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成了排長,說話為啥還不響?
——第80集團軍某合成旅跟蹤培養大學生士兵提幹排長新聞調查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趙 雷 通訊員 楊國軍
嘴上喊著「排長」,可心裡還是沒把我當回事
「回『娘家』工作施展不開拳腳,還不如找個新單位從頭再來!」尷尬遭遇,曾讓王悅鵬一度「懷疑人生」。
其實,類似的情況並非個例。
「戰士成了排長,說話也不一定響!」同樣「榮歸」連隊的大學生排長王曉暉連續幾個夜裡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一個周末,兩名戰士打算請假去超市購物,卻不見排長王曉暉在宿舍。於是兩個人一合計:「不用找王排長了,他去年還跟咱們一樣也是兵,回來見到他,說一嘴就行。」哪知,他們前腳剛走,上級就到連隊突擊檢查人員在位情況,因「管理不嚴」,連隊主官責令王排長在全連軍人大會上做檢查。
「這是拿豆包不當乾糧啊!」受了委屈的王排長不免抱怨:「有的戰士雖然嘴上喊著『排長』,可心裡還是沒把我當回事。」
歡迎的掌聲響過不久,各種尷尬便紛至沓來。這種現象貌似已成為了大學生士兵提幹後面臨的共同遭遇。裝步九連大學生士兵提幹排長唐嘉良的情況也同樣如此。
一次訓練間隙,唐嘉良提議排裡組織「故事會」活躍一下氣氛。下士葛新玉「噌」地站起來,笑著瞅了一眼唐排長,然後開始聲情並茂地講述:「我就講一個咱排長當兵那會緊急集合的故事吧。那是前年冬天的一個黑夜,連隊突然緊急集合,當時還是列兵的唐排長,竟沒找到自己的鞋,光著腳跑了出去……」葛新玉的故事還沒講完,戰士們就笑岔了氣。人群中,唐嘉良的鼻尖上不由得冒出了一層細汗。
採訪中記者發現,雖然大學生士兵提幹排長學歷高,可普遍兵齡短、資格淺。有的新排長說話沒有老班長「管用」。
有一次,裝甲突擊車連三排召開排務會。由於昨晚夜訓,兩名老兵在下面打盹兒。排長李全鑫見狀,幾次想提醒,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因為打盹兒的骨幹中,有一個曾經是他的班長,以前「他管我」,現在「我管他」,他擔心:自己說多了被「撅」,豈不是更沒面子?
猛將必發於卒伍。但是,從目前大學生士兵提幹排長成長路徑來看,新排長雖有「當兵」的短暫經歷、「帶兵」的初步經驗,但隨著軍隊改革不斷深化,基層情況發生深刻變化:工作千頭萬緒,官兵思想活躍,實戰實訓的要求越來越嚴,成長進步的通道發生變化,轉隸帶來的壓力逐步增大……與一些老班長相比,他們還有一定差距。
「新情況必然帶來新問題!」對此,該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張鋒認為:「幫助大學生士兵提幹後在基層快速成長,成為擺在各級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從「當兵打仗」到「帶兵打仗」,是一個新的更大挑戰
背包剛往排裡一放,連隊幾個素質不錯的兵就想跟他比劃比劃!
經過10個月軍校學習,「榮歸」連隊的大學生士兵提幹排長於世鑫怎麼也沒想到,迎接自己的竟是這樣一份「見面禮」。
於世鑫是哈爾濱工程大學的高材生。為圓自己的「軍官夢」,畢業時,他婉拒地方高薪聘用,毅然報名參軍入營。相對於同期新兵,體能弱的於世鑫儘管付出了刻苦的努力,但訓練成績始終未能達到連隊「冒尖」的水平。
提幹回到連隊,除了迎戰個別老兵的「下馬威」,緊急拉動、素質考核、小型比武接踵而來,讓「好像重返新兵連」的於世鑫真有些吃不消。此時,他突然意識到:「『學歷』和『軍銜』不等於水平和能力,從『當兵打仗』到『帶兵打仗』,是一個新的更大挑戰。」
「當排長,最忌諱的就是你對連隊官兵還不了解就開始指手畫腳高談闊論。」該旅裝步七連上等兵潘安男坦言,戰士伸手幹活,你背手指揮……這樣的大學生士兵提幹排長我們不喜歡!
該旅大學生士兵提幹排長水曉陽仍感覺自己是連隊「最新的兵」。工作訓練「插不上手、說不上話、使不上勁」,讓他十分尷尬。
通過反思,他找到了癥結:以前學校裡只知挑燈夜讀,軍政素質、管理技能與部隊生長幹部骨幹相比差不少。一些戰士直言不諱地告訴他:在咱們連當幹部得具備「三要」,說話要嘎嘎的,走步要唰唰的,操槍要啪啪的。這樣,大家才服你!
「跨過高山是坦途。」採訪中,已經提幹兩年的該旅裝步九連副連長楊松正向記者介紹了自己的「官之初」。談到如何面對並跳出與戰士「說不到一塊、處不到一起」的窘境,楊松正總結說:「用自己的『短處』與戰士們『處關係』。」
「自己咋做呢?」楊松正告訴記者,當排長那會兒,他就整理出了厚厚的一個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連隊官兵的所有優長,然後放下架子,找出自己的短板,有事沒事就找戰士們請教學習。剛開始大家還很排斥,以為這個白臉排長是「裝的」,可時間長了,大家覺得他的請教是「走心」的,很快彼此關係就融洽了。
「我們不信排長咋說的,我們服的是排長咋做的!」四級軍士長朱海龍告訴記者,幹部將自己擺上「領跑」位置,是最有力的動員。裝步十二連大學生士兵提幹排長肖宏陽清楚地記得,那年初春演習,連隊受領渡河任務,剛開始大家看著刺骨的河水有些畏難。
「想要強兵當虎將,一馬當先樹榜樣。」拿定主意,肖宏陽二話沒說跳進河裡,大家見狀很快行動起來,出色完成任務。
從「高心氣」到「接地氣」,從「書生氣」到「有膽氣」……採訪中,記者由衷感到,在一個個大學生士兵提幹排長成功「逆襲」的背後,有各級的關心,也有自身的努力。但是,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帶兵人,他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