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生有多少貪婪和憎恨,就有多少痛苦迷惘;有多少善良和寬容,就有多少平和喜悅。善良是人性中最柔軟也是最有力的力量,如果說聰明是一種天賦,那麼善良就是一種選擇,在選擇善良時,往往要放棄一時的得失,擯棄人性的貪念,私慾,但是從長遠看,善良的靈魂往往比聰明的靈魂更加被人敬仰,從這個角度說,善良是比聰明更高等的大智慧,是一種最為清高可貴的氣質。
在江蘇省常州市茅山腳下的金壇區,就有這樣一位充滿大智慧的公益慈善家袁順清,年過六旬的他在公益道路上堅持了20多年,曾先後獲得多次「金壇好人」和「常州好人」、「常州學雷鋒標兵」、「江蘇好人」等榮譽,他以身作則、不計回報的幫助了眾多需要被幫助的人,引導更多社會熱心人士投入公益事業,推動新時代良好風尚的形成,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他的德行就像一股清流,滋養著人們的心田……
聖賢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說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去爭奪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良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這段話用來形容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聞名農產品有限公司的老領導袁順清是最合適不過了,如果說雷鋒精神是一種學習標杆,那麼袁順清則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榜樣。對於家庭,他有很強的責任感,創業的時候,為了讓家人的生活更好,他非常上進和努力,默默的為家庭付出,任勞任怨的做家裡的「頂梁柱」。對於社會,他即使在年輕時也曾遇見過不少挫折,卻總是懷著一種感恩善意的心態看待這個社會,在回饋社會方面,他的言語不多,卻往往一諾千金,造福於他人。可以說,袁順清的善良帶著「鋒芒」,這份「鋒芒」正是因為他的智慧帶有審時度勢的智商,以及不爭、不求回報的情商,才變得越發有力量。
回饋家鄉,傳遞溫情
袁順清出身貧苦,所以只讀到小學就輟學了,他的妻子也是一位樸實本分的農家女子,為了讓心愛的妻子生活更好,袁順清努力學習、攢錢,並借著早期創業熱潮的東風,創辦了一家鋼筋調直加工廠,最初連自己的廠房都沒有,但是由於他誠信經營,不斷革新技術,很快便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一次,袁順清去北京旅遊,給親戚朋友精心帶去了金壇出產的茶葉,卻被一個心直口快的客人問道:「金壇在哪裡?金壇產茶葉麼?」這讓袁順清和做東的親戚感覺非常尷尬,也就是從那時起,袁順清在心中樹立了宣傳家鄉優質農副產品的想法,在他看來,金壇不僅是中國道教著名道場茅山的所在地,更有戴叔倫紀念館、華羅庚公園、段玉裁紀念館、和尚墩遺址等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金壇特產更是豐富,比如獲得國家金獎的茅山青峰茶、曾獲1931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的金壇標糯米、遠銷海內外的長蕩洮湖大閘絨蟹、金壇特有的刻紙藝術、微露紅皮的紅香芋、以地產「標米」和茅山泉水(今為城南錢資蕩水)為主要原料的金壇封缸酒、清脆口感好的水生無節水芹等都是具有金壇地域特色的特產,而自己作為金壇人,就是要為家鄉做出貢獻。於是,他投資1000多萬,在金壇區江南路成立了一家集研發、推廣、生產、加工和銷售當地農副產品為一體的「金壇區聞名農副產品有限公司」,並聯合金壇市2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了「中國名特優農副產品展示銷售中心」,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近5000平方米現房可組合各種銷售展臺,集中展銷國內及金壇各種名特優農產品。
公司成立後,袁順清發現公司對面就是金壇最大菜市場,每天聚集這裡買菜、賣菜的人流和車輛擁堵不堪,雖然學歷不高,但是酷愛讀書思考的袁順清很快從中看出了機遇,他設立了網絡運營中心,作為金壇第一個做網絡營銷農副產品的老闆,他一方面狠抓實體農副產品質量,幫助當地農民把家裡的標糯、茅山茶葉、水芹、紅香芋等農副產品都賣出去,帶動當地農民共同富裕。一方面招募了一批網絡人才團隊,讓市民可以不出家門,只要在家輕輕點擊一下滑鼠或者手機下載APP,預定15分鐘左右農副產品就配送上門。節假日高峰以及寒冬下雪期間,網絡銷售額每月都在75萬以上。
為了更好帶動金壇農副產品打響全國各地,袁順清親自跑到東北地區,參加農產品銷售論壇,到更多地方調研名優農產品,同時在上海浦東、北京海澱和天津、南京等地設立直銷配送中心。不但把金壇當地農產品銷出去,還成為藏香豬、藏紅花農副產品總代理,又把各地名優產品引進來,把金壇產品帶出去,這樣各地名優產品互相補充,充實當地市場,通過異地推介優勢互補,加上對產品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統一管理,終於打響了金壇農副產品品牌。
在實現了幫助家鄉金壇的農副產品名聲打響的心願後,袁順清把做公益的目標主要投入到了以農戶為主的市民,需要幫助的老人,以及因為各種原因失去父母照顧的兒童身上。在袁順清看來,農民、老人和兒童都是社會弱勢群體,自己和妻子也是農家出生,做人不能忘本,雖然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很弱小,但是如果能堅持做,就能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充滿愛心,構建一個和諧美滿的社會。
在幫助當地農戶方面,袁順清會在招聘員工時也儘量給予殘疾人工作崗位,早在1988年,袁順清發現一些殘疾人沒有收入,就為他們辦了個拉絲廠,幫助周和生、張秋平等五個殘疾人讓他們生活有了保障,同時儘量把身患殘疾的鄉親安排到自己的鋼筋調直加工廠、金壇區聞名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做產品加工技術員、網絡銷售人員等,這些平日裡生活不便的殘疾聾啞人,都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崗位,也因此重新煥發人生的新機。但袁順清卻一直謙虛的覺得,自己只是做了舉手之勞的事情。
在惠民方面,袁順清通過供銷合作總社和農林等部門支持下,組織開展「1+1+1菜籃子惠民進小區」活動項目,即每次每小區只賣1小時,每個人只需要花1元錢,市民任選1大袋菜帶回家。這樣開創了市民和農民雙贏先河,讓更多小區的市民得到實惠。極大的幫助了農戶的宣傳和營銷,也解決了很多市民買菜的經濟壓力,一些低保老人更是可以藉機會購買平時捨不得買的菜來補充營養。
尊老扶幼,真心永恆
在事業穩定後,袁順清把公司交給了學成歸來的兒子和兒媳打理,退休之後的袁順清,並沒有把錢花在自己享受方面,而是依舊住在自家已顯得破舊的老房子中,把積蓄用來專心地做好對老人和孩子的公益事業,從小因為家庭原因耽誤學業的袁順清,一直很重視教育。還在1994年的時候,袁順清就拿出家裡當時積累的5500元拿出來專給華城小學,讓更多的學生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如今的袁順清,已經成為了百位孤寡老人的守護天使,33名失依兒童口中的「好爺爺」。
從1999年至今,每年袁順清都要裝上滿滿一大車禮物前往金城鎮後陽敬老院和薛埠鎮敬老院,看望這裡的100多名孤寡老人,把關愛送到他們心坎上。時間久了,這些老人都認識了他,提起他,都讚不絕口,有老人這樣評價:「有的老闆、明星網紅什麼的來了就是拍幾組照片就走,甚至不顧老人是不是要休息。袁老闆則是每年都來,真心實意地看望老人,是慰問年限最長、持續時間最久的老闆。」很多老人年紀大了身體不好,袁順清就極其上心的幫助他們治療疾病,讓老人有個幸福的晚年。
不過,最令袁順清在公益路上放不下的,便是失依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
一次和在檢察院工作的朋友聊天后,袁順清了解到有不少孩子因父母一方或雙方入獄而失去照顧,或者父母都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孩子除非有非常強大的自我心理修復能力,否則極容易因為周圍歧視,缺乏父母教育而出現心理問題,從而被毀一生。善良的袁順清便開始在閒暇的時間,跟著檢察院的朋友去看望失依兒童。當探訪一個叫小朱的男孩時,屋子裡一股潮溼陰冷夾雜著剩菜的氣味撲鼻而來,當時已經是寒冬臘月,臉色蠟黃的小朱穿著單薄的衣服,鞋子已經破裂了口,甚至連換洗的襪子都沒有。小朱的父親入獄之後,爺爺奶奶也鬱鬱而終,媽媽於一次離開家後就再也沒有回家,他只能和有殘疾的叔叔相依為命。客廳的餐桌上放著昨天吃剩的豆腐,屋子裡到處是陳年積灰。當看見袁順清帶來的雞蛋和酸奶時,這個二年級的男孩眼睛裡發出渴望而膽怯的光芒,袁順清把雞蛋、酸奶遞給小朱,關心的叮嚀道:「雞蛋早晚吃一次,酸奶千萬別多吃,不然要吃壞肚子的。」周末,袁順清開車帶小朱去商場,花了1000多元給小朱買了新衣、新鞋。當袁順清問小朱想吃什麼時,小朱想了想,說:「聽說肯德基好吃,是什麼樣的?」聽了這句話,袁順清不由得落淚了,一輩子心慈的他面對幼小的孩子時,很難棄之不顧。就這樣,他自費拿出50萬,成立了「向日葵護苗之家」,這也是中國首個「失依兒童之家」。卻因為身份問題,比如非教育機構卻請來老師教孩子,況且這些孩子的監護人都在世,也不能算兒童福利機構……使得機構的合法性成為了問題。周圍很多人勸他不要再做這樣出力不討好的事,可是袁順清年輕時拼搏創業的倔脾氣又上來了,他儘自己的全力,維護著自己和孩子的這個「家」,終於在2014年8月22日,在檢察機關的指導下,正式創辦了金壇「袁順清失依留守兒童之家」,陸續收留了包括失依兒童和留守兒童在內的33個孩子。在這裡,孩子們所有的日常費用都由袁順清來承擔,包括一日三餐、住宿、老師教舞蹈等特色課的費用等,這個善良的老人,像一個最有慈悲心的園丁,庇護著這些祖國的花朵健康成長,幫助孩子們接受正規的教育,交往知心的朋友。
令袁順清感到欣慰的是,這份努力終究不是白費的,失依兒童之家在全國範圍內,是自己首家成立的,雖然過程中困難重重,但是也越來越被政府和社會重視,更多孩子的人生也隨之走向光明。他希望在未來,能夠有更多的人關註失依兒童,讓祖國的未來可以更加團結友愛,社會更加穩定和諧。自從2014年3月,在金壇區檢察院未檢室的幫助下,袁順清的「向日葵護苗之家」正式成立以來,專門負責失依兒童、涉罪未成年人教育、幫扶、挽救等工作,並積極探索以檢察機關為主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失依兒童救助機制,並對國家公安機關的破案率的提升,以及服刑人員的改造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慈心播愛種,善意滿人間。播撒愛的地方,往往處處鮮花綻放。袁順清這個出身貧苦,成功後依舊生活簡單的老人,卻把樸實的身影深深地烙在了金壇的大街小巷,儘可能的關心孤寡老人群體、殘疾、特困戶弱勢群體、關註失依兒童和留守兒童、幫助農民脫貧共同富裕,他的每一步,腳下都似乎生出了一朵朵纖塵不染的蓮花,將這份芬芳與聖潔灑滿走過的每一段路……(中國民協人文關懷專委會 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