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在父母的眼裡都是最優秀的,為了讓孩子成材,父母會用盡全力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
認為自己已經給予了孩子最好的一切,孩子就應該做到盡善盡美,只要孩子做出了讓父母不滿的事,就會引來父母一頓批評。
孩子早上起床晚了,父母會嘮叨,說:讓你晚上早點睡偏不聽,現在起不來了吧?孩子吃飯慢了,父母會批評:天天想著辦法給你做吃的,還這麼挑剔,不愛吃就別吃。
孩子不想離開父母去幼兒園,父母便會生氣:別的孩子都能上,就你不敢上,真沒出息!
父母的嘴巴就像是長在孩子身上一樣,從孩子早上睜眼,到他們晚上閉眼,只要父母在身邊,他們的耳朵就無法清淨。
父母總是習慣性的批評孩子,會讓孩子產生極度的不自信,或者對父母非常抗拒,只要父母開口,他們就會本能的迴避。
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批評,也許問題並不是出現在孩子身上,而是父母的責任。
因為批評也是有技巧的,如果父母不注意方法,只會讓孩子聽不得批評。相反,如果能夠嘗試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和他們溝通,也許效果就會不同。
父母應該學會運用肥皂水效應。
01什麼是肥皂水效應?
"肥皂水效應"是指,將批評夾雜在讚美中,使人能夠"愉悅"地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即以讚美的形式巧妙地替代批評,這樣可以減弱批評的負面效果,也能提高批評的正面意義。
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於1923 年成為美國總統, 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 人長得非常漂亮, 但工作中卻常因粗心而出錯。
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女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 正適合你這樣漂亮的小姐。"這句話出自總統口中,簡直讓女秘書受寵若驚。
不過他接著說:"但也不要驕傲, 我相信你同樣能把公文處理得像你一樣漂亮的。"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在處理公文時越來越細心,幾乎很少出錯了。
而讓柯立芝產生這種行為的靈感,是因為他聯想到當理髮師為人們刮鬍子時,總是會提前塗上一些肥皂水,這樣即便是並不太鋒利的刀片,也不會讓顧客感到太疼。
02為什麼用"肥皂水效應"批評孩子,會讓他們更容易接受?
1、孩子也有自尊
自尊並不是成人的專利,孩子也會有自尊,但卻很容易被大人忽略。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兩歲左右會產生自我意識。
他們不願意再像以前一樣凡事聽從於父母安排,而是會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
如果父母一旦發現孩子違背自己的意願就大發雷霆,那麼只會讓孩子覺得害怕,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他們自然也就不願意認真的去聽父母的說教。
只有孩子的自尊被尊重,他們才會願意敞開心懷去接納父母的批評。
2、孩子更喜歡聽讚美之詞
其實不僅是孩子,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讚美,因為這代表著自己被他人所認可。
所以即便是批評孩子,父母也應該注意孩子的情緒,不能讓孩子處於負面情緒中,因為這時的孩子是很難聽進他人的意見和批評的。
如果父母的批評讓孩子感到害怕,那麼孩子就會緊張,會憂慮,他們只會小心的觀察父母的情緒,自然無法聽進去父母在和自己說什麼。
畢竟孩子此時的小心臟已經被父母嚇到了,他們真的無法記得父母的話,只會記得父母扭曲的臉。
3、讓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
父母批評孩子,也許有時是因為孩子真的做錯了事,但有時卻只是父母宣洩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
他們把自己的不良情緒肆意的對孩子發洩,卻忘記了孩子也渴望被理解,渴望能有說話、表達自我的權利。
只有讓孩子有表達的機會,父母才能真正的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這是他們了解孩子的前提,能夠讓父母更好的教育孩子。
與其自己抓住孩子的錯誤喋喋不休,不如讓孩子自己認識錯誤,這更有利於他們改正錯誤。
03如何用"肥皂水效應"有效的批評孩子呢?
1、將批評夾在讚美中
父母要學會認可孩子,多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同樣也不可能一無是處。
不要總是把眼光盯在孩子的不足上,而是要學會認可孩子,表揚他們做得好的地方,這樣才能讓孩子更願意和父母交流。
在這樣的交流氛圍中,如果父母再委婉地提出孩子身上的不足,希望孩子能夠得以改善,那麼孩子便能夠更好的接受。
畢竟這時孩子的內心是愉悅的,因為先表揚再批評的方式能夠讓孩子看到父母對他們的認可,自然想要做的更好,主觀上願意改正不足。
2、批評要有建設性
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總是嘮嘮叨叨,沒有重點,說了半天都無法讓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裡,甚至會不斷的重複孩子之前犯的錯誤,舊事重提,讓孩子感到非常反感。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自然不願意聽父母說話,會表現得非常抗拒。
但是如果父母的批評能夠做到有理有據,為孩子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去做才能夠更進步。
那麼他們便會欣然接受,畢竟我們每個人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到更好,孩子同樣也是如此。
3、學會控制情緒
這點最容易被父母忽視,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會暴跳如雷,他們甚至會把孩子的缺點無限放大,從而對孩子從頭到腳都持否定態度。
這會使他們和孩子交流時語氣態度都非常強硬,情緒難以控制,自然會讓孩子無法接受。
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夠在客觀的環境中和孩子進行交流,不帶任何偏見的去對待孩子。
當然在批評孩子之後也不能一走了之,而是要引導孩子去改正他們的不足,這樣的批評才是有效的,才能讓孩子得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