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針,哭,鬧,怎麼共情他?

2020-09-18 王秀美wxm

在醫院遇到一個小病號,兩三歲的樣子,正輸著液,不過,針打在了頭上。兩個女性照顧者,後來得知那是媽媽和姥姥,一個抱著孩子,一個舉著杆子,杆子上掛著輸液器。孩子在鬧騰,也並不強烈,只是不時的哼唧幾聲。三個人在走廊裡走一會兒,又到外邊的走廊上走一會兒。

後來,發現竟然住在同一個病房。孩子回到病房,還是哭,還是鬧,只是聽到​孩子此時鬧著喊著「被被,被被,小被被。」

媽媽勸,「被被溼了,不是曬起來了嗎?」​

孩子猛的哭起來,兩個大人趕緊哄。一個抱起孩子,一個抓住孩子的手。孩子還是哭的很急,就聽姥姥說,「現在就打電話,現在就打電話,讓姥爺給你送被被來。不哭了不哭了,看看,又不滴了。」​一邊摸出電話,撥打電話,叮囑電話那頭的人把孩子的被被送來。孩子的哭聲漸漸停下來,三個人又抱起孩子,舉著輸液器去了病房外。

多會兒,就回來了。看到姥姥把一個紅色的小被子給了孩子,孩子立馬抱在懷裡 ,也安靜了下來 。

按照心理學的原理,兩三歲的孩子,媽媽在身邊,姥姥在身邊,卻要被被,抱著被被就不哭了,是把被被當成了重要他人,這合理嗎?結合生活中遇到的情況,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是哭著找媽媽,媽媽抱在懷裡就會相對比較安穩,怎麼媽媽在身邊,卻不要媽媽抱,非得抱著被被呢?

按照心理學原理,據此推斷,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的安全感是通過抱著小被被來獲得,而不是被媽媽抱在懷裡獲得,孩子跟媽媽之間的情感連結好像沒那麼好,或者嚴格的說,應該是媽媽跟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沒那麼好(媽媽不算是足夠好的媽媽 ),讓孩子選擇了跟小被被在一起。

在後來兩個多小時的相處中(打完針,她們走了),真的感受到媽媽不能夠及時的給予孩子身體上的心理上的滿足,所以孩子選擇跟小被被在一起,我好像有些理解了。同時,感覺到有些心疼孩子。

孩子看似照顧的很好,但是孩子真正的需要被滿足了嗎 ?孩子真正的需要有是什麼呢 ?我覺得一個孩子被媽媽愛是最根本的需要,所謂的被愛,不僅僅是吃好喝好穿好玩好,還有情感的需要。你的眼裡有我嗎?你的心裡有我嗎?

突然想到心肝寶貝這個詞,什麼是心肝寶貝呢 ?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肝,你是我生命的四分之三......像照顧我的心我的肝一樣照顧你 ,關心你,愛你。我們能對孩子做到這樣嗎?

有一部分家長能,有一部分則不能。家長能做到,是孩子的幸運,如果家長做不到,那只能說明孩子不夠幸運。

我們都知道著名的哈洛猴試驗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僅僅有奶吃 ,並不是最好的媽媽,還需要有溫暖,有撫觸,有互動。這也是安全依戀的基礎。

看到孩子哭的時候,媽媽和姥姥讓孩子躺在床上,一邊一個哄著,雖然很用心,我卻百思不得其解,媽媽沒什麼不抱孩子呢?兩歲多的孩子,生病了,打針,很不舒服,媽媽抱著,很正常呀?

因為小孩子被照顧被愛就是通過抱抱陪陪親親來實現。尤其是抱抱親親對於嬰幼兒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媽媽很忙,一會兒打電話叮囑單位的事情,一會兒泡奶粉,一會兒出去買吃的,一會兒找大夫,一會兒又要給孩子換衣服,卻幾乎很少抱孩子。

兩個多小時 ,看了一場家庭劇,其實,很多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演繹著不同的版本 ,將來這些孩子的成就會有很大不同,將來這些媽媽的回憶、感受、感慨也不同。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對的?如果孩子將來是幸福的快樂的,這些就都是成就他的,就是好的;如果孩子將來是不幸福的不快樂的,這些也是「成就他的」,就是不好的。

所以到底好不好對不對,不是現在決定的,是由將來決定的。但是,現在能做什麼,媽媽可以決定。

相關焦點

  • 小男孩「打針」走紅,不哭不鬧全程碎碎念,討好醫生又安慰自己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生病的情況,這時候看病吃藥還不算什麼,難的是怎麼讓孩子乖乖打針。但凡遇到打針,孩子們輕則嚎啕大哭、重則瘋狂掙扎,然而,有位小男孩卻大為不同。 小男孩"打針"走紅,不哭不鬧全程碎碎念 有位網友曬出了自家孩子打針的視頻,孩子打針的時候不哭不鬧,反而全程碎碎念,讓看到的網友都樂了。 小男孩約摸5、6歲的模樣,準備要打針的時候,他跟很多孩子一樣害怕,步子忍不住往後退。
  • 寶寶一打針就哭,爸媽應該怎麼哄?
    許多爸媽會在打針當天欺騙孩子說,今天只是出去玩,結果卻跑去醫院打針,這種方式很不可取。孩子之所以一看到醫院大門就哭,也許是有了被騙了的糟糕感覺吧!2.嚇唬孩子:再亂蹦就打針!許多長輩經常會這樣嚇唬孩子:你再這麼蹦個不停會生病的,到時候讓醫生給你打一針,你就知道疼了。
  • 孩子鬧脾氣、撒潑打滾沒辦法?家長學會冷靜共情就能讓娃乖乖聽話
    一路上哄著他,如果不好好聽醫生的話,下面就啥也不能吃,還得去扎針、掛水。聽了這話,兒子哭得更傷心了。天熱,他還不消停。我被他弄得是心浮氣躁,想發火。到家之後,奶奶看他滿臉淚,摟過來:「我寶貝怎麼了?哭得這麼傷心?奶奶最喜歡你,跟奶奶講講怎麼回事?」我把醫生的話告訴奶奶,奶奶啥也沒責備,只是倒來一杯水遞給他。
  • 孩子打針不哭正常嗎?哭與哭有什麼區別?
    孩子打針,幾乎每個做父母的都會遇到。在我見到的孩子當中,大部分孩子打針時都會哭,尤其在醫院給孩子接種疫苗的時候,孩子非常多,一個孩子哭了,其他孩子都會哭成一片。不過也有例外,有一次,在醫院看到一位媽媽帶著3歲的女兒過來打疫苗,其他孩子都哭成了淚人,這個3歲的女娃反而沒有哭,只是略顯緊張地看著準備給她打針的護士。等到護士將針頭移到她手臂的時候,發現這個小女孩沒有哭,就用詫異的眼神看了看她,沒想到她對護士說:「阿姨,我不哭,哭和不哭,打針都一樣痛。」
  • 孩子打針不哭真是勇敢、膽大麼?
    打防疫針的時候,往往有這樣一類孩子,他們打針的時候不哭不鬧,偶爾哭也就那麼一兩秒鐘,就好了?而有的呢,針還沒打上,就哭天喊地,更厲害的還有,哄了個把小時了,還在那兒抽噎不止。有些寶媽就要問了,大人有的還暈針,害怕打針呢,小孩子不是應該對打針更加害怕麼?打針不哭真的就是好事麼?
  • 女兒哭訴在學校的遭遇,父母的反應絕了:這些情況你不必急著共情
    這個假期報了個興趣班,還是孩子自己主動要求去上的。可沒多久,孩子就開始鬧情緒。媽媽問:怎麼了?兒子答:因為某某老師太討厭了。自己只是因為急著上廁所、跑得快了點,就被某某老師嚴肅批評了,還罰站了。聽完兒子的話,這位媽媽就開始共情兒子:「你一定很委屈吧……這個老師也真是的,不問問清楚就批評你……blablabla。」
  • 孩子害怕打針,看到醫生就哭,家長該如何引導?
    有個寶媽,老公是疾控中心的,有一次孩子爸爸穿白大褂去幼兒園檢查,沒任務一般不穿白大褂,閨女看到嚇壞了,怎麼叫她都不理,很害怕,還說我不認識你。孩子之所以對醫生這個害怕,一來是因為每次見到醫生都代表著要打針,哈子一向都比較害怕打針,二來是因為有些家長用醫生來嚇唬孩子,比如孩子不穿衣服的時候,家長就說感冒了就有醫生來給你打針,孩子就害怕的趕緊穿上衣服了。
  • 誰說孩子打針不哭就是勇敢的?
    ,孩子對打針都是有恐懼感的。上次打針的體驗不好如果上一次打針的體驗不好,比如說很疼啦,被摁住打針,那再次來到醫院,孩子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會潛意識裡知道要打針了,非常抗拒,立馬哭起來。一種是孩子居然沒哭,妞們就會鼓勵孩子,「你真勇敢」。
  • 這一招,孩子從此不再害怕打針
    孩子從出生起每年都會打幾次針,每次帶孩子去接種疫苗的時候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有孩子哭得聲嘶力竭,家長累的精疲力盡,家長還會不停地抱怨:我們這個孩子可不聽話了,說了不疼不疼還是哭。我剛有了我家老大,我婆婆就跟我吐槽我老公小時候因為打針是怎麼哭鬧最終把村診所都「操家」的經歷,當時我兒子只要一哭的厲害,她就會說:你這孩子以後脾氣肯定小不了,這個會遺傳的。我不喜歡聽這些傳統的觀念,也沒吱聲。現在我婆婆的說辭改變了:我們孫子和孫女可親了,打針從來都不哭,倆兒娃一樣堅強。我默默的,沒有告訴她其實打針不哭是有原因的,我是做了這些工作孩子才能勇敢地面對打針。
  •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慘?「共情」用錯了,只會把孩子情緒火上澆油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我不能採取打罵教育,以一種溫柔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哭鬧,孩子就會和我產生共情。實際上,很多時候父母並沒有真正的和孩子產生共情。如果家長的共情用得不對的話,那麼就會讓孩子越哭越鬧,對孩子的情緒火上澆油。其實當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時候,他也有可能在向父母訴說說請正視我內心的需求。有些孩子過激的行為恰恰就是反應那種沒有被家裡人重視,想讓家裡人真正看到自己的內心情緒。
  • 孩子發脾氣怎麼辦?學會共情,解決情緒難題
    孩子安靜的時候和天使一樣可愛,一旦孩子哭鬧發脾氣家長就覺得孩子頓時化身成了小惡魔,實在是沒有辦法。這不,為了吃飯問題,孩子和爸媽又吵上了。還說「就不吃,你滾開!」。發脾氣的熊娃子實在讓人難以應付。有些媽媽說,我家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給他講了很多道理就是聽不進去,扔下不理他,他又哭的很可憐,有時候真的忍不住想打他。但有時候打也打了,就是控制不了他發脾氣。
  • 為什麼孩子一打針就哭,原因從你身上找
    尤其是孩子生病時,作為家長希望TA能快快好起來。可孩子根本不配合治療,一說到打針就開始哭。有的娃還會拼命掙扎「逃跑」,沒點力氣的大人根本摁不住。結果經常是:針還沒開始打,家長和孩子已經累得滿頭大汗。帶你去醫院打針」、「護士拿著針過來了,你繼續哭」,孩子聽到這些話可能立馬變乖,但形成一種心理暗示:醫院是個可怕的地方,醫生和護士是壞人。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懼怕去醫院打針,見到穿白大褂的人也會害怕。
  • 國外醫生是怎麼給娃打針的?寶寶全程樂呵呵,寶媽:我寧願孩子哭
    要說最讓孩子心生恐懼的是什麼,多數孩子會給「打針」投上一票,要是孩子不乖乖聽話,家長一句「再這樣找醫生來給你打針了」就可以讓孩子立即消停,效果立竿見影。前幾天一位「最慘」寶寶視頻讓網友們又心疼又好笑。寶寶6個月,剛好有兩針疫苗要打,於是打針的護士選擇一起上。擼起寶寶的兩邊胳膊,兩個護士一左一右一起扎針,寶寶當下哭都不知道該對著哪邊張嘴。
  • 孩子怕打針怕吃藥?那是你方法不對……
    前段時間,二寶發燒,到醫院去打針。排在我們前面的是一個八九歲的男孩子,進了輸液室就哭著叫著亂扭著身子要往外跑。奶奶一邊拉扯孩子,一邊叫:「別哭,越哭打針越疼!」「聽話,不然我不管你了。」……可孩子是越哭越厲害。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你家寶寶上醫院打針包括在家裡吃藥,是不是也會哇哇大叫,一點兒不配合?那我可要說了,這不是寶寶的問題,是當家長的一開始方法就錯了。
  • 大男人一打針就哭!女護士一個口罩搞定,還有怕抽血的更奇葩……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去醫院打針、抽血的經歷吧,除了一些孩子可能會因為怕疼而哭泣掙扎外,對於大部分大人而言,這些簡直都是小菜一碟。不過,現實生活中,竟然有一些大老爺們,對打針、抽血天生具有恐懼感,那場面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 「我不要打針!」你是如何回應孩子的?請來這裡get新攻略
    我沒有正面回答她可以不打針或是必須打針,只是共情她:「媽媽今天也和爸爸抗議來著,和他說不要打針不要打針,爸爸居然笑話我,說我怎麼像個孩子!可是想到打針媽媽真的是有點害怕!我都好久沒有打針了!」灣妹:我就不要打針!我不要打針!我:嗯,我也不想打針,上次打針還是好久之前呢,好像那次是在手背上扎了一針!
  • 其實,打針有些疼
    前面正在打疫苗的是一個兩歲歲左右的小男孩,社康醫生的針剛準備好,小男孩的哭聲就響徹了整個大廳,震得我心神一跳,男孩一邊哭一邊跟抱著他的媽媽拼命抵抗,想掙脫媽媽的懷抱與胳膊,我第一反應是,其他孩子估計要嚇到了。果然隊伍前面的小孩子們不約而同的做出了害怕和尋求安全感的反應,甚至有些小孩子嚶嚶的哭了起來。
  • 孩子很堅強,連打針都不哭,這不一定是好事
    說起打針可能是每一個人小時候的噩夢,感覺在打針的時候疼的很,也就免不了哭鬧,雖然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大人們打針不會哭了,但是小孩兒哭鬧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說孩子打針都不會哭的話,可能有的家長會誇自己的孩子堅強,這真的是好事情嗎?
  • 一哭二鬧三說不要,這是娃打針常態?
    這是我第一次隻身帶寶寶來防疫站打針。雖然大腦已經描繪了無數次防疫站的宏觀場面,但經歷後,還是刷新了自己的認知程度。果然,現場觀摩各種打針狀態,真的是比網上視頻看得爽多啦。看到這些小朋友的大型嘶叫現場,原諒我不厚道的笑出了豬叫。哈哈哈哈哈哈。
  • 打針不哭的兩歲寶寶是怎樣煉成的
    每次打預防針大多數孩子會很哭鬧得很兇!每次到了注射室,眼看著護士把針頭扎進寶寶的胳膊裡,寶寶無辜地看著媽媽大哭。麥子從出生時就好像缺乏安全感,每當我握著她小手時她總是會掙脫開。小時候打疫苗也會哭,但也僅僅是在針頭推進去的那一剎那而已。一歲多打疫苗的那次卻突然知道害怕了,看到診室裡哭聲陣陣的小朋友們,還沒打針麥子就開始大哭,連衣服也不讓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