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也要有「技巧」

2020-12-20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孩子成績出來了。但是,孩子沒把這件事情告訴我。我本想從孩子的嘴裡知道成績,看到孩子一幅不想讓我知道的模樣,我就忍不住問:"寶貝,你們這次考試的成績應該已經出來了吧。"

孩子沉默,沒有回答我的話。過了一會兒,他才說:"沒有,我們還沒出成績。"

聽到孩子撒謊,我有些生氣。我說:"沒有嗎?我問了你的同學,他可說你們昨天就出了成績呢!你還想騙我到什麼時候?你把試卷給我看看吧。"

孩子緩慢地從書包裡掏出了3張考試試卷,然後低著頭遞給我。

我看著孩子慘不忍睹的成績,嚴肅地說:"你這次怎麼考得這麼差呀,比上次都退步了好多呢。我讓你不要總是看電視吧,你還看,現在就只能考這麼一點點分數。你以後別再看電視了啊!"

孩子聽著我的批評,突然就爆發了:"我就是笨,這和我看不看電視沒有太大的關係。"然後,孩子就跑回房間。

不僅僅是我,父母也會為孩子"一聽到批評就爆炸"的現象所困擾。這時,父母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讓孩子聽取"批評"。

其實,問題出現在父母不會"批評"上面,批評也是有技巧的,這與"肥皂水效應"有一定的關聯。如果能夠善用"肥皂水效應",那麼孩子也能夠"愉悅"地接受批評了。

那麼,什麼是"肥皂水效應"?為什麼"肥皂水效應"能夠讓孩子"愉悅"地接受批評?最重要的是,父母該如何利用"肥皂水效應"掌握"批評"的技巧呢?

什麼是"肥皂水效應"?

"肥皂水效應"是指,將批評夾雜在讚美中,使人能夠"愉悅"地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即以讚美的形式巧妙地替代批評,這樣可以減弱批評的負面效果,也能提高批評的正面意義。

關於"肥皂水效應",這裡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於1923 年成為美國總統, 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 人雖長得很好, 但工作中卻常因粗心而出錯。

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 正適合你這樣漂亮的小姐。"這句話出自柯立芝口中,簡直讓女秘書受寵若驚。

柯立芝接著說:"但也不要驕傲, 我相信你同樣能把公文處理得像你一樣漂亮的。"

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在處理公文時很少出錯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後,便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麼想出的?"

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說:"這很簡單, 你看見過理髮師給人刮鬍子嗎?他要先給人塗些肥皂水,為什麼呀,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覺痛。"

"肥皂水效應"也是這位美國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提出的。

歷史上還有許多名人運用"肥皂水效應"消除了某些大問題的著名例子,比如說林肯的兩封很著名信,這兩封信解決了很大的問題。

為什麼"肥皂水效應"能讓孩子"愉悅"地接受批評?

很多時候,不僅僅是孩子,就連我們成年人,也很難意識到自己身上犯有的錯誤,那些錯誤都代表著一個個缺點。

這時,別人的批評就能夠幫助我們明確自己身上的錯誤,然後我們才有機會改掉我們身上的錯誤,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但是,如果孩子連父母的批評都聽不得,那麼孩子身上所暴露的缺點將永遠得不到改正。所以,在孩子能夠自行改正他的缺點之前,父母必須要想方設法讓孩子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批評。

那麼,為什麼"肥皂水效應"能讓孩子"愉悅"地接受批評呢?

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批評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覺得自己原來在父母

面前是這麼地不堪,有時候,孩子拒絕批評的表現是保護自己自尊心的手段。

但是,不管孩子採取什麼樣的手段,父母的批評還是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而"肥皂水效應"是將批評夾雜在讚美中,孩子最能感受到的是父母的讚美,然後才是鼓勵。有了讚美,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優秀的,所以孩子很願意去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時,孩子願意去接受父母的批評。

肯定了孩子的優點和一般的批評不同,"肥皂水效應"將批評轉化為了對孩子的肯定。孩子得到了肯定,父母還能利用批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相比於直接的批評,"肥皂水效應"是將批評變成了鼓勵。

孩子認為,父母是在鼓勵他,鼓勵他去改正他的缺點,而不是在一味地否定他。鼓勵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能夠變得更加優秀的,而直接的批評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這麼差。

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會讓孩子採取不同的態度和做法。

給予了孩子表達的機會父母在利用"肥皂水效應"時,其實也算是給予了孩子表達的機會。

很多時候,父母的批評只是父母在宣洩自己不良情緒的表現。父母只顧著表達自己的情緒,絲毫不顧孩子的感受孩子自然沒有闡述自我觀點的機會。

有些時候,父母會被某些事情的表面所蒙蔽,他們可能會"冤枉"了孩子。其實,比起批評孩子,更重要的應該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改正自己的錯誤。

孩子的表達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孩子的思想,父母只有知道孩子在想什麼,才能更好地批評孩子。

如何利用"肥皂水效應"掌握"批評"的技巧呢?

既然父母已經知道了"肥皂水效應"的定義已經核心內容,也知道了為什麼"肥皂水效應"能夠讓孩子"愉悅"地接受批評。現在,父母最關注的應該是,如何利用"肥皂水效應"掌握"批評"的技巧。

將批評夾雜在讚美之中父母想要掌握批評的技巧,首先父母必須要學會包裝自己的語言,特別是有關"批評"的語言。將批評夾雜在讚美的語言中,讓孩子感受不到自己是被"批評"的,而是鼓勵的。

當孩子在某件事情上面做的不好時,父母可以先讚美孩子做的好的方面,然後在指出孩子還能修改的地方。孩子在接受了讚美之後,能夠更客觀地接受父母的批評。

利用幽默的語言解釋批評除了將批評夾雜在讚美中,父母還可以用幽默的語言來解釋批評。其實,不

管是哪個方式,都是為了讓孩子把"批評"看不成是"批評"。即,當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孩子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被"批評"了。

幽默的批評聽起來會更有趣一些,孩子好奇心重,喜歡聽有趣的東西,也喜歡去嘗試有趣的事情。這樣一來,孩子可能會將批評當成一次"有趣的嘗試"。

提出有建設性的批評有些父母可能不善言辭,不知道該怎麼將批評夾雜在讚美中,也不知道如

何用幽默的語言說出批評。這裡還有一個更直接的方式,父母可以將批評直接轉化成提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提建議的過程中,神情要認真但又不能太過於嚴厲。父母要表明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變得更加優秀的態度。這樣,孩子不僅能夠接受父母的建議,還能理解父母的用心。

父母要善於利用"肥皂水效應",讓孩子愉悅地接受別人的批評。讓孩子通過這些批評改掉他的缺點,成長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

我是尼莫媽媽日記,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需要技巧
    如果父母在批評教育孩子時,找到一個既能讓孩子接受批評,又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方法就完美了,如何沒有更好的辦法,不妨試試「肥皂水效應」麥金利當時競選總統時,就運用了「肥皂水效應」而且還得到了很好的結果。在刮鬍子前,理髮師要先給人塗些肥皂水,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覺的痛。」這就是柯立芝運用肥皂水效應讓粗心的女秘書接受批評並改正的好方法。為什麼「肥皂水效應」讓孩子輕鬆接受批評?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父母巧用「肥皂水效應」,孩子更容易接受
    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批評,也許問題並不是出現在孩子身上,而是父母的責任。因為批評也是有技巧的,如果父母不注意方法,只會讓孩子聽不得批評。相反,如果能夠嘗試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和他們溝通,也許效果就會不同。父母應該學會運用肥皂水效應。
  • 批評孩子總不聽?教你利用「肥皂水效應」,家長批評也要有方法
    「肥皂水效應」,並不是說看到孩子的錯誤不批評當然孩子的不當行為,作為家長一定是要指出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並改正。但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呢?我們要利用」肥皂水效應「來批評孩子。肥皂水效應的產生是源自於人們內心對讚美的渴望。當人們聽到外界的讚美就會產生愉悅的情緒。這個時候,再用委婉的語言來指出對方的不足之處,就會變成一種激勵和鼓舞。
  • 孩子做錯事要如何教育,「肥皂水效應」讓批評更有效,試試吧
    怎麼叫都不會聽。「肥皂水效應這裡就介紹一個叫「肥皂水效應」的原理。什麼是「肥皂水效應」呢?肥皂水效應指的是,在一段對話中夾雜著讚美與批評,如果開句只有批評沒有讚美,那會讓這段對話聽上去不愉快;但如果你能在開頭與結尾都用到讚美,那麼,這段對話中批評的負面影響將大大下降,使被批評的一方能夠更快地接受你對他評價。
  • 千奇百怪的效應——肥皂水效應
    讚美會使人心情愉悅,而批評是使人進步的明燈。肥皂水效應就是一種溫和有效的處事方式,將批評蘊含在讚美中。肥皂水效應是由美國的一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提出的。柯立芝在職期間有一位女秘書,這位秘書雖然漂亮,在工作上卻有些馬虎,她的公文經常因為粗心而出錯。一天早上,柯立芝看見秘書走進辦公室後,便對秘書說:「你今天的著裝很漂亮,非常適合你這樣漂亮的人」。秘書聽了有些受寵若驚,全然沒想到早上剛來就受到了這樣的讚美。
  • 要拴住一個長久的情人,最好的方式:善用「肥皂水效應」
    對「親人」,相處起來如同左右手,缺自然是缺不得,但也時常去忽略它的存在。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都避免不了這種相處狀態。穩定且良性的情感關係,是無論在一起多久,都能把對方當「情人」來處。情人相處,自然就會多出更多的小心思。這些小心思,是加固和維繫「持續戀愛」的前提。要拴住一個能「持續戀愛」的情人,其中,「肥皂水效應」不可或缺。
  • 試試「肥皂水效應」,讓孩子心甘情願接納意見
    其實,要對於孩子的批評教育也是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的,用錯了方式方法會導致孩子的反抗和拒絕,但是用對了方法的話,就能夠讓孩子樂意的接受批評和建議。如果家長不知道從哪裡入手對於孩子的批評教育,那麼家長可以了解一下&34;,一個小小的改善,或能使你的教育之路更加順利。
  • 孩子犯錯就急著批評?了解「三明治效應」,使批評變得更有效果
    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要注意把批評夾藏在表揚裡面,從而能夠讓孩子虛心接受批評時,不至於自尊心和積極性受到打擊。讓孩子能夠抱有一顆願意受教的心來接受父母的訓導,這樣也不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很多人會覺得孩子年紀小哪有什麼自尊心,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34;要比成年人來得多一些。如果家長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採用嚴厲的語言和態度教育孩子的話,孩子會覺得不被尊重,沒有人理解自己,太沒有面子,從而出現牴觸情緒,不願意聽從家長的管教。所以家長在批評孩子的同時也要夾雜上些許的表揚和支持,避免孩子的積極性因為批評而受損。
  • 批評孩子,你要掌握的原則和技巧
    今天親貝網小編分享一位媽媽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巧妙地運用了一些技巧,這樣不但保護了孩子的愛美之心,還達到了教育的目的。看了她的做法,我們是否也有啟發?這裡,有幾點關於批評孩子的注意事項要跟大家分享:(1)批評孩子之前,先想想孩子有哪些優點,可以幫助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 孩子對批評左耳進右耳出,家長可用「語義效應」與孩子有效溝通
    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有的孩子不管家長怎麼教育,軟硬不吃,就是聽不進去,妥妥的「熊孩子」一枚。孩子對批評左耳進右耳出,無計可施的家長不妨了解一下「語義效應」,輕鬆化解和孩子的溝通問題,讓教育更有效。在家長和孩子之間也是這樣,溝通無效,孩子不聽話,往往是雙方都需要冷靜下來,好好思考的狀態,對此,家長不妨換個思路,「直言不諱」行不通,可以試試其他方法。一、什麼是「語義效應」?有一種表達技巧叫做「得失感」,也就是說,當我們用不同說話方式的時候,所傳遞的信息是不一樣的。
  • 批評並不能幫助孩子成長,遠離「貶低式教育」,增加孩子認同感
    尤其是一些言語上較為偏激的父母,他們喜歡動不動就批評孩子,打擊孩子,最後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各種問題。這些家長習慣了批評和打壓孩子,他們不懂得孩子也是需要鼓勵的,在他們眼裡孩子就是要批評,要打壓才能成才,結果就是導致孩子產生各種問題。
  • 批評孩子的6個小技巧:家長這樣做,孩子聽了才會改!
    教育孩子時,許多家長有這樣的疑惑:孩子犯錯就該批評,可怎麼批評,孩子才能聽進去、才能接受並改正呢?今天這篇文章,給各位家長分享6個正確批評孩子的小技巧,趕緊往下看吧!1批評前先聽孩子解釋不知道身為家長的你們,小時候有沒有被爸媽誤會過?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一看到孩子犯錯就劈頭蓋臉一頓批評。然而,有時孩子犯錯並不是有意為之:可能是不懂做,可能是能力不足,可能是疏忽了,也可能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
  • 巧用「三明治效應」批評孩子,讓孩子在讚美中發現自己的錯誤
    很多孩子犯了錯誤之後,面對父母聲色厲害的批評卻一點兒也聽不進去,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為什麼孩子不能夠把自己對他的批評記在心上,再也不犯同樣的錯誤呢?不少父母因為孩子不聽管教,不把批評放在心上的問題而愁掉了頭髮。
  • 批評孩子也有技巧,千萬不要盲目毀掉孩子
    在商場的逛街的時候碰到一位媽媽帶著五六歲的孩子,可能因為男孩子的天性比較調皮,穿梭在人群中喊也喊不住,等媽媽追上的時候就直接推搡著孩子,嘴裡滿是抱怨:「讓你戴著口罩你就是不聽……」「跑那麼快把你丟了怎麼辦?」「你再這樣我不要你了!」
  • 孩子聽不得批評,或是家長做」錯「了,趕緊試試這4種方法
    ;發脾氣、耍性子時甚至會說:「小彩虹真有個性。」時間久了,竟然發現孩子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只願意聽好話,不能聽任何批評,而且經受不起一點點的挫折。在學習漢字的時候,老師指出來有個字發音不正確,小彩虹就不樂意了,書一扔,哭啼啼的不願意學了。在一次幼兒園繪畫展上,她撅著嘴說:「不論我畫成什麼樣子,老師都會說畫的不錯。
  • 孩子不願接受批評,家長要會「建設性批評」,讓孩子心悅誠服
    每個人都喜歡聽溫暖的、被受表揚和鼓勵的話語,不願意聽到自己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得不夠,哪裡做錯了這之類的話,這是人之本性。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免除不了批評,就算孩子乖巧,可是人都會有事物的時候,孩子總會有犯錯的時候,需要家長及時地指出來,以便於孩子能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和做法。
  • 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
    導讀: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對批評左耳進右耳出?父母巧用「語義效應」,將教育落到實處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不知道各位家長是否會有這樣的苦惱:孩子總是不聽來自長輩的批評,只聽誇讚的話,而不願意去聽批評自己的話。,叫小明,小明總是不聽小紅的批評,喜歡和父母對著幹。
  • 人民日報:8個批評孩子的小技巧,讓孩子知錯就改
    人民日報:8個批評孩子的小技巧,讓孩子知錯就改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尤其是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因為對事物的認知有偏差,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孩子們也是在錯誤中積累經驗,一點點成長起來的。批評教育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一個合適的教育方式,不論是對家長還是孩子都非常重要,那究竟怎么正確的教育孩子呢
  • 李玫瑾:表揚孩子要有技巧,批評要掌握竅門,試試這幾個方法
    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家長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式 表揚孩子要有技巧,批評要掌握竅門,試試這幾個方法表揚孩子要有技巧「吃軟不吃硬」是很多男孩的性格特質,所以在教育男孩是問題上,很多教育學家都建議採用「欣賞教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