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遇到一個小病號,兩三歲的樣子,正輸著液,不過,針打在了頭上。兩個女性照顧者,後來得知那是媽媽和姥姥,一個抱著孩子,一個舉著杆子,杆子上掛著輸液器。孩子在鬧騰,也並不強烈,只是不時的哼唧幾聲。三個人在走廊裡走一會兒,又到外邊的走廊上走一會兒。
後來,發現竟然住在同一個病房。孩子回到病房,還是哭,還是鬧,只是聽到孩子此時鬧著喊著「被被,被被,小被被。」
媽媽勸,「被被溼了,不是曬起來了嗎?」
孩子猛的哭起來,兩個大人趕緊哄。一個抱起孩子,一個抓住孩子的手。孩子還是哭的很急,就聽姥姥說,「現在就打電話,現在就打電話,讓姥爺給你送被被來。不哭了不哭了,看看,又不滴了。」一邊摸出電話,撥打電話,叮囑電話那頭的人把孩子的被被送來。孩子的哭聲漸漸停下來,三個人又抱起孩子,舉著輸液器去了病房外。
多會兒,就回來了。看到姥姥把一個紅色的小被子給了孩子,孩子立馬抱在懷裡 ,也安靜了下來 。
按照心理學的原理,兩三歲的孩子,媽媽在身邊,姥姥在身邊,卻要被被,抱著被被就不哭了,是把被被當成了重要他人,這合理嗎?結合生活中遇到的情況,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是哭著找媽媽,媽媽抱在懷裡就會相對比較安穩,怎麼媽媽在身邊,卻不要媽媽抱,非得抱著被被呢?
按照心理學原理,據此推斷,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的安全感是通過抱著小被被來獲得,而不是被媽媽抱在懷裡獲得,孩子跟媽媽之間的情感連結好像沒那麼好,或者嚴格的說,應該是媽媽跟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沒那麼好(媽媽不算是足夠好的媽媽 ),讓孩子選擇了跟小被被在一起。
在後來兩個多小時的相處中(打完針,她們走了),真的感受到媽媽不能夠及時的給予孩子身體上的心理上的滿足,所以孩子選擇跟小被被在一起,我好像有些理解了。同時,感覺到有些心疼孩子。
孩子看似照顧的很好,但是孩子真正的需要被滿足了嗎 ?孩子真正的需要有是什麼呢 ?我覺得一個孩子被媽媽愛是最根本的需要,所謂的被愛,不僅僅是吃好喝好穿好玩好,還有情感的需要。你的眼裡有我嗎?你的心裡有我嗎?
突然想到心肝寶貝這個詞,什麼是心肝寶貝呢 ?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肝,你是我生命的四分之三......像照顧我的心我的肝一樣照顧你 ,關心你,愛你。我們能對孩子做到這樣嗎?
有一部分家長能,有一部分則不能。家長能做到,是孩子的幸運,如果家長做不到,那只能說明孩子不夠幸運。
我們都知道著名的哈洛猴試驗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僅僅有奶吃 ,並不是最好的媽媽,還需要有溫暖,有撫觸,有互動。這也是安全依戀的基礎。
看到孩子哭的時候,媽媽和姥姥讓孩子躺在床上,一邊一個哄著,雖然很用心,我卻百思不得其解,媽媽沒什麼不抱孩子呢?兩歲多的孩子,生病了,打針,很不舒服,媽媽抱著,很正常呀?
因為小孩子被照顧被愛就是通過抱抱陪陪親親來實現。尤其是抱抱親親對於嬰幼兒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媽媽很忙,一會兒打電話叮囑單位的事情,一會兒泡奶粉,一會兒出去買吃的,一會兒找大夫,一會兒又要給孩子換衣服,卻幾乎很少抱孩子。
兩個多小時 ,看了一場家庭劇,其實,很多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演繹著不同的版本 ,將來這些孩子的成就會有很大不同,將來這些媽媽的回憶、感受、感慨也不同。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對的?如果孩子將來是幸福的快樂的,這些就都是成就他的,就是好的;如果孩子將來是不幸福的不快樂的,這些也是「成就他的」,就是不好的。
所以到底好不好對不對,不是現在決定的,是由將來決定的。但是,現在能做什麼,媽媽可以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