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包青天》中,講述了一位宋代清官包拯如何懲治罪犯、為百姓伸張正義的故事。在文藝作品中,包拯與現實歷史中的包拯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但無論是電視劇《包青天》中的包拯,還是歷史人物中的包拯,都是當時名臣,為人剛正不阿,敢於犯顏直諫。有一次,他跟宋仁宗說話,口水流到了仁宗的臉上,宋仁宗明白包拯的忠心,就沒有責怪他,成為忠臣明君的典範。
但作為官場上呼風喚雨、政壇清廉的典型、人民心中的親民官員、皇帝眼中的能臣,包拯也有自己頭疼的事情。《宋史》記載包拯「與人不苟合,不假辭色,平居無私,故人、親黨皆絕。」想想包拯的這個性格,大概和現代的鋼鐵俠差不多吧,也正因為如此,包拯的子孫並不十分昌盛。
根據古人的傳統習俗,包拯原本是在父母的安排下與李氏結婚的,但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較差,李氏早亡,還沒來得及再為包拯添後嗣,所以包拯的婚事也就得不到安排。後來包拯又迎娶了董氏,這位董氏於公元1033年與包拯誕下一子,包拯給他起名叫包!當包拯出生時,他已34歲。那時候活到70歲還算是「老古董」,34歲的包拯也算老來了。
宮廷也非常重視包拯的這一子,所以很小的時候,宋仁宗就把他封為太常寺太祝,希望他能繼承父業,多為宋朝百姓辦些實事。與此同時,為了讓包拯的子嗣傳下去,在朝廷的推動下,讓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嫁給了包子,崔氏為包子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包文輔。
不過,或許是天妒英才,或許是朝廷對包子的封賞太過過份,公元1053年,年僅20歲的包子英年早逝,包拯和崔氏兩人都悲痛不已,一個沒有兒子,一個沒有丈夫,可謂人間慘劇。但好消息是包拯此時還有個孫子包文輔,此時包拯已成為董氏、崔氏三代人的心頭肉,這可是包家三代人的單傳啊。
然而數年後,包家的獨苗包文輔在5歲時也去世了,連獨子和獨孫都相繼喪生,包拯和董氏悲痛不已。當時,理學家的思想尚未主宰中國的思想界,就連之前也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年輕的寡婦必須再婚以增加人口,包拯雖然官職很重,但思想卻很開放。
崔氏此時年紀輕輕,同時又出身高貴,包拯希望她能再嫁,不要留在包家耽擱青春。但崔氏也特別愛惜,她說:「公公天下盡為愛慕,吾可以代夫君奉養翁姑,心滿意足。」於是就留在家中照看包拯和董氏。宋哲宗命蘇軾親筆寫了一封致崔氏的奏摺,以示對崔氏的嘉獎。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身為士大夫和傳統文人的包拯此時心理壓力很大,他害怕包家在他這一代的後半生。因此他在中年時還納了一位小妾孫氏,孫氏出身卑微,本只是董氏的一位侍女,此時突然被提拔為「妾」,有點兒讓她忘乎所以,所以常常在董氏和包拯面前表現輕浮。
儘管包拯非常想給自己留下一個後代,但性情剛直的孫氏卻無法忍受這一行為,於是將孫氏趕回娘家。但是作為同是女子的崔氏,卻發現孫氏的身體有了很大的變化,非常像懷孕的樣子。但此時包拯正處於氣頭上,崔氏也不敢直接去和包拯談這件事,於是便暗暗交代孫氏要好好照顧自己肚子裡的孩子。
果不其然,孫氏誕下了一個男孩,崔氏暗中把這個男孩帶回家養大,並找機會把這個孩子告訴包拯。包拯已經年近六十了,卻沒有一個孩子,此時的他常常鬱鬱寡歡,等到六十壽時,許多朋友和同僚都來祝賀,別人說高興,自己卻悲痛不已,感嘆自己沒有兒子,是不孝子。
這時崔氏跪在地上哭著對他說:「你有一子,都快一歲了!因此,將孫氏為包救而生的孩子抱到包拯面前,並向他講述了這一切的緣由。聽到這個消息,包拯十分高興,六十大壽,再加上老人家的得寵,可謂雙喜臨門,大大地表揚了自己的媳婦,稱她為真正的孝順。
包拯給自己的小兒子起名叫包青天,包青天也在朝廷當過官,繼承了父親的剛正不阿,人稱小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