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無方,毀孩子三觀,學會一個原則讓孩子在批評中獲得成長

2020-09-04 檸檬遇上姜娃娃

昨天上樓,又看到樓下的小弟弟被媽媽批評「你眼瞎呀,那麼大個字看不見嗎?」「這道題原來不是做過的嗎?沒見過這麼笨的人,教一百遍都不會,你跟豬有什麼兩樣?!」

類似的場景,相信沒少在很多家庭裡上演。面對一個「愚笨」的孩子,多少家長忍無可忍,一開口就想罵個不停。

可不管大人罵了多少遍,罵得有多兇狠,孩子的問題依然會反覆出現,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變得越來越糟糕。最後難免會陷入一種死循環裡,孩子越差大人越罵,大人越罵孩子越差……



育兒的路上,孩子的表現常常不如人意,不是做不好事情就是做錯事情,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如果不批評幾句總覺得受不了。

其實,孩子不是不能批評,關鍵在於如何批評。批評方式不當,分分鐘能毀掉孩子的三觀,來自父母言語的傷害還會讓孩子一輩子都難以走出來。

所謂不當的批評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誤區:

1.大人帶著情緒去批評孩子。一旦孩子表現不好,很多父母看見就炸毛了,總覺得氣不打一處來,情緒怎麼也壓不下去。

於是,孩子難免就會受到來自父母的情緒轟炸,批評的語氣要多兇狠有多兇狠。

看到大人一肚子火往自己身上撒,孩子驚慌失措不說,內心的恐懼和抗拒瞬間暴增,接下來不但聽不進批評,還會容易情緒崩潰,最後徹底陷入了與父母的對抗中去。

大人批評的話語孩子已沒有多餘的精力去接受了,因為他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防禦父母的傷害,以及如何應付抓狂的父母。

可見,帶著情緒去批評孩子,孩子也會深受父母情緒的感染,批評的效果自然好不到哪去。

2.口無遮掩地辱罵孩子。好多父母批評孩子,總有意無意就變成了辱罵,就像我樓下那位媽媽一樣,罵自己的孩子眼瞎,說自己的孩子跟豬一樣。

這樣刺耳傷心的話一旦說出了口,一輩子都收不回去,孩子聽見最親的人如此辱罵自己,脆弱的心靈不知碎成了多少片,最重要的是,孩子會覺得自己就像父母說的那樣愚笨無可救藥。挨罵得多了三觀都會受到影響。



儘管那些惡毒的話是在父母氣炸的時候脫口而出的,但對孩子而言,內心簡直就像挨了千刀一樣難受。這種難受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輕易消失,只會不斷累積在心裡,多年以後再想起依然痛苦不堪。那可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呀,你叫孩子情以何堪?

所以,為人父母的你,批評孩子的時候儘量嘴下留情,別動不動就辱罵自己的骨肉,罵多了孩子遲早恨死你。

3.嘮叨講大道理。沒有一個人喜歡聽別人嘮叨個沒完,孩子也不例外,哪怕嘮叨自己的是親父母,哪怕明知道父母出於關心才嘮叨的,心裡總會覺得反感。

而愛嘮叨的父母,本身就讓人特別煩,嘴上不停地給孩子講各種大道理,殊不知孩子耳朵都生繭了,心裡早就不耐煩了。

大道理誰都會講,說一兩次別人還能接受,說多了就變成了一種埋怨,沒人願意聽,孩子也會遠離你。

既然批評孩子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可取,我們該如何是好?其實守住一個原則就夠了,外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即可。具體方法如下:

1.一個基本原則——只針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批評。所謂的針對行為批評,意思就是儘量對事不對人,孩子事情做不好,說事就好了,別扯到孩子人身攻擊上去。

比如看到孩子寫錯了作業,你看到什麼直接描述出來即可,然後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再告訴孩子你的期望,接著給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或改善的方法。



針對孩子寫錯作業這事你可以這樣婉轉地表達批評:我看到你這題寫錯了,心裡有點著急,擔心你的學習,我希望你下次仔細點審題,看明白了再下筆答題。

這樣不帶任何主觀評價的說法,孩子聽了心裡也舒服,不會產生反感情緒,又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也知道了下次該如何去避免同樣的錯誤出現,從而在錯誤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也是在錯誤中獲得成長的一種體現。

2.儘量保持情緒平和。大人情緒平和,說話不會輕易出現刺激詞彙,孩子聽了也不會反感抗拒,批評的聲音孩子能夠聽得進去。

你的話只有孩子聽進去了才會產生效果,否則說得再多水過鴨背等於白說,浪費口舌不說,親子之間的感情也一併被浪費了,得不償失。

3.批評的同時學會肯定孩子。雖然孩子事情沒有能夠做好,但總有的地方是值得肯定的,我們不能只盯著孩子的不足,看不到孩子一丁點的長處。

如果我們一直帶著問題去看待孩子,孩子當然哪哪都是問題。如果我們善於發現孩子好的地方,多肯定孩子表現好的一面,孩子就會深受鼓舞,積極發揮自己好的一面,表現自然越來越好。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做不好事情僅僅是暫時的,我們要以引導為主批評為輔。

批評的方式無非有兩種,一種是破壞性的,一種是建設性的。破壞式的批評方式往往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引發更大的問題;而具有建設性的批評方式,不但能讓孩子心服口服,還能讓孩子在事情中學會成長。

相關焦點

  • 怎樣建設性的批評孩子,助力孩子的成長?
    就是你教育批評孩子的時候的樣子了。那麼如何通過家長的批評教育,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更好的成長。就顯得一個非常重要了。大多數中國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都有這麼一個通病,那就是,僅僅只是單純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和不滿,釋放了自己的情緒,其實並沒有讓孩子真正認識錯誤,也沒有教給他們改進的方法。
  • 家有孩子的進來看,批評孩子別選這四個時間,別親手「毀」了孩子
    ,有的時候家長批評孩子,自己心裡也不好受,但還是要這樣做,只為了孩子將來能更有出息一些。記得郭德綱談起教育郭麒麟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我的孩子我來教育,我在家讓他受罰受夠了,將來到外面就不會被別人教育了。家長都是這樣的,有的時候對孩子嚴厲,是希望他們長大成人後能夠照顧好自己,別因為不懂規矩被別人踩在腳下。但是教育孩子也要選對時間,不能完全憑藉自己的心情,有四個時間要學會避開,否則孩子會越來越糟糕,別親手毀了自己的孩子。
  • 批評孩子不管用?那是你批評的方式不對!六個原則培養卓越的孩子
    其實,像阿敏這樣的情況,並不鮮見,在很多家庭中都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犯了錯、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批評的越多,孩子卻錯的越來越多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 比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 學會批評、學會分擔,稱職的家長「給足面子」提醒孩子
    以震撼孩子的心靈,讓孩子產生自我改正的意識。對孩子的缺點不僅需要提醒,而且可以更直接地提出批評。但這不是過去居高臨下訓斥式的批評,而是平等朋友式的提醒,正因為是這樣的提醒,孩子才樂於接受,儘快改正。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貴禮物,孩子會以感激的心態樂於接受這份禮物。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改掉缺點,而提醒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為此,我們要求家長做到「學會批評」和「學會分擔」。
  • 如何恰當批評孩子?這幾個原則家長要掌握,錯誤的方式會傷害孩子
    相信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小錯誤經常犯,而且這樣的小錯誤還看起來比較相似,不管父母糾正多少次,仿佛都沒有效果。時間久了父母就會反覆的去說,而且還會把之前的相似問題都說一遍,這會讓孩子也不耐煩。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如何去教育他呢?
  • 如何正確地批評孩子?家長學會這三招,讓孩子更好地接受批評
    文/小熊育兒日記孩子總有犯錯的時候,家長的職責並不僅僅是養育孩子長大成人,同樣也要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讓孩子的行為越來越規範。而批評孩子可是一門大學問,如果批評方法不當,極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反而會讓孩子自暴自棄。李女士性格直爽,當媽之前就是一個「小辣椒」,以說話快言快語著稱。
  • 學會這個批評孩子的小技巧,保證讓孩子改錯,進步,不逆反
    今天我想重點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正確有效的批評孩子,說到批評孩子,我相信這是每個家長都不太想面對的,畢竟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不犯錯誤。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又難免不犯錯誤。幾乎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地犯錯誤,然後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成熟起來的。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後,就需要受到批評教育,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也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更是家庭教育必須要承擔的責任。
  • 評價孩子的四大誤區,掌握表揚與批評中的核心原則
    無論是孩子聽話的穿上衣服,吃完飯,還是努力地完成家長交代的其他任務,孩子都能確定的得到她一句「你真棒」的肯定。 當她與我分享這則心理學上「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她的親子過程中的實踐運用時,我在肯定表揚的方式對於孩子成長的好處之外,也建議她也要注意此類方法操作上的誤區及有可能的副作用。
  • 如何正確批評孩子
    大部分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因為受到情緒的影響,常常會缺少客觀與平和,這就導致了批評的時候無意識的夾雜了挖苦甚至諷刺,甚至人生攻擊,這種批判叫「破壞性批評」,容易對孩子的自尊造成嚴重的打擊,對孩子的認知和改變錯誤沒有任何的作用,那麼我們應該要如何正確的批評孩子呢?1. 弄清楚批評孩子的目的。
  • 家長被老師當孩子面批評後辦轉學:爸爸形象不能毀
    開學不到一個月,已經是第二次了。上次開家長會,班主任和數學老師當眾批評他的情景,至今讓他難以釋懷。這不是王先生一個人的經歷。何先生的女兒曾在莞城一所小學讀書,有一次女兒忘記帶作業去學校,班主任在教室門口把孩子和他批評了一頓。「批評我可以,但不能當著孩子的面批評我。」何先生說,沒過多久,他給女兒辦了轉學。
  • 告訴孩子,學會控制情緒,虛心接受批評
    請父母先學會控制情緒,是的,沒錯,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的前提,就是父母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的不良情緒,多半來自父母無聲的教導或者高聲的教導。當我們自己帶上情緒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也會回應我們相應的一個情緒,所以無形中,這種情緒就被言傳身教了。2. 鼓勵孩子慢慢的說。
  • 孩子犯錯不能批評?家長要讓批評變「甜」,孩子才容易接受
    歡迎點讚和分享孩子犯錯不能批評嗎?其實並不是,批評本身並不是一個壞事。但如果孩子成長環境總是充滿批評和指責,就會對孩子有一定的危害,甚至會影響他們健康成長。孩子都會有自己的自尊心,而且在處理事情時也帶有「幼稚」的傾向,但在這過程中梁女士的方式也有錯誤,對孩子無效的批評並不能起到真正教訓的目的反而會讓孩子與自己成對立。
  • 採用正確的方法批評孩子
    以前每個家庭有3.4個孩子,家長不會去特別照顧某個孩子的情緒,但是現在的情況是,一家N口人,都圍繞著孩子生活,孩子的成長環境發生了變化,必然教育方式也需要改變。我們在強調給孩子挫折教育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採用正確的方法批評孩子,避語言暴力傷害了孩子!
  • 批評和表揚,你覺得哪一種方式更能促進孩子成長?
    作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心理諮詢師、顧問,岸見一郎寫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學著作,是一位百萬暢銷書作家。在《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中,作者以阿德勒心理學知識為理論依據,提出「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理念。他用哲學的觀點講述了如何讓孩子學會真正的獨立、如何幫助孩子正確地面對學習、怎樣與孩子構建融洽、和諧的親子關係等。
  • 不敢批評?不會批評?正確批評方法讓孩子變樂觀
    仔細想想,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育兒中出現,不知你是否跟我有同樣困惑:孩子犯錯誤了,有時候不敢批評她,擔心好不容易安撫好的情緒又反覆,覺得事情也不大,就算了;有時候不會批評她,說出口的話自己回味都有點過分,但不說又不痛快。不敢批評,不會批評,但是批評孩子又是我們育兒中的高頻場景,那怎麼樣才是正確的批評方法呢?
  • 您還在批評孩子嗎?小心觸犯了批評孩子的大忌
    對孩子的批評要根據孩子本身的不良行為和不良習慣進行批評。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習慣性的批評孩子,否定自己的孩子,例如會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無意識的形成對比。甚至有的時候直接說孩子真笨,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好。當初的說的有的時候自己就會激動起來,甚至會對自己的孩子直接指責,引起孩子的不良情緒,讓孩子變得更加的自卑。
  • 批評孩子時「口不擇言」?正確的批評方法,才能教出樂觀的孩子
    這個過程中你的解釋風格就顯露無疑,孩子仔細聆聽並學習,父母的解釋風格終將變成孩子的。3、經歷有掌控感的經歷或者意料之外的挑戰獲得的成功,也可以成為樂觀一生的動力。樂觀受遺傳、父母和自身經歷的影響,我們改變不了孩子的基因,但我們可以從解釋風格上面做出改變,孩子聽成年人如何批評他們,並學習同樣的批評方式。所以在批評孩子或者自己時,要非常謹慎,因為孩子會從中學習你的解釋風格。批評孩子要遵循兩個原則:準確和樂觀的解釋風格。
  • 批評孩子,這幾點要注意,可能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人無完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沒有哪個人是不會犯錯誤的。特別是對孩子來說,在家長們的心裡,孩子總是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孩子只要一犯錯誤,就免不了家長的一頓訓斥和責罵,或許這樣也是讓孩子難以接受的。但其實孩子犯了錯誤並不是無藥可救,反而孩子會在不斷犯錯誤和改錯的過程中成長。噢,就是這種。有人說,批評孩子不是隨便斥責兩句那麼簡單,這是一件很有學問的事。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在父母的批評中步步沉淪 關於如何解釋「習得性無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用狗做過一個實驗: 他先做了一個特殊的籠子,籠內有兩個空間,左邊地上有電擊,右邊地上沒有電擊,中間用一個可活動的擋板隔開。
  • 批評孩子的五個原則,你做到了幾個?
    我們經常會因為孩子做的各種事情批評孩子,那批評孩子有幾個原則,你做到了嗎?1.強而短大部分的媽媽會總是不厭其煩的跟孩子講大道理,嘮叨個沒完,長篇大論只會讓孩子忘記犯了什麼錯,點到為止,把反思權交給孩子。2.不隨性我媽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同樣的錯誤,今天批評,明天放縱,會讓孩子難辨是非,分不清對錯。3.降低期待家長們以為批評過了這個錯誤就不會再出現了,那你就想的太過美好了。不要以為一次批評,孩子就會徹底改正。有一點進步,孩子就值得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