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父母巧用「肥皂水效應」,孩子更容易接受

2020-12-22 育媽媽記

每一個孩子在父母的眼裡都是最優秀的,為了讓孩子成材,父母會用盡全力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

認為自己已經給予了孩子最好的一切,孩子就應該做到盡善盡美,只要孩子做出了讓父母不滿的事,就會引來父母一頓批評。

孩子早上起床晚了,父母會嘮叨,說:讓你晚上早點睡偏不聽,現在起不來了吧?孩子吃飯慢了,父母會批評:天天想著辦法給你做吃的,還這麼挑剔,不愛吃就別吃。

孩子不想離開父母去幼兒園,父母便會生氣:別的孩子都能上,就你不敢上,真沒出息!

父母的嘴巴就像是長在孩子身上一樣,從孩子早上睜眼,到他們晚上閉眼,只要父母在身邊,他們的耳朵就無法清淨。

父母總是習慣性的批評孩子,會讓孩子產生極度的不自信,或者對父母非常抗拒,只要父母開口,他們就會本能的迴避。

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批評,也許問題並不是出現在孩子身上,而是父母的責任

因為批評也是有技巧的,如果父母不注意方法,只會讓孩子聽不得批評。相反,如果能夠嘗試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和他們溝通,也許效果就會不同。

父母應該學會運用肥皂水效應。

01什麼是肥皂水效應?

"肥皂水效應"是指,將批評夾雜在讚美中,使人能夠"愉悅"地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即以讚美的形式巧妙地替代批評,這樣可以減弱批評的負面效果,也能提高批評的正面意義。

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於1923 年成為美國總統, 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 人長得非常漂亮, 但工作中卻常因粗心而出錯。

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女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 正適合你這樣漂亮的小姐。"這句話出自總統口中,簡直讓女秘書受寵若驚。

不過他接著說:"但也不要驕傲, 我相信你同樣能把公文處理得像你一樣漂亮的。"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在處理公文時越來越細心,幾乎很少出錯了。

而讓柯立芝產生這種行為的靈感,是因為他聯想到當理髮師為人們刮鬍子時,總是會提前塗上一些肥皂水,這樣即便是並不太鋒利的刀片,也不會讓顧客感到太疼。

02為什麼用"肥皂水效應"批評孩子,會讓他們更容易接受?

1、孩子也有自尊

自尊並不是成人的專利,孩子也會有自尊,但卻很容易被大人忽略。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兩歲左右會產生自我意識。

他們不願意再像以前一樣凡事聽從於父母安排,而是會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

如果父母一旦發現孩子違背自己的意願就大發雷霆,那麼只會讓孩子覺得害怕,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他們自然也就不願意認真的去聽父母的說教。

只有孩子的自尊被尊重,他們才會願意敞開心懷去接納父母的批評。

2、孩子更喜歡聽讚美之詞

其實不僅是孩子,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讚美,因為這代表著自己被他人所認可。

所以即便是批評孩子,父母也應該注意孩子的情緒,不能讓孩子處於負面情緒中,因為這時的孩子是很難聽進他人的意見和批評的。

如果父母的批評讓孩子感到害怕,那麼孩子就會緊張,會憂慮,他們只會小心的觀察父母的情緒,自然無法聽進去父母在和自己說什麼。

畢竟孩子此時的小心臟已經被父母嚇到了,他們真的無法記得父母的話,只會記得父母扭曲的臉。

3、讓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

父母批評孩子,也許有時是因為孩子真的做錯了事,但有時卻只是父母宣洩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

他們把自己的不良情緒肆意的對孩子發洩,卻忘記了孩子也渴望被理解,渴望能有說話、表達自我的權利。

只有讓孩子有表達的機會,父母才能真正的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這是他們了解孩子的前提,能夠讓父母更好的教育孩子。

與其自己抓住孩子的錯誤喋喋不休,不如讓孩子自己認識錯誤,這更有利於他們改正錯誤。

03如何用"肥皂水效應"有效的批評孩子呢?

1、將批評夾在讚美中

父母要學會認可孩子,多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同樣也不可能一無是處。

不要總是把眼光盯在孩子的不足上,而是要學會認可孩子,表揚他們做得好的地方,這樣才能讓孩子更願意和父母交流。

在這樣的交流氛圍中,如果父母再委婉地提出孩子身上的不足,希望孩子能夠得以改善,那麼孩子便能夠更好的接受。

畢竟這時孩子的內心是愉悅的,因為先表揚再批評的方式能夠讓孩子看到父母對他們的認可,自然想要做的更好,主觀上願意改正不足。

2、批評要有建設性

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總是嘮嘮叨叨,沒有重點,說了半天都無法讓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裡,甚至會不斷的重複孩子之前犯的錯誤,舊事重提,讓孩子感到非常反感。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自然不願意聽父母說話,會表現得非常抗拒。

但是如果父母的批評能夠做到有理有據,為孩子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去做才能夠更進步。

那麼他們便會欣然接受,畢竟我們每個人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到更好,孩子同樣也是如此。

3、學會控制情緒

這點最容易被父母忽視,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會暴跳如雷,他們甚至會把孩子的缺點無限放大,從而對孩子從頭到腳都持否定態度。

這會使他們和孩子交流時語氣態度都非常強硬,情緒難以控制,自然會讓孩子無法接受。

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夠在客觀的環境中和孩子進行交流,不帶任何偏見的去對待孩子。

當然在批評孩子之後也不能一走了之,而是要引導孩子去改正他們的不足,這樣的批評才是有效的,才能讓孩子得到進步。

相關焦點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需要技巧
    如果父母在批評教育孩子時,找到一個既能讓孩子接受批評,又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方法就完美了,如何沒有更好的辦法,不妨試試「肥皂水效應」麥金利當時競選總統時,就運用了「肥皂水效應」而且還得到了很好的結果。在刮鬍子前,理髮師要先給人塗些肥皂水,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覺的痛。」這就是柯立芝運用肥皂水效應讓粗心的女秘書接受批評並改正的好方法。為什麼「肥皂水效應」讓孩子輕鬆接受批評?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也要有「技巧」
    其實,問題出現在父母不會"批評"上面,批評也是有技巧的,這與"肥皂水效應"有一定的關聯。如果能夠善用"肥皂水效應",那麼孩子也能夠"愉悅"地接受批評了。那麼,什麼是"肥皂水效應"?為什麼"肥皂水效應"能夠讓孩子"愉悅"地接受批評?最重要的是,父母該如何利用"肥皂水效應"掌握"批評"的技巧呢?
  • 批評孩子總不聽?教你利用「肥皂水效應」,家長批評也要有方法
    「肥皂水效應」,並不是說看到孩子的錯誤不批評當然孩子的不當行為,作為家長一定是要指出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並改正。但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呢?我們要利用」肥皂水效應「來批評孩子。肥皂水效應的產生是源自於人們內心對讚美的渴望。當人們聽到外界的讚美就會產生愉悅的情緒。這個時候,再用委婉的語言來指出對方的不足之處,就會變成一種激勵和鼓舞。
  • 孩子做錯事要如何教育,「肥皂水效應」讓批評更有效,試試吧
    怎麼叫都不會聽。人在受到不接受或者批評時,首先會選擇保護自己。這裡就介紹一個叫「肥皂水效應」的原理。什麼是「肥皂水效應」呢?肥皂水效應指的是,在一段對話中夾雜著讚美與批評,如果開句只有批評沒有讚美,那會讓這段對話聽上去不愉快;但如果你能在開頭與結尾都用到讚美,那麼,這段對話中批評的負面影響將大大下降,使被批評的一方能夠更快地接受你對他評價。
  • 試試「肥皂水效應」,讓孩子心甘情願接納意見
    ,不小心嗆到水了,我因為擔心他就對他的遊泳動作做了一點指導,讓他注意一點,希望他能夠減少這種嗆水的發生機率,但是我才說了幾句話,而且是出於好心,孩子卻一點也不樂意聽,表現得好像我說的話是炸藥一樣。第一:如何理解&34;肥皂水效應是由美國前總統柯立芝提出的,來源於他和秘書之間的故事。所謂的肥皂水效應就是在指責他人的時候,多伴隨一些讚美型的話語。
  • 巧用「三明治效應」批評孩子,讓孩子在讚美中發現自己的錯誤
    很多孩子犯了錯誤之後,面對父母聲色厲害的批評卻一點兒也聽不進去,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為什麼孩子不能夠把自己對他的批評記在心上,再也不犯同樣的錯誤呢?不少父母因為孩子不聽管教,不把批評放在心上的問題而愁掉了頭髮。
  • 教育孩子"先褒後貶"?父母要了解"增減效應",孩子更易接受
    按照我們平時的習慣,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都習慣&34;。說點好話讓孩子高興一下,然後再提出問題教育孩子,這樣他們更容易接受。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應用中&34;的效果並不是很好,孩子大多會因為前後的落差大,而難以接受父母的評價和教育。
  • 孩子對批評左耳進右耳出?父母巧用「語義效應」,將教育落到實處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不知道各位家長是否會有這樣的苦惱:孩子總是不聽來自長輩的批評,只聽誇讚的話,而不願意去聽批評自己的話。久而久之,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曾經犯下的錯誤總是一犯再犯,不知悔改,也不去聽身邊人的建議,不聽父母的勸,不接受父母的引導,只是一意孤行,越錯越多,嚴重阻礙了家長們教育方法的落實。
  • 千奇百怪的效應——肥皂水效應
    讚美會使人心情愉悅,而批評是使人進步的明燈。肥皂水效應就是一種溫和有效的處事方式,將批評蘊含在讚美中。肥皂水效應是由美國的一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提出的。秘書聽了有些受寵若驚,全然沒想到早上剛來就受到了這樣的讚美。柯立芝接著又說:「當然,我相信你能把公文處理的同你一樣漂亮」。這話奏效了,在這之後秘書在處理公文的時候很少出錯,力爭把工作幹的漂亮。
  • 批評並不是嚴厲指責,讓批評變「甜」,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
    孩子的內心本來就脆弱,父母還是他最親近的人,被最親近的人這樣批評,孩子會特別的難受,內心變得自卑,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受父母歡迎的孩子。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如果不注意措辭,就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會和父母作對。既然對孩子嚴厲批評並非是好事,那是否就不能批評孩子呢?其實批評是有方法的,當家長嘗試著把批評變「甜」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
  • 孩子犯錯就急著批評?了解「三明治效應」,使批評變得更有效果
    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要注意把批評夾藏在表揚裡面,從而能夠讓孩子虛心接受批評時,不至於自尊心和積極性受到打擊。讓孩子能夠抱有一顆願意受教的心來接受父母的訓導,這樣也不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很多孩子犯了錯,心裡是最清楚,也是最惶恐的,三明治效應就是很大程度上做到了&34;,就是在開始批評孩子之前,先好言好語相勸,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營造一個輕鬆和諧的交流環境。這會讓孩子消除掉心理上的防線,也更容易接受家長合理的批評。否則從一開始家長就著急著批評孩子,孩子都會產生一種抗拒心理,難以接受家長的訓誡了。
  • 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
    導讀: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對批評左耳進右耳出,家長可用「語義效應」與孩子有效溝通
    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有的孩子不管家長怎麼教育,軟硬不吃,就是聽不進去,妥妥的「熊孩子」一枚。孩子對批評左耳進右耳出,無計可施的家長不妨了解一下「語義效應」,輕鬆化解和孩子的溝通問題,讓教育更有效。2.不認同父母有不認同父母的孩子嗎?這是肯定的。因為在相處的過程中,幼兒的自我意識不斷發展,他們會判別信息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當家長在孩子這裡「失信」時,孩子就會不認同自己的父母,進而對批評無感,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對方是錯的。
  • 心理學中的「框架效應」告訴父母:為什麼你說的話孩子聽不進去
    但是吝嗇鬼聽了這話後,不為所動,就是不伸手。而另一個人卻對他喊到:「我把手伸過來,你抓住我的手。」結果這個吝嗇鬼一聽這話,立刻抓住了那人的手。兩個救人的人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但是他們表達的方式不同,結果吝嗇鬼就做出不了不同的反應,這是為什麼呢?這就牽扯到我們今天要說的「框架效應」。
  • 要拴住一個長久的情人,最好的方式:善用「肥皂水效應」
    對「親人」,相處起來如同左右手,缺自然是缺不得,但也時常去忽略它的存在。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都避免不了這種相處狀態。穩定且良性的情感關係,是無論在一起多久,都能把對方當「情人」來處。情人相處,自然就會多出更多的小心思。這些小心思,是加固和維繫「持續戀愛」的前提。要拴住一個能「持續戀愛」的情人,其中,「肥皂水效應」不可或缺。
  • 犯錯不接受批評,未必是孩子的問題,家長這3個誤解才是關鍵
    今天看到群裡一位寶媽的信息:「我家彤彤今年五歲,是個愛美的小姑娘,特別愛聽別人誇她,卻聽不得批評。一旦做錯事批評她,不僅不高興,還一副氣嘟嘟的樣子,有時還故意塞住耳朵。發現這孩子只愛聽好話,這可怎麼辦?」
  • 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怎麼辦?父母巧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學習
    不過雖然如此說,但是歡歡媽媽仍然很迫切地希望著孩子能夠有所改變,而歡歡的老師則表示「孩子很聰明,如果能夠在學習上多用用心,對學習感興趣那麼成績提上來不是問題。」其實當父母們為孩子的學習興趣缺乏而煩惱時,不妨試試「鳥籠效應」。
  • 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導讀: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需懂的兒童心理學」超限效應—有效的批評!
    :孩子對父母的話,前幾次可能還乖乖的聽話,但發現父母講的越多,小孩越不聽,甚至後面還會出現更偏激的言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所謂朝鮮效應,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裡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 孩子不聽管教?家長可以嘗試「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更加省心
    豆豆一臉平靜的接受了來自爸爸的批評,卻沒有悔過的意思,就當做是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作為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能讓父母省點心,其實生活中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孩子不受父母的管教,最後鬧得親子關係產生隔閡的也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