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林欣實驗室在《自然-免疫學》發文報導CARD9基因多樣性誘導ABPA發病的作用機制

2021-02-08 清華免疫

       

2018年5月18日,清華大學林欣實驗室及同濟大學賈鑫明實驗室在《Nature Immun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CARD9S12Nmutation converts alveolar macrophages into IL-5-producing cells andfacilitates type 2 immune responses」 的文章。文章報導了CARD9基因多樣性S12N變異體是變態反應性支氣管肺麴黴菌病(ABPA)的易感基因,並闡明了其誘導發病的分子機制。


ABPA的致病菌為煙麴黴菌 (Aspergillus fumigatus)。據估算,每天每人平均會吸入數百個煙麴黴菌孢子,免疫狀態正常的機體在吸入煙麴黴菌孢子後機體的固有免疫系統能夠迅速發生應答,因此不易導致侵襲性感染;而在遺傳易感個體中,煙麴黴菌經由機體呼吸道吸入後,可粘附於氣道內過多的黏液中,誘導很強的過敏反應。據估計,在慢性持續性支氣管哮喘患者中,ABPA的患病率為1%-12.9%,在入住ICU的重症支氣管哮喘患者中,ABPA的患病率可高達38.6%,在肺囊性纖維化的患者中約為7~9%,其可能是哮喘患者死亡的一個特殊危險因素。迄今為止,ABPA 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CARD9是C型凝集素受體(CLR)通路下遊的重要接頭蛋白,通常情況下,機體通過CARD9激活經典的NF-κB(p65)信號通路,活化Th17和Th1細胞介導的適應性免疫應答發揮抗真菌感染。在與上海市肺科醫院徐金富教授的合作中,林欣和賈鑫明課題組對 ABPA臨床患者進行CARD9基因組的篩查,發現ABPA病人固有免疫細胞中CARD9基因存在高頻率的S12N的基因突變,通過構建CARD9S12N基因敲入小鼠,發現該小鼠經煙麴黴菌感染後發生了非常類似於人ABPA患者的Th2細胞介導的超敏反應;進一步研究CARD9S12N基因敲入小鼠對煙麴黴菌感染的發病機制發現煙麴黴菌通過CLR受體激活巨噬細胞的非經典的NF-κB(RelB)信號通路,通過調控IL-5的表達,激活嗜酸性粒細胞產生,從而驅動Th2細胞分化和過敏反應。同時,在攜帶CARD9S12N多態的ABPA患者外周血PBMC中,進一步驗證了單核細胞在麴黴刺激後,產生IL-5,並且IL-5的產生與RelB的激活相關。該研究系統的闡明了CARD9基因多樣性變異導致ABPA發病的分子機制,從而將為ABPA的治療提供新靶點和治療策略。


林欣課題組多年來一直研究CARD家族分子介導的NF-κB 激活對免疫細胞活化的影響及機制,賈鑫明課題組注重於真菌感染的免疫反應。兩個課題組對真菌感染的免疫反應機制有多年的合作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Nature Medicine》、《J. Exp. Med.》等國際一流免疫學和基礎醫學期刊上。本項研究進一步闡明了CARD9S12N基因多樣性在激活非經典NF-κB信號通路中的作用,該研究將為闡明天然免疫細胞在誘導過敏反應中的作用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清華大學林欣教授和同濟大學賈鑫明教授是本文的通訊作者,林欣教授和賈鑫明教授共同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徐霞和上海市肺科醫院徐金富教授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以及清華大學免疫研究所啟動經費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聯合生命科學中心的經費支持。


相關焦點

  • 同濟大學賈鑫明課題組與清華大學林欣課題組合作在《自然-免疫學...
    同濟大學賈鑫明課題組與清華大學林欣課題組合作在《自然-免疫學》發文報導CARD9基因變異引發ABPA的發病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8
  • 清華醫學院林欣課題組發文闡述JNK1基因負調控抗真菌免疫反應的...
    清華醫學院林欣課題組發文闡述JNK1基因負調控抗真菌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2月20日電 真菌感染是造成臨床免疫功能低下和缺陷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臨床可用的抗真菌藥物僅有康唑類等少數幾種,且較易產生耐藥性。激活和增強宿主固有免疫反應來抵抗真菌感染將為臨床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 清華大學醫學院林欣課題組、藍勳課題組聯合招收博士後
    林欣課題組、藍勳課題組聯合招收博士後兩名(計算生物學及酵母遺傳學方向各一名)。
  • 清華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報導一種人類免疫缺陷病的致病機制
    清華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報導一種人類免疫缺陷病的致病機制清華新聞網1月9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董忠軍博士領導的團隊在《實驗醫學雜誌》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發表論文「解析淋巴細胞活化信號分子結合蛋白 (SAP)依賴和非依賴的淋巴細胞活化信號分子 (SLAM
  • 清華大學姚駿研究組在《自然》在線發表論文
    清華大學姚駿研究組在《自然》在線發表論文報告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研究人類躁狂抑鬱症發病機制新進展清華大學新聞網10月30日電(通訊員 朱 梅)10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姚駿研究組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題為「躁狂抑鬱症病人的超興奮神經元對鋰處理的選擇性反應
  • 清華大學劉萬裡實驗室招聘博士後
    ▎學術經緯/報導 劉萬裡實驗室致力於使用新型的高速高解析度的活細胞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並結合傳統的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小鼠遺傳學和人類免疫學實驗技術,解決在分子免疫學和疫苗學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
  • 清華李海濤課題組在《自然》和《基因與發育》連續發文
    清華李海濤課題組在《自然》和《基因與發育》連續發文破譯「組蛋白密碼」識別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3月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課題組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組蛋白變體和組蛋白修飾賦予組蛋白巨大的信息荷載能力,參與構成一層超越DNA序列的表觀遺傳信息,在染色質結構調節及基因表達調控等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目前發現很多疾病與組蛋白修飾異常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因此研究組蛋白修飾的產生,消除以及讀取機制,對深入了解基因功能調控機制以及疾病的發生和治療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 《柳葉刀 感染病學》:感染中毒症免疫學當前的研究空白——轉化...
    遺傳變異對感染中毒症免疫發病機制的作用可能會影響該疾病的易感性及其預後,這應在研究設計中得到體現。大多數可獲取的研究都使用候選基因法來研究可能影響炎症反應的細胞因子基因、編碼模式識別受體(例如Toll樣受體)的基因、或影響感染反應的基因,此類研究通常可重複性較差。 此外,許多不良狀態會影響宿主對感染的免疫反應,從而增加發生感染中毒症的風險。
  • 生命學院陳柱成、李雪明等合作在《自然》發文報導染色質重塑發生...
    生命學院陳柱成、李雪明等合作在《自然》發文報導染色質重塑發生的機理清華新聞網3月14日電 3月1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柱成、李雪明課題組聯合中科院物理所李明研究員等人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題為《Snf2介導的染色質重塑中DNA滑移機理的研究》(Mechanism of
  • 清華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發文報導R環影響葉綠體基因組穩定的調控...
    清華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發文報導R環影響葉綠體基因組穩定的調控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25日電 9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孫前文研究員實驗室在植物學國際知名期刊《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題為「核糖核酸酶H與DNA解旋酶協作以限制擬南芥葉綠體R環水平並且維持基因組穩定性(RNase
  • 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發文報導R-loop介導擬南芥中葉綠體基因組...
    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發文報導R-loop介導擬南芥中葉綠體基因組穩定性維持的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月9日電 1月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RHON1共轉錄移除R-loop以維持擬南芥葉綠體基因組穩定性"(RHON1 co-transcriptionally
  • 清華大學醫學院徐萌課題組、吳勵實驗室招聘博士後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清華大學醫學院徐萌課題組招聘博士後 徐萌實驗室長期研究免疫細胞、腫瘤細胞及腫瘤微環境的複雜相互作用,致力於提高腫瘤免疫治療效率和挖掘免疫治療新靶點。
  • 清華黃善金實驗室發文闡明微絲骨架調控胞間物質運輸的作用機制
    清華黃善金實驗室發文闡明微絲骨架調控胞間物質運輸的作用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6日電 8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善金實驗室在《e生命》(eLife)期刊發表了題為「擬南芥形成素2通過加帽和穩定胞間連絲處的微絲調控細胞間運輸」(Arabidopsis Formin 2 Regulates Cell-to-Cell
  • 清華生命學院顏寧研究組發文報導脂類轉運蛋白ABCA1的三維結構
    清華生命學院顏寧研究組發文報導脂類轉運蛋白ABCA1的三維結構清華新聞網6月9日電 6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顏寧研究組在《細胞》(Cell)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源脂類外向轉運蛋白ABCA1的結構》(Structure of the Human Lipid Exporter ABCA1)的研究論文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但是其免疫學機制並不十分清楚,長期以來停留在淋巴結靶向遞送、理想抗原展示密度等傳統認知,以及鐵蛋白顆粒載體的三聚體構象抗原展示等方面,限制了這一類疫苗改進優化的思路。該研究設計了基於鐵蛋白納米顆粒的B型肝炎病毒(HBV)preS1納米疫苗,在小鼠模型中,誘導產生了高水平、高親和力、持久的抗體應答和免疫記憶,不但具有出色的預防作用,而且在治療模型中獲得功能性治癒和HBsAg血清學轉換,並顯著降低HBVcccDNA。
  • 生命學院隋森芳課題組在《自然》發文報導鹽澤紅藻藻膽體2.8埃...
    生命學院隋森芳課題組在《自然》發文報導鹽澤紅藻藻膽體2.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結構清華新聞網2月20日電 2月1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隋森芳院士課題組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鹽澤紅藻藻膽體能量傳遞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transfer in Porphyridium
  • 清華學者在《自然》發文揭示新的non-stop mRNA翻譯終止機制—新聞...
  • 研究揭汗孔角化症遺傳發病機制
    近日,來自安徽醫科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外顯子組測序分析,為甲羥戊酸激酶(MVK)基因突變與播散型淺表性光線性汗孔角化症(DSAP)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發文報導R-loop介導擬南芥中葉綠體基因組穩定性維持的新機制
    1月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RHON1共轉錄移除R-loop以維持擬南芥葉綠體基因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