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彬彬,把遊戲停在手中,先解決錯誤的問題!」
陳女士對正在玩手機遊戲的兒子大吼大叫,但很長一段時間裡,她沒有得到孩子的回應。
陳女士非常無助,大喊了幾聲,然後賓彬無奈地說:「我明白了……」
Binbin浸洗地坐在桌子旁,打開工作簿,然後刻意複製正確的答案。
陳女士從側面看了看,忍不住搖了搖頭說:「賓彬,你真的了解這些話題嗎?」
彬彬毫不猶豫地說:「懂了!」
陳女士不敢相信,她立即發現了一個類似的問題,並要求Binbin當場進行。結果並不意外:Binbin再次犯錯,並且錯誤的原因與以前完全相同。
陳女士生氣地說:「您根本在處理此事!您不認真研究!」
聽了陳女士的批評,彬彬不為所動。她仍然在「微笑但沒有微笑」,這使陳女士感到頭疼。
「我真的無法控制這個孩子。他總是看上去又痛又癢。我讚揚他沒有回應,他不怕毆打或罵人,他聽不見任何東西,我也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想要嗎?」陳小姐心疼地告訴了孩子的父親。
爸爸也皺了皺眉:「是的,為什麼這個孩子像一個反應遲鈍的「橡皮人」?
爸爸的無意識想法揭示了孩子的麻木和懶惰的真相。是的,在彬彬中出現的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效應,即「橡皮人效應」。
「橡皮人」一詞最早出現在著名小說家王朔的作品《橡皮人》中,指的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人格。
用王朔的話來形容:這種人是無夢,無痛,無聊的,對外界的刺激「無敵」,沒有批評和稱讚的感覺,幾乎失去了榮譽感和恥辱感。
在心理學上,「橡皮人」的特徵通常等同於情緒疲憊,人性化和個人成就感低下。「橡皮人效應」是指逐漸的麻木和逐漸的「橡皮化」。一系列的動態變化。
顯然,如果對孩子有「橡皮人效應」,但是父母不及時幹預,他們最終將成為無痛的「橡皮人」。
因此,當孩子開始遇到以下情況時,父母必須保持警惕並採取預防措施,以防「橡皮人效應」:
在了解了「橡皮人效應」之後,父母必須真的想知道這個「不怕疼痛或發癢」的「橡皮人」孩子是如何形成的?
「凍結三隻腳不是一天的寒冷。」兒童問題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而是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情況。
下面,讓我們從兒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三個維度探討「橡皮人」的成因:
1.從孩子那裡找到原因
⑴孩子陷入「自卑」狀態:
自尊心低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很低,他們認為自己「做不到任何事情」和「非常無用」。以這種失敗主義的態度,他們變得越來越消極,不願努力。做好一件事。
尤其是當學習或生活任務艱巨而費力時,它們自然會縮水。即使爸爸媽媽拼命地敦促他們,他們也只會以敷衍的方式去應對。
⑵孩子的內心充滿了「無能為力」:
這個孩子以前工作很努力,但是由於他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所以成績一直在緩慢提高,在家中沒有得到父母的稱讚,老師在學校也沒有注意。很長一段時間後,孩子的熱情消失了,這會滋生出「無能為力」。
他們認為「無論我怎麼做,我都無法改變現狀。」爸爸媽媽會發現他們開始變得懶惰,缺乏主動性。
⑶孩子成為「無聊綜合症」:
「乏味綜合症」是年輕人中的常見問題。它指的是兒童總是在嘴唇上「無聊」和「無聊」,同時又表現出逃避現實,無精打採,對周圍世界無動於衷的「橡膠」現象。
出現這種症狀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缺乏明確而明確的目標,沒有能夠集中注意力的興趣愛好,無法找到生活和學習的樂趣,因此他變得越來越麻木,變得越來越遲鈍。
2.從家庭中找到原因
(1)父母太堅強:父母不理會孩子自主權的發展,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話,使孩子逐漸失去獨立思考和自我判斷的能力,他們習慣了讓別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能自我推動。變得越來越不活躍。
(2)父母對孩子的學習過於重視:在某些家庭中,父母將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學習上,不讓孩子做其他事情,擔心孩子會分心,但這會導致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對生活的興趣逐漸變成了一個麻木的橡皮人。
(3)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爸爸媽媽總是要求孩子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情。這也將使孩子感到沮喪,對自己的評價也將變得更加困難。水平越低,時間越長,他們將「打破罐子」並完全放棄努力。
(4)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溝通:一些父母只關注子女的健康狀況以及他們的成績是否令人滿意,卻忽略了子女的心理需求。由於工作繁忙,他們很少與孩子進行緊密的交流。有時候孩子想告訴他們自己的感受,他們沒有耐心聽。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們會向父母敞開心hearts,這是孩子情感淡漠的原因之一。
3.從學校教育中尋找原因
(1)孩子沒有引起老師的注意。在課堂上,往往是最好的孩子和那些「刺耳」的學生給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績平庸,性格內向,表現不足的孩子經常被遺忘,這也會使孩子缺乏進步的動力。
(2)孩子沒有從同伴那裡得到安慰。孩子不善於與人打交道,經常一個人呆著,不合群,會逐漸變得孤僻和冷漠,缺乏對孩子的歸屬感和榮譽感。類。
兒童應天真,快樂且無憂。他們應該表現出自己獨特的青春外觀和青春,而不是那種麻木不仁,絕望的「橡皮人效應」。
因此,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使「橡皮孩子」變得活躍起來呢?我們不妨參考以下心理育兒方法,給孩子一些有益的積極刺激,使他們逐漸恢復「活力」:
1.用「比馬龍效應」激活孩子的自信心。
簡單地理解「比馬龍效應」是一種期望效應:如果將一個人與一條龍相比較,他將具有一條龍的表現;如果將它與一匹馬進行比較,他將對一匹馬產生反應。
擴展到育兒問題,當我們對孩子寄予厚望並表現出足夠的尊重,關注和關懷時,孩子會感到這種期望,他們自然會產生責任感,並會以良好的表現來回應我們的期望。
相反,如果我們攻擊和批評兒童,並懷疑他們的能力,那麼這種「負期望」也會影響兒童對自己的看法,使他們自我敗壞,成為自卑的「橡皮人」。
因此,如果我們想使我們的孩子表現出色,首先必須對我們的孩子有足夠的信心,並對我們的孩子表達我們的情感和期望。當我們感到孩子的不良情緒時,我們必須主動與他們交談,以便他們能感受到父母的期望和信任。
當孩子們感到沮喪和沮喪時,我們可以對他們說:「我相信你可以做到」和「下次你會做得更好」,以不斷激勵他們表現出自己的主動性和熱情。
2.使用「閾值效應」逐步提出目標。
在激勵孩子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記住「不能實現急速」的原則。不要設定太高且一上來就難以達到的目標。這只會消散您的熱情。
正確的方法是遵循「門檻效應」並首先提出較小的要求,當孩子能夠成功完成要求並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時,我們可以提出難度略有增加,就像提高兒童的要求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完成。
例如,如果孩子性格內向,不敢在公共場合講話,我們就不能要求他們在公共場合講話。尚未接受相關培訓的孩子肯定不會這樣做,失敗的陰影將長期存在。
因此,我們應該學會降低要求。我們不妨嘗試讓孩子在鏡子上背誦一首詩並錄製一段視頻。如果孩子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應該為他鼓掌並讚揚他的勇氣。
之後,可以逐漸提高要求:讓他把父母當成聽眾並自我介紹;然後逐漸增加聽眾,增加演講內容……「門檻效應」將逐漸發揮作用,孩子們的能力將得到提高。
3.利用「同伴效應」鼓勵孩子們勇往直前。
僅依靠家庭教育,如果孩子的進步不大,我們還可以考慮引入「同伴效應」,即讓同伴影響孩子,使孩子願意模仿同伴的良好行為,並且會被同伴的熱情和意志所感染,從而能夠擺脫負面的「橡皮人狀態」。
為此,我們經常可以向孩子們講講有關同齡人克服困難並取得成果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將它們帶到書店,圖書館,天文館,學習中心等,周末有更多同齡人,這樣孩子們可以感受到同齡人積極思考並渴望學習的氛圍。
在寒暑假期間,我們可以徵得孩子的同意,然後為孩子註冊一些正式的成長訓練營,以便孩子可以與更多的同齡人日夜相處,感受到青春和幸福的滋味,並可以學習很多生活和學習技能。
當然,消除「橡皮效應」也離不開孩子們自己的努力。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們為自己設定短期目標,階段目標和長期目標,以便孩子們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在找到他們喜歡做的事情之後,孩子的「麻木」將逐漸消失,他將恢復少年應有的激情和活力。
但是,我想提醒的是,真正的興趣應該是健康向上的,孩子必須從該興趣中受益。如果您發現孩子將所有的興趣都集中在虛幻的網路遊戲世界中,那么爸爸媽媽還必須及時進行幹預,以防止孩子從「橡皮人」變成「遊戲人」。
感謝各位看完這篇文章,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小編的文章的話,請記得給小編點個讚哦,小編收到大家愛的鼓勵,一定會元氣滿滿,繼續給大家推送每天不同的精彩內容的。長得好看的人都聚集過來啦,你還在等什麼呢?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