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正向中間靠攏,電商模式之爭可以休矣

2020-12-15 龔進輝

作者:龔進輝

一年一度的雙11將至,天貓、京東火力全開,坐擁主場優勢的前者開啟大規模預售,後者拉上騰訊、百度、360等合作夥伴合體造勢,大戰尚未開打就聞到濃濃的火藥味。

今天,我並不想談雙11大戰走勢,而是想簡單談談阿里、京東這對冤家。富士康掌門人郭臺銘曾公開評價二者:

馬雲的觀念是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不要做,他用分享,搭建平臺,可是困難之處在於大家怎麼樣對工程或者是對數據應用的認知是一致的,這是最難的,因為它參差不齊,所以它的可控可管性較差。京東的方式是自建,就是走亞馬遜的方式,自建的優點就是可控可管,包括它送貨的時間。但是自建也有缺貨的時候,因為他沒有自建製造的能力。

「兩者都各有優點,但兩者都會向中間靠攏。」最後他總結道。有人認為結尾表態體現郭臺銘的圓滑和老道,阿里、京東誰都不得罪,給足雙方面子。其實不然,我反倒認為郭臺銘的評價非常精彩、到位,尤其是預測「兩者都會向中間靠攏」堪稱一針見血,足以體現其深邃的商業洞察力,而不是刻意展現自身高情商。

不知你發現了沒,過去媒體對比阿里、京東,總是喜歡拿商業模式說事,鑑於前者賺得盆滿缽滿、後者陷入長期虧損,所以「輕資產模式優越、重資產模式落後」一說似乎成為政治正確。如今,有關阿里、京東模式之爭的討論越來越少,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隨著零售價值鏈的不斷演變,不同模式產生的競爭力面臨拐點,即輕資產模式不會永遠領先,重資產模式也不會永遠落後。

事實上,模式的輕重是相對而非絕對,在前期擴張階段,京東重資產模式似乎並不討好,帶來巨大的資金和管理壓力,而輕資產模式下的阿里擴張呈現勢如破竹的態勢,但也面臨送貨慢等用戶體驗的缺失。

換言之,阿里、京東各自選擇的發展模式有得必有失,即郭臺銘強調的各有優點,無論是為了擴大優勢還是迎頭趕上,二者都需要向中間狀態靠攏。即阿里、京東在保持各自傳統強項不動搖的前提下,想方設法補齊現有短板,達到良性發展的狀態,此時阿里、京東越來越「像」,在處理成本、用戶體驗、效率三者關係時幾乎表現一致。

阿里方面,2013年聯合主要快遞公司成立菜鳥,定位於社會化物流大數據協同平臺,不直接涉足物流運輸,符合阿里一貫的輕資產模式作風。4年多來,菜鳥小有所成,為淘寶、天貓用戶體驗的改善作出巨大貢獻。按理來說,模式輕巧的菜鳥投入不會太大,不敵京東上百億砸向物流,當其上個月宣布未來5年投入1000億升級物流,讓外界頗感意外。

明眼人都看得出,阿里1000億重倉菜鳥與服務全球化、新零售戰略密切相關,顯示出阿里強化物流優勢的決心,但投入力度碾壓京東,間接說明物流不僅是個勞動密集型行業,更是個資金需求極大的行業,即便菜鳥模式輕巧,也仍需砸重金深入物流產業鏈縱深,助力向智慧物流轉型。

京東方面,京東物流建成六大物流網絡費時費力費錢,外界質疑從未斷過,去年11月對外全面開放是其一個重要發展節點,宣告京東物流跑馬圈地告一段落,已具備成熟的物流服務能力,今年4月單飛是對其強勁實力的進一步認可,代表其完全經得住市場檢驗,可以自負盈虧,邁出自我造血的關鍵一步。

今年6月,為迎戰第四次零售革命,京東提出「無界零售」的概念,宣布從零售商向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全面轉型,京東物流、京東金融、京東雲等向整個零售業開放,這些京東軟實力已經過京東商城自營體系和POP平臺的檢驗和歷練。表面上看,京東此舉意在打造新的營收來源,改善盈利水平,但其真正的野心是成為零售業的水煤電和基石,當京東無處不在時,盈利自然不在話下。

在我看來,阿里、京東之所以向中間狀態靠攏,升級用戶體驗、創收只是表象,向零售業輸出一整套成熟的解決方案才是其目的所在,從而搶佔話語權、成為零售業規則制定者,而這通常是行業老大才享有的特權,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阿里、京東大打出手,不放過任何一較高下的機會,雙11期間競爭尤為慘烈。

種種跡象表明,時至今日,電商輕重模式之爭可以休矣。前期跑馬圈地階段,模式差異對阿里、京東市場表現影響較大,高下立判,當網際網路人口紅利消失後,二者均轉向價值深耕,此時模式在不斷接近,到底是變「重」後的阿里還是走向開放的京東更有把握在零售變革大潮中勝出,目前還是未知數。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通往零售創新的道路上,阿里、京東最終會殊途同歸,開創雙贏局面:阿里戰勝自己再創輝煌、京東努力縮小與阿里的差距。不得不說,郭臺銘的眼光真犀利、獨到,不愧是叱吒商界的老司機。

最後,做個小調查:今年雙11,你剁手的主陣地是天貓還是京東?

相關焦點

  • 律師:阿里京東「雙十一」商標之爭背後風險是什麼
    京東公司、阿里集團在兩起案件中分別作為原告一方參與訴訟,兩案的被告均為國家知識產權局。雙方對「雙十一」看法存在明顯分歧,目前,兩案均均未當庭宣判。阿里早期讓「雙十一」具備了一定的名氣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表示,從文字本身來看,「雙十一」其實缺乏一定的顯著性;但《商標法》也允許,不具備顯著性的商標,如通過使用獲得顯著性,就可以作為
  • 電商平臺新戰役打響,阿里、京東、拼多多開啟補貼模式!
    傳統的模式是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先入庫,然後隨後運往各分銷店倉庫,再到批發商手裡,到達超市或小商店零售終端,最後是消費者購買,而C2M則能省去多個環節,包括批發商、零售終端等,這意味著商品會更加便宜,同時可以減少商品庫存。
  • 天貓超市事業群升級同城零售事業群,京東阿里再起商超之爭
    這可以說明商超這個細分市場領域對於阿里巴巴很重要。商超為什麼對阿里如此重要?1、2017年,京東超市成交額首次超過千億,高出天貓超市一個量級。去年9月,京東超市提出未來三年消費品成交額超過8000億的目標,試圖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疫情期間,京東更是大放異彩。
  • 阿里、京東、美團、電通等電商行業營銷模型匯總
    編輯導語:營銷對於電商行業來說,是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忽略創新對於營銷的重要性以及不斷的學習對於營銷轉化的影響。本文作者對阿里、京東、美團、電通等電商行業的營銷模型進行了匯總,看看這些大廠是如何做好營銷的。
  • 阿里、京東和拼多多 疫情後在哪家開店更賺錢?
    隨著阿里、拼多多公布2020財報,關於阿里,京東和拼多多,三個電商平臺發展前景的議論多了起來。儘管阿里的數據仍保持增長,但一些人發現增速不如從前,所以股價出現下跌。相反拼多多因為公布活躍買家突破六億,股價出現上漲。相對沉穩的京東,此時有點被人忽略,沒有得到電商老二應有的尊重。
  • 看京東IPO如何挑戰阿里江湖?
    京東本次公開發行共募集17.8億美元,是至今為止中國企業在美融資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5月23日新華網)    京東上市,無疑是今天美國納斯達克最具看點的新聞。繼當當網、聚美優品等電商在美國上市後,京東這匹黑馬IPO的成績還是相當不錯的。按收盤價計算,京東估值達到286億美元,京東預計募集17.8億美元,創下國內電商企業融資新高。作為掌門人的劉強東也躋身進入了億萬富豪的行列。
  • 二手書電商爭「輕重」 最大分歧是自營或平臺模式
    二手書是個非常古老且小眾的行業,它從未成為電商爭奪的真正焦點。但最近,不斷有巨頭偷偷把手伸向這個市場,無論是京東、淘寶、噹噹等大型電商平臺,還是轉轉、閒魚等垂直二手網站,都對二手書電商青睞有加。而在這場暗戰中,最引人關注的卻是兩家名不見經傳的電商企業以及它們背後的商業模式。
  • 阿里註冊「京西」,曾與京東爭商標 網友給京東支招:註冊阿外巴巴
    京西和京東有業務重合雷達財經通過天眼查網站查詢,"京西"成立於2020年8月6日,註冊資本5億元人民幣,法定代表人周明。阿里稱,京西定位是高科技數據中心和新基建。其業務,和京東存在重合。而阿里巴巴IDC研發事業部總經理高山淵在7月底表示,阿里雲正規劃建設5座超級數據中心,位於南通、杭州、烏蘭察布、河源、張北。其中,張北即為"京西"註冊地河北張家口市。
  • 雙11口水戰熱鬧,但阿里京東市場份額都降了
    摘要:今年「雙11」,阿里和京東曾就銷售額統計問題大打口水仗。新數據出爐顯示,兩大巨頭雖然銷售額均保持高速增長,但雙方市場份額均下跌。背後隱藏的是自營和垂直電商興起的行業變革。數據來源:星圖數據,製圖:華爾街見聞顯然,從成績單來看,天貓依然佔據了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是當之無愧的巨無霸;而京東的份額也超過五分之一,位居次席。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在前天「雙11」進行之時,天貓和阿里就交易額的算法問題爭了起來。
  • 拼多多、阿里、京東電商三國殺:拼多多脫穎而出的秘訣是什麼?
    2018 年 12 月,拼多多宣布推出「新品牌計劃」,將扶持 1000 家各行業的中小微企業,幫助企業更有效地觸達消費者,以最低成本培育品牌(C2M 模式)。回顧拼多多、阿里、京東的發展,可以發現三者在商戶運營和消費者運營方面,有不同的理解和優勢,其中: 阿里對商戶的需求理解最為深刻(阿里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京東對服務質量的要求最為嚴格(京東的核心價值觀是「客戶為先、誠信、 協作、感恩 、 拼搏 、擔當」);
  • 京東的苦生意與阿里的護城河
    京東新一季財報出來了,這次似乎不一樣。營業收入達到837億人民幣,增速為39.2%,披露出來盈利為22億人民幣。當然了,這個盈利還是老規矩,不被公允認可的,實際按照通用準則,10億人民幣左右。而在十天前,阿里披露第三季營收增速,高達61%,阿里的利潤就更恐怖了 。那麼問題來了,阿里的電商業務,是否取得壓制性優勢呢?京東還有機會嗎?
  • 自害模式:可以休矣!
    自害模式:可以休矣!本報記者  凌澤恩最近最出名最極端的例子當是江蘇崑山,一位渾身布滿紋身的「龍哥」,自身違反交規,反而怪罪騎電動車的,耀武揚威不說,更持刀為非。奈惡貫滿盈,刀掉,被對方獲得,「龍哥」重傷而死。
  • 淘小鋪涉嫌傳銷,阿里夢斷社交電商
    社交電商是阿里的命門 隨著拼多多,京東的崛起和快速發展,騰訊系的電商平臺不斷蠶食著阿里電商的市場份額,阿里社交電商平臺的市場份額從之前的58%下降到50%,而且依靠社交電商起來的拼多多,正在超越淘寶,同時呢,京東系又不斷孵化出了自己的東小店,以及各種以京東為核心的第三方社交電商平臺如芬香等。
  • 所有電商都是阿里的子集?
    有位電商創業者和我說過:在中國,任何電商創業做的都是阿里的子集。初聽這句話,感覺有些悲涼。的確,從覆蓋的用戶和商品SKU來看,淘寶天貓的覆蓋量約等於中國電商市場的總覆蓋量。那麼,後來者的機會在哪裡? 一、格局:阿里繼續稱霸,京東強勢崛起 淘寶天貓上一財年的GMV是多少?3萬億。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大於其他所有2C電商的總和!
  • 阿里、京東下鄉「放貸」
    (南方周末記者 張玥/圖)遼闊而荒蕪的農村信貸市場上,同時來了兩家電商巨頭:阿里和京東。他們的算盤都是三部曲:讓農民網購,上網賣農產品,給農戶貸款。不過,在貸款的資金來源和發放方式等細節上,阿里和京東選擇了不同的路徑。「不敢想。」在被問及是否曾去銀行貸過款時,董立方靦腆地笑著說。
  • 巨頭零和博弈,阿里、京東殺不死拼多多
    相比其他電商京東是3.62億,阿里是7.11億,拼多多超越京東成為第二大電商平臺。2019年,拼多多新增1.7億活躍買家,比阿里和京東新增活躍買家數加起來還多3500萬。拼多多以「補貼換增長」的方式是否可以持續?背後有哪些憂慮、風險和短板?
  • 「貓狗拼」成績單:拼多多有點野,京東還很穩,阿里該急了
    目前阿里依然是中國市值最高的電商平臺,但拼多多和京東正加速趕來,在市值上縮小差距。三大電商平臺目前已經全部進入中國市值最高前十大上市公司名單。深燃通過財報,帶大家看看過去的第三季度,電商三巨頭分別做了什麼,以及做得怎麼樣。
  • 公益:阿里京東都在路上
    阿里和京東兩家公司可以說是老對手了。兩家公司在業務上有很多重合的點。眾所周知阿里巴巴是依靠著淘寶起家的,而京東也是一個電商平臺,京東建立之初為了與淘寶搶奪電商平臺的份額。電商平臺到大健康行業,阿里巴巴和京東一直處於競爭對手的關係,雖然兩個企業之間是競爭的關係。
  • 阿里淘工廠,能從京東、拼多多、蘇寧中突圍嗎?
    C2M,還是C2M淘工廠直營店,是阿里在過去一年通過經濟數位化能力打造的一間「神奇的店」,也是以產業帶C2M商品為核心供給的線上工廠店,前身是天天特賣工廠店,於今年3月正式推出。C2M模式具備去庫存、去中間商、以量定產,及純柔性生產、小批量多批次的快速供應鏈反應特點,可以使得各方價值最大化。
  • 阿里推出「犀牛製造」!網友:幹掉中間商,阿里成最大中間商?
    阿里又要幹掉中間商?眾所周知,當年阿里巴巴是B2B業務起家,但是C2C的淘寶讓阿里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電商地主。為什麼阿里的電商能快速的崛起,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電商消滅了不少中間環節。但這幾年,隨著拼多多社交電商的興起,阿里的基本盤已經受到了不小的衝擊,這一次,阿里之所以亮出「犀牛製造」,我個人認為,有點對抗拼多多的意思!阿里犀牛製造玩的是C2M模式,C2M跳過了品牌商、代理商、最終銷售終端等渠道和中間環節,因而實現對中間成本的節省。用網友們的話來說,阿里又要幹掉中間商,讓自己成為最大的中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