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進輝
一年一度的雙11將至,天貓、京東火力全開,坐擁主場優勢的前者開啟大規模預售,後者拉上騰訊、百度、360等合作夥伴合體造勢,大戰尚未開打就聞到濃濃的火藥味。
今天,我並不想談雙11大戰走勢,而是想簡單談談阿里、京東這對冤家。富士康掌門人郭臺銘曾公開評價二者:
馬雲的觀念是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不要做,他用分享,搭建平臺,可是困難之處在於大家怎麼樣對工程或者是對數據應用的認知是一致的,這是最難的,因為它參差不齊,所以它的可控可管性較差。京東的方式是自建,就是走亞馬遜的方式,自建的優點就是可控可管,包括它送貨的時間。但是自建也有缺貨的時候,因為他沒有自建製造的能力。
「兩者都各有優點,但兩者都會向中間靠攏。」最後他總結道。有人認為結尾表態體現郭臺銘的圓滑和老道,阿里、京東誰都不得罪,給足雙方面子。其實不然,我反倒認為郭臺銘的評價非常精彩、到位,尤其是預測「兩者都會向中間靠攏」堪稱一針見血,足以體現其深邃的商業洞察力,而不是刻意展現自身高情商。
不知你發現了沒,過去媒體對比阿里、京東,總是喜歡拿商業模式說事,鑑於前者賺得盆滿缽滿、後者陷入長期虧損,所以「輕資產模式優越、重資產模式落後」一說似乎成為政治正確。如今,有關阿里、京東模式之爭的討論越來越少,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隨著零售價值鏈的不斷演變,不同模式產生的競爭力面臨拐點,即輕資產模式不會永遠領先,重資產模式也不會永遠落後。
事實上,模式的輕重是相對而非絕對,在前期擴張階段,京東重資產模式似乎並不討好,帶來巨大的資金和管理壓力,而輕資產模式下的阿里擴張呈現勢如破竹的態勢,但也面臨送貨慢等用戶體驗的缺失。
換言之,阿里、京東各自選擇的發展模式有得必有失,即郭臺銘強調的各有優點,無論是為了擴大優勢還是迎頭趕上,二者都需要向中間狀態靠攏。即阿里、京東在保持各自傳統強項不動搖的前提下,想方設法補齊現有短板,達到良性發展的狀態,此時阿里、京東越來越「像」,在處理成本、用戶體驗、效率三者關係時幾乎表現一致。
阿里方面,2013年聯合主要快遞公司成立菜鳥,定位於社會化物流大數據協同平臺,不直接涉足物流運輸,符合阿里一貫的輕資產模式作風。4年多來,菜鳥小有所成,為淘寶、天貓用戶體驗的改善作出巨大貢獻。按理來說,模式輕巧的菜鳥投入不會太大,不敵京東上百億砸向物流,當其上個月宣布未來5年投入1000億升級物流,讓外界頗感意外。
明眼人都看得出,阿里1000億重倉菜鳥與服務全球化、新零售戰略密切相關,顯示出阿里強化物流優勢的決心,但投入力度碾壓京東,間接說明物流不僅是個勞動密集型行業,更是個資金需求極大的行業,即便菜鳥模式輕巧,也仍需砸重金深入物流產業鏈縱深,助力向智慧物流轉型。
京東方面,京東物流建成六大物流網絡費時費力費錢,外界質疑從未斷過,去年11月對外全面開放是其一個重要發展節點,宣告京東物流跑馬圈地告一段落,已具備成熟的物流服務能力,今年4月單飛是對其強勁實力的進一步認可,代表其完全經得住市場檢驗,可以自負盈虧,邁出自我造血的關鍵一步。
今年6月,為迎戰第四次零售革命,京東提出「無界零售」的概念,宣布從零售商向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全面轉型,京東物流、京東金融、京東雲等向整個零售業開放,這些京東軟實力已經過京東商城自營體系和POP平臺的檢驗和歷練。表面上看,京東此舉意在打造新的營收來源,改善盈利水平,但其真正的野心是成為零售業的水煤電和基石,當京東無處不在時,盈利自然不在話下。
在我看來,阿里、京東之所以向中間狀態靠攏,升級用戶體驗、創收只是表象,向零售業輸出一整套成熟的解決方案才是其目的所在,從而搶佔話語權、成為零售業規則制定者,而這通常是行業老大才享有的特權,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阿里、京東大打出手,不放過任何一較高下的機會,雙11期間競爭尤為慘烈。
種種跡象表明,時至今日,電商輕重模式之爭可以休矣。前期跑馬圈地階段,模式差異對阿里、京東市場表現影響較大,高下立判,當網際網路人口紅利消失後,二者均轉向價值深耕,此時模式在不斷接近,到底是變「重」後的阿里還是走向開放的京東更有把握在零售變革大潮中勝出,目前還是未知數。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通往零售創新的道路上,阿里、京東最終會殊途同歸,開創雙贏局面:阿里戰勝自己再創輝煌、京東努力縮小與阿里的差距。不得不說,郭臺銘的眼光真犀利、獨到,不愧是叱吒商界的老司機。
最後,做個小調查:今年雙11,你剁手的主陣地是天貓還是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