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2020-11-19 花花的麻麻

導讀: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彬彬,把遊戲停在手中,先解決錯誤的問題!」
陳女士對正在玩手機遊戲的兒子大吼大叫,但很長一段時間裡,她沒有得到孩子的回應。
陳女士非常無助,大喊了幾聲,然後賓彬無奈地說:「我明白了……」
Binbin浸洗地坐在桌子旁,打開工作簿,然後刻意複製正確的答案。
陳女士從側面看了看,忍不住搖了搖頭說:「賓彬,你真的了解這些話題嗎?」
彬彬毫不猶豫地說:「懂了!」
陳女士不敢相信,她立即發現了一個類似的問題,並要求Binbin當場進行。結果並不意外:Binbin再次犯錯,並且錯誤的原因與以前完全相同。
陳女士生氣地說:「您根本在處理此事!您不認真研究!」
聽了陳女士的批評,彬彬不為所動。她仍然在「微笑但沒有微笑」,這使陳女士感到頭疼。

「我真的無法控制這個孩子。他總是看上去又痛又癢。我讚揚他沒有回應,他不怕毆打或罵人,他聽不見任何東西,我也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想要嗎?」陳小姐心疼地告訴了孩子的父親。
爸爸也皺了皺眉:「是的,為什麼這個孩子像一個反應遲鈍的「橡皮人」?
爸爸的無意識想法揭示了孩子的麻木和懶惰的真相。是的,在彬彬中出現的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效應,即「橡皮人效應」。
「橡皮人」一詞最早出現在著名小說家王朔的作品《橡皮人》中,指的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人格。
用王朔的話來形容:這種人是無夢,無痛,無聊的,對外界的刺激「無敵」,沒有批評和稱讚的感覺,幾乎失去了榮譽感和恥辱感。
在心理學上,「橡皮人」的特徵通常等同於情緒疲憊,人性化和個人成就感低下。「橡皮人效應」是指逐漸的麻木和逐漸的「橡皮化」。一系列的動態變化。

顯然,如果對孩子有「橡皮人效應」,但是父母不及時幹預,他們最終將成為無痛的「橡皮人」。
因此,當孩子開始遇到以下情況時,父母必須保持警惕並採取預防措施,以防「橡皮人效應」:


在了解了「橡皮人效應」之後,父母必須真的想知道這個「不怕疼痛或發癢」的「橡皮人」孩子是如何形成的?
「凍結三隻腳不是一天的寒冷。」兒童問題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而是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情況。
下面,讓我們從兒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三個維度探討「橡皮人」的成因:
1.從孩子那裡找到原因
⑴孩子陷入「自卑」狀態:
自尊心低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很低,他們認為自己「做不到任何事情」和「非常無用」。以這種失敗主義的態度,他們變得越來越消極,不願努力。做好一件事。
尤其是當學習或生活任務艱巨而費力時,它們自然會縮水。即使爸爸媽媽拼命地敦促他們,他們也只會以敷衍的方式去應對。

⑵孩子的內心充滿了「無能為力」:
這個孩子以前工作很努力,但是由於他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所以成績一直在緩慢提高,在家中沒有得到父母的稱讚,老師在學校也沒有注意。很長一段時間後,孩子的熱情消失了,這會滋生出「無能為力」。
他們認為「無論我怎麼做,我都無法改變現狀。」爸爸媽媽會發現他們開始變得懶惰,缺乏主動性。

⑶孩子成為「無聊綜合症」:
「乏味綜合症」是年輕人中的常見問題。它指的是兒童總是在嘴唇上「無聊」和「無聊」,同時又表現出逃避現實,無精打採,對周圍世界無動於衷的「橡膠」現象。
出現這種症狀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缺乏明確而明確的目標,沒有能夠集中注意力的興趣愛好,無法找到生活和學習的樂趣,因此他變得越來越麻木,變得越來越遲鈍。


2.從家庭中找到原因
(1)父母太堅強:父母不理會孩子自主權的發展,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話,使孩子逐漸失去獨立思考和自我判斷的能力,他們習慣了讓別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能自我推動。變得越來越不活躍。
(2)父母對孩子的學習過於重視:在某些家庭中,父母將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學習上,不讓孩子做其他事情,擔心孩子會分心,但這會導致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對生活的興趣逐漸變成了一個麻木的橡皮人。
(3)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爸爸媽媽總是要求孩子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情。這也將使孩子感到沮喪,對自己的評價也將變得更加困難。水平越低,時間越長,他們將「打破罐子」並完全放棄努力。
(4)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溝通:一些父母只關注子女的健康狀況以及他們的成績是否令人滿意,卻忽略了子女的心理需求。由於工作繁忙,他們很少與孩子進行緊密的交流。有時候孩子想告訴他們自己的感受,他們沒有耐心聽。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們會向父母敞開心hearts,這是孩子情感淡漠的原因之一。

3.從學校教育中尋找原因
(1)孩子沒有引起老師的注意。在課堂上,往往是最好的孩子和那些「刺耳」的學生給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績平庸,性格內向,表現不足的孩子經常被遺忘,這也會使孩子缺乏進步的動力。
(2)孩子沒有從同伴那裡得到安慰。孩子不善於與人打交道,經常一個人呆著,不合群,會逐漸變得孤僻和冷漠,缺乏對孩子的歸屬感和榮譽感。類。

兒童應天真,快樂且無憂。他們應該表現出自己獨特的青春外觀和青春,而不是那種麻木不仁,絕望的「橡皮人效應」。
因此,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使「橡皮孩子」變得活躍起來呢?我們不妨參考以下心理育兒方法,給孩子一些有益的積極刺激,使他們逐漸恢復「活力」:
1.用「比馬龍效應」激活孩子的自信心。
簡單地理解「比馬龍效應」是一種期望效應:如果將一個人與一條龍相比較,他將具有一條龍的表現;如果將它與一匹馬進行比較,他將對一匹馬產生反應。
擴展到育兒問題,當我們對孩子寄予厚望並表現出足夠的尊重,關注和關懷時,孩子會感到這種期望,他們自然會產生責任感,並會以良好的表現來回應我們的期望。
相反,如果我們攻擊和批評兒童,並懷疑他們的能力,那麼這種「負期望」也會影響兒童對自己的看法,使他們自我敗壞,成為自卑的「橡皮人」。
因此,如果我們想使我們的孩子表現出色,首先必須對我們的孩子有足夠的信心,並對我們的孩子表達我們的情感和期望。當我們感到孩子的不良情緒時,我們必須主動與他們交談,以便他們能感受到父母的期望和信任。
當孩子們感到沮喪和沮喪時,我們可以對他們說:「我相信你可以做到」和「下次你會做得更好」,以不斷激勵他們表現出自己的主動性和熱情。

2.使用「閾值效應」逐步提出目標。
在激勵孩子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記住「不能實現急速」的原則。不要設定太高且一上來就難以達到的目標。這只會消散您的熱情。
正確的方法是遵循「門檻效應」並首先提出較小的要求,當孩子能夠成功完成要求並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時,我們可以提出難度略有增加,就像提高兒童的要求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完成。
例如,如果孩子性格內向,不敢在公共場合講話,我們就不能要求他們在公共場合講話。尚未接受相關培訓的孩子肯定不會這樣做,失敗的陰影將長期存在。
因此,我們應該學會降低要求。我們不妨嘗試讓孩子在鏡子上背誦一首詩並錄製一段視頻。如果孩子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應該為他鼓掌並讚揚他的勇氣。
之後,可以逐漸提高要求:讓他把父母當成聽眾並自我介紹;然後逐漸增加聽眾,增加演講內容……「門檻效應」將逐漸發揮作用,孩子們的能力將得到提高。

3.利用「同伴效應」鼓勵孩子們勇往直前。
僅依靠家庭教育,如果孩子的進步不大,我們還可以考慮引入「同伴效應」,即讓同伴影響孩子,使孩子願意模仿同伴的良好行為,並且會被同伴的熱情和意志所感染,從而能夠擺脫負面的「橡皮人狀態」。
為此,我們經常可以向孩子們講講有關同齡人克服困難並取得成果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將它們帶到書店,圖書館,天文館,學習中心等,周末有更多同齡人,這樣孩子們可以感受到同齡人積極思考並渴望學習的氛圍。
在寒暑假期間,我們可以徵得孩子的同意,然後為孩子註冊一些正式的成長訓練營,以便孩子可以與更多的同齡人日夜相處,感受到青春和幸福的滋味,並可以學習很多生活和學習技能。


當然,消除「橡皮效應」也離不開孩子們自己的努力。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們為自己設定短期目標,階段目標和長期目標,以便孩子們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在找到他們喜歡做的事情之後,孩子的「麻木」將逐漸消失,他將恢復少年應有的激情和活力。
但是,我想提醒的是,真正的興趣應該是健康向上的,孩子必須從該興趣中受益。如果您發現孩子將所有的興趣都集中在虛幻的網路遊戲世界中,那么爸爸媽媽還必須及時進行幹預,以防止孩子從「橡皮人」變成「遊戲人」。

感謝各位看完這篇文章,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小編的文章的話,請記得給小編點個讚哦,小編收到大家愛的鼓勵,一定會元氣滿滿,繼續給大家推送每天不同的精彩內容的。長得好看的人都聚集過來啦,你還在等什麼呢?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變得麻木?小心「橡皮人效應」,家長應找到方法改正孩子才是
    其實生活當中這樣的案例還是存在的,有很多孩子面對爸爸媽媽的批評的時候,都會顯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而這樣的態度,恰巧就是橡皮人效應的出現。所謂的橡皮人效應,在王朔的作品《橡皮人》中提起過這一點,覺得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社會人格。這種孩子無痛、無夢、也無趣,對外界的刺激完全不感興趣,而且還刀槍不入。就算是受到了一些表揚,他們也完全沒有變化,榮辱感也幾乎喪失殆盡。
  • 你知道什麼是「橡皮人」嗎?孩子變得麻木,家長不要不當回事
    我想,我已經知道了孩子會變成這樣的原因,小小年紀的他在晚上8點還要上課,平時得多麼辛苦呀,表面上,家長是為了孩子好,卻不知這樣很可能把他們逼成"橡皮人"。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橡皮人效應",很明顯,那個學生對家長的態度就是如此。什麼是"橡皮人效應"?
  • 你知道什麼是"橡皮人"嗎?孩子變得麻木,家長不要不當回事
    細問之後家長一臉無奈的告訴我:&34;在我的印象中,這個孩子是我們的開心果,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非常喜歡他,怎麼上了小學反而變成這樣了?聊了一會,家長向我道別,說自己還要帶著孩子去上書法課,要是遲到就不好了,那時候已經是晚上8點了。
  • 「乾貨」家長如何表揚和批評孩子?
    那麼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家長如何表揚和批評?1、首先為什麼孩子需要表揚?a) 巴奴姆效應親愛的讀者,我們未曾謀面,但有遙測能力的我卻能說出你的性格脾氣,你信不信?!你是一個非常非常需要別人好評的人,你希望有人喜歡你、欣賞你,但你對自己的種種情況還不甚滿意。
  • 多管齊下,改造職場中的「橡皮人」
    職場上的「橡皮人」,指的是有這樣一種人,在工作中做事沒有效率,不思進取,好像任何事對他都無關痛癢,也從來不在意什麼榮譽感和恥辱感,對待批評和表揚也是無所謂的態度,就像是橡皮做的沒有神經,沒有痛感,雖不至於像某部小說描寫的那樣是「迷失自我」的一群人,卻也給追求結果的職場帶來了眾多的消極因素,如果讓這種「橡皮人」長期存在,後果是非常可怕的。
  • 你是不是激情不再的橡皮人?
    「橡皮人」,始於王朔1986年發表的小說,作為一種社會人格,24年後的今天,它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在變成無夢、無痛、無趣的「橡皮人」。夢破、夢醒或夢圓了,回到現實,所以無夢。傷痛太多、太重、太深了,已經麻木,反而無痛。生活過得艱難、單調、自我,日復一日,變得無趣。成功主義、階層板結、價值偶像的缺失,共同製造了「橡皮人」。
  • 不可以打擊批評孩子,但也最好不要表揚孩子
    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嗎?不能批評我理解,可是為什麼也不能表揚呢?如果批評也不行,表揚也不行,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對待孩子呢父母會表揚孩子,領導會表揚下屬,他們會說:「不錯,可是表揚隱蔽地藏著「我比你強,你比我弱」的信息,所以一個孩子越得到表揚
  • 都在教家長怎樣表揚孩子,可家長知道如何批評孩子嗎?
    文章來源:第一閱讀(ID:diyiyuedu)圖片:網際網路「不要隨便表揚孩子」「正確表揚孩子的四個方法」「表揚與鼓勵的區別」……類似的育兒文章層出不窮,家長看多了總會產生一種「好家長就是會表揚和鼓勵孩子」的誤解。
  • 表揚孩子要在餐廳,批評孩子要在臥室!
    我是一個對孩子要求比較嚴格的父親,這點不光體現在學習上,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對女兒管理在現在看來也是比較苛刻的。當然,嚴格的管理也能換來了許多的收穫。女兒在同齡人當中表現的很成熟穩重、不自私,願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強。對待學習態度端正,聽老師的話,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34;。
  • 家長鬚知:表揚、批評、懲罰孩子的科學方法
    6.表揚要及時:在孩子最需要被肯定的時候,一個及時的表揚讓他充滿自信,動力滿滿。7.表揚其態度:認可孩子自覺學習、認真讀書、積極做好一件事的態度,比只看到結果更重要。8.表揚其付出:肯定孩子的付出,孩子就不會因為沒有好結果而失落,反而更加努力。
  • 孩子犯錯就急著批評?了解「三明治效應」,使批評變得更有效果
    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要注意把批評夾藏在表揚裡面,從而能夠讓孩子虛心接受批評時,不至於自尊心和積極性受到打擊。讓孩子能夠抱有一顆願意受教的心來接受父母的訓導,這樣也不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很多孩子犯了錯,心裡是最清楚,也是最惶恐的,三明治效應就是很大程度上做到了&34;,就是在開始批評孩子之前,先好言好語相勸,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營造一個輕鬆和諧的交流環境。這會讓孩子消除掉心理上的防線,也更容易接受家長合理的批評。否則從一開始家長就著急著批評孩子,孩子都會產生一種抗拒心理,難以接受家長的訓誡了。
  • 長興新聞網丨怎樣表揚和批評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相處總是離不開表揚和批評,表揚和批評是最常用的教育方式。表揚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批評是讓孩子知道什麼是錯的。所以,表揚和批評可以讓孩子形成是非觀和價值觀。表揚和批評這兩種方式就好像是教育的一對「翅膀」,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 孩子期末數學考試考了99分,是該表揚還是批評?
    最近期末考試成績應該都出來了,有網友提出來自己孩子期末數學考試考了99分,但是有一道理因為粗心漏做了,孩子媽媽表示說要他好好批評一下孩子粗心大意,可孩子爸爸覺得孩子打了99分還要挨罵,覺得有點不妥,所以問我該怎麼辦才好。我這裡就把我的一點個人看法分享一下。我建議:表揚該表揚的部分,批評該批評的部分。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父母巧用「肥皂水效應」,孩子更容易接受
    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批評,也許問題並不是出現在孩子身上,而是父母的責任。因為批評也是有技巧的,如果父母不注意方法,只會讓孩子聽不得批評。相反,如果能夠嘗試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和他們溝通,也許效果就會不同。父母應該學會運用肥皂水效應。
  • 評價孩子的四大誤區,掌握表揚與批評中的核心原則
    6.把評價與行為聯繫起來7.在批評的時候8.談行為而非個性我們平時怎樣評價孩子? 小草的媽媽總是習慣性的在孩子完成了任何指令之後,馬上對孩子說一句:」寶寶真棒!」無論是孩子聽話的穿上衣服,吃完飯,還是努力地完成家長交代的其他任務,孩子都能確定的得到她一句「你真棒」的肯定。 當她與我分享這則心理學上「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她的親子過程中的實踐運用時,我在肯定表揚的方式對於孩子成長的好處之外,也建議她也要注意此類方法操作上的誤區及有可能的副作用。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需要技巧
    如果父母在批評教育孩子時,找到一個既能讓孩子接受批評,又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方法就完美了,如何沒有更好的辦法,不妨試試「肥皂水效應」麥金利當時競選總統時,就運用了「肥皂水效應」而且還得到了很好的結果。這就是柯立芝運用肥皂水效應讓粗心的女秘書接受批評並改正的好方法。為什麼「肥皂水效應」讓孩子輕鬆接受批評?
  • 罵得越多,吼得越兇,孩子心理越脆弱,聰明父母要學會1:5法則
    這就是心理學中「超限效應」的由來。即指給予當事者過多、過強、時間過長的刺激,從而引起當事者逆反心理的現象。經常會聽到父母抱怨,諸如:孩子為什麼聽不進去批評?為什麼批評一點作用沒有?孩子怎麼那麼反感批評?多數情況是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分寸出錯了,使孩子產生了超限心理,對父母的批評感到反感。
  • 罵得越多,吼得越大,孩子心理越脆弱,聰明父母要學會1:5法則
    這就是心理學中「超限效應」的由來。即指給予當事者過多、過強、時間過長的刺激,從而引起當事者逆反心理的現象。經常會聽到父母抱怨,諸如:孩子為什麼聽不進去批評?為什麼批評一點作用沒有?孩子怎麼那麼反感批評?多數情況是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分寸出錯了,使孩子產生了超限心理,對父母的批評感到反感。
  • 巧用「三明治效應」批評孩子,讓孩子在讚美中發現自己的錯誤
    而孩子的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採用了偏向溫和的教育方式,不僅讓孩子很好地接受了批評教育,還讓孩子更加懂事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媽媽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採用了「三明治效應」,讓孩子在讚美中欣然接受了批評。
  • 如何表揚和批評孩子,讓孩子懂規矩不驕傲
    表揚=陳述事實+確認事實的可貴性+表達感受+表達期望+身體接觸表揚是讓孩子繼續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須做對動作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一個完整的表揚,必須按程序做對每一步。(1)陳述事實即孩子做對了什麼事情,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他什麼地方做對了,什麼行為被肯定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