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樓,又看到樓下的小弟弟被媽媽批評「你眼瞎呀,那麼大個字看不見嗎?」「這道題原來不是做過的嗎?沒見過這麼笨的人,教一百遍都不會,你跟豬有什麼兩樣?!」
類似的場景,相信沒少在很多家庭裡上演。面對一個「愚笨」的孩子,多少家長忍無可忍,一開口就想罵個不停。
可不管大人罵了多少遍,罵得有多兇狠,孩子的問題依然會反覆出現,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變得越來越糟糕。最後難免會陷入一種死循環裡,孩子越差大人越罵,大人越罵孩子越差……
育兒的路上,孩子的表現常常不如人意,不是做不好事情就是做錯事情,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如果不批評幾句總覺得受不了。
其實,孩子不是不能批評,關鍵在於如何批評。批評方式不當,分分鐘能毀掉孩子的三觀,來自父母言語的傷害還會讓孩子一輩子都難以走出來。
所謂不當的批評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誤區:
1.大人帶著情緒去批評孩子。一旦孩子表現不好,很多父母看見就炸毛了,總覺得氣不打一處來,情緒怎麼也壓不下去。
於是,孩子難免就會受到來自父母的情緒轟炸,批評的語氣要多兇狠有多兇狠。
看到大人一肚子火往自己身上撒,孩子驚慌失措不說,內心的恐懼和抗拒瞬間暴增,接下來不但聽不進批評,還會容易情緒崩潰,最後徹底陷入了與父母的對抗中去。
大人批評的話語孩子已沒有多餘的精力去接受了,因為他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防禦父母的傷害,以及如何應付抓狂的父母。
可見,帶著情緒去批評孩子,孩子也會深受父母情緒的感染,批評的效果自然好不到哪去。
2.口無遮掩地辱罵孩子。好多父母批評孩子,總有意無意就變成了辱罵,就像我樓下那位媽媽一樣,罵自己的孩子眼瞎,說自己的孩子跟豬一樣。
這樣刺耳傷心的話一旦說出了口,一輩子都收不回去,孩子聽見最親的人如此辱罵自己,脆弱的心靈不知碎成了多少片,最重要的是,孩子會覺得自己就像父母說的那樣愚笨無可救藥。挨罵得多了三觀都會受到影響。
儘管那些惡毒的話是在父母氣炸的時候脫口而出的,但對孩子而言,內心簡直就像挨了千刀一樣難受。這種難受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輕易消失,只會不斷累積在心裡,多年以後再想起依然痛苦不堪。那可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呀,你叫孩子情以何堪?
所以,為人父母的你,批評孩子的時候儘量嘴下留情,別動不動就辱罵自己的骨肉,罵多了孩子遲早恨死你。
3.嘮叨講大道理。沒有一個人喜歡聽別人嘮叨個沒完,孩子也不例外,哪怕嘮叨自己的是親父母,哪怕明知道父母出於關心才嘮叨的,心裡總會覺得反感。
而愛嘮叨的父母,本身就讓人特別煩,嘴上不停地給孩子講各種大道理,殊不知孩子耳朵都生繭了,心裡早就不耐煩了。
大道理誰都會講,說一兩次別人還能接受,說多了就變成了一種埋怨,沒人願意聽,孩子也會遠離你。
既然批評孩子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可取,我們該如何是好?其實守住一個原則就夠了,外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即可。具體方法如下:
1.一個基本原則——只針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批評。所謂的針對行為批評,意思就是儘量對事不對人,孩子事情做不好,說事就好了,別扯到孩子人身攻擊上去。
比如看到孩子寫錯了作業,你看到什麼直接描述出來即可,然後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再告訴孩子你的期望,接著給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或改善的方法。
針對孩子寫錯作業這事你可以這樣婉轉地表達批評:我看到你這題寫錯了,心裡有點著急,擔心你的學習,我希望你下次仔細點審題,看明白了再下筆答題。
這樣不帶任何主觀評價的說法,孩子聽了心裡也舒服,不會產生反感情緒,又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也知道了下次該如何去避免同樣的錯誤出現,從而在錯誤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也是在錯誤中獲得成長的一種體現。
2.儘量保持情緒平和。大人情緒平和,說話不會輕易出現刺激詞彙,孩子聽了也不會反感抗拒,批評的聲音孩子能夠聽得進去。
你的話只有孩子聽進去了才會產生效果,否則說得再多水過鴨背等於白說,浪費口舌不說,親子之間的感情也一併被浪費了,得不償失。
3.批評的同時學會肯定孩子。雖然孩子事情沒有能夠做好,但總有的地方是值得肯定的,我們不能只盯著孩子的不足,看不到孩子一丁點的長處。
如果我們一直帶著問題去看待孩子,孩子當然哪哪都是問題。如果我們善於發現孩子好的地方,多肯定孩子表現好的一面,孩子就會深受鼓舞,積極發揮自己好的一面,表現自然越來越好。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做不好事情僅僅是暫時的,我們要以引導為主批評為輔。
批評的方式無非有兩種,一種是破壞性的,一種是建設性的。破壞式的批評方式往往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引發更大的問題;而具有建設性的批評方式,不但能讓孩子心服口服,還能讓孩子在事情中學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