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問大家兩個問題:
1.批評和表揚,你覺得哪一種方式更能促進孩子成長?
2.批評和表揚之外,還有更好的育兒方式嗎?
關於這兩個問題,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很有建設性的見解。
他長年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對阿德勒的思想有非常獨到的見解。作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心理諮詢師、顧問,岸見一郎寫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學著作,是一位百萬暢銷書作家。
在《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中,作者以阿德勒心理學知識為理論依據,提出「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理念。他用哲學的觀點講述了如何讓孩子學會真正的獨立、如何幫助孩子正確地面對學習、怎樣與孩子構建融洽、和諧的親子關係等。
他指出,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賦予孩子面對人生的勇氣和自我成長的動力,讓孩子成為自立的人。
01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一看起動畫片、玩起手機或者吃起糖果,就很難控制自己,這令父母們頭疼不已。於是,父母們忍不住去批評、訓斥孩子,但孩子的這些壞習慣仍舊改不掉。
一位媽媽苦惱地說:「天天喊、天天罵,孩子該是什麼樣子還是什麼樣子。」
這樣的苦惱,相信大多數父母都經歷過。我們往往認為,只有訓斥才能夠讓孩子聽話,並且覺得這都是為了孩子好,可實際上這樣的方式並沒有起到多大的效果。
因此,作者在書中提出了第一個觀點:批評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沒有人喜歡經常受到批評,可孩子在父母的反覆批評下,為什麼就是不改正自己的行為呢?讓我們從以下三種情況中去探究一下批評背後的真相。
第一種情況是當孩子規規矩矩地做事得不到回應時,他就會故意做出一些令父母頭疼的事情,通過被批評來獲取父母的關注。
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有些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是個「人來瘋」。平時在家讀書、畫畫的時候,特別乖巧聽話,可是,當家裡來了客人,你正陪客人聊天的時候,他就像個「瘋小孩」一樣,一會兒鬧著要看動畫片,一會兒又讓你陪他搭積木,弄得你在朋友面前很尷尬。家長也很納悶,這孩子怎麼突然像變了個人似的,這麼不聽話了呢?
原因就在於,問題行為會引發父母的批評。孩子覺得只有自己被批評的時候,才能獲得父母的關注,所以非但不會停止問題行為,反而還會把它當作獲得父母關注,滿足自己心理需求的一種方式。
第二種情況是有些孩子並不是故意去做錯事情,而是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需要改正。
比如,有些孩子還小,他不知道在公共場所需要保持安靜,孩子在公交車上喧譁嬉鬧時,父母要做的不是批評,而是耐心解釋。
讓父母感到困惑的是,孩子在面對批評時,會暫時停止問題行為,但壞習慣卻始終改不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害怕父母,當他們按照父母的話去做時,只是為了逃避父母的批評,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去做事情。這種順從會使孩子逃避批評、消極做事。時間長了,他們就會逐漸變成懦弱消極的孩子。所以,批評雖然在當時見效了,但並是不真的有效,反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第三種情況是大人在批評孩子時,往往會感情用事,不能理性地使用語言。
大人常會覺得批評孩子不是發怒,而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使只批評、沒動手,在某種意義上,這種行為也等同於體罰。所謂的「批評教育」孩子,只是父母為自己的憤怒找了一個正當的理由而已。
由此看來,批評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式。批評的本質,是父母沒有平等地看待孩子。父母如果不能平等地看待孩子,那親子關係自然也不會太好。
雖然孩子的心智和行為能力還不成熟,但也不希望別人瞧不起自己,更不會喜歡總是批評自己的父母。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卻常犯這樣一個錯誤,一方面無情地批評孩子,破壞親子關係;另一方面又在親子關係遭到破壞後,想去幫助孩子。
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的基礎。親子關係一旦疏遠了,父母根本無法幫助孩子。
02
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來處理,通過表揚來讓孩子改掉壞習慣,這樣可以起作用嗎?
比如,在孩子取得好成績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表揚他,甚至給予獎勵。可作者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論成績好壞,都應該由孩子來承擔責任。
孩子取得好成績時,難道不應該被表揚嗎?我們認為表揚是理所當然的事,作者卻覺得,孩子學習不是為了父母,這也是他提出的第二個觀點:表揚不應該成為一種育兒方式。
首先,學習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的事,通過努力達到相應的結果,是很自然的事情。阿德勒指出:表揚,是一種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評價。如果孩子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就被表揚,他們會覺得大人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其次,表揚往往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例如,有的孩子看到走廊裡有垃圾,在他去撿之前會先看一下周圍有沒有人,自己會不會受到表揚。一旦得不到表揚,孩子便不再好好做事了。這樣會使孩子在將來經歷挫折和失敗時,找不到存在感和自信心。
另外,將來進入社會,不是所有人都會關心我們的孩子過得是否快樂,能否取得成功,是否需要表揚、鼓勵和安慰。與其到那時候讓孩子失落、痛苦,不如早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尤其是不依靠外界的評價來定位自我價值的意識。
03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了「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方式,指出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課題,父母不要幹預,這也是作者的第三個觀點。孩子遲早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如果父母對孩子橫加幹涉,那麼孩子就無法自己成長。
當父母希望孩子擁有的人生,和孩子自己想要的人生不一樣時,就會出現矛盾和衝突。父母認為孩子經驗不足,自己應該在孩子的人生大事上幫他出謀劃策。
比如,填報高考志願時,父母考慮哪個專業畢業後好就業,就讓孩子報哪個;談戀愛時,父母在背後把對方的信息打聽得一清二楚。父母覺得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卻從不去關注孩子的興趣,不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父母這種幹涉孩子做決斷的行為,會直接破壞親子關係,並引發一些不良後果。一旦發生問題,孩子就會把責任轉嫁給父母。比如,父母幫孩子選擇了大學和專業,孩子學起來不感興趣。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時,孩子會埋怨父母當初為自己做出的選擇。這不但會使親子關係越來越糟糕,還會把孩子培養成「啃老族」。
這種時候,作為父母,只要想一下,這是誰的人生,就會明白應該優先考慮誰的選擇了。
父母疼愛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父母不能代替孩子過一生,當然也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孩子的失敗也應該由他自己來負責。只要不是致命的錯誤,父母阻止孩子犯錯,其實是轉移了本應由孩子面對的人生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驕縱。
那麼,「不批評不表揚」的教育方式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是「不批評不表揚」的育兒方式發揮作用的重要前提,父母要平等地對待孩子,不論孩子做出什麼事情,都要冷靜地對待。孩子做事有他的理由,重要的是聽孩子怎麼說,一味地訓斥,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其次,要尊重孩子。父母只要重新審視一下現在的生活,就會感覺到,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如同手裡捧著的沙子,不論是輕輕捧著,還是緊緊攥著,都會越來越少。孩子遲早有一天會獨立,並離開我們。在分離之前,努力地友好相處,就是對孩子的尊重。
另外,還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自己的人生,一旦他們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就會生發出一種幸福感,變得更有力量去調整並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大家都知道,溫室裡的花承受不了風吹雨打,而挫折和失敗會讓孩子成長得更加堅韌。
最後,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不批評不表揚」不代表不管教孩子。
比如,在客人走後,我們可以抱抱孩子,抱歉地說:「對不起,今天家裡來客人,媽媽沒有精力關注你,還批評了你,但是媽媽很愛你,相信你下次會表現得更好呢。」或者說:「孩子,謝謝你,今天媽媽接待客人,沒有關注到你,謝謝你的安靜。」
只要動動心思,改變一下表達方式,不論孩子的表現是否令我們滿意,都可以採用「不批評不表揚」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與自己安靜地相處。
在本書中,我們了解到,批評只會讓孩子暫時停止問題行為,但無法讓他們養成好的習慣。而表揚會讓孩子產生依懶感,在得不到表揚時,就不會主動去把事情做好。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不批評,也不表揚。很多人生課題都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對,父母應該做的是改變思維,尊重孩子,學會放手,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