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17日電(趙佳然)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建立學習類App進校園備案審查制度,禁止APP中包含商業廣告,以及公布學生成績、排名等信息。
然而,即使政策再三強調,仍有部分學習類APP中暗藏收費項目,讓原本用於服務學業的工具變了味。
「作業盒子」APP
付費課程、充值提示隨處可見
《通知》中強調:「要開展全面排查,凡發現包含色情暴力、網路遊戲、商業廣告及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等內容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要採用多種方式提醒家長慎重安裝使用面向中小學生的APP。」
然而,一款服務師生和家長的移動作業工具「作業盒子」,卻因內含變相收費功能引起熱議。
1月17日,中新經緯客戶端打開「作業盒子小學」APP,發現每次登陸後,都會出現付費課程的彈窗廣告。在首頁滾動欄中,也有明顯的廣告信息:如「孩子不愛學英語?這樣學習開口快!」點開後即為「布克英語」微信公眾號的廣告,而該公眾號正在售賣49-999元的小學英語課程。
而與其配套的「家長盒子」APP中,收費項目也並不少見。在「精品課程」專欄,可以看到多個不同學科和方向的收費課程,許多課程售價在千元以上;而課本的「點讀」功能,及練習題等均可以在線購買。
來源:「家長盒子」APP
此前,曾有多位家長反映,「作業盒子小學」中隨處可見充值提示:籤到處提示可開通超級會員,費用從40元至283元不等。用戶可通過充值購買「學習卡」,從而兌換多個自學品類。
來源:「作業盒子小學」APP
另外,在軟體內還可獲得虛擬貨幣,來源為做練習題、籤到、在排行榜中排名全校第一,以及參加各類線上活動等。積攢虛擬幣可以用來兌換文具、玩具或付費體驗卡等。一些家長抱怨道:「為了攢虛擬幣,許多遊戲和答題活動都是家長在替做,而孩子也經常抱著手機不撒手。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學習的工具都可以充值,是不是讓書香氣變味了?」
截至發稿日,「作業盒子」的部分充值活動已被暫停,而付費課程、公眾號廣告等內容依然在線。而該APP的用戶評價中,有部分家長詢問增值服務暫停後,已經充值的金額將如何返還。
中新經緯客戶端了解到,「作業盒子」所屬北京知識印象科技有限公司,創立於2014年。該品牌已於去年4月完成C輪融資,由雲鋒基金領投、好未來跟投,金額為1億美元。
作業盒子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作業盒子累計註冊學生用戶已經超過2700萬,教師用戶超過200萬,覆蓋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400多座城市的70000所學校,日均採集學習行為數據超過1億條,每天活躍用戶超過370萬。
有關部門:目前處於企業自查階段
中新經緯客戶端調查發現,許多中小學校均要求學生用APP完成作業,並要求家長陪同參與。有家長反映,雖然一些APP在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中並不需要強制購買付費功能,但令他們擔憂的問題仍然存在。
「如果不是學校指定,我們是不會用這種軟體的。」一些家長表示,他們所下載的軟體中設置了PK類的遊戲,乍看上去類似手遊。在部分APP的論壇裡,有人發布小說或其他低俗內容,而孩子在使用APP的過程中,家長很難做到從始至終監督,因此無法避免孩子不受其影響。
一名小學生家長告訴中新經緯客戶端,她被學校老師要求使用一款名為「一起小學學生」的APP,其功能與「作業盒子」相似,均用於在線完成作業及批改。「用這款APP不是學校的硬性規定,但各個教研組會要求家長使用。老師留的作業裡沒有付費項目,但APP裡有額外的課程,可以自主學習,想要闖關做題需要付錢。」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教輔類APP如果能通過大數據分析等針對不同學生精準布置個性化作業,相信能得到更多認可,但不應在作業中強制使用。
上海協力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徐曉潔認為,由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控管理能力,所以學習類APP應承擔更多的義務。「由於目前缺少內容分級制度,如果把審查的權利下放到地方職能部門或學校,可能導致信息的判斷產生不一樣的標準。」
此前,有消息稱「作業盒子」已經率先完成了在中央電化教育館的審核備案工作,獲國家教育資源體系首批資質認證。日前,中央電教館工作人員已證實此為不實消息,目前企業還處於自查階段。
「我們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在自媒體或者網絡中宣稱已完成了備案審核或者獲得國家教育資源體系首批資質認證,這些宣傳均有誇大的成分,並不屬實。」中央電教館相關人員對媒體表示。(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