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孩子的四大誤區,掌握表揚與批評中的核心原則

2020-11-04 昭哥聊聊

不會評價孩子,是導致親子溝通問題的重大障礙之一。我們容易在父母威權的光環下,採用錯誤的評價方法。本文將就此溝通方式展開探討:

(全文約3800字,閱讀需要5-8分鐘,您接下來將會閱讀到以下內容)

1.我們平時怎樣評價孩子?

2.四大外控式表揚誤區

3.我們來倒推一下

4.自我評價與情緒的固化

5.怎樣反其道而行之?

6.把評價與行為聯繫起來

7.在批評的時候

8.談行為而非個性


我們平時怎樣評價孩子?

小草的媽媽總是習慣性的在孩子完成了任何指令之後,馬上對孩子說一句:」寶寶真棒!」無論是孩子聽話的穿上衣服,吃完飯,還是努力地完成家長交代的其他任務,孩子都能確定的得到她一句「你真棒」的肯定。

當她與我分享這則心理學上「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她的親子過程中的實踐運用時,我在肯定表揚的方式對於孩子成長的好處之外,也建議她也要注意此類方法操作上的誤區及有可能的副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這麼表揚孩子是很平常的,甚至幾乎每個看到這篇文章的家長都曾經說過類似的話。我們現在就來仔細的研究一下這幾句話裡,有沒有什麼值得探討的地方。

首先我們來歸納一下,無論表揚還是批評,其實都可以統稱為評價。那我們為什麼要去評價我們的孩子?

顯然是為了肯定或否定眼下的行為是否合適,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知道對與錯,繼續做好的行為,摒棄不好的行為,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

那既然目標如此明確,我們就來看一看,這些評價的話語有沒有起到我們希望的這些效果。

昭哥覺得,值得探討!

而且我還認為「寶寶真棒」這句話,以及類似的話「寶寶真乖」,「寶寶真聰明」,「寶寶真能幹」,這四句話是四大外控式表揚誤區


四大外控式表揚誤區


不是表揚不好,而是這種表揚方式不好。

為什麼呢?我們來回顧一下內控式親子思維體系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內控與外控的區別。其中一個衡量指標是,孩子內控式的思維模式是知道具體行為的對錯從而自己判斷與選擇。外控呢,則只去迎合外部感受,選擇順從或逆反。

那為什麼我說「寶寶真棒」這句話就外控了呢?它不是已經肯定了孩子嗎?

評價的後果會有情緒與行為兩個方面。它既帶來情緒方面的愉悅或不舒服,也帶來對行為的強化或弱化。

我們剛才說過,之所以要評價孩子,其目的顯然是更看重強化行為,而取悅情緒則是附加的。從這個角度,我們再來仔細分析。

當孩子聽到「寶寶真棒」之類的評價時,他是否愉悅?


顯然,孩子是愉悅的。被表揚的時候,誰都舒服,孩子也一樣,那麼這個附加目的沒有問題,達到了。

那麼,再多問一句,對良好行為的肯定這個目的呢?

有家長會說,當然也達到了呀,你看他好好吃飯,我就表揚他,他不搞破壞,我也表揚他,他不搶玩具,我也表揚他,只要他做得好,都能及時得到肯定。長此以往,他自然就變得越來越好,收穫良好的行為習慣了,沒問題啊。

咱們的確幫助孩子已經養成了一個思考模式,就是做某件讓家長滿意的事情時,幾乎一定會得到類似「你真棒」之類的表揚對吧。這個方向本身不錯,但過程卻有問題,咱們不如來倒推一下。

我們來倒推一下


當孩子聽到「你真棒」這句評價時,他一定會把這句話與哪個良好行為習慣聯繫起來呢?是好好吃飯,還是不搶玩具,是給花澆了水,還是幫你擺好了碗筷呢?

嗯,似乎並沒有!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說,這不是較勁嘛,他知道對的就行了,管那麼多幹嘛?那我又要問了。咱們的目的不是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嗎?

那什麼叫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就是反覆堅持做一件件具體的對的事情,直至養成習慣嘛。那如果咱們的表揚並沒有起到幫助孩子強化任何一件具體行為,而只是一個模糊的感覺的時候,那麼這種評價的意義何在?

僅僅只是為了取悅孩子,或者只是肯定孩子非常服從自己、聽從別人安排的態度嗎?

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更懂得自己思考麼?這也好比我們在學校學習時,是天天喊著我要努力學習的口號對自己成績改善作用大,還是靜下心來具體練習對成績改善的作用大呢?所以這種評價對於行為的效果一定是時靈時不靈,甚至難以起到效果的。

所以危險在於,如果導致了孩子養成的不是自己做事的好習慣,而是迎合他人情緒的習慣,反而得不償失。


自我評價與情緒的固化

讓我們繼續深入分析一下,「寶寶真棒」這句話,它不僅沒有幫助寶寶將具體行為與我們的肯定聯繫起來,而且還讓寶寶的自我評價和情緒固化了下來。

如果一個人每天都不停的聽到認為自己很棒,很聰明,很乖,很能幹的評價。那麼他對於自我的評價會是怎樣?顯然就是對自我的完全肯定嘛。也就是說,他會已經把得到這種評價看成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一個寶寶。

那麼當這種思維模型建立起來之後,雖然對於建立自信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還是可以參考心理學方面對於行為確認的研究,比如「皮格馬利翁效應」)。但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孩子是否還能客觀地面對自身的並不完美的不足之處呢?他是否還能平靜的接受當自己做得不好的時候,外部對他的否定式評價呢?

我明明一直是個最棒的寶寶,你現在怎麼可以如此無禮的批評我呀,肯定是你搞錯了嘛。事情對錯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我的情緒,以及你對我的延續性評價。如果滿足不了這個需求,我怎麼適應?於是乎,平時似乎很聽話很懂事兒的孩子,還是出現了不認錯,胡攪蠻纏,逆反等等各種表現。

其實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驕嬌二氣。它,就是從那四句話裡來的。

根本原因就在於這種評價模式,只讓孩子跟著情緒上的感覺走,而沒有聯繫起具體的行為以及內心對錯的判斷,只管了外部評價,所以它就是典型的外控!

怎樣反其道而行之?

說到這裡,我們就要思考了,那要內控,又如何入手呢?顯然是反其道而行之。可該怎麼反呢?

有些家長感覺自己表揚過度了,於是又開始說些打擊的話:該表揚時不表揚,非要故意刺激孩子,比如說你這小點成績嘚瑟個啥,別人比你厲害多了之類。這又涉及到了一個關於比較的話題,我們會在另一個原則中詳談。

這種批評又從另外一個極端進行了破壞式的個性評價。它不是平衡,而是搖擺,讓孩子無所適從而已。所以這個反其道而行之又經常被誤讀,典型的表現就是某些被曲解的奇怪的挫折教育,也就是故意貶損的做法。本質上還是反方向的外控。

所以,簡單地採用故意貶損的方式去進行「壓制」同樣不是正確的方式。


把評價與行為聯繫起來


當然,剛才提到了外控式表揚誤區會導致對情緒的固化,我們就來進一步再剖析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為什麼這些話導致了對情緒的聯繫,而不是對事情本身的聯繫呢。

從語言的角度,我們仔細的來分析「寶寶真棒」這句話裡的詞語,就會發現,所謂「很棒、乖、聰明、能幹」或者反過來否定式的評價,比如「懶、笨、不聽話、氣人」等等,他們都是對於個性的描述詞彙,也就是針對了人的性格而非行為。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使用這些詞語的時候,孩子自然也只會聯繫到性格上去而忽視了事情本身。

其實我們可以不著於「寶寶真棒」或者「怎麼那麼笨」這種無論好也罷壞也罷的評價,而應該改為對剛才經歷的具體事項的回顧。我們不妨在評價的時候,用一種描述性的說法,把評價與剛才的具體行為聯繫起來,換成以下的說法:

「客人來的時候,你主動去倒水了,做的不錯!」

或者「你剛才主動把小兔子抱給妹妹玩了,這可是懂得分享的好行為!」

再或者:「剛才又幫爺爺剝豆子了呀,很好,這樣我們全家都可以吃上寶寶親手剝的豆子了呢?一定很好吃吧?好期待呢!」

那麼,當我們這樣子去評價孩子的正確行為時,給孩子造成的影響會是什麼?就會是,下次客人來了我還要主動倒水,把玩具分享也會很快樂,幫爺爺剝豆子很有成就感。在這種方式下,我被表揚了很愉快,而這種愉快是和這些主動的行為聯繫在一起的。

所以,我們所說的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了嗎?這個道理,和我們以前所講的大人日常的對待如何一點一滴形成孩子的性格簡直是如出一轍。在孩子的教育裡,其實沒有那麼多花哨的東西,關鍵還是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簡單樸素的選擇。

在批評的時候


以上談的是表揚式的評價,同樣,在批評孩子時,情況也是極為類似的。

當我們自己在工作中,犯下錯誤的時候,你是更願意接受上司劈頭蓋臉的來一頓:你怎麼那麼笨,或者一頓挖苦諷刺呢?還是希望見到你的上級,認真地帶你回顧剛才的錯誤之處,示範正確的流程是怎樣,讓自己得到改正的機會做得更好呢?

顯然誰都願意是後者,那麼對孩子也是一樣。

對行為的評價,我們經常會從正面評價,負面評價中進行選擇。當一件事情做得出現了瑕疵,我們往往在腦子裡先想一下,該怎麼和對方談。是純粹的批評,還是同時也肯定態度,還是醍醐灌頂式的指責更為有效?好頭疼。

其實,我最為推薦的做法既不是正面也不是負面評價,而是什麼?

可能你已經知道了,還是就事論事!談行為而非個性。

談行為而非個性

我們根本不需要聚焦於到底是表揚還是指責,只需要專心描述剛才的具體行為哪裡做的好,哪裡做的不好就行了。之前仔細學習過內控式親子思維「冷靜原則」的讀者,可能更容易做到這一點。點擊長文連結:

我們在就事論事時,涉及好的方面,具體說出來細節,不要附加「你真棒,真聰明,真能幹」之類的詞兒。同樣,涉及不好的方面需要批評時,也具體描述剛才的行為細節,同樣不要附加「你真笨,真傻,不懂事兒」之類的評價。

找出事情本身,讓孩子意識到你對他這樣做是肯定還是否定的態度,並予以強調。這就是內控式親子思維的第三個核心原則-事實原則。

葉聖陶有一句名言:教育就是教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而習慣從何做起?不是籠統的表揚,也不是劈頭蓋臉的批評,而是分析孩子的具體行為,把做得好的做得不好的細節,都指出來,讓他循著正確的路徑堅定的走下去。

事實原則,不僅僅是一項親子溝通原則,它更是保持獨立思考能力的基本功,也是建立高層次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基石。對這個原則的踐行,絕對值得我們付出更多的精力。


昭哥,筆名昭哥聊聊,內控式親子教育思維創建者,資深早教總監,多平臺付費專欄作者。原創親子講座網絡播放量已逾百萬


歡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表揚和批評孩子需要正確的表達
    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父母與教師的表揚及批評的方式與孩子發展及自我評價系統的形成有極大的關係。方法不當會徹底毀掉一個孩子的發展與未來。請記住:及時地表揚與鼓勵,誇張地喝彩與肯定,富有賞識的眼神與動作、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是孩子良好成長的重要動力,也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自我評價系統的重要線索,教師與家長不僅要重視,而且要時時使用。但過分地使用會導致孩子自我評價系統建立的誤區,產生過高地評價自己的問題,而影響良好發展。因此在誇獎時,也要有分寸、有技巧、有原則。
  • 長興新聞網丨怎樣表揚和批評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相處總是離不開表揚和批評,表揚和批評是最常用的教育方式。表揚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批評是讓孩子知道什麼是錯的。所以,表揚和批評可以讓孩子形成是非觀和價值觀。表揚和批評這兩種方式就好像是教育的一對「翅膀」,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 李玫瑾:掌握表揚孩子,批評孩子的技巧,孩子才能和你更好
    文丨任林(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一個人在從孩童時期長成一個可以獨自撐起一片天的成年人的路途中,固然有很多成功的地方,但是犯錯誤的次數也是絕不可能少的,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遭遇失敗,父母該如何去教育他,才能讓孩子從錯誤中吸取經驗來提高自己?
  • 著名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表揚或者批評孩子都沒錯,適度最重要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將自己30年關於表揚和批評機制的研究成果都集中編著在《讚揚和責備》這本書中。書中結合作者多年來的心理學研究成果,並運用了大量貼合實際生活的案例向我們揭示了表揚和批評的運行方式,讓我們明白身為父母如何更好地運用它們評判自己的孩子,從而讓孩子得到健康成長。
  • 不可以打擊批評孩子,但也最好不要表揚孩子
    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嗎?不能批評我理解,可是為什麼也不能表揚呢?如果批評也不行,表揚也不行,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對待孩子呢,通常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樣的意思。「不評價他人」,評價性的語言都是基於縱向關係的。
  • 批評無方,毀孩子三觀,學會一個原則讓孩子在批評中獲得成長
    其實,孩子不是不能批評,關鍵在於如何批評。批評方式不當,分分鐘能毀掉孩子的三觀,來自父母言語的傷害還會讓孩子一輩子都難以走出來。所謂不當的批評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誤區:1.大人帶著情緒去批評孩子。一旦孩子表現不好,很多父母看見就炸毛了,總覺得氣不打一處來,情緒怎麼也壓不下去。
  • 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表揚與批評的「雷區」
    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很有可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埋下一顆雷,在你的教育期間,這顆雷可能沒有爆出來,但是在他的未來某一天,這顆雷很有可能爆出來,讓人措手不及。所以,在與學生進行思想溝通的時候,要儘量避免一些「雷區」。
  • 中國家長往往有這四大管教誤區,只會耽誤孩子成長,看看你中了沒
    在我們周圍,受快樂教育理論影響,一些家長喜歡無原則地表揚自己的孩子。結果,孩子們缺乏自我認知,太看重別人的評價。有些父母則對孩子包辦一切,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種過度的保護會導致兒童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缺乏自信,優柔寡斷,甚至缺乏道德感和責任感……實際上,我們不要老是怪孩子,父母身上如果在管教方面存在這幾種常見誤區,那肯定會耽誤孩子的成長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李玫瑾:表揚孩子要有技巧,批評要掌握竅門,試試這幾個方法
    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家長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式 表揚孩子要有技巧,批評要掌握竅門,試試這幾個方法表揚孩子要有技巧「吃軟不吃硬」是很多男孩的性格特質,所以在教育男孩是問題上,很多教育學家都建議採用「欣賞教育」的方式。
  • 李玫瑾:表揚孩子要有技巧,批評要掌握竅門,試試這幾個方法
    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家長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式 表揚孩子要有技巧,批評要掌握竅門,試試這幾個方法表揚孩子要有技巧「吃軟不吃硬」是很多男孩的性格特質,所以在教育男孩是問題上,很多教育學家都建議採用「欣賞教育」的方式。
  • 你是沒有原則的批評還是恰當的表揚孩子,決定了孩子的人生!
    你知道嗎,除了批評,甚至家長宣洩自己的情緒,家長的鼓勵、表揚更成就孩子!今天我們從作為父母的心態方面,聊聊!媽媽的眼淚都要出來了,但回到家裡一看孩子,還是那麼天真可愛,就捨不得批評孩子,就跟孩子說:「老師今天表揚我們了,說我們以前坐不住一分鐘,現在都能坐住三分鐘了。」那天晚上很出奇的是孩子自己吃飯了,沒用喂。後來孩子上小學了,依然有許多小毛病,成績也不是很好,也每次家長會都會被老師點名批評。
  • 家長鬚知:表揚、批評、懲罰孩子的科學方法
    一、15個表揚孩子的科學方法1.表揚要具體:準確描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讓他知道自己因為做了什麼得到表揚,怎麼做能夠得到肯定。2.表揚重過程:讓孩子知道,整件事情中自己哪裡做得好,應該發揚,哪裡沒做好,需要改善。
  • 孩子期末數學考試考了99分,是該表揚還是批評?
    最近期末考試成績應該都出來了,有網友提出來自己孩子期末數學考試考了99分,但是有一道理因為粗心漏做了,孩子媽媽表示說要他好好批評一下孩子粗心大意,可孩子爸爸覺得孩子打了99分還要挨罵,覺得有點不妥,所以問我該怎麼辦才好。我這裡就把我的一點個人看法分享一下。我建議:表揚該表揚的部分,批評該批評的部分。
  • 「乾貨」家長如何表揚和批評孩子?
    所以家長在用一些概括性詞彙表揚孩子時,孩子會非常樂於接受,進而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b) 羅森塔爾實驗我在教學中發現,如果我表現出對孩子的某種期望,孩子會在以後的課程中會表現得更好。這實際上是一種名為「羅森塔爾效應」的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 四大疑惑四大誤區四大原則通通告訴你!
    家長又該怎樣幫助孩子選好文理科?高一或高二學生如何儘快適應文理分科學習?今天,學習哥就和大家仔細探討這幾個問題。文理分科,家長和學生都有四大疑惑疑惑一:學理科一定比學文科好嗎?在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中,流行這樣一種看法:學文科沒有前途!首先是因為提高成績實在太難,高考考不好影響將來上大學,而且就算考上大學,由於沒有一技之長,將來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 家長要知道,讚賞教育不是無原則地表揚,而是學會更好地評價孩子
    上學後,李女士還特意叮囑老師,多表揚孩子,少對他進行批評。儘管如此,在學校一次活動中,孩子還是因為跟同學打鬧被老師批評了一頓。結果,孩子回家後竟然說再也不去上學了。得知原委的李女士對孩子的做法很是吃驚,她這才開始反思自己:難道自己對孩子的表揚是做錯了嗎?
  • 給批評穿上「表揚」的外衣,這樣教育孩子最有效
    「哪個父母不罵人,哪個孩子不挨罵。」這可謂是所有家庭都發生過的事情,這裡說的罵,更多的是指批評。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批評孩子是少不了的,但關鍵是怎樣批評。有人說:「最妙的是給批評穿上表揚的外衣,用表揚來完成批評所到達的目的。
  • 教子有方:批評要實,表揚要活
    愛孩子和立規矩,並不是一道單選題。無論是表揚還是懲罰,只要掌握方法,就能事半功倍。表揚要具體:準確描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讓他知道自己因為做了什麼得到表揚,怎麼做能夠得到肯定。2. 表揚重過程:讓孩子知道,整件事情中自己哪裡做得好,應該發揚,哪裡沒做好,需要改善。3.
  • 都在教家長怎樣表揚孩子,可家長知道如何批評孩子嗎?
    文章來源:第一閱讀(ID:diyiyuedu)圖片:網際網路「不要隨便表揚孩子」「正確表揚孩子的四個方法」「表揚與鼓勵的區別」……類似的育兒文章層出不窮,家長看多了總會產生一種「好家長就是會表揚和鼓勵孩子」的誤解。
  • 家庭教育中的六大原則
    家庭教育中的六大原則家長都是未經培訓就上崗當家長的,中國的家長的家庭教育問題很多,所以要多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的原則,才能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使受教育者的收穫最大。一味地批評孩子只會讓學習的效率更低下,而適當的表揚會使孩子充滿學習的信心,因此批評要與賞識相結合才能事半功倍,很多家長認為批評是教育,賞識不是教育,這是認識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