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
在孔子七十二位知名弟子中,有兩對父子學生,一是曾蒧(一作點,字子皙)與曾參(字子輿,後世尊為曾子,著有《大學》、《孝經》等),一是顏無遙與顏回(字子淵)。顏無遙僅比孔子小六歲,應該是孔子弟子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其次就是子路,比孔子小九歲。顏無遙在孔子身邊的時間不長,子路除最後一兩年在衛國做官外,基本都在孔子身邊,是與孔子關係最親近的學生之一。
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即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期魯國人,「孔門十哲」之一。
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說,子路生性粗樸,喜歡逞勇鬥強,唯獨志氣剛直。子路年輕時,喜歡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身佩公豬皮裝飾的寶劍,招搖過市。可能因為看不慣孔子開口之乎者也、閉口仁禮道理,子路還曾欺凌過孔子。這個子路,感覺就是一個古代的古惑仔。後來,孔子用禮樂之儀慢慢地誘導他,並最終讓子路心悅誠服地拜自己為師。不過,子路雖然成了孔子弟子,卻依舊沒有改變他好武的習慣和剛直的個性。孔子曾評價他說:「子路已經走進大門,可以登上廳堂,但還沒達到進入內室的地步。」意思是說子路的學問,還沒有達到精通的地步。
子路雖然性情粗樸、志氣剛直,卻是一個有原則、有思想的人,師從孔子,並不迷信孔子。子路不僅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敢於批評孔子的觀點,這在孔子弟子中是少有的,甚至絕無僅有。即使是孔子認為最有語言天賦的宰予和子貢,他們至多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絕對不敢批評孔子。至於顏回、曾參等弟子,他們連不同見解都沒有,更不用說批評老師。
或許正因為子路有自己的思想,又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思想,完全接受孔子的思想,因而師生二人時常有爭議,甚至產生矛盾。在《論語》中,便記載了許多師生鬥嘴的事兒,非常有趣:
一次,孔子跟弟子閒聊,望著子路說:「如果仁禮之說無法推行,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見老師這麼說,子路很開心。沒想到,孔子接著說道:「仲由也就逞強好勇超過我,實在沒有其它的才能可用。」子路聽後,直翻白眼。
一天,子路問孔子怎麼事奉鬼神的事。孔子分明不想回答他,就說:「如果連人都事奉不好,又怎麼能事奉鬼神呢?」季路接著問:「請問老師,死是怎麼回事?」孔子顯然有些不煩惱,沒好氣地說:「你連生還沒搞清楚,又何必知道死呢?」子路,你的問題是不是太低級了。
子路雖然是個直脾氣人,卻也有小心眼的時候。一次,楚國大夫沈諸梁(因封地在葉城,又被稱做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子路竟然假裝不清楚,什麼也沒跟人家說。孔子知道後,很著急地說:「你為什麼不跟他講:老師這個人發憤讀書時連飯都忘記吃,心中快樂時就會將憂慮忘掉,甚至連自己已經衰老都不知道。下次他再問你,你就這麼說。」
子路常常頂撞孔子,有時還把孔子氣得不輕。一次,子路讓同學子羔去做費地的長官。孔子認為子羔的水平不夠,便對子路說:「你這是害人子弟。」子路卻說:「那裡有百姓可以治理,那裡有社稷可以祭祖,為何一定要先讀書,然後才能做這些事情?」這話把孔子惹火了,非常生氣地說:「這就是我為何討厭狡辯之人的緣故。」
有一次,孔子患重病。子路讓門人扮作家臣,準備料理孔子後事。後來,孔子病好了,很生氣地對子路說:「仲由,你很久以前就喜歡幹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我明明沒有家臣(大夫才有家臣),卻裝作有家臣,我這是要騙誰呢?是騙老天吧?與其讓我死在家臣手裡,還不如死在你們這些學生手裡。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下葬,難道還會死在路邊沒有人掩埋嗎?」
一向不喜歡拍馬屁的子路,偶爾拍了一回,結果還拍到了馬腿上。真是好心當作了驢肝肺。
鬥嘴歸鬥嘴。孔子並非小肚雞腸之人,雖說偏愛顏回,但教育子路,還是非常用心。孔子在子路身上花費的心思,較其他弟子而言,只有更多,不會更少。
學術上的諄諄教誨
對於求知,孔子提倡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孔子常常告誡子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態度。」
孔子問子路:「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嗎?」子路誠實地說:「沒有。」孔子便說:「你坐下來,我跟你講。愛好仁德,卻未學透仁德,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知識,卻未學透知識,它的弊病是行為放蕩;愛好誠信,卻未學透誠信,它的弊病是傷害自己;愛好直率,卻未學透直率,它的弊病是言語尖刻;愛好勇敢,卻未學透勇敢,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未學透剛強,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子路好武,又勇猛無畏。孔子便告誡他說:「君子以正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孔子這些教誨,無疑讓子路受益終身。
政事上的悉心傳授
子路不僅有政治抱負,更有政治才能。子路做過魯國權臣季氏的家臣,也做過衛國權臣孔悝的邑宰。
孔子對子路的政治才能非常欣賞,他曾讚嘆說:「只聽少量供詞就能正確判決案件,大概只有仲由能做到吧?」
魯國權臣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管理國家政事能有什麼困難呢?」
子路去衛國做權臣孔悝浦城邑宰時,向孔子辭行。孔子叮囑說:「蒲城勇武之士甚多,恐怕很難治理。有幾句話,我要告訴你:謙謹敬讓,可以駕馭勇武之士;寬厚公正,可以讓眾人親近你;謙謹公正、社會安靜,可以報效上司。」(《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路向孔子請教如何管理百姓。孔子說:「凡事做在百姓前面,想法讓百姓勤勞起來。」子路請求孔子再多講一點,孔子又說:「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懈怠。」
性格上的刻意磨練
子路勇猛剛強的性格,讓孔子非常擔憂,他非常希望子路能改變這種性格。
子路曾問孔子:「聽到合理的事情可以去做嗎?」孔子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你怎能一聽到合理的事情就去做呢?」後來,冉有也問孔子:「聽到合理的事情可以去做嗎?」孔子卻說:「聽到合理的事情應該去做。」公西華見孔子回答兩位同學的問話不一樣,就跟孔子說:「仲由問老師:聽到合理的事情可以去做嗎?老師回答『有父親和兄長在』;冉求問老師:聽到合理的事情可以去做嗎?老師回答『遇到合理的事情應該去做』。弟子有些糊塗,請問老師的回答為什麼不同。」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要鼓勵他;仲由勇猛向前,所以我要約束他。」
孔子之所同樣問題給予不同回答,是因為兩個學生的性格截然相反,可見孔子良苦用心。
然而,孔子終究還是無法改變子路的性格。一次,幾個弟子站在孔子身邊。閔子騫,一副和顏悅色的模樣;子路,是一副勇猛剛強的模樣;冉有和子貢,則是一副從容不迫的模樣。孔子看到這幾位弟子,非常高興,心裡卻又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仲由這樣,會不得善終啊!」
有此念頭,孔子一定也不好受。
子路勇猛剛強的性格,雖然時時讓孔子擔憂,而其行事果斷的風格和忠誠不二的品德,又深為孔子器重。
魯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官拜魯國大司寇。為加強國君權力,孔子制定了一個「墮三都」計劃。所謂三都,即魯國公族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孟孫氏的郕邑(今山東寧陽)、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這三座城池的規模都已接近都城,屬於違制建築,孔子決心將它們全部拆除。「墮三都」計劃的具體執行者,便是在季孫氏家族中做家臣的子路。不過,孔子的「墮三都」計劃,最終因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堅決抵制而失敗。
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五十五歲的孔子帶著一群弟子離開魯國,開始長達十四年的列國週遊。跟隨孔子周遊列國的弟子,不僅有溫和爾雅的顏回,還是粗樸勇猛的子路。子路不僅是孔子的學生,同時也是孔子的侍衛長和保鏢。在春秋無義戰的時代,周遊列國絕對不是一次輕鬆愜意的旅行,只能是一次生死難料的冒險,更何況還是一次長達十四年的冒險,而孔子最終都有驚無險,或者化險為夷,恐怕都有子路的一份功勞。
公元前493年,衛靈公去世,其孫輒繼位,史稱衛出公。衛出公十二年(前481年),因謀殺後母南子失敗而流亡國外的衛出公父親蒯聵,在姐姐孔姬幫助下,悄悄回國,男扮女裝潛入大夫孔悝家中,綁架了孔悝。孔悝是蒯聵的外甥,他的母親就是孔姬。蒯聵逼孔悝盟誓,支持自己做國君。
其時,子路在孔悝的蒲城做邑宰。子路得知蒯聵篡位的消息後,連忙從浦城趕回都城。在都城門口,遇到同學子羔。子羔對子路說:「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您回去吧,不要為他無辜遭受禍害。」子路說:「吃人家的俸祿,就不能躲避人家的災難。」子羔見勸說無用,便先走了。這時,正好有使者進城,子路便跟著使者進了城。子路來到孔悝府中,對蒯聵說:「太子怎麼能用孔悝這樣的人呢?還是讓我殺了他吧。」子路並不是真要殺孔悝,是想嚇唬蒯聵,讓他放了孔悝。蒯聵知道子路反對自己謀奪君位,便讓手下石乞、壺黶去攻打子路。戰鬥中,子路系帽子的纓帶被砍斷。子路停止戰鬥,從容不迫地系好纓帶,說道:「君子即使死了,帽子也不能落下。」結果,子路被對手砍死(事見《史記·衛康叔世家》)。
子路死後,孔子曾感慨地說:「自從我得到仲由之後,就聽不到別人說我壞話了。」
一定是人們因為畏懼子路,才不敢說孔子壞話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