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清氣勁,直而不撓;凜乎有歲寒之操」,此詩句描寫的便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清官包拯。他以清正廉潔之名留名青史,凡是提起清官,必會想到包拯,他的成就可謂是巔峰造極,一生斷案無數,獲得百姓的愛戴與皇上的賞識。
但他的家庭生活卻並不如事業這般如日中天,甚至可以說是命運多舛,兒子和孫子都相繼在他之前去世。人到晚年之時,眼看就要面臨絕後的境地,但如今包拯的後人卻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這究竟是為何呢?
清廉之官
包拯於宋真宗鹹平二年出生,28歲考中進士,出任建昌知縣。他是北宋名臣,一生剛正不阿,不附權貴,在政治上大有作為,屢次升遷後,至監察御史一職。在這個崗位上,他建議重文輕武的北宋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費投入,練兵選將,充實邊備,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發言,文官當道的政壇當中,少有人能為武將發聲,由此也可以看出,包拯在朝堂上的作為並非從自身利益出發,而是以國家大局為重。
他曾擔任三司戶部判官以及多路轉運使,負責把守國家經濟要道。在任職期間,他深入民間,積極發現經濟問題,尋求正確對策,曾請求朝廷準許開通食鹽買賣,之後他被提拔到知諫院,在這裡他勇於上諫,知無不言,多次彈劾朝中違法亂紀的權貴,請求皇帝矯正自己的行為,為國家社稷考慮。
包拯在為官之路上做到廉潔公正,不慕權貴,也正因如此,他的為官之路可以說是屢次升遷,仕途較為順利。包拯處理案件時鐵面無私,絲毫不顧及私人情感以及對方的身份地位,斷案思路清晰,判決結果英明果斷,能夠深入百姓之中,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替勢單力薄的百姓申訴不平。
公堂之上,他一張黑面龐嚇得罪犯屈服自首,額頭上的一彎彎月似乎又是指引百姓的明燈,在京城中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說法,由此可見,包拯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清官代表,後人親切地稱他為「孝肅公」或「包公」。
坎坷的家庭生活
包拯娶過兩妻一妾。他的第一任夫人是李氏,賢惠能幹,為他操持內務,但不幸的是,李氏身體條件較弱,嫁給他一年之後便紅顏早逝,兩人之間生死相隔,李氏也未能給包拯留下一兒半女。在李氏去世之後,包拯將妻子董氏迎娶進門,董氏是賢德之人,作為兒媳,她孝敬公婆,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作為妻子,她相夫教子,解決家庭內務,還能夠幫助包拯排憂解難,是他的賢內助。
董氏與包拯成親後,兩人育有一子兩女,長子名為包繶,但天有不測風雲,包繶的身體在年少時便出現了難以根治的病症,21歲那年,他因病去世。兒子的離開對於包拯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是他無法承受的打擊,母親董氏更是傷心難抑,一病不起,包繶的妻子崔氏悲痛欲絕,年紀輕輕就面臨守寡的慘境,但她沒有倒下,反而比之前更用心地承擔起照顧公婆的重任。
兒媳的孝順被包拯看在眼裡,在與妻子商量之後,兩人決定勸說崔氏回到娘家,尋一個良人改嫁,為自己的後半生早做打算。正在此時,崔氏的母親聽聞消息後,也想把女兒領回家去,畢竟崔氏年輕貌美,守活寡的日子比想像中的更難熬,但當他們把這個決定告訴崔氏時,崔氏卻拒絕了,在史書中記載道「蓬首雨泣,以死自誓,遂盡志以孝養」,她淚如雨下,堅持要侍奉二老直至晚年。
看到她有如此決心之後,包拯夫婦感動得淚流滿面,也不忍心再將她趕走,便準許她留下來一同生活,崔氏以女兒的身份照顧包拯夫婦,同時撫養她和包繶唯一的兒子包文輔,單親媽媽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但崔氏並沒有放棄,一家人之間相互幫助。但天公不作美,兒子包文輔在五歲那年突然夭折,先是兒子去世,再是孫子早夭,對於包拯一家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傷痛。
人丁興旺
包文輔死後,包家的香火意味著就此中斷,「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的事業到了包拯這成為一個難題,難道真是應了 「忠孝兩難全」那句話嗎?但如今我們卻能看到包拯的後人遍布全國各地,人丁興旺,這其中緣由幾何呢?我們前文說到,包拯一生中有過兩妻一妾,所謂人丁興旺的原因便是因為他的侍妾孫氏。
包拯在經歷過生活的大風大浪之後,心情低落,每日埋頭案間,臉上再無一絲笑容,59歲那年,包拯將自己的妾室孫氏遣回娘家,但他卻並不知道,當時的孫氏已經有孕數月。兒媳婦崔氏無意當中得知了姨娘有孕的事實,便經常在暗地裡接濟她的生活,對她百般呵護,在崔氏的悉心照顧下,孫氏產下一子,這個消息讓崔氏看到了包家香火延續的希望。
上天眷顧包拯,令其晚年得子,60歲的包拯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喜出望外,看著咿呀學語的小嬰兒,包拯給他取名為包衍。晚年彌留之際時,包拯將年幼的包衍叫到自己的病榻前,對他表明了自己的寄託和期望,「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此乃歷史上著名的「包公遺囑」,這樣的家訓一直督促著包衍成長,使他成為賢德之人。
包拯去世之後,養育包衍的重任落到了兒媳崔氏的肩上,崔氏將全身心投入到對包衍的教育當中,教導他要成為像父親一樣清廉的百姓父母官,包衍不負眾望,承父遺志,在政績上大有作為,為官之路通途坦蕩,受到百姓的愛戴。一直養育他長大的崔氏,在民間有著「長嫂為母」的事跡,感動了許多人,皇帝詔封崔氏為「永嘉郡君」,以褒獎她的感人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