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總不聽?教你利用「肥皂水效應」,家長批評也要有方法

2020-08-27 我是積極媽媽

一.家長總是批評指責孩子的行為,但是孩子卻聽不進去

媽媽:「寶寶,快起床了,再不起來要遲到了!」

寶寶:「我不起來!我還要睡!」

媽媽:「讓你昨天睡這麼晚,早上起不來!」

寶寶:「今天不能穿裙子,幼兒園今天要活動課啊」

孩子一陣哭鬧:「我一定要穿!」

寶寶看見早餐,覺得不是他自己要吃的。

寶寶:「我想喝粥!」

媽媽:「今天來不及了,明天再喝粥!」

寶寶不小心把粥撒在桌上,媽媽:「告訴過你很多次了,吃飯的時候把還有一隻手拿上來!這樣就不會撒出來了啊!」

在幼兒園門口,媽媽還在說:「今天在幼兒園好好表現啊!」

這場景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個槽糕的早晨,和一個媽媽念念叨叨的職責。

一直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孩子會怎麼樣呢?在他的童年記憶裡會留下什麼呢?

一個在家庭中收到輕視的人,可能會有2個極端,一種會在願意在外界接受挑戰,還有一種是極度不自信,害怕外界的任何挑戰,對自己持有懷疑態度,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納撒尼爾.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 )在他的{自尊心理學}的書中指出,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到他的核心價值以及是否有積極的心態。自我評價也會影響他的思維方式,情緒,希望及人生目標,同時影響他的行為。

有家長問了,那自尊這麼重要,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要多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我們每次要贊同孩子,把孩子看作是大人一樣平等對待,而不是上來就教訓和指責他們。給他們足夠的尊重,或者試著讓他自己解決問題,這樣能加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肥皂水效應」,並不是說看到孩子的錯誤不批評

當然孩子的不當行為,作為家長一定是要指出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並改正。但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呢?我們要利用」肥皂水效應「來批評孩子。肥皂水效應的產生是源自於人們內心對讚美的渴望。當人們聽到外界的讚美就會產生愉悅的情緒。這個時候,再用委婉的語言來指出對方的不足之處,就會變成一種激勵和鼓舞。

  • 1.什麼是肥皂水效應呢?

就是將批評夾在讚美中,就像塗完肥皂水後刮鬍子一樣,減輕傷害的同時,也能有效地激勵和鼓舞別人,這種效應我們稱之為「肥皂水效應」。

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於1923 年成為美國總統, 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 人雖長得很好, 但工作中卻常因粗心而出錯。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秘書走進辦公室, 便對她說:「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 正適合你這樣漂亮的小姐。」這句話出自總統口中,簡直讓女秘書受寵若驚。不過他接著說:「但也不要驕傲, 我相信你同樣能把公文處理得像你一樣漂亮的。」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在處理公文時很少出錯了。

有人便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麼想出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說:「這很簡單, 你看見過理髮師給人刮鬍子嗎?他要先給人塗些肥皂水,為什麼呀,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感覺痛。」

  • 2.為什麼肥皂水效應批評容易讓人接受呢?

01.人天生是喜歡聽讚賞的

因為人天生就是喜歡聽讚賞的,得到讚賞能讓人心情愉悅,把批評夾雜在讚賞中更容易讓人接受,在沒有負面情緒的影響下聽到批評,比在責罵中聽到批評要好很多。而且這樣平和的環境下,孩子才能聽得見批評,反之,在孩子的印象中,只留下了你憤怒的臉和咆哮的聲音,至於你講什麼,孩子根本不會記得。

02.孩子有自尊

孩子在2歲之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思維,不再做父母的小尾巴,有了自己的獨立想法。想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嚴厲指責會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創傷。特別有些家長在大庭廣眾比如商場馬路邊等就開始批評孩子,而且長篇大論,喋喋不休,讓孩子一定要按照大人的方式承認錯誤。

03.孩子有自我認可的需求

孩子也需要被平等對待,有些家長總是端著長輩的架子,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和思維去分析這個錯誤。把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孩子。孩子會變得不自信,在家長的否定批評中成長,對孩子的自信心是很大的打擊,也變得不願意去接受外界的挑戰。

  • 3.「肥皂水效應」的啟示

將批評夾在讚賞中,從而減少批評的負面效應,使孩子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對自己的批評。在和孩子的溝通中,這種批評方式讓親子關係變得更融洽。家長的讚賞看時機,批評看技巧,會讓我們事半功倍。孩子有了過錯,是需要家長來引導和指正的,這樣才會成長和進步。

三.孩子有錯誤行為,家長利用「肥皂水效應」來批評

家長要注意的3個方面

  • 1.首先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們要發現孩子值得讚賞的部分,然後再帶出不足的部分。因為孩子有逆反心理,你越是嚴厲批評他的行為,他越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長期以往,家長的否定在孩子心裡留下烙印,覺得自己就是不行不好,我就這樣了,開始對自己沒自信,進而變成破罐子破摔類型。所以家長一定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一看見孩子你認為不好的行為,就開始嚴厲指責開始。先深呼吸,平復心情再處理。

  • 2.其次家長不能翻舊帳,不要和其他孩子進行比較

「你看對面的小弟弟都會自己吃飯了,比你厲害多了,你竟然還要餵飯。」

「你總是把牛奶撒在地上,和你說多少次了!一直不肯聽!」

「快點要遲到了,總是早上起不來,吃早飯這麼慢!」

家長批評孩子的時候,喜歡用,「總是」「都是」「一直」這樣的語句來否定孩子,翻舊帳,以此讓孩子覺得自己真的是這樣。所以不要用固化思維去評價孩子。

  • 3.最後要在讚賞中夾雜著批評

描述性讚賞是指以描述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來代替換評論。

讚賞孩子的3個技巧

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拿給你看,但是比較小的寶寶,其實繪畫水平有限。但是你為了鼓勵孩子,就說,「畫得太棒了!」但是孩子可能不理解。但是如果你用描述性的語句來說:「寶寶,你畫了房子,大樹,還有藍天白雲,太陽,這個畫的是爸爸嗎?」「畫得很有意思,爸爸是穿了套裝嗎?」孩子就特別高興:「嗯,是的,我給爸爸穿的是運動套餐,爸爸是在跑步!」「嗯嗯,爸爸的頭髮是豎起來的嗎?」「嗯嗯,爸爸剛理完頭髮!」你會發現孩子和你說的話多起來,她覺得你理解他,這比你簡單說一句,「畫得太好了!」效果要好很多。接下來,孩子就會喜歡和你分享他的作品,因為他覺得你懂他。讚賞不是簡單的評價。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和家長的引導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學會如何讚賞孩子,如何在適當的時候有效率得批評孩子,都是需要我們家長慢慢學習並實踐的。批評的話夾雜在讚賞的話裡,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並更樂於改正,讚賞時也要注意用描述性讚賞,用自己真實看見的和感受到的來代替你對孩子的評論,讓孩子更自尊自信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我是積極媽媽,想了解更多育兒小知識,請關注我的頭條號,育兒路上不孤單,讓我們一起做一個積極向上的媽媽!

相關焦點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需要技巧
    初為人父人母的,很多年輕的父母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很大的誤解。也有很多父母並不在乎社會怎麼發展,對孩子的教育仍然按照自己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方法,其實這種方法值得參考,但是現在社會畢竟不同以往,這種方法也會有不足之處,如果原封不動的教給孩子,那孩子可能會在這種方法上吃虧。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也要有「技巧」
    我讓你不要總是看電視吧,你還看,現在就只能考這麼一點點分數。你以後別再看電視了啊!"孩子聽著我的批評,突然就爆發了:"我就是笨,這和我看不看電視沒有太大的關係。"然後,孩子就跑回房間。不僅僅是我,父母也會為孩子"一聽到批評就爆炸"的現象所困擾。這時,父母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讓孩子聽取"批評"。
  • 孩子做錯事要如何教育,「肥皂水效應」讓批評更有效,試試吧
    可能別人在指出你的不對,你的缺點,但你自己沒有任何察覺,此時你會認為,我做錯了什麼?我什麼都沒做錯,我不會出現這種錯誤的。孩子也是一樣,他們還不了解真正的對與錯,只有大人們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孩子並不能夠理解。要讓他們真正體會到錯誤是什麼,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才是讓孩子認識錯誤的關鍵。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父母巧用「肥皂水效應」,孩子更容易接受
    孩子早上起床晚了,父母會嘮叨,說:讓你晚上早點睡偏不聽,現在起不來了吧?孩子吃飯慢了,父母會批評:天天想著辦法給你做吃的,還這麼挑剔,不愛吃就別吃。孩子不想離開父母去幼兒園,父母便會生氣:別的孩子都能上,就你不敢上,真沒出息!
  • 試試「肥皂水效應」,讓孩子心甘情願接納意見
    其實,要對於孩子的批評教育也是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的,用錯了方式方法會導致孩子的反抗和拒絕,但是用對了方法的話,就能夠讓孩子樂意的接受批評和建議。如果家長不知道從哪裡入手對於孩子的批評教育,那麼家長可以了解一下&34;,一個小小的改善,或能使你的教育之路更加順利。
  • 千奇百怪的效應——肥皂水效應
    讚美會使人心情愉悅,而批評是使人進步的明燈。肥皂水效應就是一種溫和有效的處事方式,將批評蘊含在讚美中。肥皂水效應是由美國的一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提出的。柯立芝在職期間有一位女秘書,這位秘書雖然漂亮,在工作上卻有些馬虎,她的公文經常因為粗心而出錯。一天早上,柯立芝看見秘書走進辦公室後,便對秘書說:「你今天的著裝很漂亮,非常適合你這樣漂亮的人」。秘書聽了有些受寵若驚,全然沒想到早上剛來就受到了這樣的讚美。
  • 孩子犯錯就急著批評?了解「三明治效應」,使批評變得更有效果
    很多人會覺得孩子年紀小哪有什麼自尊心,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34;要比成年人來得多一些。如果家長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採用嚴厲的語言和態度教育孩子的話,孩子會覺得不被尊重,沒有人理解自己,太沒有面子,從而出現牴觸情緒,不願意聽從家長的管教。所以家長在批評孩子的同時也要夾雜上些許的表揚和支持,避免孩子的積極性因為批評而受損。
  • 孩子聽不得批評,或是家長做」錯「了,趕緊試試這4種方法
    ;發脾氣、耍性子時甚至會說:「小彩虹真有個性。」時間久了,竟然發現孩子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只願意聽好話,不能聽任何批評,而且經受不起一點點的挫折。在學習漢字的時候,老師指出來有個字發音不正確,小彩虹就不樂意了,書一扔,哭啼啼的不願意學了。在一次幼兒園繪畫展上,她撅著嘴說:「不論我畫成什麼樣子,老師都會說畫的不錯。
  • 不敢批評?不會批評?正確批評方法讓孩子變樂觀
    仔細想想,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育兒中出現,不知你是否跟我有同樣困惑:孩子犯錯誤了,有時候不敢批評她,擔心好不容易安撫好的情緒又反覆,覺得事情也不大,就算了;有時候不會批評她,說出口的話自己回味都有點過分,但不說又不痛快。不敢批評,不會批評,但是批評孩子又是我們育兒中的高頻場景,那怎麼樣才是正確的批評方法呢?
  • 要拴住一個長久的情人,最好的方式:善用「肥皂水效應」
    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都避免不了這種相處狀態。穩定且良性的情感關係,是無論在一起多久,都能把對方當「情人」來處。情人相處,自然就會多出更多的小心思。這些小心思,是加固和維繫「持續戀愛」的前提。要拴住一個能「持續戀愛」的情人,其中,「肥皂水效應」不可或缺。-01-持續發展的情感關係,並不是十全十美,相互之間完全不起衝突的。
  • 孩子對批評左耳進右耳出,家長可用「語義效應」與孩子有效溝通
    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有的孩子不管家長怎麼教育,軟硬不吃,就是聽不進去,妥妥的「熊孩子」一枚。孩子對批評左耳進右耳出,無計可施的家長不妨了解一下「語義效應」,輕鬆化解和孩子的溝通問題,讓教育更有效。在家長和孩子之間也是這樣,溝通無效,孩子不聽話,往往是雙方都需要冷靜下來,好好思考的狀態,對此,家長不妨換個思路,「直言不諱」行不通,可以試試其他方法。一、什麼是「語義效應」?有一種表達技巧叫做「得失感」,也就是說,當我們用不同說話方式的時候,所傳遞的信息是不一樣的。
  • 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
    導讀: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對批評左耳進右耳出?父母巧用「語義效應」,將教育落到實處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不知道各位家長是否會有這樣的苦惱:孩子總是不聽來自長輩的批評,只聽誇讚的話,而不願意去聽批評自己的話。久而久之,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曾經犯下的錯誤總是一犯再犯,不知悔改,也不去聽身邊人的建議,不聽父母的勸,不接受父母的引導,只是一意孤行,越錯越多,嚴重阻礙了家長們教育方法的落實。
  • 都在教家長怎樣表揚孩子,可家長知道如何批評孩子嗎?
    02 批評孩子,有方法可循①忌先入為主,要先聽孩子說話甚至有時候,孩子連一個字也沒機會說。這樣的批評往往是傷害性的,因為缺乏理性思考。在批評之前,家長應該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這也是幫助家長自己思考和調整情緒。②對事不對人「你連這道題也不會做,你怎麼這麼笨!」
  • 巧用「三明治效應」批評孩子,讓孩子在讚美中發現自己的錯誤
    很多孩子犯了錯誤之後,面對父母聲色厲害的批評卻一點兒也聽不進去,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為什麼孩子不能夠把自己對他的批評記在心上,再也不犯同樣的錯誤呢?不少父母因為孩子不聽管教,不把批評放在心上的問題而愁掉了頭髮。
  • 孩子不願接受批評,家長要會「建設性批評」,讓孩子心悅誠服
    每個人都喜歡聽溫暖的、被受表揚和鼓勵的話語,不願意聽到自己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得不夠,哪裡做錯了這之類的話,這是人之本性。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免除不了批評,就算孩子乖巧,可是人都會有事物的時候,孩子總會有犯錯的時候,需要家長及時地指出來,以便於孩子能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和做法。
  • 批評孩子的6個小技巧:家長這樣做,孩子聽了才會改!
    教育孩子時,許多家長有這樣的疑惑:孩子犯錯就該批評,可怎麼批評,孩子才能聽進去、才能接受並改正呢?今天這篇文章,給各位家長分享6個正確批評孩子的小技巧,趕緊往下看吧!1批評前先聽孩子解釋不知道身為家長的你們,小時候有沒有被爸媽誤會過?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一看到孩子犯錯就劈頭蓋臉一頓批評。然而,有時孩子犯錯並不是有意為之:可能是不懂做,可能是能力不足,可能是疏忽了,也可能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
  • 批評孩子,你要掌握的原則和技巧
    今天親貝網小編分享一位媽媽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巧妙地運用了一些技巧,這樣不但保護了孩子的愛美之心,還達到了教育的目的。看了她的做法,我們是否也有啟發?這裡,有幾點關於批評孩子的注意事項要跟大家分享:(1)批評孩子之前,先想想孩子有哪些優點,可以幫助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 都在教家長怎樣表揚孩子,可我們更應該了解如何批評孩子
    其實,他真的是因為總是在犯錯而被批評嗎?未必。更有可能發生的是,他的父母總喜歡「舊事重提」。 比如孩子這次只是不願收拾自己的屋子,而媽媽會在盛怒之下,聯想起他以前犯過的N個錯誤:沒完成作業、丟失鑰匙、挑食、上課被罰站、玩手機…… 當孩子聽你說完這些後,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感覺媽媽對自己百般挑剔。
  • 批評無方,毀孩子三觀,學會一個原則讓孩子在批評中獲得成長
    昨天上樓,又看到樓下的小弟弟被媽媽批評「你眼瞎呀,那麼大個字看不見嗎?」「這道題原來不是做過的嗎?沒見過這麼笨的人,教一百遍都不會,你跟豬有什麼兩樣?!」類似的場景,相信沒少在很多家庭裡上演。面對一個「愚笨」的孩子,多少家長忍無可忍,一開口就想罵個不停。可不管大人罵了多少遍,罵得有多兇狠,孩子的問題依然會反覆出現,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變得越來越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