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同年齡,需要不同的修行,看不一樣的風景

2020-12-19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29篇

學佛可以說是世間最複雜的事情,不僅僅是有著各有殊勝和要求的大乘八宗,每一宗又有無數的法門,更重要的是針對學佛之人——不同性別,出身,年齡,也都各有不同。

打個比方,男人和女人之間,女性往往比較容易信佛學佛,因為絕大部分的女性都比較感性,也有同情心,尤其是做了母親的,和佛法很多精神都是天然相通。

但是女師兄們雖然容易進門,但卻比較難以精進,一方面女性遠比男性喜歡嫉妒,看到別人比自己強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如何努力迎頭趕上,往往都是先抱怨甚至中傷。

另一方面由於女性比較感性,所以很多時候不願意去花力氣學經和了義,只是喜歡跟著別人走,這要是碰到善知識還好,碰到魔子魔孫那就比較悲催了。

所以從信佛學佛的人數上來說,女性是要遠遠超過男性的——一般吃齋念佛拜佛的大多為女性,但要從修為來說,男性又遠遠超過女性,他們不信不學也就罷了,一旦學了很快就能取得很大進步,古往今來那些高僧大德幾乎都是男性,比如那些羅漢菩薩像,也就觀音大勢至綠度母等少數示現女相。

此外出身,文化水平等等也會對選擇造成影響,而這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年齡。

不同的年齡,應該有不同的修行,也有不同的風景,學佛也不例外——一個二十剛出頭的小夥子大姑娘,就應該朝氣蓬勃,活活潑潑,不要總去貪圖六七十歲老人的清閒;相反六七十歲的老人,退休在家就該心平氣和,安享晚年,而不是萬事都放不下,總想著再來拼搏一回

接下來咱們就來聊聊,不同的年齡段,到底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修行或者說是學佛方式,才是和自己的身體心理經驗等各方面相匹配的,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當然了,這個只限於在家的師兄們,出家的師傅們自然是越早出家越好,因為僧人的工作就是自覺覺他,家人就是一切眾生,本來就沒有世俗間的牽掛。

02二十出頭——想要的就去努力追

十幾歲以下的小朋友,除非是再來人或者是家裡善緣太深,否則不建議學佛,這還完全是遊戲和上學的年齡,身體和心智也都在成長期,很難明白佛法的道理。

而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已經算是成年人了,不管是繼續上學也好,出來工作也好,等於已經走入社會了。

但是這個時候同樣不建議學佛,或者略知一二種個善根就好,這個年齡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健壯,美麗,熱情,活力四射,對未來充滿著各種理想或者說幻想,積極樂觀向上,哪怕受到挫折也仍然相信明天會更好,未來一定屬於自己

這裡面確實有一些毛躁和不切實際,但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人的一生近百年,剛出身社會就是要勇敢去闖,大膽去追,失敗了也不要緊,跌倒爬起,重頭再來就是了。

但現在有一部分所謂的「佛系青年」,二十幾歲就已經暮氣沉沉,說話小心翼翼,各種保守悲觀,要不就是裝出一副世外高人的樣子,說本大爺或者老娘早已經看破了云云,什麼都不敢去爭取,還給自己美其名曰——佛系,世間一切都放下了。

佛你個頭啊佛,佛陀他老人家一出生就是太子,榮華富貴嬌妻美妾麒麟兒早早就有了,這樣才談得上「看破」,你們啥都沒有,也從未成功過,又從何談起「放下」?

你們根本放不下,也沒有東西能放下,努力去追求,這才是這個年齡該有的樣子,這就是年輕人的修行。

03三四十歲——奔跑的同時也要學會思索,忙綠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家庭

三四十歲,也就是所謂的人到中年,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人生的黃金期,尤其是男性——因為他們相對成熟的晚一些,所以高峰到的也遲一些。

這個都是有理論依據的,比如說道家認為女性是每「七年」一個周期,七歲是孩子,十四歲初潮,二十一歲是懷孕的最佳階段,二十八歲各方面達到高峰,三十五歲開始走下坡路,到了七七四十九歲很多就絕經了,再往後就要養生了。

而男性則是以「八年」為一個周期,八歲才剛懂事,十六歲弱冠之年,可以出身社會了,二十四歲是為人父的最好年齡,三十二歲達到巔峰,然後五十六歲開始步入老年,比女性每個階段都要晚那麼幾年。

所以三四十歲正好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時刻,當然壓力也很大,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和家庭都不能放。

這個時候對人的考驗是很大的,稍有不慎就容易讓自己在房貸,老人醫藥費,孩子培養費這「壓力三大」下崩潰,所以坊間也常有中年男人不如狗一說,當然,女人也是一樣——而且老公不優秀固然憂傷,太優秀了怕在外面亂來同樣也是心病。

而這個年紀的朋友們,其實就可以開始學習佛法了,不要把各種身外物看的太重,而要轉向家庭,尤其那些無用的社交和應酬,能推最好都推掉,家人的笑容和陪伴孩子老人對您其實更加重要——孩子的成長,老人最後一程的陪伴,不管哪個缺失了都會讓人終生遺憾

04六十以上,清福為主,兒孫自有兒孫福

五十甚至六十歲以上的朋友,不管您心態多麼好,但也不能不承認,自己已經走到了人生最後的階段,能夠活過百歲的壽星畢竟還是少數。

這個階段的朋友肯定身體和精神都開始走下坡路了,以前跑個幾公裡都沒事,現在可能上個五層樓都要氣喘籲籲了,在外面也會越來越多的人為您讓位,孩子們甚至第三代也都遠走高飛。

老兩口都在的話還好——少年夫妻老來伴,磕磕絆絆的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很煩,但年紀大了反而都成了一種習慣,一旦哪一位先走,剩下的反而會非常難過,連個吵架的人都找不到了。

年老如夕陽西下,說一點不蒼涼肯定是不可能的,而這個時候也是學佛最好的時候,大半輩子都忙下來了,爭名奪利,為各種欲望,為老婆,為孩子,為父母,這時候也該停下來歇歇了——而佛法正好就是教您如何放下這些身外之物,還輕輕鬆鬆的離開,這樣才能去更好的地方,而不是和年輕人一樣充滿了欲望和野心,這只會讓您往下墜。

至於孩子,兒孫自有兒孫福,每個人都是生來孤獨的——一個人來,一個人走,哪怕再親的家人也不例外,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不用太過操心,照顧好自己,其實就是對子女最大的幫助。

05紅塵說禪

以上就是在家人在不同年齡的重點,字數有限,我們只討論了二十多歲,三四十歲和五六十歲,換句話說就是青年,中年和老年。

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不同點,青年的時候就要全力奔跑,而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步入中年就要學會在家庭和工作中找到均衡點;而老年則要學會放下,不要再有那麼多的欲望和執著,安靜,睿智,平和的走完最後一程才是最好的。

當然了,這個只適合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那些看破紅塵出家的師傅們當然越早學佛信佛念佛拜佛才好,這樣也好早日做佛。

——學佛乃智者所為,紅塵如夢幻泡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願三惡道日減一生

嗡 達咧 嘟達咧 嘟咧 梭哈

相關焦點

  • 人生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風景
    《人生不較勁》周國平著讀完了,書中的精彩思想摘錄如下:權力是人品的試金石,權力的使用最能檢驗出掌權者的人品。政府的根本責任是遵守法治社會規則,一是保護公民自由,二是約束自己權力。人與人真正的差別在於靈魂而非職業。信仰是對偉大精神價值的信奉和堅守。
  • 生活是一場修行,不同的年齡段面臨的問題不同,不看不知道!
    在生活中,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接觸的人也越來越多,漫漫地就會發現一件事:在同一個年齡裡面,大多數的人所面臨的問題都差不多。二十歲左右的人會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三十歲左右的人會對生活感到焦慮,而四十歲左右的人在生活中總是會患得患失。
  • 假期帶娃出行,不同年齡需要注意的不同,不到這個年齡最好不去
    進行家庭旅行本來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因為家庭旅行不但能夠增加親子關係,還能夠讓孩子領略到 更多的自然風景以及人文典故等等但是,有好處也有煩惱,對於很多孩子年齡尚小的家庭來說,旅行的過程中,家長不但監護力度要求更大,另外孩子的一些生理現象也會讓家長頭疼不已。當然,最值得人們在意的,還是孩子在旅行中的安全問題。孩子的年齡不同,自身的身體素質就不同,能夠承受的環境變化也不同。所以,家長在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進行旅行的時候,就需要注意很多不同的事項。
  • 佛教音樂也是一種修行法門
    「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佛樂又能使我們當下清淨,當下覺悟,當下喜悅,當下自在,能使芸芸眾生通向智慧的彼岸,證得菩提--這就是「音樂禪」,妙音清心,諸佛菩薩度眾生是對機說法,隨緣度化,眾生需要佛樂,喜好佛樂,佛菩薩乘願而來,只要誠心念誦佛號、虔誠持咒,就能往生西方,就能成就菩提,就能如諸佛菩薩一樣,大徹大悟,脫離生死苦海,走向極樂。
  • 素食團體吃素和佛教的吃素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把這種吃素也等同於佛教裡面的講的吃素。其實這樣的理解有點片面了。很多剛剛接觸佛教的人經常問我,為什麼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的部分僧人可以吃肉,而漢傳佛教卻不允許吃肉?問這些問題的人實在是不理解吃素的含義。
  • 廣州番禺的觀龍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樣的風景
    廣州隱藏著許多小島,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興趣看看,不管怎麼說,我對此很期待,並制定了行程表,所以她必須一個接一個地參觀,上次去龍穴島印象很深,今天又去了番禺的觀龍島,大巴一路跑來,窗外的風景毫不示弱。你為什麼不去遠足呢?道路兩旁的樹木鬱鬱蔥蔥,但這種綠色與森林中的有些不同。這裡是人工培育的,是不是很神奇,天氣很熱,但我不在乎我是否想到路上美麗的風景,當我走到十字路口時,看到大海是令人興奮的,嚴格來說應該是一條河,暫時應該叫海,感覺更有說服力,採砂船和貨船來回穿梭,十分繁忙。
  • 韓束適合什麼年齡 不同系列的適合的年齡也不一樣
    韓束適合什麼年齡韓束的護膚品功效比較多樣化,適合20~40歲的人群使用,其中最受26~30歲的人群喜愛。韓束分為保溼、美白、抗老三大系列,最火熱的要數保溼系列中的墨菊巨補水系列,深受各個年齡層的女性的歡迎。根據產品功效的不同,各個系列適合的年齡也有差異。
  • 淨界法師:修行會因為發心的不同而現不同的果報
    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這個是講到我們修行,當然在三寶當中主要是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有些人他歡喜受戒學律,以持戒來莊嚴自己的身口意,戒波羅蜜的功德;有些人聽教看經,以止觀來莊嚴自己的功德;有些人他是參禪,參宗坐禪。那麼當然,這三個法都是佛陀跟歷代祖師所傳下的正法,都是一個廣大的資糧。
  • 不同年齡程序不一樣
    需要哪些程序?12月10日,記者從安陽市公安機關便民利民措施新聞發布會了解到,未成年人變更姓名可根據變更人員的年齡按程序辦理,對14周歲以下人員變更姓名的,由其父母雙方共同到派出所戶籍室提出書面申請,派出所戶籍民警當場辦結。
  • 按佛教「五時八教」之說將佛教之諸教說分為不同體系
    智顗按佛教「五時八教」之說將佛教之諸教說分為不同體系。提出釋迦通過種種因緣、譬喻、言辭對眾生說法;而《法華經》宣揚的達到佛之真理的道路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是作為宇宙統一之真理的一乘之妙法,顯示了佛教之根本目的和大綱,應基於這種理解進行修行實踐。正是這種思想,給予了最澄極大啟示。在入山修行12年後,延曆十七年(798年),最澄開始了布教活動。
  • 不同年齡運動方式不一樣,這份「運動年齡表」值得收藏
    不過每個階段身體的靈活性都不同,所以每個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運動方式。01不同年齡運動方式不一樣,不妨了解一下運動年齡表1、30歲以內練柔韌和肌群3、50歲左右主健康到了這個年齡,任何肌肉,形體通通如浮雲,到了這個時候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這個年齡常常運動,能夠保持身體的活力,減少肌肉的損耗,保持關節活性,預防各種老年疾病。
  • 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分別需要怎樣的遊樂場?
    猶記得小時候三五歲時看天線寶寶,做夢都希望自己能去他們家玩一玩;後來大點知道了有一個大型的米老鼠遊樂園,想去但沒那條件;再後來就想去坐坐過山車海盜船……國內的遊樂場通常只以成人和兒童這兩個階段來區分,但其實兒童遊樂更應該仔細區分,參考國外的無動力兒童遊樂園
  • 佛教和道教在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分別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我們再往後看,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人其實都是有道教背景的,這樣一看就很有意思了,為啥盛世佛教會興旺,亂世道教會抬頭呢?今天我們就來揭秘一下佛教和道教在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分別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首先啊,佛教起源於印度,深受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低種姓的人天生就是高種新人的侍從,應該無條件聽從高種先生的吩咐。
  • 不同的年齡需要不同的茶,別喝錯了茶
    至於茶,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有茶具,幾千年來,茶文化一直滲透到不同年齡段的人中。我們只知道喝茶要選擇季節,還要注意哪一種種茶適合自己的情況,其實,我們也應該根據年齡選擇茶,不同年齡的人應該喝不同的茶。6-12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屬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很多家長不建議喝茶,而茶葉中的衍生物維生素、胺基酸等營養成分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有很大影響。茶葉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能幫助兒童補充體內的元素。
  • 精神分析,一種適合現代人的佛教修行方法丨尹立
    我從1999年末開始接受霍大同教授的精神分析,做分析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解、認識自己,同時也為尋找一種適合現代人的佛教修行方法。佛教學者已經多次論述到這一問題,我本人在學習佛教的過程中對此也深有感觸。從自己所實踐過的目前一些佛教修行方法看,都有不適應自己身心狀況之處。一般說來,它們都會產生一些靜心的效果和身體氣機反應,但對大幅改善自己心理狀態作用不大。
  • 不同的動物在佛教中分別有什麼含義?
    佛教以慈悲為懷,視眾生平等,這其中也包括了動物。佛法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無二的,在本質上並無差別。但由於因緣果報的關係,所以現前的生命形態各有不同。而佛陀於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說法,度其出輪迴苦海。
  • 人生不同階段需要的保險不一樣!這樣配置保險錯不了!
    人生在世,會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而不同的人生階段面臨的責任和風險是不一樣的。特別是成年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有應對風險的能力,為自己和家人提供好的保障,今天小編就來聊聊人生不同階段的保險應該怎麼配置,一起來看看。
  • 《華嚴經》與《金剛經》,到底有什麼不同?
    佛教產生自印度,在最早期的時候,佛陀並沒有創立佛教,每天只是和大家講法,單純的以自己開悟後證得的佛法來度化有緣人。因為在當時,婆羅門作為一種宗教,同時也是當時印度四種姓之首,手中佔據著絕對的權力,以其權勢一直在壓制著佛陀的傳法行為,其中也不乏各種破壞方式。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什麼是聲聞乘,聲聞就是通過聲音來聽聞,從而了解佛法是什麼,如何修行佛法,為什麼是聲聞而不是看佛經,我們現在好像都是在看佛經,原因在原始佛教中,比如在佛陀傳法的時代,佛陀傳法時完全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都是靠說的,所以佛法並沒有用任何文字的形式記錄保存和傳播。
  • 不同的珠數有什麼不同的含義?
    佛教自從漢朝傳入我國後,隨著佛教文化的不斷發展,「念佛珠」成了佛門弟子的重要禮佛工具之一,常見僧人在誦經時使用,或者佩戴於左臂,起到一種裝飾表明身份的作用。佛門弟子為什麼會使用「念佛珠」呢?原來,佛門弟子所誦讀的經文大多繁多冗長,而且需要每天念夠規定的次數,所以,需要一種工具來進行計數,「念佛珠」便是最恰當的計數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