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文苑」楊曉升:沁源綠

2020-12-24 今日國土雜誌社

森林是大自然的名片,綠色是這張名片最耀眼的底色。

人類生活最初依託於森林,進而離開森林走向更廣闊的原野,開拓更嶄新的疆域。而在獲得日新月異發展和生活富足的今天,人類又開始回望綠色,嚮往森林。我也一樣。

此刻我就置身在國家森林公園、山西沁源縣靈空山的原始森林深處,眼前植被茂盛,草木葳蕤,空氣清新,鳥叫蟲鳴。參天的古木將燦爛的陽光和湛藍的天空切割成無數眩目的碎片,宛若天安門國慶大典的禮花正在高空縱情綻放,那絢麗的色彩和光暈令人眩目。我不由得閉上眼睛,貪婪地作著深呼吸,一次次讓清新的空氣和負氧離子衝洗自己的肺部,幾近陶醉,思緒也不由自主漂至遠古年代。

人類的祖先,依賴森林棲息、取食、勞動,甚至用來作為防禦敵人(其它動物)進攻的場所。樹葉蔽身,摘果為食,茹毛飲血,鑽木取火,刳木為舟,構木為巢,弦木為弧,剡木為矢,森林成為人類繁衍進化的發源地。人類在脫離森林後的社會生活中,仍然依附於森林資源,從中攫取森林財富,並依賴於林業創建了人類社會的文明。然而,人類對森林與大自然無節制的掠奪,也使森林資源枯竭的危機與日俱增,由此帶來的危害正不斷懲罰著人類自身。大規模的城市化開發,當代人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掠奪和對物質生活的過度消費,城市裡密集的人群,擁擠的交通,喧囂的市聲和日漸汙濁的空氣,每日每夜無不刺激著人類的神經,逼迫著越來越多的人渴望綠色,嚮往森林,回歸自然,返樸歸真。

是啊,如今久居都市的人們,誰不想感受大自然綠樹簇擁、花草環繞的美景?誰不希望能盡情呼吸森林裡清新的空氣、醉人的芬芳?

以森林為代表的綠植對人類的好處,如今已經眾所周知。

據科學測定:每667平方米的樹林每天能吸收67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49千克氧氣。每公頃森林每天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產生730千克氧氣。每公頃綠地每天吸收900千克二氧化碳,產生600千克氧氣。一個成人每天需放出0.9千克二氧化碳,消耗0.75千克氧氣,每人約需10平方米的綠地。樹木覆蓋的地面比裸露地面減少粉塵20%。每公頃杉林每年可吸附灰塵36噸左右。長期在森林中生活的人,很少患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等疾病。綠色植物不僅可以吸收、過濾放射性物質,而且還可消除生活中的噪聲。實驗證明,有樹木的地區噪聲比無樹木的地區可減少10分貝以上。70分貝噪聲通過40米寬的林帶,可降低15分貝。生理學則提示:人在森林、花卉叢中靜養,可以神清氣爽,精神放鬆,心率減緩,血壓、體溫均相應降低,其綜合效應可使人的壽命延長……

——森林如此有益,誰不嚮往森林呢?

可反過來問,誰又能願意遠離都市、長期隱居於偏遠的森林呢?

這是一對矛盾,對任何一位現代人來說,恐怕多數人都難以作出兩全其美的選擇。但無論如何,現代人對綠色的嚮往,如今已經逐漸成為生活中的潮流與時尚。

綠色是森林的底色,也是春天和生命的顏色。它象徵著生命、復甦、活力、健康、平衡、和平與和諧。正因如此,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無數的文人騷客是那麼的鐘情綠色,謳歌綠色。

單說唐詩的鼎盛時期,眾多的詩人就爭先恐後推崇過綠色,讚美過綠色。賀知章有《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高駢有《山亭夏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裴迪吟出《辛夷塢》:「綠堤春草合,王孫自留玩。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杜牧更是賦出《江南春》: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提起綠色,人們或許首先會聯想到江南春色,內蒙草原,大興安嶺莽莽蔥蔥的森林,恐怕很少人會將綠色與印象中黃土裸露、塵土飛揚的山西聯繫。然而,假若你有幸深入太嶽山東麓的沁源,將會改變成見,因為那裡有山西最美最眩的一大片綠。

沁源也即沁源縣,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地處山西省中南部,太嶽山東麓,沁源縣森林覆蓋率超過56.7%,居山西省之首,是全國「油松之鄉」,沁源也因此被譽為山西最綠的地方。

2019年5月底,正值山西的初夏時節,我隨中國作家沁源採風團,平生第一次來到沁源。

沁源縣為沁河的發源地,因沁河而得名。沁河為黃河的一級支流,屬山西省境內第二大河流,僅次於汾河。沁河的主要出水源是王陶鄉河底村後的二郎神溝。因沁源縣境內多處有源泉湧出,不斷匯聚壯大了沁河,因此沁源縣有沁河六個源頭的說法。

真正置身於森林的時間只能是短暫的,我也一樣。

此刻,我徜徉在靈空山的密林深處,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縈繞在我身邊的,依然是鳥語花香,蟬叫蟲鳴,無數的樹木像好客的主人爭先恐後列隊映入我的眼帘,不時向我微笑致意。

姓焦的護林員是一位黝黑瘦小、卻精明能幹的中年漢子,他指著身邊的樹木如數家珍:我們這一帶的天然林以油松為主,最有名的古油松是九桿旗,樹齡近千年,已經載入金氏世界紀錄。其他的樹種有白樺、山楊、漆樹、槭樹、山柳等等,多著呢。僅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就有五種:胡桃楸、野大豆、刺五加、水曲柳、無喙蘭。省級瀕危保護植物有八種:漆樹、膀胱果、刺楸、流蘇樹、錦帶花、黨參、桔根、文冠果。山林裡的野生動物也很多,有褐馬雞、野雉雞、戴勝、蒼鷺、狍子、野兔、山豬、刺蝟、獾子、狐狸、豹貓、金錢豹等珍禽異獸。其中最有名的是褐馬雞,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姓焦的護林員這麼一說,我們都來了興致,紛紛問哪裡能見到褐馬雞?護林員說了聲稍等,便快步穿越樹木向山坡下走去,手裡還假裝抓著餌食四下尋覓,試圖將褐馬雞引過來。我們很好奇,都小心翼翼、伸頭探腦地跟在他後面,渴望能一睹褐馬雞的真顏。焦護林員邊走邊介紹說,他平時給褐馬雞餵食,就是這麼招呼它們的,褐馬雞往往會成群結隊而來,最多的時候會來一二十隻,它們已經與我成為朋友。

我們一行被吊足了胃口,數十隻眼睛齊唰唰跟著他的身影,四下裡不斷尋找著褐馬雞的蹤跡。但就像世間的許多事情一樣,往往是你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或許是褐馬雞生性靦腆、也怕人多的緣故,焦護林員找了一會兒,四下裡均不見褐馬雞的蹤影,大概是褐馬雞聽聞森林裡忽然間來了這麼多人,早就躲得遠遠的,故意跟我們捉迷藏吧。焦護林員有些歉意,但為彌補我們的遺憾,他掏出手機找出褐馬雞的照片和視頻,甚至還調出手機裡的錄音放出褐馬雞鳴叫的聲音。褐馬雞的叫聲清澈悅耳,再看看它的照片和視頻,紅臉被白色羽脖圍繞、映襯,小眼睛寶石般明亮,色彩各異的羽毛和孔雀一樣五彩繽紛的長長羽尾,使它整個兒看上去如公主一般,舉止優雅,氣質高貴、不愧禽中珍品,沁源珍寶。

沒能目睹褐馬雞真容,我們有些遺憾,畢竟這是靈空山的動物珍寶。此時我們不由記起焦護林員介紹時說到的沁源植物珍寶、近千年的古油松九桿旗,紛紛嚷著去看九桿旗。

穿過密林,沿著曲折蜿蜒的山路小道,我們來到靈空山聖壽寺後面的鬚眉山頂。山頂的巖崖處,一株粗獷高大、氣勢雄偉的古樹鶴立雞群,赫然聳立在我們眼前,那粗大的主樹幹拔地而起,半腰即派生、分岔出九支方向不同的樹枝,雄糾糾地向天空挺拔。及至高處,茂密的枝杆松針高傲地四下展開,宛若甩出九面隨風飄揚的獵獵旌旗,九桿旗因此而得名。九桿旗實際是一株古油松,2004年6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組織實地勘測立碑,碑文如此記載:「樹齡600年,胸徑1.5米,高45米,樹冠幅34.6平方米,立木材積48.6立方米。」如此看來,九桿旗確實是名副其實的「油松之王」,因而載入當年的吉尼斯紀錄。即便如此,當地人認為吉尼斯的記載有些保守,沁源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2018年夏編撰的一本《靈空山》,書中的文字記載卻顯示:「九桿旗樹身通高50餘米,主幹直徑1.6米,樹冠冠幅70餘平方米,木材蓄積量近50立方米,樹齡大約在800年以上,是中國油松中最壯觀最奇特的巨松。」九桿旗古松一樹成林、獨樹一幟,近千年來它像靈空勝境中的森林領袖,守望森林,俯瞰萬物,向宇宙蒼生昭示著生命的珍貴與傳奇。

在靈空山的森林防火瞭望臺,我們登高望遠,目光所至,靈空山松濤呼嘯,綠浪翻滾,方圓數十公裡,漫山遍野仿佛披著一張巨型厚重的綠色地毯,被無形的巨人不斷抖動。在山西的土地上,這確實是一片難得一見、超乎想像的翠綠,這片源於靈空山森林的翠綠,綠得蔥蘢,綠得威武,綠得壯觀,綠得耀眼,綠得意氣風發生機勃勃。

數百年來,這片沁人的翠綠滋養著沁源的土地,涵養著沁源的萬物蒼生,同時也浸潤著沁源人民的性格與心靈,培養著他們勤勞勇敢、堅忍不拔、愛國護家的家國情懷。

史書記載,沁源這片綠色的土地歷史上也曾無數次遭受過外敵的入侵、洗劫與蹂躪,沁源人民也因而無數次經受過血與火的考驗。但沁源的朋友不無自豪地告訴我,沁源歷史上從未出過漢奸,即便在最慘烈的抗日戰爭時期也是如此,這在全國幾乎絕無僅有,可以說是一個奇蹟,也幾乎令人難以置信。

當地的史料白紙黑字,有著明白無誤的記載:沁源是中國唯一個沒有出過漢奸的縣份。在抗日戰爭期間,沁源人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他們棄家別舍走入深山,把日軍陷入一個「沒有人民的世界」裡,實現了「誰是最後的頑強者,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僅有8萬人口的沁源,一萬人被日軍殘殺和俘走不知下落,還有一萬人參軍或隨軍南下、成為新區的開闢者和新中國的建設者。但卻創下了一項前所未有的紀錄,沁源人,抗戰時期硬是沒有一人投敵當漢奸。

當年延安的《解放日報》也發表《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指出從日軍佔領沁源的那天起,敵人天天受到沁源軍民的打擊。「沁源,成了日寇堅甲利兵所攻不下的堡壘,成了太嶽區的金城湯池。」「模範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嶽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後抗戰中的模範典型之一。」了不起,沁源人,抗日不屈的精神高地,中華民族的忠骨脊梁。

史料同時記載:抗戰時期的延安《解放日報》,對沁源軍民浴血奮戰英勇抗日的報導竟然達到了百餘篇,由此可見抗戰時期沁源人民的壯舉在全國抗戰中的貢獻與位置。

沁源人不屈的民族精神,還感染了萬物生靈,他們像沁源人民一樣葆有綠色健康的心態和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家國情懷。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沁源的朋友指著門口的一株高大楊樹,不無自豪地說:「這棵也曾經歷抗日烽火的楊樹,當年一直守衛著太嶽軍區司令部,與抗日軍民一樣精忠報國。」說著他隨手撿起樹底下的一支小樹枝,「咔嚓」一聲折斷,指著的橫截面指給我看:「您瞧瞧上面是不是有一顆五角星?」我將信將疑,湊近卻發現,樹枝的折斷面果真鑲嵌著一個五角星。五角星雖然不是紅色而呈淺綠色,但這已堪稱奇蹟。五角星其實是楊樹枝的木質部分,木質是樹木的吸水器官,木質被折斷處呈五角星形狀,我確實聞所未聞、更從未見過。看來宇宙萬物,天地良心,心心相印。人間世事萬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道自在人心,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當年國難當頭之時,沁源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殺敵,保家衛國,就連楊樹都與沁源軍民同仇敵愾,同心同德。冥冥之中,莫非是公道天理對這片綠色土地的天然守護?

擁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沁源人如今也與全國各族人民一樣,奮鬥在文明富強、民族復興的現代化徵途中。

歷史上,沁源除了擁有傲人的綠色資源,同時還擁有豐厚的礦藏資源,迄今為止沁源已發現的礦藏有18種,儲量大的有煤、鐵、鋁礬土、石灰巖4種。煤炭總貯量128億噸,可採貯量90億噸, 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山西省主焦煤基地縣。鐵礦總儲量5800萬噸,鋁礬土儲量1.5億噸。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豐厚的礦藏為沁源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2.97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5099元,在山西全省119個縣(市)中位居前列。然而,再豐富的資源,若只顧無休止開採,也總會有枯竭的時候。日漸富裕的沁源人在不斷審視、反思、選擇……

如今進入新時代,沁源也與全國各地一樣,秉持綠色發展的理念,堅定不移實施產業調整、生產結構轉型。沁源這片綠色土地,如今到處都在實施鄉村綠色振興戰略。沁源近年來因此也曾獲「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中國生態魅力縣」「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全國森林示範縣」等稱號……

在位於沁源東北部的交口鄉長徵村,我親眼看到他們正在打造的「三園」(即果園、花園、藥園)和「三谷」(綠蔭谷、生態谷、康養谷)。這是一個綠色突出,特色鮮明,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村莊。在該村村頭矗立的那幅《沁源合歡生態谷》平面布局圖,其中一些地標特色創意名稱就很吸引眼球:芍藥園、拈花園、撒歡樂園、孫思邈文化園、百草禪意館、百香雲水間、梨花醉觀景臺、藥王文化廣場、百草茶加工車間、植物純露提取車間、壽比南山禪修靜養中心、「沁蘭舒」天然植物護膚品體驗館。更多的還有各種中草藥名字命名的花海,如柴胡花海、黃芪花海、蓮翹花海……等等。該村村主任不無自豪地介紹,他們村僅中草藥就達600餘種,是名副其實的中草藥村。

俗話說靠山吃山,長徵村靠中草藥致富,既突出本村產業特色,又綠色環保,重要的是向四面八方的患者輸送健康、造福於民。在該村「沁源縣連翹產業協會」,辦公室二層的護欄懸掛著這樣醒目的巨幅標語:「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門路」。我不由讚嘆,該村的發展真是知己知彼,號準自己的脈了!

而如今的沁源,因地制宜,正致力於發展綠色農業、特色產業和生態觀光旅遊的鄉村比比皆是。我親眼見到的這類鄉村,還有嶺上村、龍頭村、黑峪村……

如此看來,綠色不僅是森林的底色,如今也是沁源經濟發展的底色。綠色為沁源賦予了優美良好的生態,由此也為沁源奠定了發展生態旅遊、綠色農業和以開發綠色產品為導向的特色產業。這既是大自然對沁源的恩賜,也是沁源人民在新時代的正確選擇。

花坡,是沁源除森林之外的另外張綠色名片。

花坡位於沁源縣西北部王陶鄉,是沁源縣一處著名風景區。這裡平均海拔2000米至2835米不等,山坡平緩無崖,林木稀少,遍地生長著矮草類高山植物,是華北境內極為罕見的亞高山草甸、天然的優良牧場,面積蔓延萬餘畝。山頂坡度平緩,呈饃頭形。據悉每年春、夏、秋三個季節,各種草花適時盛開,五顏六色,爭奇鬥豔,猶如花的海洋,享有「天然花園」之美譽。相傳隋朝末年,唐王李世民率軍路過此地,見萬紫千紅,不禁隨口說道:「好一個花坡!」花坡由此而得名。

我們慕名來到花坡、爬上花坡。

時值初夏時節,花坡下的沁源大地已是熱氣漸升,各種植物長勢漸盛,綠色沁源已經呈現生機勃勃、綠蔭蔥蘢的景象。而此時的花坡雖也天高雲淡、陽光普照,卻涼意未盡,厚厚的草甸仍睡眼惺忪,懶洋洋地或閉目養神,或伸著懶腰打著呵欠,漫不經心地驅趕著身上的懶意和冬的氣息。花坡的草甸,又密又厚,或柔或梗,踩上去,幾乎深至膝部,寬厚柔軟得像覆蓋於山坡上的巨型棉墊。此時的草甸雖然大都仍呈暗黃色或黃灰色,但畢竟春天已經來臨,或綠或黃,或紅或紫,或白或粉的花草此刻已經不甘寂寞漸次開放,探頭探腦四下顧盼,好奇地打量著天空與大地。放眼望去,巨型的草甸在藍天白雲和燦爛的陽光映襯下,如一幅工藝精美、製作優良的巨幅錦繡,熠熠生輝,美侖美奐,光彩奪目。

我忽然意識到,眼前這一幅花坡的美好圖景,不也象徵著綠色沁源未來的美好前景嗎?

2019年6月9日完稿於北京房山綠城百合公寓

原載:《青年作家》2019年第8期,灕江出版社《2019中國年度散文》收錄

作者介紹:楊曉升,男,廣東省揭陽市人。現任《北京文學》月刊社社長兼執行主編,編審,曾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選的「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稱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著有長篇報告文學《失獨,中國家庭之痛》等各類作品250餘萬字。長篇報告文學《只有一個孩子》曾獲2004年正泰杯中國報告文學獎和第三屆徐遲報告文學獎,《中國科技憂思錄》獲新中國六十周年全國優秀中短篇報告文學獎,《失獨,中國家庭之痛》獲首屆浩然文學獎。近年所著中篇小說《紅包》《介入》《身不由己》《天盡頭》《疤》《病房》《寶貝女兒》《龍頭香》等被多家報刊轉載或入選多部年度優秀作品選本,出版中短篇小說集《身不由己》《日出日落》《尋找葉麗雅》等。中篇小說《龍頭香》獲第二屆「禧福祥杯」《小說選刊》最受讀者歡迎小說獎。

原載《青年作家》2019年第8期)

相關焦點

  • 紅星大家|楊曉升:散文寫作並非胡作非為
    著名小說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北京文學》社長楊曉升最近出版散文集了。他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失獨,中國家庭之痛》(又名《只有一個孩子》)曾經轟動文壇;他的小說《身不由己》《日出日落》《尋找葉麗雅》頗受歡迎,去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龍頭香》還獲得《小說選刊》最受讀者歡迎的小說獎。
  • 「國土綠化局長代言」濮陽:「森林濮陽」添新綠 生態園中花果香
    在植樹過程中,總書記強調,要發揚中華民族愛樹植樹護樹好傳統,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動國土綠化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要求,實施國土綠化,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厚植綠色發展意識,動員更多幹部群眾參與國土綠化行動,不斷開創國土綠化、森林河南建設新局面,河南省林業局、大河網聯合策劃推出河南18個省轄市、10個省直管縣(市)自然資源局、林業局局長「代言」國土綠化、植樹造林大型宣傳活動,號召大家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 文旅奏凱歌,全球共譜沁源賦 ——「沁源賦」文學大賽採風活動在...
    文旅奏凱歌,全球共譜沁源賦「沁源賦」文學大賽採風活動在沁源舉行為使「沁源賦」文學大賽評委和參賽作者近距離感受沁源的優質生態和厚重人文,增強作品感染力,7月31日至8月2日,「沁源賦」文學大賽採風活動在沁源縣舉行。
  • 智庫專家沁源下鄉記
    隨後,山西省智庫發展協會與沁源縣人民政府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啟了沁源借智借力、全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徵程。這,其實是沁源縣委、縣政府出臺「專家下鄉」政策後,智庫幫助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場景。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訂儀式 智庫專家建言沁源綠色發展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國聞名的優質主焦煤生產縣。
  • 像一枚稜鏡,透視生命的況味——淺談楊曉升散文集《人生的級別》
    作者:馮祉艾(青年作家)  楊曉升在散文集《人生的級別》(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中,寫出其人生履痕下的洞察與體驗,從他細碎而溫馨的生活記錄中,抵達對人性深處的探討。  從散文的創作上來談,相較於別的文學體裁,散文顯然有著更新鮮和隨性的表達方式。楊曉升曾經在訪談中將小說比作建築、散文比作自由生長的樹木野花。
  • 「薄荷綠、清水藍、黑加侖紫、蜜瓜橙、古金黃」——2020年春夏...
    要說今年的時尚圈,綠色絕對能擔起家居界的C位,牛油果綠的風向尚未停歇,「 薄荷綠 」又已經悄悄出道了。與以往常見的馬卡龍薄荷綠有所不同,2020年最流行的Neo-Mint薄荷綠融合了淺藍色的清透與綠色的生命力,清新淡雅自帶氧氣感,是生長、復甦、靜謐、美好的象徵。
  • 綠色,已成為沁源發展最美底色!
    旨在動員全縣上下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加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力和行動自覺,呼籲全民參與、社會聯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讓綠色成為沁源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 【綠色沁源】世界森林日 | 奇妙森林王國歡迎您
    在山西省中南部,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沁源,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國土面積2549平方公裡。擁有220萬畝森林、120萬畝草坡、60%的森林覆蓋率。 閻崇年先生《森林帝國》綠色沁源新書發布會
  • 寧願犧牲速度也要把準方向——「一煤獨大」的沁源如何轉型發展走...
    編者按山西沁源與江蘇溧水,一個地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一個地處東部發達地區;一邊脫貧攻堅壓力重重,一邊生態保護壓力超過發展壓力。由於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發展理念,並因地制宜融入本地特色、經驗和精神、文化,如今,窮的變富變綠,富的更富更綠。
  • 試試歐美超紅「花椰菜飯」和「綠拿鐵」
    在歐美相當流行的「花椰菜飯」受到營養師的推薦,「花椰菜飯」並不是新改良品種的稻米,而是用「白花椰菜」切碎取代米飯,口感顆粒分明神似米飯,直接用蔬菜取代澱粉的主食,吃起來沒有罪惡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製作兩款適合夏日口味的「花椰菜飯」,放假在家簡單吃或是平日帶便當作為午餐都相當適合的選擇。
  • 半斤機大行其道,手機註定無法「減肥」?綠廠新機找到了解決之道
    如今的手機在很多時候更像是一個智能助理,廠商們不斷堆砌的配置帶來各種集大成的功能讓手機不再是「打電話的工具」那麼簡單。但即便每天有這麼長的使用時間,相比硬體配置的飛升,手機廠商們似乎都有意無意的忽略了「設計」的存在,於是我們見到了越來越多不斷「變胖」「變醜」的新機。
  • 「茶葉軒」小綠葉蟬與蜜香
    「茶葉軒」講述,小綠葉蟬又稱小綠浮塵子,是茶樹和多種作物的重要害蟲。小綠葉蟬幼蟲為透明狀,吸食了茶葉嫩芽的葉綠素後才會變成綠色(如圖)。被吸食的茶樹葉子由綠轉黃,並停止生長,從而導致絕產,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會影響到來年的產量銳減。
  • 以家宴·宴家人丨沁源和業主家宴再次升級,溫情來襲
    家宴當天,四季餐廳根據人體必需的五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對菜品進行營養分級,標註紅、黃、綠三種級別,方便業主根據自己的體況合理進食,並能夠明確自己一天的營養攝取量。而這一舉措也是昌建沁源和的公益之舉,帶動了漯河部分百姓的增收。因為昌建沁源和一直在踐行為民而來,打造民生工程。
  • 【日語快進階】語法中「とか」「や」「など」的區別
    日語語法中「とか」、「や」、「など」這三個詞都可以表示舉例的意思,但是在用法上又有細微的差別
  • 山西沁源:​開足馬力!黎霍高速公路沁源段全速推進
    「兩節」期間,黎霍高速公路沁源段的建設者們仍然加班加點、堅守工地,抓安全、保質量、保工期,在大山之中形成了一條火熱的施工長廊。—— 點擊觀看視頻 ——黎霍高速公路項目對我縣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大喜事,建成後,不僅在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
  • 【綠色沁源】振興沁源教育,我們準備好了!
    9月9日,全縣教育大會暨慶祝第36個教師節頒獎典禮召開,隆重表彰獎勵為教育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模範個人,讓廣大教職員工深受鼓舞,他們表示將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教育教學中踐行「三愛」精神,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守教育報國初心,擔築夢育人使命,講好綠色沁源教育篇章
  • 高考日語語法辨析「とか」、「や」、「など」
    在初級日語的語法課程中,我們學習了三個助詞:「とか」、「や」、「など」。
  • 從煤炭大縣到生態畫卷的啟示:沁源,蹚出一條綠色轉型之路
    在晨曦中醒來的,是一個嶄新的沁源。 如今在山西沁源,綠色帶給人們的遠不止是生活環境的改善,全縣對生態保護力度的加強和對傳統煤礦業的收縮收效非常明顯,水源質量達到了國家二級標準,山野中飛禽走獸的種群也成倍增長起來,尤其是鳥類,鳥類多了以後沁源縣產生了什麼樣的新產業,我們來看一看…… 近幾年,沁源的珍稀鳥類品種之多、能見度之高,甚至給地方帶來了一個聞所未聞的產業:觀鳥旅遊
  • 徐計連在沁源一中調研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9月9日,縣委副書記、縣長徐計連來到沁源一中,就課堂教學改革、校園封閉式管理等工作進行調研,並在學校食堂與師生一同就餐。副縣長李建萍一同調研。徐計連認真聽取縣教科局、沁源一中負責人有關課堂教學改革
  • 國土綠化行動染綠山川美了金都
    2020年是山東煙臺招遠市三年國土綠化提升攻堅行動的收官決勝之年。為確保國土綠化工作不斷上水平,高效高質完成全年造林綠化任務,招遠市圍繞「生態金都,美麗招遠」任務目標,逐級分解落實綠化任務,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