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經常形容自己的祖國是地大物博,咱們的文化呢,是博大精深,那像這樣的形容呢,絕對不是我們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就拿傳統文化來說,比如武術,南方人喜歡用拳,而北方人習慣用腿,所以有『南拳北腿』的說法,那麼在語言文化方面,南北方也是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民間俗語有著『南腔北調』的說法。
那你知不知道,為什麼說南方人說話,是「腔」,而北方人說話是「調」呢?『南腔北調』在原來,其實指的是戲曲,指南北方的戲曲有著不同的腔調。那到了現在,『南腔北調』則是用來形容南北各地的各種方言。
我們知道,在秦朝古人終於想辦法把文字給統一了,但是在口語上,也就是大家說話的口音,卻沒有做到統一,所以,各種各樣的方言幾千來都是倔強地「各說各話」。
到了現代,語言學家就把所有的方言進行了分類,大致劃分之後,我國差不多就有八大方言(下面再細分具體的方言),分別是:北方方言、吳方言(比如吳儂軟語)、湘方言(比如長沙話)、客家方言(比如客家話)、閩方言(比如閩南語),還有粵方言、贛方言,和晉方言。
在北方,有相當廣闊的地區,都是在講北方方言。但是北方方言區域內,大家雖然也都是用方言交流,但只要說話速度不是特別的快,基本上都能聽得懂。
比如說東北話,最有代表的就是趙本山的小品,全國人民都聽得懂,所以北方方言的差異並不大,最多呢,就是在這個語調上不一樣,因此就叫「北調」。
但是南方呢,因為丘陵和山地比較多,地形崎嶇,交通閉塞,地區和地區之間的交流機會相對北方人而言,就少了很多,所以就會形成各具特色的說話習慣,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土話」,距離遠一點的地區之間說話,連這個腔都不一樣了。
比如說在湖南就有著十裡不同音的說法,就是說只要超過了十裡的範圍,大家說話就不一樣了,再遠一點,那可能連溝通都會很困難,所以叫做「南腔」。
除了地理環境導致的語言差異,「南腔北調」的由來還和各朝各代的政權所在地有關。比如說秦朝、漢朝、唐朝的定都都是在長安,元明清是在北京,朝廷的中心都在北方,那麼就使得北方地區的語言更具有「權威」力。所以古代北方最中心地區的方言,往往就是『官話』。
皇帝為了方便管理,必須避免在自己的朝堂上出現語言不通的情況,比如說大臣們上朝討論國事,若是出現多種多樣的方言亂糟糟的,大臣因為聽不懂吵架倒不要緊,關鍵連皇帝也聽不懂大臣們各自在說什麼,那就問題大了,所以朝廷就必須確定一種通用的「官話」。
古代的「官話」實際上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的「普通話」,如今咱們就把灤平的方言確定為現代「官話」,灤平也因此成為了普通話之鄉。
所以,哪怕是南方地區過來的官員,他也得學著說北方的官話,不然皇帝聽不懂。但是在南方地區呢,天高皇帝遠,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沒人管,所以南方的方言種類,特別多。
其實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雖然大家各自的方言不同,但大家都是基於同樣的傳統和同樣的文化,隨著普通話的不斷普及,各種方言造成的交流障礙,也逐步在消除,同時呢,很多的方言,到現在也成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仍然有繼承和研究的價值。
最後,相信你的家鄉也有自己獨特的方言,不知道你說的方言是屬於我國八大方言中的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