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盒子或涉嫌違規?為推廣APP進校園「補貼」每個老師30元

2020-12-15 財視傳媒

繼人民日報點名,教育部發文整頓,全國掃黃打非辦查出違規,頗具爭議的在線教育公司作業盒子(今年7月更名為「小盒科技」)近日再次進入媒體視線。

2018年底,人民日報點名作業盒子,稱其APP中存在的誘導學生充值、暗含遊戲等問題;

今年年初,作業盒子方面宣稱「已走進7000所學校,率先完成了在中央電化教育館的審核備案工作,獲國家教育資源體系首批資質認證」,但很快便遭遇「打臉」。中央電教館實名「舉報」該消息為不實,稱作業盒子還處於自查階段;

隨後,作業盒子被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查出違規;

2月底,作業盒子被傳遭遇「資金鍊斷裂」危機;

4月底,媒體曝出劉強東及其控股公司退出章澤天「處女投」公司「作業盒子」……

而隨著作業盒子向財視傳媒高額索賠1000萬一事的發酵,越來越多的媒體對作業盒子內、外部存在的問題及商業模式進行了報導及深度解析。

這其中,一則或涉及商業賄賂的消息令人頗為震驚。

公開信息顯示,作業盒子創立於2014年,區別於此前市面上的主流在線教育APP如作業幫、小猿搜題等校外C2C模式,作業盒子一款面向K12 ,主要紮根於公立學校,為公立學校師生提供學習題庫和課堂作業管理解決方案的產品,在積累了第一批用戶之後,作業盒子開發了面向to C 的「闖關付費」、「體力值」等遊戲化學習變現模式。旗下目前有小盒學生、小盒家長、小盒老師、小盒課堂、小盒編程等多款APP,前三者分別面向學生、家長、老師。

作業盒子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作業盒子累計註冊學生用戶已經超過2700萬,教師用戶超過200萬,覆蓋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400多座城市的70000所學校,日均採集學習行為數據超過1億條,每天活躍用戶超過370萬。

據媒體報導,進入公立院校接管作業場景,作業盒子採取了主推老師渠道的方式,那麼作業盒子是如何走進公立院校,拿下老師的?作業盒子創始人兼CEO劉夜曾向36氪表示,「除了產品本身以外,作業盒子還給予了老師一定的激勵機制:流量補貼,每個老師30 塊。」

也就是說,按照2018年4月官方披露的200萬的教師用戶數,以「每個老師30元」計算,作業盒子為了推廣產品給予了老師至少6000萬元的「流量補貼」!

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作業盒子有償推廣app的行為是否已置老師和自身於違規甚至違法的境地?

教育部2014年7月8日印發的《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等行為的規定》中明確規定,嚴禁老師通過向學生推銷圖書、報刊、生活用品、社會保險等商業服務獲取回扣。

事實上,教師、醫生群體獲取回扣不僅僅屬於職業道德或者紀律的範疇。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008年出臺的司法解釋中,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教師,利用教學活動的職務便利,以各種名義非法收受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銷售方財物,為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銷售方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的規定,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以財物,個人行賄額在一萬元以上的,單位行賄數額在二十萬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

在行賄犯罪中,「謀取不正當利益」,是指行賄人謀取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或者政策規定的利益,或者要求對方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行業規範的規定提供幫助或者方便條件。在招標投標、政府採購等商業活動中,違背公平原則,給予相關人員財物以謀取競爭優勢的,屬於「謀取不正當利益」。

那麼,問題一,作業盒子是否屬於銷售方,旗下APP是否提供商業服務?

在校園APP通過搜題及題庫引流,直播課變現的商業邏輯被資本認可不久,去年12月底,教育部辦公廳專門引印發了《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一紙文件導致行業原有秩序瓦解,K12企業紛紛開始進行新的嘗試和探索。

官方資料顯示,作業盒子為小學師生家長提供工具產品、課程和教學輔導服務,劉夜在7月18日的融資發布會上宣布公司業務線延伸至編程和英語賽道,新一輪融資將用於深化AI課程。

看似作業盒子正在佔領新的高地,但事實如何,繼人民日報點名,教育部發文整頓,全國掃黃打非辦查出違規後,被指觸犯「教育紅線」的作業盒子是否已經整改完成?被媒體質疑的誘導學生充值、暗含遊戲通道等問題是否已經消失?

據《南方日報》今年7月份的報導,作業盒子依然存在大量遊戲化的內容,甚至可以用付費方式購買虛擬道具。作業盒子內置的「魔法學院」「學霸計劃」「腦力達人」等功能裡,用戶可以通過付費獲得更多體力值、魔法值以及金幣,官方還通過榜單的方式來刺激用戶消費。由於付費的遊戲化內容遭到家長質疑,此後作業盒子在更新中將原APP改為「家長版」,另設了一款學生版APP。然而,遊戲化內容並未改變,原用戶仍然能通過帳號密碼進行登錄。

而就在最近,上海閔行區實驗小學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財視傳媒反映,「小盒學生」依然在利用遊戲增加孩子對app的黏性,同時利用家長對孩子成績的關注,在「小盒家長」APP中公布學生成績、排名等信息,並在多方面誘導家長充值。

作為一家在線教育公司,作業盒子試圖扮演為公立學校提供「教學工具」的角色,卻並不甘心只做一款教育產品,從未放棄「多條腿走商業化路」的嘗試,提供的商業服務也遠超過一個義務教育階段APP的範疇。

問題二,老師拿的「流量補貼」的實質是不是回扣?作業盒子為推廣APP進校是否給予相關人員財物以謀取競爭優勢,是否違背公平原則屬於「謀取不正當利益」?

2012年-2014年,作業、輔導類是在線教育面向K12階段學生最好的切入場景,2年時間類似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接連湧現,經過幾年發展及探索,這些K12在線工具類企業紛紛獲得大量初始流量。APP進校園有很多渠道,經由老師推薦介紹是其中之一,作業盒子藉此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截至今年7月份的官方公開數據顯示,作業盒子的產品已經走進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近400座城市的100000所學校,為超過4000萬小學師生家長提供工具產品、課程和教學輔導服務。

而作業盒子是否以給予老師30元「流量補貼」的方式謀取了競爭優勢,違背了公平原則,背後是否存在部門利益、學校利益或個人利益鏈條,尚有待有關部門予以查證。

就此,有刑辯律師提出質疑,如果以上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通過向老師發送「流量補貼」的方式推廣APP,作業盒子的行為或許已經涉嫌向老師進行商業賄賂,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

相關焦點

  • 自媒體與作業盒子之爭,揭開在線教育的「混沌之初」
    未來網記者了解到,該文章出自自媒體之手,而該自媒體與作業盒子(現更名為「小盒科技」)不止一次有過正面「交鋒」。  查閱過往報導發現,文章指出的「作業盒子為推廣APP進校園補貼每個老師」是2016年以前的事,不過拋開自媒體與如今小盒科技的恩恩怨怨,時隔幾年後,在監管政策頻出的今時回看在線教育的「草莽年代」,仍會心頭一顫。
  • 學習類App進校難度加大,公立校「蛋糕」誘惑力不減
    ,有不少App從作業場景切入,例如「一起作業」(後更名「一起教育科技」)、「作業盒子」等。此外,《南方都市報》曾對學習類App查分亂象進行調查發現,市面上有不少以「查分數」為主要功能的學習類App,通過與學校合作,家長可付費查看孩子的排名,價格從每次10元到包年365元不等。
  • 從20萬到150萬,作業盒子小學版進校記
    200萬師生用戶,每天產生2000萬條作業數據,截至目前總答題次數超過10億次,日活達到30%, 周活為70%,月留存超過50%--這是作業盒子今天公布的一組數據,數據量堪比題庫產品,而用戶活躍度則遠超過市面上的題庫產品。
  • 作業盒子小學版產品分析報告
    產品簡介作業盒子是一個專注於K12教育、以大數據為技術基礎、以遊戲化的個性學習為立足點的移動端軟體。從該app的slogan——「讓教育因科技更美好」中可以看出:作業盒子使用網際網路的手段來改善教育現狀的願景。通過大數據、虛擬實境、AI、深度學習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學生學的更快更好、老師教的更有效率、家長獲得更多的滿足感。3.
  • 作業類APP進校園引爭議
    作業類APP進校園引爭議時間:2018/10/19 8:37:38 來源:上觀新聞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一時間,各種作業APP、在線智能學習平臺等層出不窮
  • 作業盒子等教輔類APP讓書香氣變味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17日電(趙佳然)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建立學習類App進校園備案審查制度,禁止APP中包含商業廣告,以及公布學生成績、排名等信息。然而,即使政策再三強調,仍有部分學習類APP中暗藏收費項目,讓原本用於服務學業的工具變了味。
  • 30元一次的「幸運盒子」竟是騙局!
    近段時間,就有一款名叫「幸運盒子」的機器出現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的各大商場。按照商家的宣傳,其「幸運」之處在於消費者只需花30元掃碼,就有機會贏得平板、手機、拍立得,商家還承諾「幸運盒子」內的每一款產品售價都大於等於30元。「幸運盒子」一經面世,受到不少年輕人的熱捧,如今,其已經成為某些社交平臺上的網紅機器。
  • 「作業盒子為教學帶來幫助」老師談為什麼使用學習類App
    其中,明確要求「使用電子產品學習30—40分鐘後,應休息遠眺放鬆10分鐘,年齡越小,連續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應越短。」   家長這麼擔心使用電子產品學習會影響孩子視力,為什麼主管部門和老師都還要讓孩子用學習類App或者電子產品學習呢?是真的不考慮孩子的視力健康嗎?
  • 公校市場暗流湧動,作業盒子新產品「速算總動員」切入小學
    作業盒子的目標是打造中國版的「Google Classroom」, 以學生的課後作業為切入點,主打的是初高中市場,以服務老師為主體,切的是培訓市場之外的公校市場。作業盒子的COO 王克介紹到,在過去的假期裡,已經有超過4000名老師註冊了作業盒子,並以服務了將近20萬名學生。
  • 30元可以中大獎?!網紅「幸運盒子」到底是驚喜or套路?
    現在市面上有一種「幸運盒子」,花30元就能買到,還有機會抽到蘋果手機、迪奧口紅、Beats耳機等,是不是很心動?然而不少玩過的顧客表示,抽到的商品大多「不值30元」,廣州有關部門明確表示不宜推廣,有律師則認為此舉或涉嫌違法。
  • 記者深入考研班調查 高校老師涉嫌違規「走穴」
    分散在各個班級,以專業為分類。近日,記者應聘了兩家青島考研輔導班進行調查。記者首先來到青島大學校園內,有家考研輔導班的辦公室就設置在校園裡。記者自稱是準備考研的中文系大三學生,可以介紹同學過來報班。對方介紹說,課輔代表的工作主要是上課前到教室發傳單,一次報酬10元,另外就是拉攏班裡的同學,給他們推薦這個輔導班。待遇方面,以免費上課為主,提成為輔。
  • 作業盒子小學老師APP,真能讓一線教師布置、批改、統計作業更輕鬆...
    今天,一線教師石頭老師將和大家分享他的真實看法。   作業盒子小學老師是一款專注於學生作業布置與批改的手機軟體。   從學生作業布置的角度看,作業盒子小學老師兼顧多教材版本、知識點拆解及按照難易程度分層設置的習題。支持一線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及學生學情,選擇難易適中、數量適度的練習題作為作業向班級學生一鍵發布。
  • 「泰木谷app」等公眾號因涉嫌違規分銷等行為被屏蔽
    該平臺涉嫌打著區塊鏈名義,設計了一套極其複雜的制度,以高額回報為誘餌,通過拉人頭裂變的方式,吸引會員購買商城上的商品。目前,多個宣傳「泰木谷」的公眾號因涉嫌違規分銷行為,已經被微信官方屏蔽。據「泰木谷」官方網站上介紹,「泰木谷"屬於3.0版本的網際網路經濟,虛實合一加商消一體,商家消費者形成利益共同體。
  • 30元買個「幸運盒子」,最高能中蘋果手機?真相很坑
    花30元買個「幸運盒子」,運氣好的話能抽到蘋果手機、迪奧口紅、Beats耳機......是不是很心動?最近,在網上火爆的「盒子」自動售賣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關注。客服人員表示,自營產品大多數都價值30元或以上,而手機等貴重獎品也有人中獎,但沒有相關數據。一位自稱負責北京區域的拓展人員告知了加盟政策:「盒子」自動販售機只租不賣,押金10000元/臺,租金每臺機器500元/月,合同期是一年,一年後返還押金。
  • 作業盒子被爆裁員40% 商業模式沒跑通 官方:年底正常的調整優化
    近日,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被爆出大面積裁員,達40%。在脈脈平臺上,有小盒科技的員工爆料,小盒科技由於商業模式沒跑通,編程部直接解散,BD部門和輔導中心是裁員重災區。對此,小盒科技工作人員回復稱「年底正常的調整優化」。小盒科技前身為作業盒子。
  • 從內容到直播課,盒子魚如何在少兒在線英語市場另闢蹊徑
    最近這段時間,少兒在線英語公司動態頻頻,VIPKID宣布1億美元融資,51Talk戰略重點轉移至K12,一起作業推北美外教一對一產品。一時間,似乎只要能跟少兒在線英語業務沾上邊的公司,一時間全都殺入了這一領域,面對在這一領域已經做到每月數千萬元現金收入的VIPKID、噠噠ABC這類「實力派」選手,以英語內容起家,以進校為推廣渠道的盒子魚,如何在這一細分市場另闢蹊徑?
  • 30 元買個「心願盒子」能抽到大獎?
    每次 30 元就可參與購買抽獎。它們用 " 小小心願,這裡實現 " 等廣告語吸引顧客,並在機身的廣告位暗示禮品盒裡可能拆出手套、耳機,也可能拆出拍立得、蘋果手機。但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可能你買下一整櫃的盒子,也達不成心願。
  • 河南:30萬畝森林獲補貼 補貼標準為每畝100元
    中國園林網10月14日消息:省林業廳近日制定印發了《河南省2010年森林撫育補貼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指出,2010年我省森林撫育補貼試點任務共30萬畝,其中天然林保護工程區10萬畝,非天然林保護工程區20萬畝。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試點補貼標準為每畝100元。
  • 四川全面排查有害APP進校園 教師不得隨意向學生推薦APP
    凡發現包含色情暴力、網路遊戲、商業廣告等內容及連結,或利用抄作業、搞題海、公布成績排名等應試教育手段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退訂相關業務,卸載APP。對涉嫌違法違規的APP、微信公眾號,中小學校要報告當地網絡信息管理和公安部門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