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前夕,國內兩家二手車電商頭部企業再起爭執。1月31日凌晨,優信集團(以下簡稱「優信」)發布了關於反對瓜子二手車直賣網(以下簡稱「瓜子」)交易數據造假、破壞行業競爭秩序的聲明,炮轟瓜子明銷暗返、虛增數據。當天,瓜子迅速作出反應,就優信聲明中所涉及的事項逐條進行回應,並否認數據造假。31日晚間,優信集團再次質疑瓜子的回應聲明,認為瓜子的解釋不能令人信服。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讓人難辨孰是孰非,二手車電商行業的困境和焦慮在企業「互撕」中逐漸浮出水面。
♦「明收暗返」有玄機
1月31日晨,優信集團官方微信發布了一則《關於反對瓜子二手車交易數據造假、破壞行業競爭秩序的聲明》,列出競爭對手瓜子二手車的「三宗罪」。
《聲明》指出,瓜子二手車服務費存在「明收暗返」,虛增收入。所謂「明收暗返」是指在合同中表明的價格高出車輛實際成交價格,交易完成後,銷售人員再將高出部分返還給客戶。
《聲明》中的案例顯示,一位客戶選中了瓜子二手車平臺的一輛本田鋒範轎車,車輛標價5萬元,但銷售人員要求客戶籤訂合同的價格為54500元,客戶需要先按合同價格付款給平臺,多收的4500元隨後由銷售人員返還給客戶。
優信表示,在市場調研中,優信在全國21個省市的34座城市,發現大量瓜子二手車「明收暗返」的行為及資料。優信稱,「明收暗返」車輛佔保賣車比例預估超過30%。
此外,《聲明》中還質疑瓜子「貸款購車」業務注水。優信稱,調研收集的案例中,所有購車人均「全款支付」車款,卻有約30%的合同顯示為「貸款購車」。
對於優信的質疑,瓜子方面很快作出回應稱,瓜子在運營中均向瓜子的用戶、投資人作了充分的說明。無論是瓜子的促銷策略還是金融滲透率,瓜子均不存在造假行為,也不存在傷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優信所舉案例是「激勵銷售人員的促銷」,且友商故意「選擇了促銷比例較高的城市」,並反擊優信是「不專心自身業務」,而將精力放在研究瓜子上,在理解瓜子商業模式時,想不通的就認為有問題。
♦一天兩次「互撕」
1月31日當天,在一份落款為瓜子二手車銷售運營部的《聲明》中,瓜子對優信的炮轟逐一進行了回應。瓜子方面稱,優信所舉案例,是瓜子激勵銷售人員的促銷動作,以加速車輛流轉,培養銷售人員的合伙人意識。瓜子嚴選二手車的定價和選車均基於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完成,促銷策略也在合理的財務模型下由系統規則完成。促銷有助於瓜子提升車輛周轉效率、資金使用效率及用戶體驗。瓜子會採用服務費打折、銷售激勵、贈送禮品等多樣形式促進消費或消費升級。
關於瓜子促銷車輛佔比,瓜子認為優信選擇了促銷比例較高的城市,造成調研數據較高,不能代表平臺實際整體情況。瓜子的促銷力度,會隨著車輛庫存情況、季節因素、城市供需關係等因素進行動態調節,每個城市的比例都不盡相同。比如1月臨近春節,瓜子會選擇降低在售車輛庫存,以提升資金效率。
對於「全款購車」變「貸款購車」,瓜子解釋稱,優信截取的是購車合同,在二手車金融實操中,用戶在籤訂購車合同時有貸款意向,之後瓜子為用戶信審,這期間有可能會出現用戶信審不通過、貸款額度不夠、用戶放棄貸款等多種情況,而轉成全款用戶。消費金融從進件到放款存在一定的差異,有金融業務的優信非常清楚這點。瓜子金融的資金方由多家銀行組成,投資人均可向銀行核查放款情況,以核查瓜子的金融滲透率。
而優信隨後對瓜子的「回應」進行了「回應」,優信認為,「明銷暗返」與促銷有本質區別,疾呼「虛增收入是欺騙投資人,是損害投資者利益!」。
♦數據之爭由來已久
近年來,二手車電商之間的嘴仗屢見不鮮,去年春節前就出現過相似的一幕,事件主角依然是優信和瓜子,指向的矛頭也依然是數據真假。
2017年1月,優信爆料瓜子融資遇阻,其原因是交易數據水分太多。隨後1月18日,瓜子發表聲明稱公司對外公布運營數據時十分謹慎,並對造假「零容忍」。
去年春節過後,瓜子對優信的車源數據也提出了質疑,認為優信集團180萬車源中,真實車源量僅有8萬多輛,其餘的170多萬輛車源數據皆為重複車源、已售車源。優信則表示,平臺內總車源量真實無誤,傳聞中所謂的不實信息為刻意截取平臺周期性庫存最低點的數據。
去年11月,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布行政處罰公告顯示,瓜子二手車廣告語使用「創辦一年、成交量就已遙遙領先」,缺乏事實依據,違反了我國《廣告法》,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澱分局責令「停止發布違法廣告,在相應範圍內消除影響,並處罰款1250萬元」。
11月30日,瓜子方面回應稱「成交量遙遙領先」是基於事實的客觀表述,且廣告的作用是廣而告之,不能最終決定交易並表示將申請行政複議。不料瓜子在回應中引用的市場滲透率數據與優信二手車作比較,從而引發了優信的不滿。12月1日,優信在官方微博發聲明公布了2016年和2017年的成交量,並「強烈要求某平臺使用權威數據」。
由此可見,對於外界難以查實的二手車電商車源量、成交量等關鍵數據,各方都難以拿出具備公信力的結果,而這些數據又是關乎企業行業地位和能否吸引投資的關鍵,所以各企業在這方面錙銖必較,不可避免地引發一輪又一輪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