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和表揚,你覺得哪一種方式更能促進孩子成長?

2020-08-30 凡平美

我先問大家兩個問題:

1.批評和表揚,你覺得哪一種方式更能促進孩子成長?

2.批評和表揚之外,還有更好的育兒方式嗎?

關於這兩個問題,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很有建設性的見解。

他長年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對阿德勒的思想有非常獨到的見解。作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心理諮詢師、顧問,岸見一郎寫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學著作,是一位百萬暢銷書作家。

在《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中,作者以阿德勒心理學知識為理論依據,提出「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理念。他用哲學的觀點講述了如何讓孩子學會真正的獨立、如何幫助孩子正確地面對學習、怎樣與孩子構建融洽、和諧的親子關係等。

他指出,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賦予孩子面對人生的勇氣和自我成長的動力,讓孩子成為自立的人。

01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一看起動畫片、玩起手機或者吃起糖果,就很難控制自己,這令父母們頭疼不已。於是,父母們忍不住去批評、訓斥孩子,但孩子的這些壞習慣仍舊改不掉。

一位媽媽苦惱地說:「天天喊、天天罵,孩子該是什麼樣子還是什麼樣子。」

這樣的苦惱,相信大多數父母都經歷過。我們往往認為,只有訓斥才能夠讓孩子聽話,並且覺得這都是為了孩子好,可實際上這樣的方式並沒有起到多大的效果。

因此,作者在書中提出了第一個觀點:批評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沒有人喜歡經常受到批評,可孩子在父母的反覆批評下,為什麼就是不改正自己的行為呢?讓我們從以下三種情況中去探究一下批評背後的真相。

第一種情況是當孩子規規矩矩地做事得不到回應時,他就會故意做出一些令父母頭疼的事情,通過被批評來獲取父母的關注。

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有些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是個「人來瘋」。平時在家讀書、畫畫的時候,特別乖巧聽話,可是,當家裡來了客人,你正陪客人聊天的時候,他就像個「瘋小孩」一樣,一會兒鬧著要看動畫片,一會兒又讓你陪他搭積木,弄得你在朋友面前很尷尬。家長也很納悶,這孩子怎麼突然像變了個人似的,這麼不聽話了呢?

原因就在於,問題行為會引發父母的批評。孩子覺得只有自己被批評的時候,才能獲得父母的關注,所以非但不會停止問題行為,反而還會把它當作獲得父母關注,滿足自己心理需求的一種方式。

第二種情況是有些孩子並不是故意去做錯事情,而是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需要改正。

比如,有些孩子還小,他不知道在公共場所需要保持安靜,孩子在公交車上喧譁嬉鬧時,父母要做的不是批評,而是耐心解釋。

讓父母感到困惑的是,孩子在面對批評時,會暫時停止問題行為,但壞習慣卻始終改不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害怕父母,當他們按照父母的話去做時,只是為了逃避父母的批評,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去做事情。這種順從會使孩子逃避批評、消極做事。時間長了,他們就會逐漸變成懦弱消極的孩子。所以,批評雖然在當時見效了,但並是不真的有效,反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第三種情況是大人在批評孩子時,往往會感情用事,不能理性地使用語言。

大人常會覺得批評孩子不是發怒,而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使只批評、沒動手,在某種意義上,這種行為也等同於體罰。所謂的「批評教育」孩子,只是父母為自己的憤怒找了一個正當的理由而已。

由此看來,批評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式。批評的本質,是父母沒有平等地看待孩子。父母如果不能平等地看待孩子,那親子關係自然也不會太好。

雖然孩子的心智和行為能力還不成熟,但也不希望別人瞧不起自己,更不會喜歡總是批評自己的父母。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卻常犯這樣一個錯誤,一方面無情地批評孩子,破壞親子關係;另一方面又在親子關係遭到破壞後,想去幫助孩子。

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的基礎。親子關係一旦疏遠了,父母根本無法幫助孩子。

02

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來處理,通過表揚來讓孩子改掉壞習慣,這樣可以起作用嗎?

比如,在孩子取得好成績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表揚他,甚至給予獎勵。可作者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論成績好壞,都應該由孩子來承擔責任。

孩子取得好成績時,難道不應該被表揚嗎?我們認為表揚是理所當然的事,作者卻覺得,孩子學習不是為了父母,這也是他提出的第二個觀點:表揚不應該成為一種育兒方式。

首先,學習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的事,通過努力達到相應的結果,是很自然的事情。阿德勒指出:表揚,是一種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評價。如果孩子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就被表揚,他們會覺得大人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其次,表揚往往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例如,有的孩子看到走廊裡有垃圾,在他去撿之前會先看一下周圍有沒有人,自己會不會受到表揚。一旦得不到表揚,孩子便不再好好做事了。這樣會使孩子在將來經歷挫折和失敗時,找不到存在感和自信心。

另外,將來進入社會,不是所有人都會關心我們的孩子過得是否快樂,能否取得成功,是否需要表揚、鼓勵和安慰。與其到那時候讓孩子失落、痛苦,不如早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尤其是不依靠外界的評價來定位自我價值的意識。

03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了「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方式,指出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課題,父母不要幹預,這也是作者的第三個觀點。孩子遲早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如果父母對孩子橫加幹涉,那麼孩子就無法自己成長。

當父母希望孩子擁有的人生,和孩子自己想要的人生不一樣時,就會出現矛盾和衝突。父母認為孩子經驗不足,自己應該在孩子的人生大事上幫他出謀劃策。

比如,填報高考志願時,父母考慮哪個專業畢業後好就業,就讓孩子報哪個;談戀愛時,父母在背後把對方的信息打聽得一清二楚。父母覺得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卻從不去關注孩子的興趣,不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父母這種幹涉孩子做決斷的行為,會直接破壞親子關係,並引發一些不良後果。一旦發生問題,孩子就會把責任轉嫁給父母。比如,父母幫孩子選擇了大學和專業,孩子學起來不感興趣。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時,孩子會埋怨父母當初為自己做出的選擇。這不但會使親子關係越來越糟糕,還會把孩子培養成「啃老族」。

這種時候,作為父母,只要想一下,這是誰的人生,就會明白應該優先考慮誰的選擇了。

父母疼愛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父母不能代替孩子過一生,當然也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孩子的失敗也應該由他自己來負責。只要不是致命的錯誤,父母阻止孩子犯錯,其實是轉移了本應由孩子面對的人生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驕縱。

那麼,「不批評不表揚」的教育方式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是「不批評不表揚」的育兒方式發揮作用的重要前提,父母要平等地對待孩子,不論孩子做出什麼事情,都要冷靜地對待。孩子做事有他的理由,重要的是聽孩子怎麼說,一味地訓斥,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其次,要尊重孩子。父母只要重新審視一下現在的生活,就會感覺到,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如同手裡捧著的沙子,不論是輕輕捧著,還是緊緊攥著,都會越來越少。孩子遲早有一天會獨立,並離開我們。在分離之前,努力地友好相處,就是對孩子的尊重。

另外,還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自己的人生,一旦他們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就會生發出一種幸福感,變得更有力量去調整並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大家都知道,溫室裡的花承受不了風吹雨打,而挫折和失敗會讓孩子成長得更加堅韌。

最後,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不批評不表揚」不代表不管教孩子。

比如,在客人走後,我們可以抱抱孩子,抱歉地說:「對不起,今天家裡來客人,媽媽沒有精力關注你,還批評了你,但是媽媽很愛你,相信你下次會表現得更好呢。」或者說:「孩子,謝謝你,今天媽媽接待客人,沒有關注到你,謝謝你的安靜。」

只要動動心思,改變一下表達方式,不論孩子的表現是否令我們滿意,都可以採用「不批評不表揚」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與自己安靜地相處。

在本書中,我們了解到,批評只會讓孩子暫時停止問題行為,但無法讓他們養成好的習慣。而表揚會讓孩子產生依懶感,在得不到表揚時,就不會主動去把事情做好。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不批評,也不表揚。很多人生課題都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對,父母應該做的是改變思維,尊重孩子,學會放手,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掌握表揚孩子,批評孩子的技巧,孩子才能和你更好
    掌握表揚孩子和批評孩子的技巧,既能讓孩子和你更親近,又能夠讓孩子進步。 作為一個全職太太,表姐跟自己的孩子的日常溝通可算是絞盡腦汁,人人都說經常誇獎孩子,對孩子是有很大幫助的,表姐就撿著孩子的優點常常誇獎,結果孩子覺得媽媽非常的虛偽,常常說一些沒有用的話.
  • 長興新聞網丨怎樣表揚和批評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相處總是離不開表揚和批評,表揚和批評是最常用的教育方式。表揚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批評是讓孩子知道什麼是錯的。所以,表揚和批評可以讓孩子形成是非觀和價值觀。表揚和批評這兩種方式就好像是教育的一對「翅膀」,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 孩子能被老師批評,是一種幸福
    作為家長,看到老師花時間、費精力,苦口婆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實更要心懷感激。能被老師批評,是做學生的一種幸福,老師關心學生才會批評學生,如果老師不想管學生,也可以視而不見,讓學生繼續走神,老師繼續上課。
  • 專家說孩子要表揚,為什麼你表揚不起效果?又不敢批評了?
    孩子是家中的寶貝,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成為優秀的人。然而很多時候事與願違,孩子成長中差距越來越明顯,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如此呢?因素肯定是綜合的,有天生的成分,後天更是關係密切。我們一些有文化的家長也開始研究,很多專家談到孩子要多表揚。事實果真如此嗎?
  • 能被老師批評的孩子也是一種幸福
    每一位老師都會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孩子犯錯誤了,老師才會批評,不犯錯誤誰會無緣無故地批評孩子呢?作為家長,看到老師花時間、費精力,苦口婆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實更要心懷感激。有一句話說得好,好的教育,必然是寬嚴相濟、獎懲分明的;好的老師,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同體的。有表揚,有批評,嚴慈同體的老師,才是負責任的好老師。
  • 批評和表揚之外,還有更好的育兒方式嗎?
    正因為如此作者提出了「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方式,指出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課題最好的育兒方式是不批評也不表揚?2. 如何讓孩子會學習?3. 賦予孩子面對人生的勇氣?4. 教育的目標,是讓孩子自立?書中都有詳細的例子解答父母的疑問。
  • 家長想孩子成長更優秀,採用表揚孩子的方式,會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因此,如果家長想要自己家的孩子變得更優秀的話,那麼在此表揚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表揚孩子。如果孩子在自己勤奮之後得到了表揚,那麼,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勤奮並沒有白費。也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勤奮得到了一定的家長一定的認同。因此他們就會變得更加的勤奮,也會更加的看重自己勤奮的經歷,那麼在他以後的成長道路中,如果孩子遇到了難題,他們不會退縮,反而會勇敢上前,通過自己的勤奮和不懈的努力解決困難,成為自己道路上的勝利者。
  • 喜歡表揚的孩子更優秀?不見得,過度的表揚也是一種傷害
    那麼現在你有沒有發現,你表揚孩子時,就如同我們童年吹氣球呢?可能在很多孩子的意識中,父母的形象多是威嚴而讓人不敢接近的。我想,每個孩子在成長中,讓他們記憶深刻的可能不是因為調皮而被父母訓斥、批評一頓,而是受到父母表揚時興高採烈的樣子。不過,讓我擔心的是,有些父母為了激勵孩子,常常過多表揚。
  • 表揚和批評孩子需要正確的表達
    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父母與教師的表揚及批評的方式與孩子發展及自我評價系統的形成有極大的關係。方法不當會徹底毀掉一個孩子的發展與未來。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孩子形成積極上進而又客觀、自信的自我評價系統。教師與家長要注意孩子的內心感受,談話要避免孩子產生怨恨和反感。表現出充分的關注和理解,讓孩子覺得他是跟可以信任和傾訴的人在一起;教師與家長要明白用壓力來讓孩子屈服是得不到預期的效果的。即使孩子屈服於壓力,也只是暫時的,而且往往他們會變得消沉、反抗、自暴自棄和麻木不仁。這時,教師與家長要培養的良好品質與責任心根本無從談起。
  • 著名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表揚或者批評孩子都沒錯,適度最重要
    比如,很多人隨時隨地把自己的自拍照發在朋友圈,如果有眾多人點讚和評論,就覺得無論是拍照技術還是自己的長相都無與倫比,倘若沒有人理會,就悵然若失,心情低落到不可自拔。二是從小父母很少表揚孩子,家庭環境以責備的氛圍居多。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垃圾桶,父母就會大聲批評孩子:你到底長沒長眼睛?走路時不會仔細看路嗎?整天不知道在想些什麼?就這樣沒心沒肺的以後長大了你能幹好啥?
  • 父母認知:批評不對,表揚也不行,這樣的育兒方式才更有效
    殊不知,孩子在我們的各種評價中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價值體系。一、第一種評價方式:批評。批評是我們最喜歡用的一種方式。看見孩子在做不對的事情,我們本能會去阻止。「都說了圖書館裡要安靜,你這孩子怎麼就不聽話呢?」「這道題做錯了,說了這麼多遍,怎麼還是錯,怎麼這麼笨?」
  • "批評的具體,表揚的模糊",誇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值得家長一看
    媽媽聽到這句話之後也反思了一下自己,覺得自己平時也有表揚小星,在小星考試成績好的時候也會誇他很棒,不理解為什麼小星這麼委屈。這種只是一種評價,是站在家長角度的看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更需要得到的是鼓勵,有積極的影響又讓孩子有內省的空間。如何正確的誇獎孩子1.要發自內心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一切不良性格的根源在於缺乏自信。」
  • 都在教家長怎樣表揚孩子,可我們更應該了解如何批評孩子
    家庭教育中,「批評」不得當對孩子的破壞性遠大於「表揚」不適宜,要知道批評本身並不是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而是一種讓孩子得到正面引導的方式,看多了總會產生一種「好家長就是會表揚和鼓勵孩子的家長」的誤解。其實家長的疑慮是有道理的,有一個著名的關於批評的心理學實驗,實驗選擇了600個孩子進行分組遊戲並進行評價,最後研究者測試孩子的自我評價和情緒感受等指標,結論是:成人批評孩子的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思維。
  • 如何表揚和懲罰孩子?這些方式建議收藏
    表揚和懲罰是我們教育孩子常用的兩種方式但是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什麼樣的表揚和懲罰才是恰當有效的?父母們需要了解的是,怎樣表揚才最能引導孩子更好成長。,認為努力和困難讓他們感到自己很蠢;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則認為努力和困難能創造新的神經元連結,能讓大腦越來越聰明。
  • 「乾貨」家長如何表揚和批評孩子?
    那麼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家長如何表揚和批評?1、首先為什麼孩子需要表揚?a) 巴奴姆效應親愛的讀者,我們未曾謀面,但有遙測能力的我卻能說出你的性格脾氣,你信不信?!你是一個非常非常需要別人好評的人,你希望有人喜歡你、欣賞你,但你對自己的種種情況還不甚滿意。
  • 都在教老師怎樣表揚孩子,可我們更應該了解如何批評孩子
    「表揚」不適宜,要知道批評本身並不是教育孩子的目的,而是一種讓孩子得到正面引導的方式。那麼,如何正確的批評孩子和引導其成長?本文提供的這些方法值得大家思考。甚至有老師賭氣說,不知道哪句話哪個舉動就觸犯了學生的自尊心,給自己惹一大堆麻煩,以後只表揚就不批評了,什麼煩惱都沒有。
  • 不可以打擊批評孩子,但也最好不要表揚孩子
    因為批評和打擊會讓孩子萎縮、自我價值感低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嗎?不能批評我理解,可是為什麼也不能表揚呢?,表現得更符合某種規範,上司表揚下屬是為了讓下屬更加賣力地幹活。可是表揚隱蔽地藏著「我比你強,你比我弱」的信息,所以一個孩子越得到表揚
  • 及時表揚孩子的正向行為比犯錯後的批評更有效!
    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你是第一時間制止和批評教育嗎?相信答案是肯定的,當然,這也是必須和必要的。但是及時表揚孩子的正向行為遠比犯錯後的制止、批評來得有效!原因有三。在一個錯誤行為中,成人的制止、批評無異於起到一個強調和放大的作用,有時大部分兒童並沒有關注到,反而是在成人過激的反應中發現並覺得有趣,從而模仿、學習。因此,表揚和肯定一個正向行為帶來的影響會更有益處。 既然表揚的好處這麼多,可以常常用嗎?不,表揚需要技巧!
  • 父母表揚孩子的方式不同,效果差別很大
    要不要表揚孩子呢?當然要。學會表揚,讓孩子成為一個自信的人,是父母的職責。因為孩子是從我們這裡,走向社會的。和父母、家人相比,幼兒園、學校乃至社會可能是略顯殘酷的:你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就要說你,稍有不慎,就要被批評。
  • 孩子犯錯就急著批評?了解「三明治效應」,使批評變得更有效果
    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要注意把批評夾藏在表揚裡面,從而能夠讓孩子虛心接受批評時,不至於自尊心和積極性受到打擊。讓孩子能夠抱有一顆願意受教的心來接受父母的訓導,這樣也不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很多人會覺得孩子年紀小哪有什麼自尊心,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34;要比成年人來得多一些。如果家長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採用嚴厲的語言和態度教育孩子的話,孩子會覺得不被尊重,沒有人理解自己,太沒有面子,從而出現牴觸情緒,不願意聽從家長的管教。所以家長在批評孩子的同時也要夾雜上些許的表揚和支持,避免孩子的積極性因為批評而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