露重災區
    洩露了啥:徵信 行蹤 住宿 房產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從信息特點看,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犯罪實踐中,行為人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實施的犯罪主要有詐騙罪,比如向不特定對象發送「中獎」信息;合同詐騙罪,比如利用某些理財軟體漏洞騙取財物;敲詐勒索罪,比如利用酒店開房記錄等住宿信息對相關人員進行勒索。但囿於信息洩露違法所得金額的限制,對於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違法所得的追繳與罰金的財產性處罰,卻遠不足以填平公民個人信息洩露造成的次生危害。
  • 找工作也能洩露個人信息?求職者個人信息不需填寫太詳細
    記者走訪發現,一般求職者在找到滿意工作之前大都要在招聘現場或網上投出少則幾十份,多則數百份的求職簡歷。 那麼,這些求職簡歷上的個人信息是否會遭到洩露?一旦洩露應該怎麼辦?如何保障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為此,記者進行了一番走訪調查。
  • 信息洩露多可怕看看案例 財務給假老闆匯數十萬
    然而,揚子晚報記者調查發現,依然有網友表示:反正洩露信息也不是我一個人,以後碰到類似測試照玩不誤。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提醒:社交網絡信息洩露導致的財產損害賠償糾紛不在少數,且「騙子」的「智商」越來越高、詐騙資金量越來越大。
  • 個人信息被洩露怎麼辦?怎麼防?
    一位從事網絡信息安全行業長達20年的資深業內人士曾告訴記者,因為快遞行業的運單信息涉及的不單是姓名、電話號碼,還有更敏感的家庭住址等信息,屬於犯罪分子看來「信息變現能力最強」的類型,所以信息洩露後往往會流向詐騙渠道,造成更大的危害。例如,這些信息目前經常出現在「到付詐騙」等精準騙局中。
  • 越來越多人因個人信息洩露造成財產損失!
    近日,脫口秀演員池子發文吐槽中信銀行洩露個人帳戶交易明細引發熱議,個人信息安全再度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大數據的時代,人們在享受著信息化社會所帶來的便捷高效的同時,也承受著個人信息被洩露的風險,數據洩漏事件不時發生。
  • 當心朋友圈照片洩露個人信息
    我們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呢?9月7日,省公安廳發布溫馨提示,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洩露的途徑很多,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保護信息安全。警方對偵破的案件進行分析發現,個人信息洩露主要有主動洩露和被動收集兩方面。主動洩露表現在一些公民的信息安全意識不強,無意間洩露;被動收集包括經營者或不法分子,通過技術手段盜竊公民個人信息,並故意洩露、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
  • 我的個人信息是被誰「偷走」的?酒店快遞外賣是信息洩露重災區
    洩露了啥徵信 行蹤 住宿 房產 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從信息特點看,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犯罪實踐中,行為人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實施的犯罪主要有詐騙罪,比如向不特定對象發送「中獎」信息;合同詐騙罪,比如利用某些理財軟體漏洞騙取財物;敲詐勒索罪,比如利用酒店開房記錄等住宿信息對相關人員進行勒索。但囿於信息洩露違法所得金額的限制,對於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違法所得的追繳與罰金的財產性處罰,卻遠不足以填平公民個人信息洩露造成的次生危害。
  • 個人信息頻頻洩露,非法倒賣的「毒瓜秧」必須切斷!
    近日,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話題上了微博熱搜一張快遞單能洩露你多少秘密?地址、姓名、電話、手機號綁定的社交網站帳號、具體工作單位和家庭信息,你的網購習慣和經濟能力,甚至通過攬收人籤字一欄得知你的真實姓名和籤字……一時間,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再次引發網友熱議。
  • 西安民警提醒:過年回家路上要小心騙局
    拒黃拒賭 過年回家路上還要小心騙局離春節還有16天,很多在外務工人員都準備帶著攢了一年的錢回家過年,但回家路上難免會遇到一些誘惑,拒黃拒賭之外還要小心騙局,才能開心回家過年。  華商報記者在昆明路吾悅廣場看到,該宣傳點設置的展板中有介紹「黃賭」的危害,還展示了實際發生的案例,民警也為市民講解相關法律知識。  民警還走進工地,在鎬京大道的一工地裡設置宣傳點,為工人們發放宣傳頁。
  • 小心個人信息洩露!
    誰知道上網一搜,各種紅包軟體,多得你都不知道用哪款。」劉先生稱,此後,他在朋友的推薦下,花800元購買了一款「××搶紅包王」的軟體。根據軟體介紹說明,這款外掛軟體最基本的功能是「自動搶紅包」,如果要增加更多功能,需要再花錢購買。因為嘗到了甜頭,劉先生又花了一千多元購買了兩個新功能——「透視紅包」和「不搶最小包」。    可是外掛軟體用了沒幾天,劉先生發現手機有點不對勁。
  • 7種最容易洩露個人信息的途徑,請務必小心!
    剛在銀行辦完業務,就接到理財推銷電話;剛在網站瀏覽了買房信息,就接到房產中介公司的騷擾電話;剛給孩子報了課外班,就收到類似機構邀約簡訊…… 當我們在網上留下痕跡時,個人信息也許正面臨著被竊取甚至被利用的風險。提升個人信息安全意識,養成良好操作習慣,是降低風險隱患的重要手段。
  • 當心你的個人信息洩露
    喜大普奔!過節啦~雙節期間,你們都去幹嘛了?旅遊?逛吃?K歌?打遊戲?美好的假期讓人放鬆,當你忍不住要曬圖時,還是有些細節需要注意,因為,細思極恐……今天,網警姐姐就帶大家來了解,如何避免在使用微信等常用即時通訊工具發送圖片信息時洩露個人信息!你是否經常通過微信發送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